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627节

  朱由校听到“新科进士”四字,嘴角微微上扬。

  他当初设立清田司,便是存了两层心思:

  一是查清天下田亩,堵住豪绅隐匿税额的漏洞,充实国库。

  二是借着清田这桩事,锻炼新科士子。

  让他们走出翰林院的书斋,去田间地头看真实的民间疾苦,去跟豪绅官痞打交道,在实务中磨出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士子因清田有功而快速晋升,不必再熬资历、靠门路,自然会感念皇恩,成为他手中可用的“新鲜血液”。

  “那些新科进士里,可有表现突出者?”朱由校问道,目光扫过明细册上署名的清田官。

  “有!”

  洪承畴连忙答道:

  “负责保定府安州清丈的进士文震孟,仅用二十日便查清安州隐匿田亩一千二百顷,还擒获了篡改步弓的书吏三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文青天’。

  还有负责雄县的探花傅冠,竟说服了雄县最大的地主主动交出隐匿田亩,还捐出两千亩作为学田。这些人皆可堪大用!”

  朱由校点了点头,将明细册放在案上,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朱承宗:

  “朱卿,你分管卫所屯田的核查,保定卫的情况,你可有补充?”

  朱承宗闻言,终于抬起头。

  “启禀陛下。

  保定卫共隐匿屯田三百一十顷,涉及军官十七人,其中五人因抗阻清丈而被拿下,如今已关在顺天府大牢。

  卫所士兵多因田亩被占而无粮可种,此番清出屯田后,臣已让人按户分田,士兵们的怨气已消了大半。”

  他说话时低着头,没有多余的情绪。

  朱由校看了他片刻,缓缓道:“你做得好。卫所是大明边防的根基,屯田不清,士兵便无战力,你能守住底线,不让卫所军官徇私,便是大功一件。”

  朱承宗听到“大功一件”四字,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随即又垂下身:

  “臣,只是尽本分。”

  朱由校看着案上的清田册,心中思绪翻涌。

  清田不仅是清土地,更是清朝堂的旧弊,是为大明的根基松土。

  保定府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北直隶的其他府县。

  北直隶清丈好了,还有河南、山东、江南……

  路还长,但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让这大明的江山,重新焕发生机。

  片刻之后。

  朱由校拿起朱笔,在保定府清田册的封面上写下“可”字。

  “保定府的清丈结果,着户部存档,清出的隐匿田亩,一半归还原主,一半充作官田招民耕种,所收租税专款专用,拨给辽东军需。

  洪卿,下一步,便按此模式,推进河间府的清丈吧。”

  “臣遵旨!”

  洪承畴躬身领命,声音带着几分振奋。

  朱承宗也跟着躬身:“臣遵旨。”

  随着北直隶各州府的田亩逐一清丈,隐匿的土地被重新登记,豪绅勾结官吏私吞的税银能回流国库。

  更重要的是,朝廷对地方的掌控,会像田埂里的根系般慢慢扎深。

  皇权不下县?

  那他想办法让其下县!

  呼~

  朱由校靠在龙椅上,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心情轻松了不少。

  如今北直隶的农户家家种着番薯,去年秋收后,不少人家的粮缸里都存着番薯干,就算今年春旱,也不愁饿肚子。

  而京营的兵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内教场的将士每日操练,火铳、战车齐备,就算有地方豪强想作乱,也掀不起风浪。

  “民心稳,兵权固,这北直隶才算真正攥在手里了。”

  朱由校低声自语。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伴着太监特有的尖细嗓音:

  “陛下,辽东大喜,辽东大喜啊!”

  闻言,朱由校坐直身子。

  难道是建奴被灭了?

  他心中隐隐有期待。

  很快,三个太监躬身进来,为首的魏朝脸上堆着满满的笑意,几乎要溢出来。

  他快步上前,双手捧着一份明黄封皮的奏疏,跪伏在地,声音里带着狂喜:

  “陛下!辽东大喜!熊经略、孙抚台、杨都堂三位大人整顿辽东镇,光是抄出的现银就有一千万两!

  还有那些土地、商铺、古玩字画,折算下来也有七八百万两,更要紧的是,清查出的空饷名额足有四成。

  往后每年给辽东拨的军饷,能省出两百万两来!”

  魏忠贤跟在后面,脸上没有魏朝那般外露的喜意,却也跪伏在地,语气沉稳:

  “陛下,辽东内患彻底清了,那些吸军户血的蠹虫要么伏法要么下狱,士卒们如今粮饷足额,士气正盛。

  往后再对付建奴,不用再担心后院起火,军饷也不用陛下再费心筹措了。”

  王体乾则站在最后,连连点头附和:

  “去岁建奴没能剿灭,就是因为有贪腐将领拖后腿,私通敌寇、克扣军粮。

  如今辽东靖清,上下一心,想来用不了多久,就能把赫图阿拉端了,还辽东一个太平!”

  朱由校伸手接过魏朝递来的捷报,心脏竟莫名快跳了几分。

  他展开军报,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数字。

  “现银一千万两”

  “土地七十万亩”

  “空饷四万余额”。

  每个消息,都让他嘴角微勾。

  去年冬天,辽东军饷告急的急件一封接一封送抵京城,户部尚书李长庚愁得日日来哭求,他甚至不得不从内帑里挪出五十万两应急。

  如今一下子有了近两千万两的赃物,不仅能填补辽东的军饷缺口,还能投入北直隶的水利、屯田,连科学院改良火铳的经费都有了着落。

  “哈哈哈!好!好啊!”

  朱由校再也绷不住帝王的沉稳,靠在龙椅上放声大笑,眼底难得露出几分少年人的畅快。

  “熊廷弼、孙承宗、杨涟三人,当真是朕的左膀右臂!该赏!重重地赏!”

  他转头看向三个太监,语气也缓和了不少:

  “你们三个也是会报喜,这消息来得正好。都下去领赏吧。”

  “谢皇爷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个太监连忙跪地磕头。

  待三人退下,东暖阁里的笑声渐渐消散。

  朱由校拿起捷报,脸上的笑意却慢慢淡了。

  辽东抄得的银钱多吗?

  确实多。

  但这两千万两是抄家所得,是“无源之水”。

  抄完了辽东的蠹虫,往后再想靠这个填补国库,便没了门路。

  而大明每年的开销何止千万?

  九边军饷、漕运费用、宗室俸禄,还有各地的赈灾、水利,哪一项都得花钱。

  要想彻底解决财政问题,还得靠清丈田亩增加税基、推广番薯玉米提高粮产、甚至开辟新的税源,比如对海外贸易征税。

  “路还长着呢。”

  朱由校轻叹一声,将捷报折好放进锦盒,重新拿起案头的奏疏。

  可刚翻了两本,一份夹在奏疏里的密折便映入眼帘。

  封皮上写着“宣府副总兵马世龙谨奏”。

  他拆开密折,目光刚扫过几行,眉头便缓缓皱了起来。

  马世龙在密折中说,自蓟镇、辽东接连掀起整顿风暴,宣大各镇的将领人人自危。

  总兵官夜里睡不着觉,担心自己早年的贪腐旧事被翻出来。

  游击、参将更是互相猜忌,生怕有人被查后攀咬自己。

  更有甚者,已经有小旗官偷偷联络旧部,若是朝廷再这么查下去,恐生哗变。

  朱由校靠在龙椅上,手指捏着密折的一角,眼神闪烁。

  宣大是九边重镇,北接蒙古,西连陕甘,若是这里的将领人心惶惶,甚至引发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整顿是要继续,可操之过急,反而会出乱子。”

  辽东抄家的喜色,很快就在朱由校脸上散去了。

  得想个办法,稳住这些人的心。

  真要弄得九边暴动,那要平定这暴动,一千万两恐怕都打不住。

  ps:

  要查的资料有点多。

首节 上一节 627/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