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589节
朱由校的胸膛仍在起伏,怒火却渐渐平复。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书册上“白银换生丝、瓷器”几字上。
西夷虽狂妄,但他们在美洲劫掠的白银,却是大明此刻急需的“救命钱”。
辽东军饷缺口未补,江南税改尚未完全落地,若能通过通商赚取白银,既能充盈国库,又能借机掌控海外贸易,总比让民间走私赚走大头要好。
况且
这只是那李明一人之言。
这些个科举出来的官员,对那些西夷本就抱着极大的成见,在他们话语之中添油加醋,倒也不是不可能。
还是要让更多人去试探。
而且
就算这些西夷猖獗,那也且让他们多嚣张一会。
等朕操持完国内的事情,让他们回忆回忆什么叫上帝之鞭!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语气恢复了几分冷静。
“驱逐倒不必。西夷的白银有用,通商之事可以谈,但他们的无理要求,一个都不能答应。”
方从哲闻言,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心中涌起几分可惜。
他原以为陛下会彻底打消通商的念头,没想到竟还是要谈。
可他不敢反驳,只能垂首听着,等着陛下的后续吩咐。
“传朕的旨意,让礼部主客司郎中专责此事,司礼监的人也参与其中,与西夷使臣谈判。”
朱由校缓缓开口,条理清晰。
“通商口岸,只许开天津一处。
天津有水师镇守,便于监管,绝不能再开漳州、泉州、厦门这些沿海要地,免得他们借机渗透。
关税额度可以商量,但必须以大明的规制为准,绝不能让他们占了税收的便宜。
葡船岁入 2艘的限制可以放宽,但得按我们定的数量来,不能由着他们胡来。”
“至于割地、通婚、承认澳门殖民、增设教堂这些要求,一概驳回,连提都不许再提。
告诉西夷,想通商,就得守大明的规矩。
不想守规矩,就滚回去,大明不缺这一笔买卖!”
“若是觉得朕过于霸道,他们大可发兵来打。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朕倒是要看看,他们有几斤几两!”
此刻的大明,可不是这些弹丸之国可以碰瓷的。
方从哲心中虽仍有抵触,却也知道陛下心意已决。
只得在心中叹了一口气。
哎~
陛下看似震怒,实则比谁都清醒,既不会因愤怒而盲目排外,也不会因贪求白银而妥协底线。
他特意吩咐李明将西夷往坏处写,没想到陛下不中招啊!
方从哲只能躬身领命,声音带着几分无奈:
“老臣遵命!臣这就去传旨给礼部,让他们按陛下的吩咐,与西夷交涉,绝不让他们越雷池半步。”
朱由校点点头,挥了挥手:“去吧。谈判期间,让李主事继续盯着西夷的动静,有任何异常,即刻报来。”
“老臣遵命!”
说完,方从哲有些疲惫的出了东暖阁。
方从哲的身影刚消失在暖阁门外,朱由校便起身走到墙边,抬手掀开挂在壁上的《大明海防全图》。
绢布制成的地图上,江南沿海的松江、苏州、漳州等港口用朱红圈出,天津卫的位置则用鎏金标注,连海面上的航线都画得清晰分明。
他指尖轻轻划过松江府的标记,眼底闪过一丝冷冽。
那里不仅是江南税改的关键之地,更是走私贸易的重灾区,多少地方官、士绅与海盗勾结,靠着将大明的丝绸、瓷器私下卖给西夷,赚得盆满钵满。
“通商一开,这些人的好日子,也该到头了。”
朱由校低声自语。
他清楚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德性。
一旦朝廷将海外贸易收归官营,断了他们的财路,定会有人跳出来作乱。
轻则散布流言,说“通商辱国”,重则勾结海盗,甚至佯装倭寇,袭扰沿海州县,试图逼朝廷恢复走私。
可他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
若是江南真有人敢铤而走险,他正好以“平倭靖海”为名,调京营与天津水师南下。
届时大军压境,不仅能肃清海盗,还能借机整顿江南官场,将那些与走私勾结的蛀虫一网打尽。
至于天津卫,他更是有恃无恐。
水师虽还在扩建,但新造的“镇海”、“靖海”两艘福船已下水,每艘配备十二门大炮,足以应对小规模的海盗袭扰。
“敢来天津闹事,就让他们尝尝火炮的滋味。”
不过,他也清楚,天津水师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天下第一水师”的目标。
眼下造船厂每月只能造出一艘新船,熟练的水手与炮手也还在招募训练中。
但他并不着急。
只要通商启动,天津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关税收入定然可观。
他已打算将关税的三成专门拨给水师,用于扩建船厂、改良火炮、招募兵员。
用西夷的白银,养大明的水师,再用水师守护通商航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不了五年,天津水师定能超越那些海盗,成为大明乃至整个东亚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到时候,别说江南的那些蛀虫,就是西夷的战船,也得在大明的海面上规矩行事。”
朱由校看着地图上海洋的部分,眼神闪烁。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支庞大的大明舰队,载着丝绸、瓷器驶向海外,又将白银、粮食运回国内。
看到大明的旗帜,飘扬在从日本海到南海的每一片海域。
当年郑和能做到与他做不到的事情,都要在他手上做到!
“陛下,时辰不早了,该往文华殿了。”
就在这个时候,魏朝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躬身提醒。
早朝的时间快到了,文武百官想必已在文华殿外候着。
朱由校收回目光,将海防图重新挂好,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龙袍,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那便上朝罢!”
“遵旨!”
魏朝连忙躬身应下,转身快步走到暖阁门口,撩起帘子,对着外面高声喊道:
“皇爷有旨,摆驾文华殿!”
ps:
8300字!
第403章 夷使折冲,海权之争
天启二年。
正月初九。
北京城。
元宵的欢腾仍未散去。
东直门内的街巷里,灯笼依旧高悬,小贩的吆喝声、孩童的笑声与偶尔响起的爆竹声交织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飘着糖炒栗子与元宵的甜香。
可这份热闹,却半点没渗进西夷使者所居的会同馆。
驿馆内的庭院静得能听见风吹过廊下灯笼的轻响,正厅的门窗紧闭,连值守的驿卒都敛声屏气,显得分外郑重。
正厅内,司礼监太监王德化端坐在靠窗的椅子上,一身太监蟒袍衬得他面色沉静。
他手中捧着一杯刚沏好的雨前龙井,茶盏的热气氤氲着,却没碰一口。
此次随礼部主客司郎中杨弘备来商谈通商,他的任务不是“谈判”,而是“监察”。
陛下临行前的叮嘱还在耳边回响:
“杨弘备老成,但礼部官员素来多顾虑,你去盯着,看他们有没有瞒报、有没有怯场,西夷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不许有半分偏差。”
王德化心里门儿清。
上回李明探得西夷要割地、通婚的消息后,陛下虽震怒,却也留了个心眼。
毕竟西夷亲眼见过元日大阅的军威,明知大明国力强盛,还敢提那般狂妄的要求,实在不合常理。
皇爷疑心其中有诈,要么是李明探听得不够细致,要么是西夷故意放话试探,所以才派他这个“御前近臣”来,再探虚实。
“杨郎中,时辰差不多了,该请葡萄牙的艾儒略先生进来了。”
王德化放下茶盏,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他目光扫过厅内。
案上摆着纸笔、算盘,还有一份标注着“通商口岸、关税额度”的清单,都是杨弘备提前准备好的。
杨弘备连忙点头,对着门外吩咐:
“请葡萄牙使臣艾儒略使臣。”
不多时,身着丝绸汉服的艾儒略便走了进来,他的碧眼金发在室内的光线下格外显眼。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