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05节

  最初,羌人掳掠到疏勒、龟兹二国,多次侵扰抢掠各郡,百姓多次遭受他们的残害,但自从李膺到达边境,羌人听到消息都感到畏惧屈服,甚至将以前掳掠的男女,统统送还到边境,从此以后,李膺声威远播。

  萧然突然说到:“不过大概忠臣的共同点,就是人生坎坷吧。”

  当时宛陵郡的豪强羊元群从北海郡被罢官回来,贪污罪行严重,四处搜刮珍宝,连郡舍厕所中的奇巧之物,也用车子拉了回家。李膺上表要审查他的罪行,因为羊元群贿赂宦官,导致李膺被判为诬告,反而被发配到左校服役。

  之前,李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同心同德,检举惩处那些奸邪得宠的人,冯绲、刘祐这时也遭诬陷被发配到左校劳作,还是司隶校尉应奉,向刘志上书替李膺等人申诉,才使他们得到赦免.

  但尽管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李膺依旧初心不改。

  李膺后来再次升官,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然杀害孕妇。

  他听说李膺的威严,于是畏罪逃回京师,躲在张让家的夹柱中,李膺知道后,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将其交付洛阳县的监狱。录供完后,便将其正法。

  张让因而向刘志诉冤,刘志便下诏召李膺入殿,并亲自到廊上责问李膺为什么先斩后奏。

  李膺回答说:“昔日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的行为。《礼记》上说‘公族犯了罪,国君即使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从前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

  如今我到职已满十天,私心害怕因办事迟滞而造成过失,没有想到却获了办案过速的罪,臣的确知道自己的罪责,死期就要到了,特请求宽留我五天,限期灭尽大恶,回来受烹煮之刑,这是我生的本愿啊!”

  刘志听了之后也没有再说什么,二十回过头来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李膺有什么过失?”便打发李膺出去,从此各个黄门、常侍都屈身敛迹不敢出声气,休假时也不敢再出宫。

  而刘志竟然还诧异地问是什么原因。

  那些宦官都叩头流泪说:“怕李校尉。”

  当时,朝廷一天比一天紊乱,纲纪败坏,只有李膺独自保持风采,凭借声名自我清高,士人有被他接待的,当时叫做登龙门。

  刘邦一拍大腿,“此等才是贤才啊!”

  萧然说道:“贤才有什么用,不还是遇见了刘志那个蠢才么,本来刘志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虽然有的时候听不进去话,还好面子,但是也没到蠢才的地步,但是他引发的党锢之祸真是.....”

  那个时候,因为党锢之祸牵连了太多无辜的人了,李膺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李膺遭到迫害,当朝廷察究核实李膺的罪状时,要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案验,陈蕃拒绝受理。

  说:“现在考纠案验的,都是海内人们赞誉的忧心国事、忠诚无私的大臣。这样的人即使下传十世还是应该宽恕他们,难道罪名不明就应该逮捕拷打吗?”便不肯在案卷上签名。

  刘志听后,更加发怒,把李膺等关押到黄门北寺狱,因为李膺等人的案件牵涉到一些宦官的子弟,使得宦官们大多感到畏惧,请求刘志按照天时大赦。

  萧然做作的“诶”了两声,说道:“你都猜不到,陈蕃当时怎么劝,刘志都不听,甚至更生气,但是呢,那群宦官一说,刘志他就同意了!”

  刘志于是下诏大赦天下,李膺也被免官回乡,住在阳城山中。

  天下的士大夫都认为李膺的道德高尚,朝廷污秽肮脏,不久,陈蕃被免职,朝廷和士大夫都有意要李膺出任太尉,荀爽担心李膺名气太高而惹祸,想让他容忍保全性命于乱世,写信给他,劝他最好能隐居不仕,来躲避祸乱。

  刘邦冷哼一声,“合着在刘志的眼里,李膺竟然还没有那些宦官重要吗?!”

  萧然说道:“那谁知道呢,也许是的吧,毕竟刘志向来偏向宦官。”

  其实偏向宦官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刘志这个人就让人理解不了。

  你说他维护宦官,偏偏他还能杀宦官,你说他明智,说他公正吧,他还庇护宦官,甚至为此不惜冤枉那些忠臣。

  刘邦说道:“也许在刘志的眼里,宦官就是他自己的代表,而大臣们处置宦官,就是在挑衅他,所以他才心生不满吧。”

  萧然摊手,“也只能这么想了,其实皇帝任用人有自己的喜恶和私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刘志这已经是置朝堂于不顾的地步了,虽然说比起那些动不动就不上朝的皇帝要好了许多,但是也没好多少。”

  “只能说他的命还算好,至少朝堂上李膺等人还能力挽狂澜,好歹能维护住一丝安定,而且刘志能任用李膺,任用陈蕃,就证明他知道谁能用,谁不能用,但是他偏偏只按照自己的私心行事。”

  “这就证明,刘志这是清醒着选择了错误的选项啊,他没有选择朝堂和江山,他选择了他自己的私心,选择了他自己的面子。”

  刘邦冷哼一声,“脸面值几个钱,真是没用的东西!”

  萧然看向刘邦,点了点头,“你说的对。”

  这话要是别人说,萧然还要怀疑一番他话中的真假,但是这话换刘邦来说,萧然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刘邦可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啊。

  萧然摇了摇脑袋,将自己刚才乱糟糟想的东西都给晃了出去。

  他这一阵子和刘邦相处的还可以,虽然说对刘邦之前的事情依旧觉得不好,但是最起码也算是有了点感情,萧然也不想再去想那些。

  都已经写在史书里面的事情,现在再提又有什么用呢?

  见萧然突然不说话了,刘邦疑惑道:“想什么呢?”.

第898章荀氏八龙!

  萧然一愣,猛然回过神来,摇了摇头,“没事,刚才我说到哪了?”

  见萧然不说,刘邦也不追问,“刚才说到荀爽劝李膺隐姓埋名,不要再入朝为官了。”

  萧然了然,“那我们接着往下说吧,当时窦武和陈蕃一起要诛杀宦官的时候,李膺自然也和他们是同一个战线的,不过李膺比他们要稍微好一点,当时李膺没死,只是被免官而已。”

  “不过也没好多久,在汉灵帝的时候,第二次党锢之祸开始了,这次李膺可没有逃掉,或者说,他自己也不愿意逃。”

  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朝廷开始逮捕与之有牵连的党人,同乡人对李膺说:“可以走了。”.

  李膺却回答说:“侍奉君主不躲避灾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我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和生都由命中注定,能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便主动到朝廷诏令指定的监狱中去,被拷打而死。

  他的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他的门生、故吏和他们的父兄,都被禁锢,不准做官。

  刘邦沉思了一会,突然说到:“也许就像你说的那样,忠臣似乎总是得不到善终。”

  提到这个,萧然也沉默了。

  历史上得不到善终的忠臣太多了,每提到一个,那都是血泪!

  尽管萧然并非当时的人,但透过史书,也仿佛看到了那些被枉杀的忠臣们心中的悲哀。

  见萧然的情绪似乎不是很好,刘邦便岔开话题道:“你给我说说这个荀爽吧。”

  萧然果然被刘邦的话打断了思绪,开始想着这个荀爽具体是谁。

  “这荀爽还是之后再说吧,荀爽发家的时候太晚了,咱们还是来说一说荀爽他爹荀淑吧。”

  刘邦本来也是为了转移萧然的注意力,当然,也有他自己的好奇心。

  此事听萧然这么说,便也点了点头,“那就说一说这个荀淑吧。”

  萧然说道:“这荀淑可就厉害了,他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德行,学问渊博,不喜欢雕章琢句,徒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实际的学识,因此,常常被俗儒看不起,但州里却称他有知人之明。”

  “李固和李膺,都尊崇他为师,而荀淑最开始出入朝堂,还是在汉安帝刘祜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天灾和日食,下诏公卿举贤良方正,而荀淑也被举荐了,但荀淑讥讽指责皇亲贵戚,遭到了梁冀的忌妒,便把他调了出去,不过荀淑压根不在意。”

  荀淑到职处事正直,明于治理,称为“神君”,没有多久,辞官回家,闲居养志,家产增加了,就分给宗族和好朋友。

  萧然说道:“值得一提的是,荀淑一共有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全部都是忧国忧民,能堪大用的人,也曾跟随窦武诛杀宦官,所以结局自然就不用说了。”

  荀淑年少的时候,就与平凡人不同,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讲究仁义礼让,在当时文化名人备受尊崇的年代,在汝颍地区诸多奇士当中,他就已经出类拔萃了。

  而且荀淑有着勤奋好学的精神,渐渐地,成了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

  能有如此成就,似乎是当时儒学气氛弥漫的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但更应该是他自己勤奋上进,学海历苦,孜孜以求的印证。

  不过,荀淑知识渊博,明练事理,在治学上气度恢宏,与当时死扣书本,寻章摘句,思想僵化的俗气儒生截然不同,于是有的学者就因为荀淑不拘泥于寻章摘句而非之。

  但是,州郡中的明理贤士皆称其为“知人”,这一先进的治学理念,对荀氏家族影响很大,若干年以后,他的孙子荀彧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才能,就有他的影子。

  萧然说道:“还记得我们之前说李固的时候,说过李固的一个特点吗?”

  刘邦瞥了萧然一眼,说道:“你这是在考校我呢?”

  萧然不满的“啧”了一声,“这不是有问有答才算是聊天么,你这人怎么这样。”

  刘邦不服气,“我如何了?”

  萧然说道:“我这可是在给你讲解,我那叫循循善诱好吧。”

  看着萧然振振有词的样子,刘邦无奈投降。

  “行行行,你说的有理,刚才提到了李固是吧?要说令我最有印象的,莫过于他多次拒绝为官了,还有黄琼也是同样如此。”

  听刘邦认真回答了,萧然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你说的对,荀淑算是李固的老师,所以他和李固肯定除了学识出众之外,还有着共同点的,这不愿意入朝为官就是其中一个。”

  荀淑不愿为官,不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倒是当过几个小官,后来也辞职了,选择了回归乡野,悠哉治学,赋闲农桑。

  而荀淑弃官归里以后,闲居养志,率族躬耕,勤俭持家,发展经济,至使产业每增,成为富豪家族,自己宽裕了,并不忘记身边的困难人群,他动不动就将衣物盐粮等赡济宗族和知友,得到乡人的仰慕和爱戴。

  在建和三年的时候,荀淑去世了,时任朝廷尚书的李膺亲自服丧悼唁,周围二县之人也纷纷出赠,修建祠堂。

  萧然说道:“其实荀家的地位很高,底蕴也很深,在大唐有一句话,叫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王家和谢家都是世家大族,甚至分别影响甚至决定了东晋帝国初期和后期的政治走向。”

  “尤其谢氏后来又经过了数代的发展,越发壮大,成为根基深广,枝繁叶茂时,当时的荀家子孙荀伯子,仍不将谢氏放在眼里,甚至他还贴脸开大。”

  荀伯子直接当着王家人王弘说:“天下高贵的家族,只有荀、王两家,谢晦这样的人不值一提。”

  同样德高望重,同是相服加身,荀氏人则有其普遍而根深的文化底蕴。

  荀淑的八个儿子被称为“荀氏八龙”,八龙弟兄,名望同噪,尤以六龙荀爽名重天下,颍川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说法.

第899章特殊大家族!

  当时龙那可都是皇帝的代称,但是人家就能被称为“八龙”。

  萧然最后说道:“这荀淑的儿子都很厉害,荀淑自己也非常人所能及。”

  刘邦说道:“你说,我让那荀淑给刘蒜当老师如何?”

  萧然沉默了,刘邦这可真是有啥好东西都想往他自己碗里扒拉啊,但是虽然荀淑有才能,却不适合当刘蒜的老师。

  “你就不怕荀淑教的刘蒜也想归居田园了吗?”

  刘邦默然,好吧,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萧然又说道:“而且,你也得看人家荀淑愿不愿意啊。”

  刘邦叹息一声,用手隔空点了点萧然,说道:“你这张嘴可真是...”

  萧然耸了耸肩,毫不在意刘邦的未尽之言,反而站了起来,说道:“走吧,想要知道人家愿不愿意,那也得当面去问啊。”

  刘邦点了点头,“好,走吧。”

  ————————

  延熹九年。

  未央宫。

  刘志看向一旁的宦官侯览,问道:“抓捕李膺等党人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侯览连忙上前一步,说道:“回陛下,这群人奸滑狡诈,有不少都改名换姓潜逃了。”

  刘志大怒,“什么!他们竟然还敢跑?!去!派人重金悬赏!势必要把他们全部捉拿归案!”

首节 上一节 905/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