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482节

  在朝堂压力与个人权位面前,牺牲一个臣子,并非不可能之事。

  帐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然而,思索许久之后。

  熊廷弼转过身,眼中没有丝毫退缩,语气斩钉截铁,似乎也是在给自己一些信心。

  “不会的,陛下不是那种人!”

  他想起这段时间与皇帝的密信联络。

  皇帝的对他的绝对信任,绝对不是假的。

  而且,以陛下对待身边人的做法,他不会将他推出去做替罪羔羊的。

  “明公三思啊!”

  周文焕快急死了。

  “若到了那一步,只需牺牲您一人,便能平息朝堂的非议,稳固陛下的权位,您觉得陛下是会保您,还是会……”

  他话未说完,却已将其中的利害关系点得明明白白。

  在皇权与臣子之间,大多数帝王都会选择前者,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铁律。

  熊廷弼却突然笑了,笑声中带着几分洒脱,又有几分悲壮:

  “文焕,你跟随我多年,还不了解我吗?我熊廷弼所求,从来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平定辽东、收复失地!”

  “我相信陛下,不仅因为陛下的信任,更因为陛下清楚,辽东战局离不开我。

  可即便退一万步,他日我平定了辽东,陛下为了安抚朝堂,拿我问罪,我也不会有丝毫怨言!”

  “只要能解决建奴,只要能让辽东百姓不再受战火之苦,只要能为大明守住这北疆门户,牺牲我一个人,又算得了什么?”

  周文焕看着熊廷弼坚毅的侧脸,眼中满是敬佩,却也带着几分酸涩。

  到了现在,他心中也是理解了熊廷弼的想法。

  他的这位明公,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中装的,只有辽东的战局,只有大明的江山。

  世人皆有一死,然死生大义迥异。

  或轻于鸿毛随风散,或重于泰山镇乾坤。

  能挽狂澜于既倒,救黎民于水火,留丹心照汗青。

  对明公而言,或许,这便是最好的归宿。

  ps:

  加更会晚,不用等,明天起床来看!

第360章 草原构想,金蒙交战

  翌日清晨。

  抚顺城外的雪又下了起来,细密的雪花如同柳絮,慢悠悠地飘落在地上,给苍茫的雪原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明军营寨的校场上,早已备好的车队整装待发。

  三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并排停放,车轮裹着防滑的麻布,一百草原勇士、三百名身着铠甲的明军士卒,整齐地列在车队两侧。

  布和站在马车旁,目光紧紧落在两个女儿身上,眼中满是不舍。

  海兰珠身着一件淡粉色的蒙古锦袍,头发梳成精致的发髻,上面插着一支银质发簪。

  本布泰则穿着浅蓝色的小袄,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毛茸茸的狐狸玩偶。

  姐妹俩眼眶通红,泪水在眼中打转,却强忍着没有哭出声。

  她们虽年幼,却也隐约知道,此番前往北京,或许这辈子都难再见到父亲。

  “到了京师,要听护卫的话,好好照顾自己,也照顾好妹妹。”

  布和蹲下身,轻轻抚摸着海兰珠的脸颊,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他又看向本布泰,伸手揉了揉她的头顶。

  “不许再任性,宫里不比草原,凡事要多忍让。”

  海兰珠用力点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

  “额赤格放心,女儿会照顾好妹妹的,也会……会等着父亲的消息。”

  本布泰则扑进布和怀里,哽咽着说道:“额赤格,我会想你的……”

  布和紧紧抱住女儿,心中一阵酸楚,却还是强忍着泪水,拍了拍她的后背:

  “乖,额赤格也会想你们的。等父亲帮大明打赢了仗,就去京师看你们。”

  这番承诺,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兑现。

  草原与京师相隔千里,中间不仅有山川河流,还有复杂的局势,未来究竟如何,谁也说不准。

  送别的时辰已到,明军护卫走上前,恭敬地说道:“台吉,时辰不早了,该出发了。”

  布和深吸一口气,松开女儿,缓缓站起身,对着车队挥了挥手:“走吧。”

  海兰珠与本布泰依依不舍地登上马车,掀开毡帘的一角,朝着布和挥手告别。

  车夫甩动马鞭,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积雪,留下两道深深的痕迹。

  护卫们紧随其后,护送着车队朝着北京的方向疾驰而去,渐渐消失在风雪之中。

  布和站在原地,望着车队远去的方向,久久没有挪动脚步,口中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雪花落在他的头发上、肩膀上,很快便积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思绪、

  他只希望女儿们能平安抵达京师,顺利入宫,这样科尔沁部的未来,才有保障。

  “布和台吉。”

  一个沉稳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布和转过身,只见熊廷弼缓步走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营中已经准备好了盟约中承诺的岁赏,一万两白银,加上一千匹布帛,都已装车,台吉可以派人将这些东西送回科尔沁部。”

  布和心中一动。

  一万两白银与一千匹布帛,对如今的科尔沁部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可他转念一想,若是此刻收下岁赏返回部落,却无法立刻给出出兵的承诺,恐怕会惹得这熊蛮子不快。

  他沉吟片刻,说道:“经略公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如今女儿尚未入宫,我若是带着岁赏返回部落,怕是难以服众。

  不如我留在沈阳等候消息,待我的人从京师回来,带来她们入宫的信件,确认大明皇帝已将她们纳入后宫,我便即刻返回科尔沁部,征召兵卒出兵!”

  熊廷弼闻言,哈哈一笑,上前一步拍了拍布和的肩膀:

  “布和台吉多虑了。蒙古诸部分散在草原各处,要想调集兵力,本就需要不少时间。若是等到京师的回信再回去征召,岂不是要耽误战机?

  不若你现在带着岁赏返回部落,一边安抚族人,一边着手征召兵卒。等京师的回信到了,你这边兵力也已集结完毕,正好可以立刻出兵,配合我军攻打建奴。”

  布和心中有些疑惑,忍不住问道:“经略公就不怕我拿了岁赏,却不遵守盟约,不出兵相助吗?”

  毕竟,一万两白银与一千匹布帛,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以让不少人动心。

  熊廷弼轻轻一笑,眼神中带着几分笃定:“布和台吉既然愿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入京师,这份诚意,本经略看在眼里。你们肯为盟约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本经略自然信任你们!”

  其实,熊廷弼心中另有盘算。

  在他看来,一万两白银与一千匹布帛虽多,却远不及科尔沁部出兵的价值。

  若是能用这些财物,换来科尔沁部的支持,进而击败建奴,收复辽东,那便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即便布和真的违约,损失的也只是财物,可若是因此错失了拉拢科尔沁部的机会,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草原人对信守承诺的人,同样遵守承诺,我布和向长生天起誓,只要明国不违背誓言,我也绝对不会违背誓言!”

  “好!”

  说完这些话,布和也不再耽搁了。

  当即准备回科尔沁部。

  看着布和带着岁赏车队渐渐远去的背影,熊廷弼站在雪地里,心中却是感慨起来了。

  “这岁赏,当真是好制度啊!”

  在他看来,明廷推行多年的岁赏制度,简直是中原王朝应对草原部落的“天才构想”。

  这并非简单的财物馈赠,而是以极小的成本,撬动草原格局的精妙博弈。

  用每年几万两白银、数千匹布帛的“小投入”,便能换取蒙古诸部的臣服或中立。

  一方面,岁赏能填补草原部落物资匮乏的缺口,降低他们南下劫掠的动机。

  毕竟,劫掠需冒生命风险,而接受岁赏只需保持与明廷的友好关系,两相对比,大多数部落都会选择后者,从而大大减少边境冲突,为辽东战事节省出更多兵力与精力。

  另一方面,岁赏更是分化蒙古势力的利器,通过对不同部落给予不同额度的赏赐,扶持弱小部落、制衡强势部落,便能维持草原的战略平衡,防止任何一个部落独大,威胁明廷北疆安全。

  此刻,熊廷弼的脑海中已开始勾勒建奴覆灭后的草原蓝图。

  林丹汗野心勃勃,一直妄图一统漠南草原,若是任由其发展,待建奴灭亡后,察哈尔部必将成为明廷新的威胁。

  因此,扶持科尔沁部便成了必然选择:通过岁赏与联姻,将科尔沁部牢牢绑在明廷的战车上,使其成为制衡林丹汗的重要力量,届时草原上察哈尔、科尔沁两强并立,明廷便能坐收渔利,牢牢掌控草原局势。

  当然,熊廷弼也清醒地认识到,岁赏制度并非完美无缺。

  其弊端同样显而易见:

  首先是巨大的物资消耗,嘉靖年间对俺答汗的抚赏,每年便需耗费十数万两白银,再加上布帛、茶叶等物资,长期下来对朝廷财政是不小的压力。

  更棘手的是,部分蒙古部落渐渐将岁赏视为“理所当然的贡赋”。

  一旦大明因财政紧张减少赏赐,或因边境摩擦暂停互市,他们便会立刻以武力威胁,甚至发动劫掠,形成“赏赐—劫掠—再赏赐”的恶性循环,不仅未能彻底解决蒙古的军事威胁,反而助长了部分部落的骄纵之气。

  此外,赏赐不均的问题也极易引发矛盾,若对某一部落过于优厚,便会招致其他部落的不满,甚至可能激化部落间的冲突,反而给大明边境带来新的动荡。

  可即便如此,在熊廷弼看来,岁赏制度的好处依旧远大于坏处。

  相较于动辄耗费数百万两、死伤数万将士的大规模战争,岁赏的成本无疑更低。

  而通过岁赏换来的边境稳定与战略制衡,更是战争难以实现的。

  只要后续制定更完善的赏罚机制,根据部落的忠诚度与贡献度调整赏赐额度,便能最大限度规避弊端,让岁赏制度成为大明掌控草原的“利器”。

首节 上一节 482/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