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90节

  太原一郡,旧俗因介子推焚烧而死,有禁火的风俗。

  到了介子推死的那个月,都说神灵不喜举火,因此百姓每年冬季有一个月要吃冷食,不敢生火煮饭,老小不堪冷食,每年死不少人。

  周举到并州,作吊介子推文放在他的庙里,说盛冬去火,残损百姓生命,这不是贤人的意思,向百姓宣传,使他们恢复熟食,于是百姓的迷惑稍稍得以解释,风俗渐渐改变。

  甚至梁商在临死前,还不忘了向刘保举荐周举。

  当时梁商大会宾客,在洛水大摆筵席,周举这时托病不去。

  梁商与他所亲近的人喝得酩酊大醉,极为欢乐,酒尽女乐撤罢,接着是唱《钭露》歌,座中听了的,都为之流泪,太仆张种当时也在,回来之后,把这事告诉了周举,周举叹说:“这就是所说的哀乐失时,又不是地方,灾祸将临啊!”

  梁商到秋天,果然逝世。

  梁商病危时,刘保亲临探看,问他有什么话要说,梁商答说:“人将要死了,他说的话也好。我的从事中郎周举,清高忠直,可以任以重职。”因此授周举为谏议大夫。

  这时朝廷下诏派八使考察风俗,都是挑选平常最有威望的人充任,周举也在其中。

  周举劾奏贪污大猾,表荐公正清廉,朝廷非常满意。

  不过要说周举做的最多的,那还是劝谏。

  首先就是周举劝说朱怅。

  当时孙程等因为弹劾张防,被刘保怪罪,于是周举同朱怅说:“皇上在西钟下时,不是孙程等人难道得立为君?虽然韩信、彭越、吴汉、贾复的功劳,也不能超过他们!

  忘记他们的大德,记他们的小过,如果他们在道路死亡,帝有杀功臣之讥。趁他们还未走,应该赶快上表劝劝皇上。”

  朱伥说:“如今皇上正怒,二位尚书已经奏了,我独上表,一定要获罪过。”

  周举说:“您年纪已经八十多了,位为台辅,不在今天尽忠报国,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已得的宠信为安,想再求什么呢?禄位虽全,一定要陷谗谄奸邪一流,劝谏获罪,还有个忠贞的名声。如果我所说不足采纳,我就从此与你相别了。”

  朱伥于是上表劝谏,刘保果然听了朱伥的话。

  刘邦说道:“原来你刚才说的朱怅上表,竟然是因为周举?”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而且除了这件事情之外,因为刘保在位期间发生了天灾,于是刘保亲自露天坐德阳殿东厢请雨,又命令司隶、河南祈祷祭祀河神、名山、大泽。”

  “还问周举,说他自己‘仰承天统、地统、人统,早起晚睡,想协调大中之道行天下’,说‘近年以来,旱灾不断,庄稼焦枯,百姓没得吃的。五常的教化不行,王者的德泽未遍,百官尸位素餐,不称其职。审查贬谪罢黜,变复的征兆,由何而来?’”

  “还让周举不要有什么顾虑,那周举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再加上刘保都这么说了,他肯定不会有什么顾虑啊,于是周举真的分别说明,不但说明,他甚至说的最多的就是刘保。”

  “最开始他只是说‘天地交合,于是生万物,万物中以人为贵’,然后就开始说起刘保都错处来了。”.

第864章胆大的直臣!

  周举说道:“所以古时候的圣人,设立君主以养育百姓,施教化使他们成长,春夏秋冬四节顺时更替,阴阳相和,使男女婚姻不过时.

  以仁义恩泽包涵他们,以教化道德诱导他们,以灾异警告他们,以嘉瑞吉祥训勉他们,这是先圣仰承天意以养万物的基础,天地闭隔,阴阳就不和,阴阳不和,人物就不昌盛;人物不昌盛,风雨就不时,风雨不时,水旱就成灾。

  皇上处在唐尧虞舜的位子上,没有施行尧舜的政治,连文帝、光武的法制,也废而不行,却跟着亡秦奢侈的道路前进,宫廷里充斥了怨女,四野之处,多的是没有妻子的旷夫,现如今还没有皇太子,东宫没立,这是伤和气,逆天理,断绝人伦的结果。

  不仅是皇上如此而已,宦官们弄虚作假,威吓侮辱良家子女,取女禁闭,有白首至死无配偶的,上违天心。

  从前武王入殷,把宫廷的女子统统放出来,使她们成婚结偶。成汤遭了七年的旱灾,以六事反躬自责;鲁僖遇旱,自责求雨;都以精诚感天,转祸为福。

  自从枯旱以来,已有好几年了,没有听说皇上改过的言行,枉自暴露风尘,这有什么用呢。”

  这六事,指的就是: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邪?宫室荣耶?女谒行耶?

  周举这话的最后,甚至直接对着刘保就说:别的皇帝遇见天灾,都反省自己,想办法改正自己的过失,你都这么多年了,你却什么都没做,现在在这又是淋雨又是干嘛的,有什么用啊。

  刘邦突然笑了一声,说道:“他的胆子倒是大。”

  萧然说道:“那是当然的,胆子小的人是做不成正直的官员的,毕竟只要你说真话,那就一定会得罪人,不过好在刘保也不是什么滥杀的皇帝。”

  刘邦点了点头,“确实如此,看来这周举倒是真的正直。”

  萧然赞同道:“那是自然的,周举这个人,是不会因为交情而徇私枉法的,就说他和左雄的关系,周举就是被左雄推荐才能入朝廷的,但是左雄犯了错,周举也没放过,该参的还是参了他一本。”

  周举担任尚书后不久,刘保下令选拔将帅人才。

  这时,左雄已改任司隶校尉,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保荐冯直这件事,竟受到了周举的弹劾。

  周举认为冯直曾经“坐臧受罪”,也就是因贪赃获罪,这样的“问题官员”怎能选派为将帅呢?于是他“以此劾奏雄”,根据这一事实上奏皇帝刘保,揭发左雄荐举坏人,选人失当。

  这一“劾奏”检举使得左雄十分震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甚至认为周举是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小人,左雄也把周举的弹劾看成是对自己的伤害,以致后悔不该提拔周举。

  刘邦皱起眉头,说道:“这...周举此行虽说正直,但也确实不近人情,也不怪左雄不满。”

  萧然说道:“但是两人最后还是握手言和了。”

  知道左雄因为这件事情而对自己不满,于是,周举给他讲了古代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从前,晋国执政大臣赵宣子向国君晋灵公推荐韩厥当了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军队监察执法官。

  不久秦晋两国在河曲打仗,有一天赵宣子的专车冲犯了队伍,韩厥“以军法戮宣子仆”,依照军法斩了赵宣子的车夫。

  事情传开后,有的人为韩厥捏一把汗,有的人指责韩厥“忘恩负义”,可是赵宣子却高兴地对大夫们说:“你们应该祝贺我啊,我推选的韩司马,他忠于职守,执法不阿,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讲到这里,周举把话锋转到左雄身上,进一步坦言:“您不认为我周举无才,错把我提升到朝廷里当了尚书,您虽对我有恩,我可不敢迎合您而给您带来耻辱,没料到您的气度跟赵宣子大不一样啊!”

  这一番又是解释,又是拿左雄和赵宣子对比的,左雄自然也就不生气了。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在嘲讽左雄不如赵宣子一样,但实际上,更是在说,在这件事情之前,周举一直都是觉得左雄和赵宣子是一样的心胸宽广。

  而听了这话之后,左雄如梦方醒,他心悦诚服地向周举陪礼谢罪说:“我曾经在冯直的父亲手下做事,又和冯直很要好,所以才选拔他做将帅。您拿这件事参我一本,这本来就是我的过错呀!”

  两人终于冰释前嫌,成了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萧然轻咳一声,说道:“当然,据说是左雄不但看到了周举的诚挚无私、光明磊落,更领悟到了周举对自己的爱护,所以才认错,至于到底是他真的这么想的,还是只是因为左雄没办法再追究了,那就不知道了。”

  毕竟这件事情说起来确实是左雄的失职,而且周举的那一番话,已经将周举从一个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转变成了为了左雄的名声着想,所以弹劾左雄的正直之人。

  左雄若是还要追究的话,那岂不是就做实了他是一个心胸狭隘,还徇私的人么。

  萧然说道:“所以说啊,不管怎么说,左雄肯定是会认错的,至于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刘邦看向萧然,用手指了指他,说道:“你小子想事情,怎么向来如此多思,总是把人往坏了想,就不能是左雄真的认识到了他自己的错处吗?”

  萧然为自己辩解道:“不是我要把人往坏了想,而是人的思想本来就是很复杂的,人心难测,也许左雄确实就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我只是习惯把最坏的结果放在面前,这样若是事情和自己的想法相违背,也不至于觉得失落或者愤愤不平。”

  对于萧然的想法,刘邦也不能说认不认同,他想了半天,最终也只能叹息着摇了摇头。

  “罢了罢了,我说一句,你总是有一百句等着我。”.

第865章找个正直的人!

  萧然耸了耸肩,没说话。

  刘邦见此,只能无奈的说道:“算了,不提这个,我现在倒是有些好奇,还没有没同周举一样正直的人?”.

  萧然说道:“那当然是有的,就比如张纲。”

  张纲少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习气,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但任朝廷御史。

  刘保是由宦官司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接,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以为忧,毅然向刘保上书,陈述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希望皇上“割损左右”以顺天下人心。奏章呈上去,竟被搁置。

  后来朝政更加混乱,民不聊生。

  刘保一面向上天祈求保佑,一面派遣八名专使巡行各州郡,宣讲圣上的威德,推荐人才,弹劾奸佞。

  八名专使大多是年老博学名士,都有显要的职位,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次最低,张纲离京出巡到近郊洛阳都亭,将车轮卸掉埋在地下,愤然宣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随即草拟奏章,先弹劾太尉桓焉、司徒刘寿“尸位素餐,不堪其职”。

  又揭露司隶校尉赵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并用槛车将他们送交廷尉治罪。

  还指控鲁相寇仪有犯罪行为,寇仪畏罪自杀。

  然后张纲又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历数当朝国舅、大将军梁冀等十五条罪状,京城为之震动。

  刘保知道张纲仗义执言,既不采纳,也不降罪,但受到冲击的梁冀等十分怀恨,伺机报复张纲。

  刘邦皱起眉头,说道:“我本以为刘保确实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仁君,怎么如今看来倒有些不对?”

  萧然说道:“刘保这个人,他确实也算得上是明君,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不管是在改良察举制还是对外的关系上,他都算得上是个明君,但是他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他太‘仁’了。”

  “你说他懦弱、软弱吧,他又没有到那种地步,毕竟当初改革的时候,整个朝廷大部分人都反对,但是他硬是不管不顾的推行了,可一旦面对这种谁犯错了的情况,刘保就会迟疑起来。”

  “可能是想的太多,所以刘保的顾虑总是很多,也有可能是他太过看重自己的名声,所以才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刘邦叹息一声,转而问道:“那张纲呢?那梁冀可对他做了什么?”

  萧然点了点头,“之前我不是说,梁商去世了之后,就是梁冀接任么,但是梁冀和梁商可不是一类人,甚至在刘保死后,他还毒死了下一任皇帝。”

  这是刘邦没想到的,“他怎么敢!”

  萧然说道:“他可太敢了,不过这些等以后我再说,先说张纲,就按照梁冀这样的性子,张纲竟然敢弹劾他,那梁冀是肯定不会就这么放过张纲的,所以他一直在等待能够报复张纲的机会。”

  “好巧不巧,正赶上当时广陵郡有个叫张婴的人,聚集数万人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抗击官府,杀刺史,前后达十余年,朝廷深感棘手,梁冀意欲借刀杀人,乘机指使尚书推荐张纲出任广陵太守。”

  “不过张纲可没有如了梁冀的愿。”

  张纲赴广陵,率领郡吏十余人来到张婴营垒。

  张婴不解来意,闭垒严防,张纲就派人将手书传喻张婴,说明自已是奉诏宣慰,并非开战讨伐,张婴见张纲来意诚恳,于是出垒相迎。

  张纲以利害祸福晓喻张婴,张婴很受感动,含泪说:“我因蒙冤受屈才聚众反抗,苟且偷生,并没有多考虑后果。经过你开导,我明白了事理,唯一担心的是我做了对抗朝廷的事,即便投诚了,也不免问罪。”

  后经张纲解释,张婴打消了顾虑,决定投诚。

  次日,张婴率领部众万余人,与妻子一道归降。

  张纲设宴庆贺,将其部属遣散,劝他们回家种田,又给张婴选择住处,划给田产。

  张婴一事平息后,朝廷将论功行赏,但梁翼从中阻梗,遂罢。

  朝廷器重张纲,要召他入朝任职,被张婴等知道,上书挽留,得到刘保准许。

  张纲在广陵一年,病殁于任上,当时仅三十六岁。

  百姓前去哀悼的不计其数。自张纲染疾,当地官员、父老百姓为他祷告求福。

  人们说:“千年万载,何时才能再遇此君?”他死后,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负灵扶柩至武阳,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

  刘邦十分愤怒的一拍....他没敢拍桌子,他还记得萧然要管他要钱的样子。

  于是刘邦只能拍自己的大腿。

  “气死我了!他梁冀真是个败类!”

  不但想要暗中谋害对方,在别人立了功之后,朝廷论功行赏,他竟然还要从中作梗!

  而最让刘邦生气的是,刘保竟然还听从了!

  这个时候,刘邦可算是对刘保的过于“仁厚”有了概念。

  你也不能说他不好,只能说他耳根子软,不过好在他也不是啥都听别人的,也还有自己的主见。

首节 上一节 890/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