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08节

  刘邦并没有管霍谞的眼神,而是问萧然道:“这窦武倒是可以信任?”

  萧然点了点头,“对,我之前不是说过么,除了窦妙之外,他窦家人都不错。”.

第903章不明所以!

  霍谞心头又是一动,窦妙,那不正是窦武他女儿,现在的皇后么,难道说还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事?

  刘邦也注意到了霍谞,语气不明的开口问到:“霍谞对吧?”

  霍谞连忙点头,“是。”

  刘邦意味不明的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你就跟着一起听一听吧。”

  霍谞虽然不知道刘邦是让他听个什么东西,但还是听话的站在原地没动弹。

  刘邦见此便说道:“坐。”

  霍谞这才坐下。

  萧然说道:“那就说说窦武吧,窦武年轻时以善习经术有德行而著名,曾经在大泽中教授门生,不谈时政,名声显著于关西一带,而在朝堂上倒是不显山露水的,一直到他女儿窦妙称为皇后之后,窦武才被封侯。”

  “窦武身为外戚,倒是和一般的外戚所作所为不同,不但见自己得到的赏赐给了贫民,还能约束家族里面的人。”

  窦武的侄子窦绍,任虎贲中郎将,性情疏懒奢侈,窦武经常很严厉地训诫他,但窦绍还不觉悟,窦武于是上书请求把他撤职,又自我责备不能训导好窦绍,应当首先受罪,从此窦绍便遵守节制,事情不论大小,凡是非法的,都不敢做.

  “对于宦官,窦武也是无法容忍的,所以等刘志死了之后,他才会和陈蕃一起想要处置那些宦官,只不过出了一点问题,所以被泄露出去了。”

  八月,刘瑜写信劝窦武、陈蕃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

  窦武马上着手准备,罢免了黄门令魏彪,以亲己的小黄门山冰代之,将狡猾的长乐尚书郑飒关进北寺狱,陈蕃建议立即杀了郑飒,窦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审问之,供辞连及曹节、王甫等宦官,窦武打算将其一并上奏收捕。

  是夜,窦武归府住宿时,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了他的奏章,骂道:“宦官放纵非法的当然可以杀。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呢,何以应该一起族灭?”因此大呼喊道:“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不道!”

  在晚上立即召集他的亲信强壮有力的长乐从官史十七人。

  曹节听说后,惊慌失措,于是挟持灵帝,关闭宫门,胁迫尚书官属写诏,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收捕尹勋、山冰等人,山冰怀疑,不接受,王甫于是杀山冰及尹勋,并释放了郑飒。

  接着劫持窦妙窦太后,夺去玺书,并使郑飒等持节收捕窦武等人。

  窦武不奉诏,驰入步兵营,射杀使者,并召集北军数千人屯于都亭下,对军士下令:“黄门宦官反叛,尽力诛杀的封侯重赏。”

  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刚率军回师,不明状况,被王甫利用,王甫矫诏命其与周靖率五营军士讨伐窦武。

  深夜,王甫率领虎贲、羽林、厩马刍、都侯、剑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张奂等的部队会合,次日早晨,两军对阵于阙下。

  王甫的军士逐渐增多,对窦武之军喊道:“窦武反,你们都是禁兵,应当保卫宫省,为什么跟着反叛的人呢?先投降的有赏!”营府军士素来畏服宦官,到了中午,窦武之兵几乎散光了。

  最后,窦武被围,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他的宗亲、宾客、姻属都被杀害。家属被流放遥远的日南郡比景县,窦太后也被软禁于云台。

  萧然说道:“这件事你也不能说是窦武如何,毕竟他不是因为害怕,也不是因为什么其他原因,不过是想要将人一网打尽罢了,只能说这就是命吧。”

  刘邦这是冷哼一声,说道:“窦武本来带着将士们诛杀王甫等人,可那群将士竟然只是听了一个宦官的呵斥就吓破了胆!真是可笑!”

  说罢,刘邦看向躺在榻上的刘志,说道:“听见了吗,这就是你造的孽!”

  刘志闭上了眼睛,一言不发。

  霍谞都怕刘志被气个好歹,连忙出声说道:“高祖皇帝陛下,如今我们该怎么办是好?”

  刘邦看向他,说道:“怎么办?不过是一群宦官罢了,朕抬举他们,他们便能耀武扬威,朕若是不想让他们好,他们也只能受着!”

  说着,刘邦眯了眯眼睛,意味不明的说道:“若是朝中大臣如此,背后势力错综复杂,说不得朕还要犹豫二三,可不过是个宦官罢了,哼!”

  霍谞听刘邦这么说,便垂下头,没有说话了。

  他现在的心思有些复杂,本来他都打算离开朝廷了,结果没想到刘邦竟然过来了,所以他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留在朝廷吧,若是刘邦没有废了刘志,那该如何是好?

  不是他看不起刘志,就刘志那个样子,他是不会反省他自己的,所以如今刘邦在的时候,他被迫低头,若是刘邦走了,搞不好他就又恢复到了原样。

  萧然看向霍谞,说道:“听闻霍尚书才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霍谞一愣,随后连忙回答道:“并非如此,不过是为了救我舅舅罢了。”

  刘邦看向萧然,问道:“怎么回事?”

  萧然说道:“这件事情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当时有人污蔑他的舅舅宋光,说宋光妄刊章文,于是当时才十五岁的霍谞,便上书给梁商,为自己的舅舅辩解,当时梁商认为霍谞才识水平很高,立即上奏赦免宋光之罪,从此霍谞名声很显耀。”

  霍谞拱手行了一礼,说道:“不过是大将军的爱护我年幼罢了。”

  刘邦说道:“不论如何,你这胆量倒是不错。”

  霍谞笑了笑,没说话。

  就在这时,窦武回来了。

  “如何?”刘邦问道。

  窦武沉声说道:“那侯览已经伏诛,他的同谋臣也已经审问出来了,高祖皇帝陛下觉得应当如何处置?”

  刘邦说道:“宦官皆处以极刑,朝中同他们有牵扯的,三品以上免官,三品以下.....”

  话还没说完,萧然就打断道:“可别!”.

第904章浑水摸鱼!

  刘邦不明所以的看向萧然.

  萧然说道:“你以为这是在你那个时候呢,现在朝堂上都是什么样了,你若是这么笼统的告诉下去,肯定又是一桩党锢之祸。”

  要说其他时候可能不会如此,但是要知道,这个时候第一次党锢之祸还没有完事呢,正是混乱的时候,难保不会有人浑水摸鱼。

  尤其是刘邦又不是这个时候的皇帝,和那些大臣们也没有打过什么交道。

  虽然说有萧然能帮着分析,但他也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谁敢说人不会变呢?

  刘邦点了点头,“是我想岔了,先将那些被抓出来的人都放出来吧。”

  窦武连忙说道:“那臣这就去办。”

  刘邦点点头,“去吧。”说完,他看向一旁的霍谞,“你也一起去吧。”

  霍谞连忙站起身来,冲着刘邦行了一礼,“臣遵旨。”

  等到二人都走了之后,刘邦看向萧然,问道:“这起党锢之祸都有谁受了牵连?”

  萧然说道:“那可就多了,就比如陈寔。”

  陈寔出身寒微,幼年时,尽管在顽耍,也为儿童们所拥护,年轻时,作县吏,曾经为县里的一些奴仆干事,后来为都亭佐。

  他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试着和他谈话,认为不是一般的小吏,让他去太学学习,后来的县令再召他为吏,他于是逃避隐居阳城山中。

  这时有杀了人的,同县杨吏怀疑是陈寔,县里逮捕了他,拷打审讯,没有事实根据,因此得以释放出来,但是后来陈寔作了督邮,秘密托咐许令,用礼召见杨吏。

  远近的人听说,都惊叹敬佩他,陈寔家贫,再作郡西门亭长,不久,调为功曹。这时,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高伦教令代理文学掾。

  陈寔知道这个人不合适,就把高伦的教书之于檄,拿着檄见高伦说:“这个人不宜用,然侯常侍的命令不可违抗。我请在外署官,这样不会有损明德。”高伦听了他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侯览让高伦用他推荐的人,但是陈寔知道,侯览推荐的人不可用,但是偏偏当时侯览权势很大,没办法拒绝,陈寔就让高伦说,这个人是他举荐的,而不是高伦,因为他反正在外地,无所谓。

  于是舆论责怪陈寔所举不得人,陈寔始终没有说什么。

  一直到高伦后来被征召为尚书,高伦对大家说:“我以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秘密持教返还,在外地白署。近来听说有人拿这一点责怪陈寔,这是由于我害怕强暴,陈君可以说是好的推到他人身上,有过则归自己的人。”

  然而陈寔仍坚决引咎,听说的人才叹息陈寔的为人,从此天下都敬佩他的德行。

  萧然说道:“陈寔讲求德化,清静无为,而他治理的百姓也安居乐业,陈寔自己也并不是那种喜好争权夺利的人,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两次党锢之祸之后。”

  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被囚一年,遇赦得免,窦武死后,第二次党锢之祸又遭株连。

  但是!

  陈寔的名声可不是开玩笑的,朝廷上的职位一旦有空缺,朝廷就有多位大臣联名举荐,陈寔总是婉言谢绝。

  后来陈寔干脆居于乡里,平心率物,德冠当时,为远近之宗师,与其子纪、谌名重于世,父子三人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同时,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城皆图画寔、纪、谌父子三人形象。

  萧然一拍巴掌,说道:“对了,形容小偷有一个词,叫做梁上君子,就是从陈寔这来的。”

  有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

  陈寔知道屋梁上面有人,并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今后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

  作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

  小偷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于屋梁上的盗贼。

  刘邦说道:“依你说来,这陈寔同荀淑怕不是一类人?”

  萧然点了点头,“对的,自从第二次党锢之祸之后,陈寔就也选择了隐居山泽,一直待了二十年,期间有许多人,比如大将军何进等人,都曾请陈寔出山,但是陈寔却不为所动。”

  刘邦惋惜道:“若是没有这党锢之祸,朝堂上将有多少贤才啊!”

  说到这,刘邦的火气又上来了,看着躺在榻上半死不活的刘志就来气,“都是你干的好事!”

  刘志想说自己是被那群宦官给蒙骗了,但是偏偏他之前一直洋洋自得,自己骗自己。

  难道说刘志就真的傻到自己被骗了都不知道吗?也不见得吧,毕竟朝堂上劝说他的人也不少,但是他不能承认啊!

  毕竟宦官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最后的决定也是他下的,让他认错?怎么可能。

  所以刘志选择了闭上双眼,就当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刘邦冷哼一声,看向萧然,说道:“你继续说。”

  萧然点了点头,说道:“要说这党锢之祸,其实还涉及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应奉,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件事和应奉没有关系。”

  刘邦说道:“那就先来说说这个应奉。”

  萧然说道:“提到应奉,那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记忆力了。”

  应奉从小便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

  据说二十岁的时候,他为“决曹史”抄录全郡四十二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

  回郡以后,太守详细问他所送罪犯情况,总共数千几百人,应奉竟然能将所录罪犯的姓名、罪状、罪行轻重等,一一准确背诵下来,毫无遗漏。

  而且据说应奉读书“五行并下”,也就是说,这人一目五行,还能全都记住,且不会忘.

第905章过目不忘!

  他的记性好到了什么地步呢?

首节 上一节 908/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