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552节

“可是老师,学生粗略观看这本心学,它所阐述理念是这样,人的行为都是观念支配的,观念源于思想认知,解放思想相当于重塑三观,这也是心学的积极意义,但善恶的标准这些本就很难掰扯清楚,心学冲破儒家千年修筑的传统价值观堤坝,释放了私欲的洪。

这样一来,人人变的自私,不再考虑国家社稷,而只关心自我私利,当官是为了权力,争权夺利的方法才是良知,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社稷百姓,这岂不是违背我儒学的思想吗?”

“很好,你能够看到这一点说明你对儒学的研究已经很深刻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你才能看透这些,这也是心学的缺点之一,心学太高深容易修偏了的,或者说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为师才说这也是我儒学崛起的机会。”

“对了,老师,这心学究竟是那位高人的著作,虽然学生感觉其中很多离经叛道,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门高深学问巧。”

“呵呵,幸好你是在老师这里说,要是被其他人知道恐怕会祸事,这本心学乃是扶苏公子给为师的,而提出心学的正式太子殿下。”

“什么,这怎么可能?竟然是太子殿下,这实在是有些太不可思议了,太子殿下才多大啊!”

“呵呵,这也说明太子殿下的不同寻常不是吗?而之所以扶苏公子没有直接公布心学正是因为天子殿下曾说过心学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即便是一些自称的大儒都看不懂,更不要说一般的儒生和九州百姓了。

扶苏公子让为师重新注解心学之后再在大秦流传。”

“什么!!!”

伏念在此大叫出声。

求自动订阅……………………………….

第七百九十九章 你真的以为儒学在大汉发展壮大了吗

“老师,你没有开玩笑吧!真的是太子殿下吗?这可是新的学说,太子殿下怎么可能会……?”

“怎么不可能,甘罗十二岁能够成为丞相这不就说明一切吗?更何况太子殿下可是天道认可之人,有些神奇不是应该的吗?”

伏念话还没说完就被荀子打断了。

“要知道,这心学如果彻底在九州大陆传播,绝对能让太子殿下成就圣人之位,如果我们儒家在其中出力,这对我儒家来说岂不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吗?”

“可是,你方才不是才说心学非心性强大,对儒学研究深刻之人难以理解吗?怎么现在又这么…………”

“为师不也说了,这就该是我们儒家出力的时候了,也是扶苏公子交给为师的任务,到时候重新注解的心学会有为师的名字在其中,这难道不是儒家的机会吗?”

“可是这与我们儒学有什么关系,为何要和心学结合呢?儒学在其他皇朝不是发展很好吗?”

“嗯,伏念,为师没想到你187竟然也是这种想法,儒学真的在其他皇朝发展很好吗?”

“老师,这还不好吗?大汉,我们儒家是一言堂,大宋更不要说了,大元,大明,满清也都是儒生把控朝堂,这还不好吗?”

“唉,看来你也是心学中提到一种自我。

同时也是孔圣的儒学洗脑眼中的一批人。”

闻言,荀子有些感慨,倒不是他不认可孔圣的儒学,而是要在孔圣儒学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见解才是最好的。

孔圣也提出有教无类不是吗?

“伏念,大汉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还不是为了维护皇权,汉武帝改变汉帝国的治国理念,从而使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帝国治理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然而武帝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取决于帝国政治统治的需求。

在汉帝国取得极大成就之后,武帝对儒家的思想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彼时的汉武帝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内或对外的积极进取,而是更加希望汉帝国的统治能长久。

在这一点上,就必须要证明汉室江山受命于天。能够证明这一切合理存在也只有通过儒家封禅祭天的行为,向上天祝祷。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在大汉朝堂,大批的儒生虽然身为朝官,但是更多只是作为参谋的作用,而真正选用的是那些习法之吏。

以刀笔吏起身的赵禹因被武帝赏识而位至御史。身为幕僚的杜周被张汤举荐后位至廷尉史。

从这些人的身份可以看出,在达到自己政治目的之后,汉武帝便不允许儒生们对自己的政策指手画脚。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儒学只是为了装饰其华丽外表,其内涵依然是以严法为准绳。

汉武帝外用儒术的手段要比秦始皇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严法着实的高明。

法家思想之主要目的就在于加强君主集权,法家学着重强调集中国家资源,强化君主集权,为君主独裁制造理论依据并提出具体实际策略。

法家思想直截了当地为君主集权所服务,而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力量的统治,弱化法的强制措施,保留一定的社会弹性,从而给社会阶层留有足够的空间。

在这,大汉与大秦有有所不同,因此,汉武帝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根本上否定其政治主张。

但是法家思想的确在加强君主集权的策略上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汉武帝没有放弃法家思想一个原因。

也正是如此,汉武帝对外宣传儒学,实则内用法家思想的政治策略得以实现。正是因为这样的政治指导思想,汉武帝刘彻才不允许任何人染指自己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任何的形式去约束自己的皇权。

或许董仲舒看到皇权没有约束机制,便想到用“天”对君主权力加以约束。

但是却让汉武帝嗤之以鼻,武帝不想看到自己的权力受到约束,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权力受到质疑,在采用借力打力的策略来打击董仲舒。

基本上看来,汉武帝只需要董仲舒体系中绝对中央集权有力的部分,以理论上证明中央集权的合理性。董仲舒借助天人感应之说以限制君权、关注民生的思想并没有被汉武帝所接受。

汉武帝不允许别人对其权利的约束,在强调君权之上的同时,汉武帝利用儒家大一统的思想。

也使得儒家思想存在的可能成为历史的必然。

虽然只是思想上,还是被汉武帝直接转化为国家政策,使得儒家经学的兴起,在以董仲舒为首的经学大师们极力的传教春秋学说,身为大儒的他和胡母生,他们精研春秋,在亲身传授的过程中扩大儒学的影响,更加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汉帝国的政治。

接下来,因为儒学在大汉兴起,不仅作为帝国规定的“官学”,同时在思想意识领域中,儒家思想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那么作为汉帝国的官员,在汉武帝的历史时期,基本上是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对于重视教化的儒家来说,身份作为政府官员的儒生们势必会重视教化,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正是因为如此,儒家思想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姿态,出现在汉朝的政治舞台。

在国家政治治理上,儒家对内提出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趋势。

对外积极开展对匈奴的反击。

这些政治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意图。

随之出现的政治局面是,大批的儒生开始出现在汉武帝的身边。

汉武帝承担着积极开拓的历史责任。

但是,在皇权高度至上的同时以董仲舒为首的汉代新儒学的势力开始崛起,他们提出所谓限制皇权的政治理论,对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而言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对皇权提出质疑。

现在你还觉得这是儒家发展壮大了吗?”

没有再说下去,荀子看向伏念,问出这个问题。

第八百章 这么说来的,大宋儒学也出现问题了

“老师,这……”

伏念此刻听的是冷汗淋漓,差点支持不住昏过去。

这简直是将我儒家学说当成了帝国的筹码,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啊!

如果真的如此的话,当初孔圣也不会辗转多国了,诚然是因为儒家思想不被认可,但其中也有人想要利用儒家思想控制他人,却被孔圣拒绝了~。

可是现在董仲舒等流竟然真的做出这等事情,这儒学不是成为皇-权的附属品了吗?

绝对不行。

伏念是在没想到,先前他只是听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感觉儒学-在大汉成功了。

欣慰的同时也没有深入研究。

因为大秦这边还没有成功,身为小圣贤庄的大当家他心里急切啊!

所以也没有过多关注。

可是现在看来竟然是这么一回事。

这已经算是违背的孔圣,违背的儒家思想的初衷了啊!

“老师,你既然知道,为何不出面阻止呢?”

“怎么阻止?为何要阻止,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已,我们小圣贤庄现在不也成为大秦的附属了吗?但是却也因此保留下儒学不是吗?

其他国家就让他们自己发展吧,为师倒想看看,儒学在他们手上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有,大汉在这种教育之下会成为什么样子?”

荀子也不是不想阻止,而是无能为力啊!

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那就让他们自己走下去就知道结果了。

现在阻止已经为时已晚了。

伏念无言良久,忽然想到大宋,大元,大明等等,该不会。

“老师,既然大汉儒家已经如此了,那大宋是不是也…………”

伏念没有一颗这么心慌过,实在是不敢想象,但又想知道结果。

“不错,大宋的儒学已经更上一层楼了。”

伏念:????

什么叫更上一层楼,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或许是看出伏念的疑惑,荀子再次说到。

“大宋,在宋帝杯酒释兵权之后,大力支持读书人,并且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言论,可以说,大宋是读书人的大宋。

在大宋,儒学确实更进一步,宋帝以武立国,为了巩固统治,对权力中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措施有力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

政治上,由于权力的分散,官僚机构重叠的现象日趋严重,办事效率也越低下;

军事上,将领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军队战斗力也被进一步的削弱;

财政上,“三冗”的出现,国家状况日趋恶化,这就造成了现在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这等困境之下,很多官员提出了变革,可是任何的变革都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于是变法人士便于儒学经典中寻找根据,而此时儒学自身是有问题的,那么儒学的变革与社会体制的变革就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儒家文化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各种挑战,儒士们从一开始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忧患意识。

先儒孔圣人忧患的是周礼的消亡,期望恢复周公之道。

知道如此,儒学在各国皇朝出现不同变化,因为各大皇朝所面对的具体情形是有差异的,但儒士们“忠君卫道忧天下”的理念是不变的。

而在大宋,儒士们的文化忧患意识更加强烈,这就促使他们积极的从儒学本身寻求突破,期望建立新的儒家治国学说。

国家的内外危机加深了士大夫们的忧患感,儒士们对于儒家学说所面临的境遇就有了深刻的反省意识。儒家文化面临的危机有外部因素,更多却是来源于内部。

因为在大宋,正道缺坏,圣经隳离,放于天下,佛、老妖怪诞妄之教,杨、墨汗漫不经之言,肆行于天地间,天子不禁。周公、孔子之道,孟轲、扬雄之文,危若缀旒之几绝。

可以说其中最能威胁儒学的正式佛教,而更让儒家士人感到紧迫的是皇帝都不再坚信儒家之道,是很之皇帝十分崇信道教,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学者必须对儒家学说重新审视与定位,以重塑儒家的权威。

儒学思想家通过积极的理论探索,冲破了旧经学樊蓠,开辟了新的思想天地。

但是却很难做到,因为在大宋儒学的困境主要是其统治地位一直受到佛、道的冲击,另外一方面是儒学自身的统绪难以延续下去。

首节 上一节 552/5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族修仙:从肝经验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