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18节

  萧然说道:“也不能怪人家起义,皇帝都不是什么好皇帝,百姓压根都活不下去了,到处都是流民,这个时候有人统领,那响应的人肯定多啊。”

  “而且就算是黄巾军被打散了,也不代表起义军就都消失不见了,当时各地起义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黄巾起义之后,黑山、黄龙、于氐根、张白骑...等许多人并起于山谷间,不可胜数,而他们的这些称号,也都各有原因.

第925章权势滔天!

  大声的自称雷公,骑白马的自称张白骑,行动轻便的人就说是飞燕,胡须多的就号称于氐根,大眼的就说大目。

  人多的聚众二三万,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其中,以常山人张燕势力最大,他轻勇矫捷,军中都号称是“飞燕”,他善得士卒的爱戴,据众百万,占据黑山,朝廷无法讨平,后来,他主动遣使至京师,投降了朝廷.

  不过没多久,他又渐渐率兵侵犯河内郡,进逼京师,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率领家兵击退张燕,后来这些起义的人大多都被袁绍所讨平。

  萧然说道:“在刘宏去世之后,董卓权势滔天,把持政权,他知道朱儁功高望重,所以对他格外小心。外表与他亲近交结,内心则对他颇为忌惮。”

  刘邦问道:“董卓就没尝试过要拉拢朱儁吗?”

  萧然说道:“当然尝试过,但是朱儁不愿意啊。”

  当时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兵锋甚为强盛,董卓感到恐惧,想请公卿们商议迁都长安,朱儁屡次阻止,董卓虽然厌恶朱儁和自己作对,但贪图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

  使者到朱儁府上后想要宣示诏命,朱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并乘机说:“国家西迁,必定让天下人失望,增长山东的祸乱,臣看不出此可行之处。”

  有司听了很感奇怪,诘问他:“召您受任,您坚决拒绝;没问您迁都的事,您却说了半天,这是为什么呢?”

  朱儁说:“副相国位重,臣不能胜任。迁都之计,也不是紧急要办的事情。辞却不能胜任的职务,提出不关紧要的事情,是我们做臣子的本分。”

  有司又问:“迁都的事,我从没听到过。就算朝廷有此打算,也还没有透露出来,您怎么知道的呢?”

  朱儁又煞有其事地说:“这是相国董卓告诉我的,我才知道的。”有司不能屈,此事于是作罢。

  之后,朝廷大臣及尚书郎华歆等人皆称赞佩服朱儁,董卓也更加痛恨朱儁。

  萧然说道:“其实也是董卓自己作死,他一面想要拉拢朱儁,却又忌惮朱儁,朱儁又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和他交好。”

  朱儁曾为董卓谋划军事。

  董卓斥责朱儁:“我百战百胜,一心主事。你不要胡说,连我的刀也会弄脏的。”

  盖勋对董卓说:“从前武丁那样的明主,还求别人谏诤,何况像你这样的人,还想堵塞别人的口吗?”董卓说:“我只是说笑的。”盖勋说:“没听过怒骂可以说是说笑。”董卓于是向朱儁表示歉意。

  刘邦嗤笑一声,“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心狠手辣!心胸狭窄!且无领兵之能,只逞匹夫之勇!”

  听着刘邦把董卓一顿骂,萧然在心里默默鼓掌。

  这词汇量,骂人还不带脏字,厉害啊,而且一听起来就有文化。

  刘邦骂着骂着,给自己骂的口干了,拿起茶杯喝了口茶,就见萧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拿出来了一个本子,正在上面奋笔疾书。

  “你这是做什么?”刘邦疑惑的朝着萧然手上的本子看了过去,就看见了自己刚才出口成的章,不是,脏,全都被萧然给写在了上面。

  刘邦傻眼,“你这是....”

  萧然冲着他嘿嘿一笑,将手里的本子收了起来,说道:“没什么,没什么,你继续骂。”

  刘邦没好气的瞪了萧然一眼,“不骂了!你继续说你的。”

  萧然却摇了摇头,“不说了,没啥好说的了,再往下说就是董卓出逃之后的事情了,反正朱儁这个人你也已经知道了,我是觉得他可用的,刚正但不迂腐,能直面自己的过失进而加以改正。”

  刘邦点了点头,“如你所说,倒确实是一员猛将。”

  说着,刘邦又转而问道他早就在意的那个问题:“这黄巾起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给我详细说一说,刚刚就听你总是提到,却也只是一知半解。”

  萧然说道:“那就先说黄巾起义的事情,首先就是当时的背景,当时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

  “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所以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当时黄巾起义声势浩大,其中最要提到的人,就是张角。”

  刘邦说道:“我记得,这张角是那起义的领头人吧。”

  他记得萧然提过一嘴。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张角出身巨鹿,信奉黄老学说,他通过传授法术和咒语广收门人,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张角最初是在魏郡传播太平道,他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很多病人因为喝下他念过咒语的符水,在跪拜忏悔后痊愈,将张角奉为神明。

  同时,张角还派遣弟子四处行走,宣扬他的事迹和太平道的理念,十多年的时间里,信徒便扩充了数十万人,遍布青州、徐州等州,他们都听从张角的号令,当时郡县上的官员都没看出张角的用心,反而认为张角善于教化,才使得百姓纷纷归心。

  为了便于起事,张角将追随他的信徒分为三十六方,一方就是一支军队,他以渠帅为各方的将领,大方统率万余人,小方则六七千人。

  他在各地传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还让信徒用白土在都城洛阳和州郡官府墙壁京上标记“甲子”二字,作为起事后攻打的目标。

  张角还让马元义将荆扬二州的数万信徒收拢到邺城,并派遣他去洛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作为内应,双方约定在三月五日内外同时发起动乱。

  刘邦皱起眉头,说道:“黄巾起义声势竟然如此浩大,看来朱儁和皇甫嵩等人确实是有真才实干啊!竟然能那么快就将其平定。”.

第926章张角策划!

  萧然说道:“其实除了他们有能力之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黄巾军里面出了叛徒,将张角的计划给说了出去。”

  最初张角策划在中平元年三月五日起事,但张角的弟子唐周,上书告发他们的谋划,接着马元义在洛阳被逮捕,处以车裂之刑,刘宏下令诛杀了宫廷内外张角的信徒一千多人,并在各地抓捕张角等太平道的首领。

  自知事情败露的张角杀人祭天,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三人号令麾下三十六万部众,于同日起事,因为起义军头戴黄巾做标记,当时的人称呼他们“黄巾”.

  黄巾军焚烧官府,劫掠豪强地主聚集的坞堡,各地州郡抵抗不住,尽皆陷落,官员逃亡众多,不过十天左右,天下群起响应,京师大为震动。

  刘邦沉默了一会,说道:“这唐周...不堪大用也。”

  萧然有些疑惑的说道:“我还以为你会对他大加称赞呢,毕竟他这也是间接性的摧毁了黄巾起义。”

  刘邦摇了摇头,“若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可这张角是他的恩师,他如此行为,岂不是背信弃义?更何况,莫非我在你眼中便是唯有我大汉王朝,只有我刘氏子孙而无天下人吗?”

  萧然连忙说道:“我可没这么说,不过身为皇帝,也身为老祖宗,你向着自己家人不是正常的么?”

  刘邦说道:“确实是正常的,不过他们不争气啊,这才让百姓揭竿而起,这并非是有外人攻打我大汉,这些人都是我大汉的百姓啊!他们也是被逼到走投无路了。”

  就像他当年一样,那是真的活不起了,不造反就只能等死了,造反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

  萧然看向刘邦,突然一笑,说道:“你看的倒是明白。”

  刘邦扯了扯嘴角,双目无神的看向前方,说道:“莫非我大汉真就如此不得天意吗?皇室子嗣凋零,后继无人,甚至天灾频发,唉。”

  这萧然还真就不好说,要说天灾,那个时候正赶上小冰河时期,天灾多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这个子嗣凋零是真的没法解释。

  汉朝皇帝的孩子是真的少,有的甚至都没有,总不能是他老刘家有什么遗传病吧。

  于是萧然便说道:“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与其去想那些,不如看看当下。”

  刘邦点了点头,“这话有理,继续说一说这黄巾起义吧,这张角也算是个人物。”

  萧然说道:“可不就是个人物么,不过也许是他不应当造反,也许是他命不好,先是被自己的弟子背叛,随后等到皇甫嵩讨伐他们的时候,其实张角未必没有一战之力,但是奈何张角病死了。”

  卢植奉命讨伐张角,卢植连战连捷,斩获万馀人,逼得张角等人退守广宗。

  为了攻下广宗,卢植在城池四周大筑围墙、挖掘壕沟,还命人制作云梯,就在他快要拿下广宗的时候,卢植受到宦官诬陷,被押解回京,并由董卓接替。

  但董卓很快在下曲阳被张角击败,刘宏便换上皇甫嵩讨伐张角。

  皇甫嵩到来不久后,张角便因病去世了,但广宗的黄巾军在张梁的指挥下,仍旧抵抗了皇甫嵩两个月。

  某天,久攻不下的皇甫嵩下令闭营让士兵休息,等到晚上,黄巾军懈怠下来,皇甫嵩深夜召集军队,在鸡鸣时分赶到张梁的营垒,忽然发动进攻。战到黄昏,皇甫嵩斩杀了张梁在内的黄巾军三万多人,攻破广宗。

  随即皇甫嵩命人挖开张角的坟墓,剖棺戮尸,并将其首级送到洛阳报功。

  萧然叹息一声,“也不知道张角有没有算到他自己的命。”

  刘邦沉默了一会,说道:“我本是相信这些的,但是到了这里之后,你们说这些是封建迷信,可有些东西用你们所谓的科学又无法解释,我现在也不知道该如何了。”

  萧然只是随口感慨了一句,没成想刘邦竟然听进去了。

  “管他怎么样,信就是真的,不信就是假的,随心而为罢了。”

  刘邦点了点头,“有理。”

  萧然又说到:“刚才说到朱儁,提到董卓,我又想起来一个人,那就是张温,当时有人劝朱儁杀了董卓,让朱儁造反,同时也有人劝说张温,但是张温也没忍心对董卓下手。”

  刘邦皱了皱眉头,“这董卓人缘倒是不错?”

  萧然耸了耸肩,“谁知道呢,可能是他装的好,也可能他们就是不想随便杀人吧。”

  这话让刘邦嗤笑出声。

  一个个的都是军中将领,杀的人都能堆成一座山了,现在突然就不忍心杀人了?怎么,一个个的都要出家不成?

  萧然说道:“其实说到底,当时董卓到底也是他们手底下的人,而且若是他有什么大错,也不至于,顶多就是态度不好,为了这个杀人,杀的还是自己手底下的人,他们肯定不忍心。”

  当时北宫伯玉等率领数万骑兵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入寇三辅,侵逼园陵,皇甫嵩以无功免归,朝廷再次派兵出征,以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与荡寇将军周慎都听张温调遣。

  张温、董卓与边章军交战,失利,某天夜间,有流星照入敌营,凉州叛军认为不祥,打算回到金城,第二天,董卓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兵进攻边章、韩遂,大获全胜,斩首数千级,边章、韩遂败退榆中,张温派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击。

  孙坚向周慎建议说:“叛军据守的城中缺少粮食,将从外面运入。我愿充领一万人,截断敌军的运粮道,将军统大军跟在后面接应,叛军必然会因疲惫饥饿而不敢应战,退回羌人腹地。到那时,再合力围剿他们,就可以平定凉州。”

  但周慎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只是率军将榆中城围住,而边章、韩遂分兵驻守葵园峡,反而将官军的运粮道路截断,周慎这时感到了恐慌,选择了丢弃辎重撤军.

第927章固执己见!

  刘邦想了想,点了点头,“这倒也是,何况都是军中将领,只是因为这点小事杀人,也会让其他人寒心啊,不过这个周慎,固执己见,犯下大错啊!”

  萧然说道:“别说,因为这件事,还真就让董卓当了一回显眼包。”

  周慎撤军了,可是这仗不能不打啊,于是张温又派董卓率领三万人去讨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与胡人在望垣以北将董卓团团围住,董卓军中缺粮,于是便在打算渡河的地方筑起堤堰,假装要捕鱼充饥。

  然后,在堤堰的掩护之下,悄然撤退,等到羌人发觉而追击时,董卓早将堤堰决开,河水已深,致使羌人无法过河追赶,当时,六路军队出陇西,五路败退,唯独董卓全师而回,驻扎扶风.

  萧然说道:“这也让董卓支棱起来了,张温当时以皇帝的诏书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张温责备董卓,而董卓应答时毫不恭顺,气焰嚣张。”

  刘邦都气笑了,“他又不是打赢了,不过是不战而逃,他有何好炫耀的!真是自大!”

  萧然拍了拍刘邦,说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么怎么孙坚劝说张温把他杀了呢,有的时候当局者迷,反而是旁观者看的更清楚。”

  当时看着董卓嚣张的样子,孙坚上前附在张温的耳边悄声说道:“董卓不怕获罪,反而气焰嚣张,口气很大,应该按照军法‘受召不及时到达’一条,申明法令,予以处斩。”

  张温回答说:“董卓在黄河、陇山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

  孙坚说:“将军亲自统率皇家大军,威震天下,何必依赖于董卓!观察董卓的言谈举止,对您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边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应及时征讨,而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是第二条罪状;

  董卓接受委派,无功而回,长官征召时又迟迟不到,而且态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受命统军出征,没有不靠断然诛杀以成功的。如果将军对董卓加意拉拢,不立即诛杀,那么,损害统帅威严和军中法规的过失,就在您的身上。”

  张温不忍心动手,便说:“你先回去,时间一长,董卓会起疑心的。”孙坚于是告辞而出。

  刘邦哼了一声,“优柔寡断!”

  萧然叹息一声,说道:“最后张温也没下手,等到他想要下手的时候,就已经晚了,反倒是他自己,因为董卓对张温心里有怨恨,所以诬蔑他与袁术私通,最后张温在市街上被拷打致死。”

首节 上一节 918/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