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99节

  面对此时北方流民为逃避胡人杀戮纷纷南下的趋势,司马睿采纳王导的建议,极力对其进行招抚,他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置州郡县,安置流亡人口,并为这些北来侨民特别设置了一种临时户籍——白籍,使其长期享受减免租税赋役。

  对于南下的流民帅,则授予要职,使他们为自己效力,通过这些措施,司马睿取得了北方侨人士族的支持,并使他们成为自己政权的支柱。

  但这种做法造成江南郡县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混乱,并为大族侵吞户口提供了便利,不利于国家财政的良性运转。

  扬州的西部地区属于江州,司马睿想要西扩,必须要控制江州,而当时江州刺史华轶自认为受朝廷任命,不愿意服从司马睿的命令,双方关系十分紧张。

  于是司马睿调周访调至彭泽,对江州的治所豫章施压,继而强令江州改易长吏,遭到华轶的拒绝后,司马睿命王敦、甘卓及周访等合兵攻打江州,华轶兵败被杀,江州被占领。

  与此同时,豫州刺史裴宪也被司马睿派兵驱逐,由此,他将势力扩张到了长江中游,就在这时,从北方传来汉赵大将石勒准备兴兵南下的消息,建邺震动。

  不久,石勒引军骚掠豫州诸郡,临江而还,屯兵于葛陂,有渡淮入江、夺取建邺的打算,司马睿将主力全部集中在寿春,任命熟悉水势的纪瞻为扬威将军,统帅各部,由于连降三月大雨,石勒军饱受饥疾困扰,被迫撤退北上,江东形势这才化险为夷。

  司马炎眉头一挑,“他倒是运气好,其中恐怕也少不了那个王导给他出的主意吧。”

  此时司马炎已经完全记住了王导这个人,一般这种情况,这个王导恐怕没有什么好下场。

  萧然说道:“那是自然,甚至可以说,要是没有王导,司马睿别说称帝,恐怕他想要在江南立足都不能够。”

  司马炎默默的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萧然继续说道:“后来司马炽遇害,司马邺称帝。”

  他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东诸军事,与司马保“分陕而治”,试图拉拢他们共同抗击汉赵政权的攻势。

  但司马睿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为由,拒不执行要他收复洛阳的诏令,当祖逖上书要求出师北伐时,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了少量人员、物资,允许他自行募兵出击。

  司马炎眯了眯眼,“他这是不想北伐?”

  萧然点了点头,“他确实不想北伐。”

  司马炎道:“要知道,这若是成了,在北方可也有他一席之地啊。”.

第1112章取而代之!

  萧然摊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司马睿无暇北顾并非全是托词。”

  在南方,不仅荆州的动乱一直未平,就连位居腹心的扬州也出现了麻烦,这时,不满于司马睿压制的周玘联合东莱大族王恢起兵,打算消灭北来士族,由南士取而代之。

  后因密谋暴露,周玘遂杀王恢灭口,司马睿不断调动,以羞辱周玘,使其忧愤而死,临死前要求其子对“诸伧子”复仇。

  周玘死后,其子周勰利用吴人对司马睿的不满情绪,再度起兵,招募土豪,声言进讨执政的王导、刁协,声势浩大。

  司马睿采纳王导的建议,派在朝廷任黄门郎的周勰族侄周莚前往处理事变,最终以温和手段安抚了吴人,司马睿考虑到义兴周氏在三吴地区的影响力,所以没有深究此事,照旧安抚周勰。

  并任命不同意起兵的周勰叔父周札为吴兴太守,擢升周莚为太子右卫率,就在此时,远在荆州的刺史陶侃击败杜弢所领导的流民起义军,并收复了湘州,陶侃的成功,引起了王敦的嫉妒。

  王敦此时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担任江州刺史,并自行选置官吏,日益骄横,他乘陶侃在返回荆州的治所江陵之前辞行之机,将陶侃扣留,改为广州刺史。

  另派其从弟王廙接任荆州刺史,此举引发了荆州将吏的抗议,这使得王敦一度想要杀害陶侃,只是担忧与陶侃有姻亲关系的豫章太守周访干涉,故终未动手。

  司马炎怀疑自己岁数大了耳朵不好,听错了,“这王导一直扶持司马睿,也不见有什么异动,怎么王导这个弟弟反倒是这么嚣张?”.

  萧然说道:“那谁知道呢,可能他也知道自己司马睿要重用他哥,所以觉得司马睿-也不会杀了他吧。”

  这下司马炎更加觉得这个王导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不过司马炎倒是没说出来,不然万一人家其实君臣相得,那多尴尬啊。

  于是司马炎把话题转移到了另一个方面,“这一直没有人勤王,恐怕司马邺也不好过吧。”

  萧然故作夸张的说道:“那何止是不好过啊!在汉赵军的重围之下,长安内外断绝,兵疲粮竭,司马睿又始终拒绝派兵赴援,山穷水尽的司马邺只能被迫出降。”

  当这一消息被传到江南时,司马睿整军宿营,作出一副发动北伐以解救愍帝的模样,数天之后,这场政治表演便不了了之,为了给自己解脱塞责,司马睿竟以“漕运稽期”的罪名冤杀丞相府督运令史淳于伯。

  然而淳于伯之死,引发了朝野部分人士的不满,一时“百姓喧哗,士女纵观,咸曰其冤”,连司马睿的心腹刘隗也出面为淳于伯鸣不平,要求惩办与此事有关人员。

  最后,幕后主谋王导被迫出面承担责任,请求将其免职,不过司马睿也没有处罚任何人员,只是承认自己的错杀行为而已。

  萧然说道:“司马睿还算是有点良心,没处罚王导。”

  司马炎嗤笑一声,“他当然不会,现在他不是还没有称帝么,他还需要王导呢,怎么会让人寒心。”

  萧然暗自点头,“这倒也是,不过这么看来,司马睿对他自己什么样还是有数的。”

  司马炎乐了,确实,这要是一个对自己很自信的,巴不得这个时候趁机除掉王导,省的自己称帝之后还要受人掣肘。

  萧然又说道:“说起来,不管是司马越也好,还是司马邺也好,那个时候都是被骂过的,但是唯有司马睿没有,因为他算是被禅让的,而不是造反。”

  司马邺投降之后,宋哲带着司马邺临降前所写的诏书逃至建邺,诏书同意司马睿代他“统摄万机”,但要求他在称帝后收复旧都,报仇雪耻,还隐含了对其坐视长安沦陷的不满。

  于是,司马睿在得到许可后,在众臣的拥戴下,接受了晋王的名号,自此,他成为晋王朝的唯一代表,不过这个时候司马邺还没死呢,所以司马睿也没有称帝。

· ·求鲜花····· ·······

  当刘琨等一百八十名北方将领联名上书司马睿,进行劝进活动的时候,司马睿也正因为司马邺未死、中原未复而不敢接受。

  这时,祖逖在收复大片北方领土之后,又在谯县打败石勒军,司马睿借势传檄天下,声称要派遣其子司马裒统军增援祖逖,然而队伍尚未出发,司马裒即被召回建邺。

  终于,在当年年底,司马邺被汉赵君主刘聪杀死,自此,司马睿称帝的阻碍消失,开始筹划即位前的事宜。

  萧然说道:“在登基典礼中,司马睿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他才作罢。”

0 ...... ...

  这一非比寻常的举动,一方面反映了东晋一朝主弱臣强的实际情况,即司马氏的江南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王氏兄弟建立的,而王导、王敦,一内一外,实际把持了东晋政权。

  时人称这种现象为“王与马,共天下”,另一方面,随着司马睿地位的巩固和建邺政权统治范围的扩大,他越来越不甘于受王氏兄弟的摆布。

  司马睿要王导同坐御床,表面上示以尊崇,实际上则在暗示他应该有所收敛。

  司马炎眉头一挑,“看来我没有猜错啊,这王导必定不会有好下场。”

  萧然神秘一笑,“那可不一定啊。”

  称帝之后,司马睿虽然继续对王导、王敦加封官职,但是对王氏的厌恶情绪却愈发加重,态度上十分冷淡,凡是重要的军国大计,他只与尚书令刁协及调外任丹阳尹却仍兼侍中的刘隗密议。

  在二人的策划之下,司马睿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大族势力、加强皇权的所谓“刻碎之政”。

  为此,王导借褒奖主张“宁使网漏吞舟”,不“以察察为政”的吴郡士族顾和的举动,表明了自己与司马睿截然相反的放纵士族政策,王敦则直接上疏夸耀他们弟兄二人的开国之功义.

第1113章强烈不满!

  他一边为王导在朝内所受的冷遇鸣不平,一边并发泄了对司马睿的强烈不满,甚至他还威胁说,自己可能要采取适当的行动。

  司马炎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说你要么就干脆造反算了,威胁皇帝是怎么回事啊!就算皇帝现在被你威胁到了,那也是为了等以后找机会弄死你。

  萧然道:“他倒是想要废了司马睿,但是他不敢啊!”

  他之所以迟迟不敢行动,是忌惮另外两位强藩,梁州刺史周访和豫州刺史祖逖,二人的存在使王敦如芒在背,始终不敢有叛逆之举。

  不过没过多久,周访病逝,王敦闻讯,如去心病,开始与亲信沈充、钱凤等积极谋划起兵部署,与此同时,司马睿一面继续排斥王导,削弱他的实际权力,一面努力布置对王敦的防范。

  他拒绝王敦以沈充为湘州刺史的请求,派司马承出镇湘州,以牵制王敦,此外,他还采纳刁协的建议,下诏调发沦落到扬州地区大族家为奴或者为客的北方平民,免除其奴客身份,编入兵籍,由司马睿的亲信刘隗、戴渊统领。

  为保证诏令的顺利执行,司马睿颁布了给客制度,通过以上措施,他获得了大量兵员,同时触怒了利益受损的大族,这为后来王敦叛乱时他们的默许埋下了伏笔。

  后来,司马睿还以防范北方势力为由,以戴渊为司州刺史,镇合肥,刘隗为青州刺史,镇淮阴,这是对防范王敦的又一军事部署,其中戴渊奉命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管辖祖逖的豫州。

  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不久后便逝世。

  司马炎叹息一声,“这祖逖倒是忠心耿耿啊,唉,可惜了。”.

  萧然也说道:“谁说不是呢,他立的功劳也不小,结果到头来不但没得到什么甜头,上面还多了一个顶头上司,这谁受得了啊。”

  “而祖逖这么一死,对于王敦来说,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祖逖死后,再无顾忌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从武昌起兵向建邺进攻,在王敦为刘隗开列的大量罪状中,他谴责了刘隗取奴为兵的举动,以求争取大族支持。

  同时,王敦的心腹沈充从吴兴起兵进行响应,王敦带兵行至芜湖,再度上书司马睿,要求惩办刁协,司马睿一面命令刘隗、戴渊回师保卫建邺,一面下诏讨伐王敦。

  萧然突然笑的很幸灾乐祸,“不过王敦这突然起兵,可把王导给吓死了,王导还真就没有那个心思,他还想着怎么让司马睿放下戒心呢。”

  王敦的突然起兵,给王导带来很大困难,他每天一早就带上兄弟子侄在皇宫门前请罪,以避免举族受诛,在周顗的极力保举下,司马睿任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同时命戴渊、周顗、王邃分别统军。

  他还命右将军周札与刘隗分别守卫建邺城的两个军事要塞——石头城和金城,此外,司马睿还下诏命梁州刺史甘卓、广州刺史陶侃分领荆、江二州,从后方攻打王敦。

  然而当王敦进抵建邺时,周札却献上石头城投降,刁协、刘隗、戴渊等人接连发起反攻,最终以失败告终。

  当王敦成功攻入建邺后,放兵四处劫掠,司马睿无可奈何,只得派人转告王敦:“如果你没有忘掉朝廷的话,请马上息兵。你要有别的打算,我可以退居琅邪国为你让路。”

  司马睿见到败退回宫的刘隗、刁协,拉着他们的手,痛哭流涕,他亲自准备了马匹、人力,催促他们逃走,后来,刘隗投奔石勒,年迈的刁协在中途被人杀死。

  不久,在建邺之外反对王敦起兵的各路州镇也陆续遭到失败,司马承、甘卓先后被杀,陶侃退回广州。

  司马炎幽幽的说道:“怪不得我说王导不会有好下场,你却说不一定呢。”

  萧然一笑,说道:“要是王敦没有造反,那王导有很大的可能性,称为那个卸磨杀驴的驴,但是问题就在于,王敦造反了,而且还成功了。”

  王敦控制朝政后,先后杀害戴渊、周顗等人,并随意进退内外群臣,他还把司马睿软禁在宫中,取消了人身自由。

  后来王敦退军还武昌,临行前又在建邺设置了留府,以控制朝廷,不久,王敦加领宁、益二州都督,并把几个军事重镇全部换上自己的亲属或心腹。

  在王敦看来,改朝换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面对王敦的控制与羞辱,司马睿感到极度痛苦,心力交瘁,最终病死在宫中。

  司马炎愣住了,“不是,你说的延续我晋朝,就延续了这么一个皇帝?”

  萧然摆了摆手,“那肯定不是啊!司马睿虽然死了,但是他有儿子啊。”

  司马炎和王敦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改朝换代岂不是早晚的事?

  萧然说道:“在临死之前,司马睿可算是聪明了一次,也可以说放手赌了一次,他选择王导作为顾命大臣,希望他效仿曹魏陈群辅佐魏明帝的故事,做新帝司马绍的‘陈群’,而就像我说的,王导真的没有造反的想法。”

  “甚至司马绍即位后,王敦觉得这皇位不是手到擒来么,现在把握朝政的可是他哥哥,结果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立场坚决反击,甚至亲自平定王敦。”

  其实最开始司马炎是不太相信王导会没有反心的,平心而论,我辛辛苦苦,为你出谋划策,祝你登上皇位,结果你屁股还没坐稳,就想要先把我拉下来,这谁受得了啊。

  合着只能一起吃苦,不能一起享福是吧?

  就算在王敦起兵之后,王导没有支持,甚至在司马睿面前哭诉什么的,在司马炎看来,这无非就是害怕王敦失败,所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罢了.

第1114章唾手可得!

  但他没想到,到了那种地步了,这皇位简直是唾手可得,他竟然忍住了?.

  萧然笑着说道:“不可思议吧,我也觉得不可思议,而且后来王导辅佐了相当于三个皇帝,甚至其中还有一个幼帝司马衍,他都一点动作都没有。”

  现在司马炎对王导有了十分的好奇,至于司马睿,他算是看出来了,自己这个侄子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本领,能称帝全靠人辅佐。

  “这个王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炎问道。

  萧然说道:“王导出身名门,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

首节 上一节 999/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