皇明 第724节
王忠点了点头,别过脸,不敢看她。
黑莲儿没有丝毫犹豫,将玉瓶凑到嘴边,猛地灌了下去。
鹤顶红的毒性发作极快,不过片刻,她便觉得喉咙里火烧火燎,腹痛如绞,一口黑血从嘴角溢出,溅在布褂上。
她踉跄着倒下,身体在地上痛苦地抽搐,眼睛却死死盯着桌上的布褂,直到最后一丝气息消失,瞳孔才渐渐涣散。
王忠转过身,看着倒在地上的黑莲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却轻轻叹了口气:
“可怜啊……”
王忠叹了一口气,紧接着走到后院柴房,打开门,里面两个孩子正睡得香甜,小的那个还攥着个布偶。
他看着孩子,心里默念:
要怪,就怪你们的父亲,不该走上谋反的路。
他不能让孩子死,黑莲儿死了,这两个孩子就是给锦衣卫的“交代”。
他抬手抹了抹脸,快步走出柴房,对着院外的老仆吩咐:
“看好柴房里的孩子,别让他们乱跑。”
然后便匆匆离开了庄园,只留下满院的寂静,和外堂中渐渐冰冷的尸体。
此刻。
柳溪庄园外的官道上,锦衣卫的百余名骑兵悄然逼近那座藏在柳林深处的庄园。
卢剑星勒住马首,目光扫过庄园四周。
往日里该有老仆巡逻的柳林边缘,此刻竟空无一人。
庄园的木门虚掩着,门楣上挂着的灯笼歪歪斜斜,连门口的石凳都被挪了位置,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不对劲。”
卢剑星的手不自觉地按在腰间的绣春刀上,声音压得极低。
“王威刚告密,这里就没了值守,怕是有诈。”
他侧头看向沈炼。
“你带五十人从东侧翻墙进去,我带剩下的人走正门,注意警惕,别中了埋伏。”
“明白!”
沈炼点头,翻身下马,带着五十名锦衣卫如狸猫般窜入柳林,刀鞘裹着麻布,连脚步声都轻得几乎听不见。
卢剑星则提着马鞭,缓缓走向庄园大门。
他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王威的反常举动,加上此刻庄园的寂静,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
“吱呀”一声,虚掩的木门被推开,一股淡淡的腥气扑面而来。
卢剑星举着火把往里走,火光映着院内的景象:
石板路上落着几片枯叶,廊下的鸟笼空着,笼门敞开,显然是被人匆忙丢弃的。
穿过前院,外堂的门帘半垂着,里面隐约能看到一道蜷缩的身影。
“进去看看。”
卢剑星挥手,两名锦衣卫立刻上前,撩开门帘。
火光涌入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
堂内的地上,倒着一个身穿素色衣裙的女子,正是黑莲儿。
她的脸色青紫,嘴角挂着暗红的血沫,手边掉着一个小巧的银瓶,瓶底还残留着几滴暗红的液体,显然是服毒而亡。
“大哥,人已经没气了。”
沈炼探了探黑莲儿的鼻息,沉声禀报。
卢剑星的眉头皱得更紧,目光扫过堂内。
桌上的茶杯还冒着余温,旁边放着半块未吃完的糕点,显然黑莲儿死前还在饮茶,是突然遭遇变故才服毒的。
“灭口……”
他低声呢喃,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除了王威,没人会在这个时候对黑莲儿下手,既能杀人灭口,又能借锦衣卫的手“坐实”黑莲儿“畏罪自尽”的假象,好把自己摘干净。
“大哥!里面有活口!”
就在这时,靳一川的声音从内院传来,带着几分急促。
卢剑星立刻转身,快步往里走,只见内院的厢房里,两名锦衣卫正护着两个孩童。
大的不过六岁,小的才四岁,都穿着锦缎小袄,吓得缩在墙角,眼里满是恐惧,正是王国樑的两个儿子。
“还好,孩子还在。”
沈炼松了口气,走到卢剑星身边,声音里带着几分庆幸。
“若是连活口都没了,咱们这趟差事可就真砸了。”
卢剑星却没放松,蹲下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些,对着那两个孩童问道:“你们娘呢?方才是谁来了?”
大一点的孩童眨了眨眼,带着哭腔说道:“不知道,你们是谁?”
见这两人什么都不知道,卢剑星心中更沉重了。
他站起身,对靳一川吩咐:
“你立刻带二十人,沿着庄园后的小路追,王威的人肯定没跑远,说不定能抓到活口!
剩下的人,把黑莲儿的尸体收敛好,带着两个孩子,立刻回镇监府复命!”
“属下遵令!”
靳一川领命,立刻带着人往后门追去。
卢剑星则抱起年幼的孩童,沈炼抱着大的,一行人快步走出庄园,马蹄声再次响起,朝着大同府城的方向疾驰。
黑莲儿死了,孩子还在,但这背后的水,比他想的还要深。
没过多久。
大同府城。
镇监府的正堂里,张炜对着一份公文皱眉。
“公公!卢千户派人回来了!”
在这个时候,一名小太监匆匆跑进堂内,手里拿着一封密信。
张炜连忙接过,展开一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黑莲儿服毒自尽,两个孩子被拿下,王威的人疑似提前到过庄园灭口。
“好一个王威!”
他猛地将密信拍在案上。
“他这是故意的!先主动告密,再派人灭口,既撇清了自己,又断了咱们的线索,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
旁边的亲随太监小心翼翼地问道:
“公公,那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派人去抓王威的人?”
“抓?怎么抓?”
张炜冷笑一声。
“王威现在有代王撑腰,又握着兵权,咱们没证据,抓了他的人,只会打草惊蛇,说不定还会逼他反!”
他来回踱步,目光落在案上的笔墨上,突然停下脚步。
“不行,这事必须立刻上报!”
他拿起狼毫笔,飞快地写下两封密信:
一封送往京师,详细说明王威告密、黑莲儿灭口的事情,恳请陛下留意大同局势。
另一封送往宣府,加急递给熊廷弼,措辞恳切,希望他能尽快赶来大同,稳定局面。
“把这两封信用最快的马送出去,京师那封走内府驿道,宣府那封直接交给熊经略的亲卫,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张炜将密信交给亲随太监。
“奴婢明白!”
亲随太监接过密信,匆匆离去。
张炜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里满是焦虑。
大同的水,已经越来越深,越来越浑浊了。
王威勾结代王,流民背后有参将撑腰,如今又多了灭口的事端,再这么下去,不等蒙古人来犯,大同自己就要乱了。
“熊廷弼啊熊廷弼,你可一定要快点来……”
第450章 藩府旧隙,借题发挥)
天启二年,六月下旬。
宣府。
府城。
正午的阳光泼在青石板街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连风都带着灼意,吹在人脸上像裹了层热布。
街道上的百姓大多换了短打,有的赤着膊,肩上搭着粗布巾,时不时擦把汗。
往日里蜷缩街角的流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扛着农具的农户。
他们是刚被收拢的流民,正往城郊的新垦地赶,脚步虽沉,眼里却多了几分踏实。
经略府的正堂里,倒比外面凉快些。
堂内悬着半旧的竹帘,挡住了大半烈日,案上放着一盆刚湃好的井水,水汽氤氲,稍稍驱散了暑气。
熊廷弼穿着一身素色便袍,没戴官帽,发髻用一根木簪束着,手里捏着一本厚厚的《宣府流民登记册》,手指划过册页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眉头微蹙,却难掩眼底的一丝欣慰。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