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590节

  “见过杨郎中,见过王公公。”

  艾儒略躬身行礼,汉话比上次流利了些。

  “使臣不必多礼,请坐。”

  杨弘备抬手示意,待艾儒略坐下,才开门见。

  “今日请使臣来,是想与贵国商议通商的具体事宜。

  我方已拟定了初步方案,先生可看看,有什么需要商议的。”

  说着,便将清单推了过去。

  艾儒略拿起清单,目光快速扫过“通商口岸仅限天津”“关税按货值抽十税二”“葡船岁入增至五艘”几条,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他放下清单,语气带着几分试探:

  “郎中,天津口岸固然便利,可我葡国商船多从澳门出发,若只许在天津停靠,航程太远,成本太高。

  不知能否……开放广州口岸?

  另外,澳门之事,贵国能否正式承认我方的居住权?”

  杨弘备心中早有准备,脸上却不动声色:

  “使臣,天津是陛下钦定的唯一通商口岸,此事没有商议的余地。

  至于澳门,当初是暂借贵国停泊船只,并非割让,居住权之事无从谈起。”

  王德化坐在一旁,身侧的文笔太监则记录两人的一言一行。

  艾儒略没提“殖民合法化”,只说“居住权”,比上次李明探得的诉求收敛了些,看来西夷确实在试探。

  他没插话,只静静听着,连艾儒略语气里的犹豫都没放过。

  接下来。

  双方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充分交换了意见。

  之后几日。

  王德化跟着杨弘备,又分别见了西班牙使者贝纳维德斯与荷兰使者迪亚兹。

  贝纳维德斯没再提“通婚”,只反复强调“马尼拉与漳州、泉州的航线更近,若开放这两处口岸,白银与货物的周转会更快”。

  还隐晦地表示“西班牙可提供美洲的玉米,作为通商的‘礼物’”。

  迪亚兹则更直接,虽没敢提“割让澎湖”,却坚持“厦门、金门的地理位置更适合作为贸易中转站”。

  并且希望在澎湖如葡萄牙一般,拥有居住权。

  还说“荷兰的造船技术领先,若能合作,可帮大明改良战船”。

  每一次谈判,王德化都一字不落地记着。

  西夷的诉求确实比上次“温和”了些,那些触及底线的“割地、通婚”没再提起,转而聚焦在通商口岸、关税、船数上,还隐隐透出“用技术、作物换便利”的意思。

  可越是这样,王德化越不敢掉以轻心。

  西夷这般“让步”,到底是真的服软,还是想先稳住大明,再图后续?

  待几轮谈判结束,杨弘备看着记录,面露难色:

  “王公公,西夷虽没再提过分要求,可开放其他口岸、降低关税的诉求,依旧超出了陛下的底线,咱们也不敢擅自答应啊。”

  王德化点点头,将自己记录的册子拿出来,与杨弘备的核对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说道:

  “此事确实不是你我能定的。我这就将谈判的详情整理好,入宫面圣,请陛下决断。”

  他心里清楚,这些看似“温和”的诉求背后,依旧藏着西夷的贪婪。

  开放广州、漳州,便是想靠近江南的丝绸、瓷器产地,降低成本。

  改良战船,怕是想摸清大明水师的底细。

  这些,都得让陛下亲自判断。

  当日午后,王德化便带着两份记录册,快马加鞭赶回皇宫。

  此刻的大明皇帝朱由校,正在批阅着奏疏。

  “陛下,王德化回来了!”

  殿外传来魏朝的轻声禀报。

  朱由校放下朱笔,指尖在奏折上轻轻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让他进来。”

  不多时,王德化便快步走进暖阁。

  他进门后,连忙跪倒在地。

  行礼之后,这太监便双手高举着两份泛黄的记录册,声音带着几分急促:

  “启禀皇爷,臣已将与西夷谈判的详情记录在册,请陛下过目!”

  “起来吧,不必多礼。”

  朱由校示意魏朝接过册子,目光落在王德化微汗的额头上。

  “看你这般模样,路上没少赶吧?先喝口茶,慢慢说。”

  王德化起身,一脸恭谨的接过魏朝递来的茶盏,抿了一口热茶,才定了定神:

  “奴婢不敢耽搁,谈判一结束,便即刻赶回宫。

  西夷此次的诉求,比上次李主事探得的,收敛了不少。”

  朱由校已经翻开了记录册,开始看里面的内容了。

  葡萄牙的“澳门居住权”、西班牙的“玉米种子”、荷兰的“厦门贸易中转站”,还有三方共同提出的“降低关税”。

  一条条诉求清晰地列在纸上,没有了上次“割地”“通婚”的狂妄,多了几分“做生意”的务实。

  “这才是做生意的样子。”

  朱由校嘴角微微一扬,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李明上次送来的记录,怕是专挑了西夷最过分的话说,那些愿意让步、愿意交换的内容,都被他刻意略去了。”

  王德化闻言,心中一凛。

  皇爷看来已看穿了李明的“小心思”。

  他连忙补充:“臣与杨郎中谈判时,西夷确实提过‘用科技换通商’,比如西班牙愿提供天文仪器,荷兰想展示造船图纸,这些李主事的记录里,半个字都没提。”

  朱由校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几分嘲讽:

  “这些文官,倒是会‘选择性记录’。

  李明所书的,确实是西夷说过的话,甚至是他们心底的念头,算不上欺君。

  可他偏偏把西夷‘示好’的部分藏起来,只露‘嚣张’的一面,无非是想让朕觉得西夷不可理喻,从而打消通商的念头。”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

  “若是遇到个昏聩的君主,怕是真要被他们蒙在鼓里,错过了通商的机会,还得感激他们‘忠心护主’。”

  王德化垂首而立,不敢接话。

  文官集团对“与夷通商”的抵触,他心知肚明。

  李明此举,既是出于自身的守旧观念,也是想迎合朝中大多数官员的想法。

  可陛下却能透过字里行间的偏差,看清背后的算计,这份洞察力,实在令人敬畏。

  “不过,就算西夷收敛了诉求,这些要求,朕也不会答应。”

  朱由校重新拿起记录册,翻到“澳门居住权”那一页。

  “澳门是大明的土地,暂借他们停泊船只已是恩典,‘居住权’看似温和,实则是想一步步将澳门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绝不能松口。”

  他又翻到荷兰的诉求:

  “荷兰想要厦门作为‘贸易中转站’?

  还想要在澎湖获得居住权?

  厦门是福建的门户,澎湖更是掌控通往倭国的海道,一旦让他们在此立足,日后必然会觊觎周边海域,这个口子绝不能开。”

  至于西班牙的“玉米种子”,朱由校倒是多留了个心眼。

  这种作物耐旱高产,若能在北方推广,确实能缓解粮食压力。

  但他也清楚,西班牙绝不会平白无故送出“好处”,背后定然藏着条件:

  “他们愿意给种子,怕是想以此为筹码,让朕开放漳州、泉州口岸。

  哼,想用几袋种子换大明的沿海要地,未免太天真了。”

  其实,葡萄牙,西班牙、还有荷兰的大致情况,朱由校差不多已经调查出来了。

  当然,许多是前世模糊的记忆。

  首先是葡萄牙。

  作为最早踏足东亚的欧洲国家,葡萄牙自嘉靖年间占据澳门后,便将这里打造成了对华贸易的核心枢纽。

  到了现在,他们的商船几乎垄断了大明生丝、瓷器与日本白银的交易。

  他们从广州收购生丝,运到澳门分拣,再转运至长崎,用瓷器与丝绸换取日本的白银。

  随后又带着白银南下,采购东南亚的香料,最后满载而归,将香料转售欧洲,赚取翻倍的利润。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们想要的,不过是稳定的通商渠道,只要守住澳门的‘暂借’性质,不让其成为真正的殖民地,便翻不起大浪。”

  至于西班牙,此番前来通商,也是为了做生意。

  西班牙以菲律宾为基地,靠着“大帆船贸易”赚得盆满钵满:

  每年初夏,满载大明生丝、瓷器的商船抵达马尼拉,货物被装上西班牙大帆船,横渡太平洋,运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

  在那里,丝绸与瓷器被转售给欧洲商人,换来美洲的白银,再由大帆船带回马尼拉,用于下一轮采购。

  “西班牙与葡萄牙一样,所求的不过是白银与利润,只要关税与口岸控制得当,便能将其纳入大明的贸易体系。”

  朱由校心中已有定论,这两国虽贪婪,却还守着“做生意”的底线。

首节 上一节 590/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