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000节

  在王导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将相之材。

  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司马睿,暗中立下了兴复朝纲的意愿。

  萧然说道:“所以与其说是王导忠于司马睿,不如说他忠于晋。”

  司马睿还在洛阳时,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藩国,司马睿赞成王导的主张,但是一直找不到归国的机会。

  晋末政局,纷乱异常,司马越专权跋扈,陵暴乖戾,这使王导预感到,中原地区将有灾难性的大乱爆发,只有南下或许可以避难。

  于是,他极力怂恿司马睿出镇建业,并利用兼参东海王军事的便利条件,游说鼓动取得了东海王妃裴氏的支持。

  西晋灭吴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进很困难,当然不满意,王导想要在原孙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

  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

  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二人都应召而至,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下来。

  司马炎摇了摇头,“若是他们能一直这样互相信任,想必是一段佳话。”

  萧然说道:“司马睿对王导不信任,但是王导可一直都没有不好的心思,他是真的尽心尽力的辅佐司马睿,而且一开始司马睿也很是相信王导。”

  当时荆、扬二州比较安定,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王导的治理方针讲求清静,常劝司马睿克己垂范励精图治,辅佐君主安宁邦国。

  于是越发受司马睿的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为之倾心,称王导为“仲父”,司马睿曾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呀!”

  王导回答说:“过去秦朝无道,天下百姓厌弃乱世,而极为狡黠的人又欺凌践踏人民,人们感怀汉王刘邦的恩德,群起响应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

  自从曹魏立朝以来,直到晋太康时期,公卿士大夫及门阀世族,奢侈挥霍相互攀比,先贤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无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乐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机可乘。

  导致朝政大道亏伤。然而混乱后将会出现安定,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大王将要建立盖世之功勋,重新一统山河,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这时就会出现,不是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拟的。

  希望大王能深谋远虑,广择贤能。顾荣、贺循、纪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对他们礼敬优待,则天下可安。”

  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从而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南渡士人桓彝在初到江东时,看到司马睿势力单薄,很为担心。

  对名士周顗说:“我因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寻个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办才好呢?”当王导和他纵谈形势以后,他的态度有了变化:“我见到了江左‘管仲’,不再忧虑了。”

  萧然道:“看看,但凡有眼睛的都能看见王导的才能,而且除了为司马睿出谋划策之外,投奔司马睿的人,也大多都是因为王导才留下来的,若是只有司马睿的话,还真不一定能留住这些人。”

  “而且其实王导一直对司马睿很是恭敬,甚至主动上奏劝谏司马睿不要轻易赐予臣下鼓盖等礼崇之物,让尊卑雅俗有所区别。”

  王导的眼界也是很长远的,许多大臣也好,皇帝也好,眼中大多看见的都是国库和地盘,但王导最先看见的,是教育。

  当时战争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认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

  通过建学校来教化礼仪道德、巩固君臣及父子的纲常伦理,并以此招揽贤才,改变浮躁的风气,最终达成司马睿的“中兴”之业。

  他建议择取朝中子弟入学,选拔博通礼学之士为师,成教化、定风俗,司马睿览奏后,颇为听信此议。

  萧然说道:“等到司马睿登基之后,王导几乎是在拿自己来教导司马睿要如何当皇帝。”

  就说太山太守徐龛反叛时,司马睿访求可以镇抚河南的人,王导推举太子左卫率羊鉴,不久,羊鉴战败受罚。

  王导上疏称羊鉴系自己所举荐之人,为严肃朝廷法纪,应根据自己的举人不明予以贬黜,但司马睿下诏不许。

  后来王导接替贺循担任太子太傅,当时,东晋处于草创之际,朝中未设史官,王导执政时才开始设置,从此典籍史录就较齐备。

  之前孝怀太子司马诠为刘曜所杀,于是奉其名讳,有司奏丧礼的规格,天子举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

  王导则认为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应该也哀伤三朝而非仅仅是一哭,这一建议被采纳。

  可以说王导时时刻刻都在守着自己当臣子的本分,不过当时琅铘王氏确实嚣张,所以司马睿想要削弱琅琊王氏也是正常的。

  但是他却不对着王敦下手.

第1115章令人不解!

  反倒是冲着王导下手,也是令人不解。

  司马炎倒是有些理解司马睿的做法.

  “他恐怕正是知道王导不会造反,所以才想着对王导下手,更何况他王家,也大多都是依仗王导,他应该是想着,先处理掉王导,王敦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

  萧然忽而灵光一闪,“还有一种可能,有可能司马睿并没有想要杀了王导,而只是想让王导离开权利中心。”

  司马炎点了点头,“也有这个可能。”

  司马睿对王导有警惕心是肯定的,王敦反叛时,刘隗劝司马睿尽诛王氏家族之人,人们议论纷纷,都为之担心,王导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

  而司马睿因王导素来忠诚正直,特地还给他朝服,并召见了他,王导叩首答谢说:“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

  司马睿赤着脚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托付一国之命与你,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于是下诏说:“王导以大义而灭亲,可以把我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他。”

  不过王导在此役中并未真正假节,由此可见,司马睿还会见王导,也并没有按照刘隗所说的,大肆屠杀王家人,正是因为他对王导还是有感情的。

  从最后王导没有假节也能看的出来,司马睿对王导不放心,这是一次试探之举。

  萧然说道:“本来王敦已经攻入健康了,他之所以退出去,也是因为王导的极力反对。”

  王敦得志后,任用王导为尚书令,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的反对,出面维护帝室。

  当初,长安陷没、四方劝进的时候,王敦想要把持国政,恐怕司马睿年长难制,企图另立他人,王导不从。

  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但王导始终不为所动,王敦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司马绍继位之后,王导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立场坚决反击。

  后王敦领兵向京师逼进,当时王敦正患病,王导率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都以为王敦已死,于是胆气倍增斗志高昂。

  萧然说道:“可以说王导这个人,不但是帮助司马睿打江山,还帮他守住了江山,哪怕造反的人是他弟弟也一样。”

  “而且除了司马睿之外,司马绍继位没多久就病死了,司马衍登基,当时的司马衍才四岁,而且还有外戚势大,王导的处境挺艰难的,但好在司马衍对王导是真的恭敬,从来没怀疑过王导。”

  司马炎感叹道:“君臣相得,不外如是!”

  萧然对这话很是赞同,像是有王导这样作为的,还能有个好下场的,实在是太少见了。

  “王导这人是真的厉害,要脑子有脑子,要才华有才华,要人品有人品。”

  王导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虽然每天开支用度没有宽余,可一年总还有些节余,当时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有粗丝布几千端,出售到市上却无人购买,因而朝廷开支非常困难。

  王导很着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用这种粗布做衣裳,于是人们纷纷仿效他们也穿这种衣服,这些布匹的价钱一下子就贵了起来,这才令主管者去卖,每端布卖到一两金。

  大将桓温换防镇守南州时,街道修整得平坦笔直,有人对其幕僚王珣说:“王丞相当初营建建康的时候,没有什么范例可以参考,所以道路迂回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

  王珣说:“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处。江左地方狭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畅,就一览无余,修得曲折迂回,就显得深不可测了。”

  “不过要说王导一点缺点也没有,哪倒也不是。”萧然说道,“他首先一个缺点,就是他的后院容易起火。”

  当初,王导夫人曹氏性格嫉妒,王导非常畏惧她,于是暗中在别处置下馆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后,要亲自去查看。

  王导深怕姬妾们会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马上准备车驾赶去,还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尘柄当鞭子来赶牛。

  大臣蔡谟听说这事后,取笑王导说:“朝廷恐怕要为公加九锡了。”王导不予理会,只是谦恭地走开算了。

  蔡谟又说:“我没听说过别的什么东西,只知道有短辕的牛车,长柄的拂尘。”王导这才大怒,对人说:“我和各位贤能一起在洛阳游玩时,哪里听说过这个蔡克的儿子!”

  王导有个爱妾姓雷,经常干预朝政,收受贿赂,蔡谟戏称她为“雷尚书”。

  司马炎不赞同道:“他的家事如何,我不在意,但是他的妾室干预朝政,收取贿赂,我不相信他不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功劳远大,怎么在家事上反倒是糊涂!”

  萧然却笑了,“这事可真不好说,不说别的,最起码,没见王导帮人说话,或者走后门的,所以他那个小妾的事,也许确有其事,但王导怎么做的还真就不一定。”

  司马炎一想,也是,而且要是想的再损一点,这收了钱不办事也不是没有可能啊!毕竟钱是那个雷氏收的,又不是王导,那王导不听雷氏的话也是正常的。

  这么想着,司马炎便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萧然,萧然也有些迟疑起来,“不能吧....要是王导是故意这么做的,那也太损了点。”

  司马炎道:“那谁知道呢,你不是也说了,这个王导很是聪明,而且随机应变,总能想到常人想不到的法子,所以他有这样的行为也并非全无可能。”

  萧然觉得自己已经在动摇了,完了,这滤镜要碎了.

第1116章沉默不语!

  为了避免自己的滤镜碎个彻底,萧然选择不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咳咳咳,我们说点其他的吧,刚才说王导也不是没有缺点,同样的,他也不是没有做过错事。”

  王敦叛乱时,王导因为怕受牵连,每日都率宗族二十余人跪在宫阙外请罪,正好赶上好友周顗入宫,王导哀求说:“伯仁,我一家百口就托付给你了。”.

  伯仁是周顗的字。

  周顗毫不睬理,入宫对司马睿说王导忠诚,申救甚至,司马睿听从他的意见,又留周顗饮酒,周顗酒醉出宫,王导还跪在宫门前,又求周顗。

  周顗不答,却喷着酒气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王导自以为周顗不救他,甚为怨恨,其后王敦入建康,征求王导意见,问周顗是给他高官还是杀掉,王导都默而不语。

  于是王敦就杀掉了周顗,后来王导料检中书故事,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诸儿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

  室内的气氛一时间沉寂下来,司马炎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叹息一声,“到底这都是命啊。”

  但是萧然其实并不是很能理解,王导觉得周顗不救他,而对周顗产生怨恨,但是周顗为什么不说呢?哪怕给个暗示也行啊。

  萧然是这么想的,便也这么问了。

  司马炎沉吟一会,说道:“那就要看看那个周顗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萧然说道:“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

  同乡人司徒掾贲嵩有清高的节操,见到周顗,惊叹道:“汝颍之地本来多生奇士,好久以来雅道不兴,今天见到了周伯仁,将会重振风雅,清我邦族。”

  广陵人戴渊是东南名士,颇有美名,举秀才后进入洛阳,平时听过周顗的大名,所以专门拜访,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

  周顗的从弟周穆也较好的声誉,想超过周顗,周顗毫不介意,也不与他计较竞比,于是人们更加倾向于周顗。

  此后州郡征召,周顗皆不应命。

  萧然说道:“简而言之,就是周顗素有名望,但是他却仕途多舛,为官之路可太不顺利了。”

  司马睿初到江东,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但周顗刚到荆州,就碰上建平流民傅密等人叛乱,迎蜀地贼寇杜弢入境,周顗一时无法招架,狼狈不堪。

  陶侃派遣部将吴寄领兵相救,周顗才得以平安,于是到豫章投奔王敦,王敦收留了他,王敦的军司戴邈说:“周顗虽然新遭失败,但当时他还没有行使职权,不应承当责任,再说他平素德望很高,还是应恢复他的职位。”但王敦不同意。

  后来周顗回到建康,司马睿留下他不让离开,并且再次任命他为军谘祭酒。

  东晋建立后,周顗补为吏部尚书,不久,因醉酒被有司弹劾,以布衣身份领其职位,后又因门生伤人的牵连,被免去官职。

  司马炎有些疑惑,“因醉酒被弹劾?”按理来说,只要你不太过分,别闹出什么大乱子,不在上班的时候喝酒,谁管你啊!

  提起这个,萧然也是挺无奈的,“问题就出在,周顗他不是一般的能喝啊。”

  周顗酒喝得很疯狂,周顗只有姐姐去世时,醒了三天,姑姑去世,醒了三天,别的时间都醉着,因此得了外号,“三日仆射”,他这个尚书仆射,最多能工作三天。

  周顗在过江之前,饮酒有一石之量,过江后,虽天天沉醉,却常说饮酒没有对手,偶然一次有过去饮酒的对手从江北来,周顗遇到后非常高兴,于是拿出两石酒二人对饮,双双大醉。

  等到周顗酒醒后,派人去看那位客人,客人已经因肠胃损伤而死。

首节 上一节 1000/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