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17节
不过不管怎么说,总归是证明了皇甫嵩的决策并没有错误,这让董卓又惭愧又遗憾,愈加忌恨皇甫嵩。
萧然说道:“这个时候的董卓还没有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他提出来的决策也是他自己思考之后的结果,就是他的想法有点问题。”
刘邦说道:“何止,这心眼也是小的很。”
萧然赞同的点了点头。
可不就是么,自己的决策失误了,别人说的是对的,事后都没有追究你,反倒是你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心生怨恨,这心眼是真的小。
后来刘宏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但董卓不肯奉命。
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当时在军中,对皇甫嵩说:“大汉政治混乱,天下受倒悬之苦,世间能扶危定乱之人,唯有大人您与董卓,如今您和他已结下仇隙,不能并存,董卓受诏应当放弃军队,却上书自请,这是抗命不遵。
他眼见京师不宁,踌躇不进,这是心怀不轨。董卓所做的两事不容宽赦,且他残暴无情,将士不愿归附。大人身为元帅,倚仗国威讨伐罪臣,上能体现忠义,下能铲除奸凶,这正是当年齐桓、晋文的做法。”
皇甫嵩说:“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于是将此事上奏,朝廷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更增怨恨。
刘邦说道:“这董卓,皇甫嵩放过了他,只是上告朝廷,他非但不心存感激,反倒是更加怨恨?怎么,难不成只许他耀武扬威,而别人不得上书不成?”
萧然说道:“你别说,董卓没准真就是这么想的呢,而且皇甫嵩这个人,他和皇甫规是真的挺像的,皇甫嵩太正直了,他认死理啊,有人劝他把董卓杀了,他都不同意,还差点被董卓弄死。”
董卓为防后院起火,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皇甫嵩当时统精兵三万驻扎在右扶风,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讨伐董卓,但董卓同时也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想寻找机会将他杀掉。
皇甫嵩应召将行,梁衍劝说:“汉室衰微,宦官祸乱朝纲,董卓虽然受命诛杀宦官,然而不能尽忠报国,反而寇掠京师,妄存废立之心。如今征召将军,祸大则将军会有性命之忧,祸小则将军会蒙受董卓羞辱。
而今,董卓依然在洛阳,天子来到西京长安。以将军统率的兵力,派出三万精兵,迎接至尊,奉令讨伐逆贼,向海内发出檄文,征集精兵。袁氏从东逼迫董卓,将军从西压迫董卓,可将其一举擒获。”
皇甫嵩不听,盖勋因自己兵弱不能独立,也回到雒阳,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员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将他交付审判,想把他杀掉。
多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从长安跑到雒阳,投奔董卓。
当时董卓正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坚寿抢步向前,与他辩理,且责以大义,叩头落泪,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
刘邦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他这个儿子倒是机灵。”
萧然说道:“可不是么,要不然皇甫嵩的性命可就不保了,不过其实中途也出过一档子事,当时董卓起来了,到了长安之后,他暗示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都要迎拜在车下,想用此来屈降皇甫嵩的意气。”.
第923章黄埔嵩!
刘邦问道:“那皇甫嵩是什么反应?”
萧然说道:“当时董卓还笑着问皇甫嵩服不服气,最后皇甫嵩倒是也笑着道歉了,仿佛臣服了一般,不过皇甫嵩对于董卓的回应,倒是众说纷纭。”
关于皇甫嵩在被征召后与董卓的对话,有记载说是董卓问:“可以服我了吗?”皇甫嵩说:“怎么知道明公您会到这地步?”董卓说:“鸿鹄自然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燕雀自己不知道而已。”
皇甫嵩:“当初与明公您都是鸿鹄,没想到明公您今天变成凤凰啊!”董卓说:“你早服我,今天就不用拜了。”
也有说是董卓拉着皇甫嵩的手问:“义真,你害怕了没有?”皇甫嵩回答:“倘若您用盛德辅佐朝廷,大的祥庆正将到来,有什么可害怕的?倘若您滥用刑罚,逞其私志,那么天下都要恐惧,而不单是我一个人!”
萧然说道:“按照皇甫嵩的个性来讲,我觉得应该是第二个版本更靠谱一点,让皇甫嵩去阿谀奉承怕是不太可能。”
皇甫嵩和皇甫规还是很像的,都是很正直的人,或者说是很老实的人。
从他当初没有私底下杀了董卓或者处罚他,而是上告朝廷就能看出来一二。
皇甫嵩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谋略、胆识过人,在任期间,上表陈辞、劝谏或有所补益,一共五百多次,每次都亲手书写,而且毁掉草稿,一点也不宣露于外。
在军旅中,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次部队停顿、宿营,他都要等到营幔修立妥当,才回自己的军帐,将士们全部吃完饭后,他才吃饭.
兵曹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并不显责,还对他说:“你素来清廉,必定是缺钱才接受的。”于是再赐给他钱物,吏士惭愧,竟至于自杀。因此众人都愿意为皇甫嵩效死。
皇甫嵩虽位列三公,但以身起于汗马,常折节下士,门无留客,当时人称扬他,纷纷归附。
所以说这样的人,要说他去奉承董卓,说董卓是什么凤凰,怕是不太可能。
刘邦点了点头,“我虽然对他没有什么大的了解,但是按照你说的来讲,我也觉得还是第二个说法更合理一些。”
说着,刘邦又问道:“你觉得董卓应当如何处置?”
萧然看向刘邦,“这还用问我?你觉得呢?”
刘邦肯定不会留着董卓,若他是个枭雄一样的人物,有能力,有本事,那他还要纠结一番,但是问题董卓不是,也许他能领兵,也勇猛,但是从他和皇甫嵩之前攻打王国的事情中就能看的出来。
这董卓肯定是不如皇甫嵩的,非但没有远见,并且小心眼。
不过当时各地起义的人很多,总要有人打仗啊,就算董卓再不好,他也确实是个人手不是。
知道了刘邦的想法,萧然十分无奈,“武将那么多,也不是非他董卓不可啊,那朱儁不是在呢么。”
听此,刘邦便说道:“那你和我说说这个朱儁吧。”
萧然说道:“朱儁才是真的厉害,他与皇甫嵩齐名,威满天下,甚至被称为大汉王朝最后的名将。”
时人称赞他“天姿聪亮,钦明神武,策无失谟,征无遗虑”。
本来听萧然说这朱儁是大汉最后的名将,刘邦心里还有点不痛快。
觉得后来的朝臣太差劲,但是仔细一想,好吧,也不是后来的朝臣太差劲,主要是他们王朝那个时候都已经要无了,那没有名将了好像也说得过去。
萧然说道:“其实当时曹操,孙坚,还有袁绍,他们其实都挺厉害的,也都是武将,只不过王朝衰落,董卓带兵攻入皇宫之后,他们就自立门户去了。”
至于后来的三国?那和大汉有什么关系,虽然说有个刘备,但那也是后来的事情了。
刘邦说道:“还是先说一说这个朱儁吧。”
萧然点了点头,说道:“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曾经以贩缯为家业。”
这个寒门,可不是那种吃不起饭,非常落魄的那种,寒门指的是那些衰落的世家大族,也就是说,人家多少也是有点底蕴在的,尤其是在文化传承这一方面。
所以朱儁十分好学,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他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
朱儁的同郡周规受到三公府征召,将要启程,向郡府借钱一百万,作为冠帻费,后来郡府突然催要借款,周规家境贫困,一时间无法筹措,朱儁私自把母亲的缯帛拿出来,解了周规的燃眉之急。
朱儁母亲失去养家的本钱,很生气,责备朱儁,朱儁回答:“小有损失,却能有益于他人,先贫后富,这是必然之理。”
刘邦说道:“此人果真心有大义啊。”
萧然笑了一下,没说话。
确实心有大义,就是他母亲摊上这么个儿子,应该是没少生气。
不过朱儁家确实有钱,最起码也是吃穿不愁的,不然他后来也没有钱去救尹端了。
朱儁之前曾在郡中任职,尹端上任之后,就让朱儁当自己的主蒲,两人这才有了关联。
后来尹端征剿许昭失利,被州刺史举奏,其罪应当弃市,朱儁穿着破旧的衣服悄悄离开,带着数百金来到京师,买通主持章奏的官员,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动,于是尹端才得输作左校。
萧然说道:“数百金,这就已经很能证明朱儁家里的财力了。”
刘邦点了点头,“确实如此,他只是寒门子弟,虽说身份和钱财确实不如那些勋贵,但也并非是十分穷困之人。”
那个时候普通百姓连饭都吃不起,能吃饱饭的,那都是地主了,而朱儁还能有那么多钱来救人,就算那钱不是他家多出来的钱,也足以窥见“寒门”的实力了。
当时朱儁将尹端救出来了,但是他并没有和尹端说,尹端见罪过减轻,大喜,但心中疑惑,不知为何得减罪过,朱儁也始终没对人提起过.
第924章重情重义!
萧然说道:“朱儁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情重义。”.
太守徐珪荐举朱儁为孝廉,后来有一次,徐珪被州长官诬奏,郡吏打算贿赂宦官来帮助徐珪。
朱儁说:“明府被刺史冤枉,我们不思效命,而欲图行贿,以秽清政,是有君而无臣。如今刺史已经受贿贪污,而求郡因为小隙,抱罪诬人。朱儁清楚此事的全貌,请求前往京城,不必用行贿的手段。”
徐珪说:“你的智情我是了解的,但如今刺史已经上奏,恐怕来不及了。”
朱儁说:“操所作章,疾马兼追,足以先州里一步。且根据沿途驿站来推断,可以将刺史的上奏夺得。”
徐珪说:“好!”于是朱儁随即趁夜派出轻骑数十人,分开探察,果然抢得州书,得以独自进入京师,上书告发刺史之罪,朝廷于是征刺史入朝,徐珪的事情得以化解,刺史家人得知此事,派刺客分别拦住去路,欲图杀害朱儁。
朱儁知道后,跟随洛阳尉司马珍,自匿变服而去,徐珪大为高兴,朱儁因此显名。
刘邦点了点头,“如你所说,确实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啊。”
萧然说道:“人品没有问题,那么就要看能力了,而朱儁的能力无疑是十分出众的。”
朱儁任官,有过人的才能,东海相又上表推荐,正好交州群盗并起,州牧、郡守软弱无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梁龙率众万余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县。
朝廷以朱儁治理兰陵有名,立即拜他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上书请求回到本郡募兵,朝廷允许,朱儁得以便宜行事,于是回本郡简募家兵二千人,调发士众,与郡里所调的加起来有五千人,分两路直奔交趾,斩苍梧太守陈绍。
到州界后,朱儁整束兵众,屯驻不动,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虚实,宣扬威德,以震慑敌人之心,接着调集七郡兵士,一齐进逼,终于斩杀了梁龙,投降者几万人,旬月之间,州郡平定。
在和皇甫嵩一同大破黄巾军之后,当时南阳郡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自称“神上使”,拥众数万,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黄巾余兵又举赵弘为帅,人众越来越多,达到十几万人。
朱儁、徐璆和秦颉合兵一万八千人,进击赵弘,从六月直到八月,始终不能取胜,有人建议要召朱儁回京。
但张温上疏说:“当年秦用白起,燕任乐毅,都是旷年持久,才能够克敌。朱儁讨颍川,已经有功效,率部南征,计划已定,临阵换将,这是兵家所忌的,应该给他时间,让他成功。”
刘宏好歹将这话听进去了,于是下诏严厉责备朱儁。
朱儁担心被诛,于是挥兵急攻宛城,杀死赵弘。
刘邦笑着说道:“看来有的时候并非是没有将帅,只不过也需要逼他一次啊。”
萧然一笑,“怎么说呢,这话说的挺不地道的,但是好像也没错,毕竟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嘛,还有就是,多少有点耐心。”
要说朱儁他们攻打的时间长吧,确实不算短,也两个月呢,但是要说长,好像也没有太久。
哪有那么多能立刻打赢的战争呢。
刘邦深以为然,“你这话倒是有些道理,不过这个黄巾军怕是不会这么轻易被解决吧。”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虽然统领又死了,但是他们可以再推出一个啊。”
于是黄巾军又以韩忠为帅,仍然占据宛城。朱儁兵少不敌,于是解散城围,扎下营垒,筑造土山,面对城内,鸣鼓呐喊,摆出进攻城西南的态势,黄巾军全都赶赴应敌。
朱儁却身披战甲,自率精兵五千,进攻东北,将士鼓勇,登城而入,韩忠退守小城,惊惧非常,请求投降。
当时朱儁的司马张超及徐璆、秦颉皆欲听之,朱儁不同意。
他说:“出兵有形同而实异的地方。当初在秦末的时候,人民没有稳定的君主,所以以赏附来劝降。现在海内一统,只有黄巾造反,纳降他们不能使人向善,讨伐他们足以惩恶。
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那就滋长他们造反的意念,给他们有利就进战,不利就乞降的想法,这是纵敌长寇的策略,不是良计。”说完,下令急攻,但一连数日,都未能攻克。
朱儁登上土山,瞭望黄巾营垒,然后对张超说道:“我知道了!贼人的外围坚固,内营逼急,求降不得,想出也出来不得,所以他们殊死战斗。万人一心,尚且不可当,何况是十万呢!强攻的害处太大了。
不如把包围撤除,集合部队进城。韩忠看见包围已经解除了,一定会自己出来,等他们出来,兵心就散了,这是易于攻破的方法啊。”于是下令解围。
韩忠见围解,果然引军出战,朱儁乘势进击,大破其军,并趁胜向北追击十余里,斩杀一万余人,韩忠等人只好投降。
秦颉非常愤怒,杀死了韩忠,黄巾余众不能自安,又以孙夏为帅,还驻宛城,朱儁进攻,于十一月癸巳日攻破宛城,孙夏败走,朱儁纵兵追到西鄂精山,又击破黄巾军,斩首万余级,孙夏也被朱儁军斩杀,黄巾因此破散流离。
萧然说道:“这个功劳如何?”
刘邦想了想,说道:“确实不错,这些黄巾军也是庞然大物,先后损失了那么多人,竟然依旧不罢休,好在这朱儁最后将他们彻底打散。”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