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04节
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刘志意旨而受到惩处,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刘志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词意恳切,但奈何刘志不听从,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陈蕃和司徒刘矩、司空刘茂一同劝谏刘志,请求赦免刘瓆、成缙、翟超、黄浮等人,刘志对此不满,有关部门因而弹劾他们,刘矩、刘茂不敢再说什么了,但陈蕃头铁,依旧上奏,而且话语很直白。
“人应当先自己修养好,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现在贼寇在外猖獗,是四肢的病痛;但内政紊乱,却是心腹的祸患...进献忠言的人日益被疏远,内部祸患越来越严重,外部灾难正在加深。
陛下以列侯身份继承皇位。小家蓄产百万的财富,子孙还耻于失去先人的产业,何况产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想懈怠不自重吗?真的不爱惜自己,不应当想想先帝得天下的勤苦吗?”
言下之意就是说,你现在是皇帝了,就算你只想吃喝玩乐,你总得想一想你爹他们为了这个皇位付出了什么吧,先辈兢兢业业打理的天下,到你这毁了,这像话吗?
萧然说道:“其实当时的主要问题就是那些宦官,刘志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好像忘了之前梁冀的教训一样,那个时候宦官已经等同于之前的梁冀了,但是偏偏刘志却无所作为。”
这件事情萧然是真的搞不懂,可能就是因为那些宦官有功劳?或者说刘志觉得不过是宦官,所以不想管?
陈蕃屡次劝谏,说“从前梁冀一门五侯,祸害遍天下,那些明显的鉴戒就在眼前,覆车的教训犹如昨日,可是宦官的权势,又互相鼓动勾结。
小宦官赵津、恶霸张汜等人任意贪污、残暴,阿谀奉承您左右的宠臣,刘瓆、成缙,收捕处决他们,虽说赦后不当处死,推求他们的真心,在于为您除去虚假,那么您又有什么可生气的呢?
小人道长迷惑了您,使您大发雷霆,如处刑责罚,已经太过了,何况处以极刑致令杀戮呢?另外,翟超、黄浮奉公守法,疾恶如仇。
翟超没收侯览的财产,黄浮处决徐宣,两人都因此获罪受刑,得不到您的赦免宽恕,侯览为非作歹,只没收他的财产已属万幸,徐宣犯有罪过,死有余辜。”
陈蕃的奏疏中言辞恳切,但是刘志那个人就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他看不见陈蕃的忠告,他只能看见陈蕃职责他做错了,他觉得自己身为皇帝的威严被挑衅了,所以刘志更加愤怒,一点也没有采纳。
而陈蕃的这一道奏疏也得罪了不少朝臣,宦官也因此更加痛恨陈蕃。
他选举出人才送上奏章,宦官立即借刘志的名义斥责退回,他属下的长史以下许多官吏多被借故治罪,但因为陈蕃是当时的名臣,还不敢加害他。
刘邦真是越听越生气,本来他对刘志还没有那么生气,毕竟从整体来看,刘志虽然是中下层,但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可如今听来,真是让人火大。
于是刘邦一拍桌子,看向萧然,说道:“我大汉子孙可还有明智聪慧之人?”
萧然想了想,没想出来,所以他决定先不想。
主要是现在还没确定去的时候会是什么时间,若是那个时候刘蒜还没死,倒也可以考察一番,毕竟根据记载,刘蒜为人严谨持重,举止有气度,就连梁冀不立他的原因,都是因为他太过严明,怕自己没办法诓骗刘蒜.
第895章强上不少!
由此可见,刘蒜应当是比刘志要强上不少的。
不过还是得考察一番才行.
思索一番过后,萧然也就不再深究,现在想那么多也是白想。
于是萧然便说道:“咱们还是继续来说陈蕃,刚才提过一嘴党锢之祸,其中涉及许多人都是被冤枉的,于是陈蕃也再次劝谏,话语依旧恳切,但同时也十分直白。”
陈蕃上书:“臣听说贤明的国君信赖辅佐大臣,亡国之君不愿听大臣的直话...君王是首领,臣子是股肱,同体相互为用,为好为恶,李膺等人刚正清白,死心塌地的为了国家。
因为忠直,违反了您的意旨,横遭拷打审讯,有的被禁锢隔绝,有的或死去、或流放到他们不该去的地方,堵住天下的嘴,将天下的人变成聋子瞎子,这与秦朝焚书坑儒有什么区别?
现在您执掌大政,首先杀害贤明忠诚的大臣,对待好人为什么这样刻薄,对待坏人为什么又那样优厚?谗谄之人花言巧语,似乎说得实在,使听的人迷惑,看的人迷糊。
错话出口,就会扰乱四面八方,何况用有髡刑治无罪于狱中,杀无辜于街市呢!
青州、徐州炎热干旱,五谷不收,百姓背井离乡,连粗粮也不够吃,然而宫女充满后庭,国家财富为她们花费净尽,外戚私门,贪财受贿...铲除妖人孽种,关键在您加强自己的修养。”
反正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说刘志这个皇帝做的不好。
刘志听了之后自然不可能反省自己,真心悔过,他只觉得陈蕃说的话不中听,于是刘志又不愿意了,借口陈蕃辟举选用人才不当,罢免了他。
刘邦沉默了一会,开口说道:“我总算是明白你说陈蕃官路坎坷是坎坷到什么地步了,他这已经被罢官多少次了...”
萧然顿了一下,“这...我也没查过,不过反正挺多次的了,陈蕃每次被罢官,几乎都是因为他上书劝谏,唉,刘志可不是有容人之量的皇帝,不过好在他还没丧心病狂到把陈蕃杀了的地步。”
汉朝当时海内追求高风亮节的人便互相标榜,为天下名士定出标号。陈蕃与刘淑、窦武合称“三君”。
萧然说道:“陈蕃这次被罢官之后,再被启用就是刘志去世之后的事情了,当时刘志去世之后,是窦皇后执掌朝政。”
刘邦一听,人都傻了,“慢着,什么窦皇后?她同窦宪是什么关系?”
萧然摇了摇头,“那我就不知道了,你们朝堂上那些关系太乱了,我搞不懂,而且又是名字又是字的,看的人头疼,反正窦宪是王莽时期窦融的曾孙,而窦武,也就是窦皇后她父亲,是窦融的玄孙。”
“至于你们什么嫡庶分支,那我就懒得研究了。”
刘邦总结了一下语言,说道:“之前窦家不是被抄斩流放了吗?”
萧然说道:“你也说了,是抄家流放,所以总有还活着的人,而且瘦死的骆驼,更何况,你别忘了,当时窦宪的兄弟窦瑰可还活着,窦瑰可没有被全家处死。”
刘邦了然,“原来如此,看来这窦家还真是不同寻常啊。”
这点萧然十分赞同,可不就是不同寻常么,从窦漪房开始,能出这么多的皇后太后,还是掌权的太后,那可太离奇了。
不过这都不是他们现在要谈论的事情。
萧然说道:“我们不说这个窦家了,这等以后再说,我们继续说陈蕃,陈蕃被刘志罢官之后,没过多久刘志就死了,不过这个时候汉灵帝还没有登基,当时皇帝是谁还没确定呢,是窦皇后掌握朝政,因为陈蕃的名声,所以陈蕃再次得到了重用。”
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位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
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
从‘义’方面来讲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前往尚书台办公。
萧然说道:“其实窦皇后之所以这么看重陈蕃,也和刘志有关系。”
当初,刘志想立宠爱的田贵人为皇后,陈蕃认为田氏出身卑微,窦氏是良家大族,争立窦氏很坚决,刘志不得已而立窦氏为皇后。
所以窦太后执掌朝政后,重用陈蕃。
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
说到这,萧然突然摇头叹息,说道:“之前梁妠,梁家是被梁冀拖了后腿,那到了这次,就是窦皇后窦妙不当人了,这窦妙反正也不是什么有能力的人,而且他和刘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重用宦官,甚至还不是说重用,而是喜欢给宦官封赏。”
“再加上在刘志那个时候,本来有机会能消灭宦官,但是奈何刘志搞出来一个党锢之祸,所以宦官自然又兴起了,更何况刘志对乳母赵娆一直跟在窦皇后的身边,那些宦官就同乳母勾结,讨好当时已经是太后的窦皇后,咱们就管她叫窦太后吧。”
“这窦太后也很信任这群宦官,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而他们的爪牙大都贪婪暴虐,陈蕃常常痛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好,窦太后她爹窦武也有这种想法,于是两人不谋而合。”
陈蕃认为自己既顺从人们的心愿,又对太后有过功德,认为自己的目的一定可实现,于是先向太后上疏。
当然,话语依旧十分直白。
陈蕃说道:“王甫、郑飒等人与赵娆夫人等各位宫中女官一起扰乱天下,追随他们的升官,反对他们的就受到惩罚,现在满朝大臣就像河中的浮木,东漂西浮,贪图禄位,惧怕被害。”.
第896章窦太后的变化!
还直接指责窦太后道:“您不久前开始摄政的时候,顺从天意,实行诛罚、苏康、管霸都被治罪处死。当时天地清明,人、鬼都高兴,为什么才过几个月您又放纵左右侍从?
大恶大奸,没有比他们更厉害的。如果现在不马上处决他们,一定会发生变乱,危害国家,祸害实难逆料。”
但窦太后并没有采纳,当时朝中的大臣们都震惊了,没想到陈蕃都已经这么说了,但是窦太后竟然依旧不为所动.
陈蕃因此与窦武商量诛灭宦官,但可惜还没开始,事情就泄露出去了。
曹节等人伪造窦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振臂高喊:“大将军忠诚卫国,宦官造反叛乱,怎么说窦氏不守臣道呢?”
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正好听到了他的话。
就斥责陈蕃说:“先帝刚刚去世,陵墓还未修成,窦武有什么功劳,而兄弟父子一门三人封侯?另外,他弄走很多宫女,饮酒作乐,一月之内,搜括财富以亿计。大臣如此,这是臣道吗?你是国家的栋梁,徇私枉法,结成朋党,还到哪里捉贼子?”
于是命令逮捕陈蕃。
陈蕃拔剑大声喝叱王甫,王甫的兵士不敢靠近他,于是增兵包围陈蕃等人几十层,逮捕陈蕃,关进宦官掌管的北寺狱中,宦官的随从骑士对陈蕃又踢又踩,骂陈蕃:“死老鬼,你还能裁减我们的人员,剥夺我们的额外收入吗?”
当天就杀害了他,把他的家属流放到比景县,宗族、门生、旧部属都免职禁锢,陈蕃的朋友朱震当时为铚县令,听到消息,弃官哭祭陈蕃,收葬陈蕃的尸体。
把陈蕃的儿子陈逸藏在甘陵境内,事情被发觉后,朱震被捕入狱,全家人被关押起来,朱震受严刑拷打,但他宁死不说出陈逸的去向,陈逸因而得以逃脱。
萧然叹息一声,说道:“世上忠臣能得到善终的实在是少啊,你刚才还埋怨,说身为大臣怎么能明哲保身,而不为朝廷,为国家出力,你看看,这就是出力人的下场啊。”
“最可怕的不是宦官横行,也不是奸臣当道,而是掌权者的昏庸和不作为。”
刘邦此时也没有话说,萧然说的话可以说是说到了他心里去。
“你说的对,若是皇帝昏庸,那朝堂上再多能人志士也没有办法。”
萧然说道:“更何况人心本就难测而且贪婪,当掌权者不作为的时候,那么朝廷中出现贪官污吏,出现奸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想要掌权者昏庸,但是朝廷的风气却清明,那简直是在痴人说梦。”
刘邦赞同的点了点头,“说的有理。”
萧然叹息一声,说道:“陈蕃...也是可惜了...不说他从未做过错事吧,但是最起码这人还是个忠臣,一心为了朝廷,结果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陈蕃十五岁时,曾住一室无事可做,而室内外十分肮脏,父亲的朋友同郡薛勤来看他,对陈蕃说:“小子,为什么不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
陈蕃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顾自己的一室呢?”薛勤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因而非常赞赏他。
不过还有一句话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只能说人的观念不一样,所以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也不一样,没有什么谁对谁错之分。
陈蕃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人们一起谈论陈蕃和李膺的成就和德行,却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邕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天子,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天子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礼排在八俊之前。
刘邦问道:“这李膺是谁?我听着怎么有些耳熟?”
萧然点了点头,“正常,我刚才提过好几次。”
刘邦摇了摇头,“不,好似你以前也说过。”
萧然挠了挠自己的脑袋瓜,“说过吗?我忘了,可能之前也提过一些,应当是没有详谈过他。”
刘邦想了想,说道:“这样,你先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好知道你有没有说过。”
萧然应了一声“好”,便说道:“李膺这个人,同陈蕃一样,被称为天下学子的表率,他性格孤高,不善交际,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
“你都不知道,李膺可太受人敬重了,到了那种你为他服务都是一种荣幸的地步,而且李膺也确实值得敬佩,就说他的胆量就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
当时鲜卑多次侵犯边境,李膺常常顶着箭石,每次都将其打败,使得敌人非常畏惧。
后来李膺因公事被免官,回到家乡纶氏县居住,教授学生常常达到近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李膺的门徒,被他谢绝了,樊陵后来依靠阿谀攀附宦官,官至太尉,被有节操的人所羞耻。
号称“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便为李膺赶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居然为李君赶车了。”李膺被人敬慕竟到了这种地步。
要知道,少年人大多意气风发,也许谦逊,但骨子里向来都是骄傲的,尤其是那些年少成名或者学识出众的人。
但是在面对李膺的时候,他们竟然能收起自己的傲骨,心悦诚服的表露出自己对李膺的敬佩,这可太难得了,也从侧面证明了李膺的声望。
刘志就是听说了李膺的才能,所以才征召李膺为度辽将军.
第897章忠臣不易!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