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84节

  刘邦又问道:“你不是说他之前给任尚出了主意,所以任尚才能立功吗?那他呢?任尚可说这是虞诩给他出的主意了?”

  萧然说道:“应当是说了的,不然后来也不会让他去对抗羌人了。”

  羌人入侵武都郡,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于是任命他为武都太守,数千羌军在陈仓的崤谷拦截虞诩。

  虞诩得知后,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称:“我已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羌军听说以后,便分头前往邻县劫掠,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行进了一百余里。

  他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于是羌军不敢逼近。

  有人问虞诩:“以前孙膑使用过减灶计,而您却增加灶的数量;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保持体力,防备不测,而您如今却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

  虞诩说:“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对方便不能测知我军的底细,敌军见我军的灶数日益增多,必定以为郡兵已来接应。

  我军人数既多,行动又快,敌军必然不敢追赶。孙膑有意向敌人示弱,我现在有意向敌人示强,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

  刘邦说道:“果然有将帅之才!”

  邓绥听萧然说,是自己发现了虞诩有才能,才任命他,刚才被自己兄弟的所作所为而升起来的羞愧感,也消减不少。

  萧然一笑,说道:“那是自然,要不然他也不会给任尚出主意了不是,不过虞诩做的还不止如此。”

  虞诩到达郡府后,兵员不足三千人,而羌军有一万多人,围攻赤亭达数十日,虞诩便向部队下令,不许使用强弩,只许暗中使用小弩。

  羌人误认为汉军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进攻,于是虞诩命令每二十只强弩集中射一个敌人,射无不中,羌军大为震恐,纷纷退下。

  虞诩乘胜出城奋战,杀伤众多敌人。

  次日,他集合全部军队,命令他们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改换服装,往返多次。

  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汉军,于是更加惊恐不安。

  虞诩估计羌军将要撤走,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河道的浅水处设下埋伏,守住羌军的逃路,羌军果然大举奔逃,汉军乘机突袭,大败羌军,杀敌擒虏数量极多,羌军从此溃败离散。

  这谁见了不说一句聪明啊!

  之后虞诩查看研究地形,修建了一百八十处营堡,并招回流亡的百姓,赈济贫民,开通水路运输。

  虞诩刚到任时,谷价每石一千钱,盐价每石八千钱,仅存户口一万三千户,等到他在任三年之后,米价每石八十钱,盐价每石四百钱,居民也增加到四万多户,人人富足,家家丰裕,从此一郡平安,不过后来虞诩因犯法被免官了。

  邓绥连忙问道:“可是因为我那兄长?”

  刘邦也朝着萧然看了过来,萧然想了想,说道:“应该不是吧....当时都过了七八年了,这怎么可能呢。”

  邓绥这才放下心来,毕竟想了,和做了可是两回事。

  萧然说道:“何况虞诩我之前说他因为得罪权贵被罢免,已经是刘保在位的时候了,说来也是奇怪,刘祜在位的时候,虞诩就完全没有了消息,等到刘祜死后,刘保登基之后,他又突然接替了陈禅担任司隶校尉。”

  刘邦则是不以为意的说道:“你不是也说了,他被免官了么,而且还是犯法,那总要关一些时日的吧?”

  萧然想了想,发现刘邦这话其实还挺有道理的,最重要的是,除了这个理由之外,萧然也想不到还能怎么解释了。

  于是他干脆换了个话题,问道:“那还说虞诩吗?”.

第851章以死进谏!

  刘邦说道:“说啊,为何不说。”

  萧然耸了耸肩,“那我就继续说吧,再接下来就是汉顺帝刘保时期的事情了。”

  虞诩接替陈禅担任司隶校尉后,他刚到任的数月内,就奏劾太傅冯石、太尉刘憙、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都嫉恨他,称他非常苛刻。

  三公又劾奏虞诩在盛夏拘捕无辜,是官府衙役的祸患。

  虞诩上书申诉说:“法禁是社会的堤防,刑罚是人的鞭策。现在州推郡,郡推县,彼此推卸,百姓埋怨,以苟且容忍为贤,尽忠为愚。臣所举发的,赃罪有的是,二府害怕臣上奏,就诬害臣。臣将如史鱼一样死去,以尸谏劝啊。”

  汉顺帝看了他的奏章后,就将司空陶敦罢免。

  萧然在此还插了一句嘴道:“还好不是刘祜在位的时候,不然虞诩就刘祜的样子,别说罢免别人,恐怕还要怪罪虞诩。”.

  当时中常侍张防滥用权势,收受贿赂。

  虞诩依法追究,但奏章往往遭到扣压,不得上报。

  虞诩愤慨之至,于是捆绑自己去见廷尉,上奏说:“从前孝安皇帝任用樊丰,扰乱正统,几乎亡国。如今张防又玩弄权势,国家又将遭受祸乱,臣不能与张防一起,所以自己捆绑前来,不要让臣走杨震的路。”

  奏章上达后,张防在顺帝面前流泪为自己申诉,虞诩因罪被罚去左校服役,张防非要将他害死,在两天之内,就四次传讯他。

  狱吏都劝虞诩自杀,虞诩说:“宁愿被处死,让天下人都知道。”宦官孙程、张贤等知道虞诩因此获罪,就相继上奏请求顺帝接见他们。

  孙程说:“皇上开始与臣等相处时,常常痛恨奸臣,知道奸臣害国。如今做了皇帝,自己又这样做起来,怎么与先帝区别呢?司隶校尉虞诩为您尽忠,被拘系,中常侍张防赃罪确凿,反而陷害忠良。

  现今客星守羽林,占卜说宫中有奸臣,您应该赶快收捕张防送狱,以防天变。下诏释放虞诩,归还他的印绶。”

  这时,张防站在顺帝身后,孙程怒斥张防道:“奸臣张防,为什么还不下殿!”张防不得已,跑入东厢。

  孙程说:陛下赶快收捕张防,不要让他向阿母求情。”顺帝就此事询问诸位尚书,尚书贾朗一向与张防交好,便伪证虞诩有罪。

  萧然又说到:“我再说一遍,还好汉顺帝不是刘祜,不然虞诩肯定危险了。”

  顺帝有些怀疑,对孙程说:“你们暂时出去,朕还要考虑考虑。”

  这时,虞诩的儿子虞凯与太学生一百多人,都举着旗帜,等到中常侍高梵的车架,向他叩头流血,申诉虞诩的冤情。

  高梵于是向顺帝说明此事,张防被流放边疆,贾朗等六人有的处死,有的被罢黜,当天就释放了虞诩,孙程又上书说虞诩有功,言词慷慨,顺帝醒悟,便征拜虞诩为议郎。

  而且除此之外,在朝政上,虞诩也是颇有建树,并且异常正直。

  当时,长吏、二千石让百姓犯罪的要用钱赎买,叫做“义钱”,假说替贫民储蓄,郡县的守令却借此贪污。

  虞诩上疏说:“自从永建元年以来,穷苦百姓公开揭发收受百万钱以上的长吏,为此事争议不休,惩罚官吏百姓数千万,但三公、刺史却很少举报。

  永平、章和年间,州郡用走卒钱贷给贫民,司空查劾处理,州及郡县皆以罪罢黜。现在应该遵照从前的典章制度,废除一切权宜的办法。”顺帝下诏书准了虞诩的报告,严厉批评了州郡,谪罚输赎的制度从此禁止了。

  之前,宁阳县的主簿到朝廷,申诉宁阳县令枉法积压六七年不处理,主簿上书说:“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是臣的父亲。臣的奏章多次传达,但还是不被理睬,臣难道可以至匈奴单于那里告怨吗?”顺帝大怒,拿了奏章给尚书看,尚书判他是大逆不道。

  但虞诩驳辩说:“主簿所告发的,是君父所怨恨。多次上奏没有传达,是有关部门的错误。愚蠢的人,不用滥杀。顺帝帝采纳了虞诩的话,打了他一顿板子了事。

  虞诩因此对各尚书说:“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下定决心到朝廷告状,你们不管,难道适合作为臣子的道义吗?你们与那些贪官污吏有什么关系,与怨人有什么仇呢?”尚书听到的都汗颜无地。

  刘邦说道:“这虞诩说的有理!虽然那主薄言辞上多有不当,但那也是一时之怒,何况就像虞诩说的那样,主薄告发无门,朝廷也不管,怪不得人家愤怒。”

  邓绥也皱起眉头来,说道:“朝廷上的官员,不论是贪官也好,尸位素餐的官员也好,真是怎么清都没办法除尽!”

  萧然说道:“这样的人,其实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有,这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只能说朝堂上的风气若是严厉,能让他们收敛罢了,但不管怎么样,想要让这样的人消失,那是不可能的。”

  “而对此,虞诩也是积极的出谋划策。”

  于是虞诩又上言说:“尚书郎是要职,做官的阶梯,现在有的一郡就有七八人,有的一州都没有人,应该让他们之平均一些,来满足天下的希望。”

  说白了,就是阶梯式管理嘛,而且要分布的平均一些,这样不能说避免了官员尸位素餐,但是最起码会减少那种告状无门的事件发生。

  虞诩的不少奏章议论,大多都被采纳,虞诩喜欢揭发坏人,从不回避,多次因此得罪权戚,曾经遭到九次斥责,三次被依法惩处,但他刚正的性格,一直到老都不屈服。

  后来,虞诩升任尚书令,又因公事免官。朝廷想念他的忠诚,再次征召他,但这个时候正好虞诩去世了。

  后世对于虞诩的评价也很高,甚至还将他同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放在了一起,说他们“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

第852章萧然的推荐!

  萧然说道:“虞诩,既有聪明才智,又刚正不阿,所以我觉得让他来辅政简直是最正确不过的事情了。”

  刘邦也点了点头,“你说的没错。”

  说完,刘邦还不忘了问刘胜道:“你觉得呢?”

  刘胜自然也是同意的,这种忠心又有才能的大臣,哪个皇帝能不喜欢呢。

  这时,刘邦又说到:“那接下来就说说邓骘的事情吧。”

  邓绥听得心里一咯噔,不过她也知道,该来的早晚都要来的,她如今也只能希望,自己的兄长别犯下什么罪行了。

  萧然说道:“其实邓骘没有什么过错,在刘祜登基之后,发生了多次叛乱,导致天下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死亡,盗贼群起,四方的蛮夷都率军侵扰。”

  “邓骘等人崇尚节俭,罢除劳役,又推荐何熙、祋讽、羊浸、李郃、陶敦等贤士,于朝廷任职;征辟杨震、朱宠、陈禅等人,请他们任自己的幕僚,于是天下再次安定,邓骘也受到百姓的称赞。”.

  其实要萧然来说,就算天灾真的是上天发怒了,那也不应该是邓绥的过错,应该是因为立了刘祜为皇帝,所以上天才不满,毕竟就刘祜做的那些事,哪一件能比得上邓绥。

  萧然说道:“不过在归还朝政之后,你们也知道,就刘祜那样,邓骘怎么可能还像之前一样。”

  说着,萧然看向刘邦,说道:“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刘祜想要将邓家连根拔尽,但是当时不管是朝臣还是百姓,都替邓骘等人申冤,所以刘祜只能将邓骘等人妥善安葬于北邙,又将被流放的邓氏子弟召回京师洛阳。”

  邓绥心中一慌,“我兄长他...”

  萧然安抚道:“放心吧,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还没有发生。”

  刘胜也说道:“太后殿下放心,我知道邓将军的为人,他断不会做出有害朝廷的事情的,而且我更知道,太后殿下对族人的约束。”

  萧然看向刘胜,说道:“这话你可是说对了,邓骘并没有为非作歹过,反倒是攻打羌人,安定天下,而且他也是很在乎你这个妹妹的。”

  说着,萧然看向邓绥,“所以哪怕是为了你,他也不会犯错的。”

  邓绥听到这,心中紧张之意稍减。

  萧然又说到:“而且邓氏一族做的也很好,所以你大可放心。”

  邓氏自邓禹告诫子孙以来,邓氏外戚都遵受法度,以窦氏的失败为告诫,下令宗族要闭门静居。

  邓骘之子侍中邓凤,曾与尚书郎张龛写信,认为郎中马融应该在尚书台任职。

  而中郎将任尚曾经送邓凤马,后来任尚因断用军粮又得罪邓遵,被囚车征召至廷尉,邓凤害怕事情泄露,于是向邓骘自首。

  邓骘于是割去他的妻子寇氏和邓凤的头发来谢罪,天下都称赞邓骘。

  萧然说道:“其实邓凤的事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不过就是举荐了一个人罢了,而且他确实收了任尚的马,但是你要是说他收取贿赂吧,又谈不上,不过是因为邓家外戚的身份,所以总是有人盯着不放罢了。”

  “而且这件事情邓骘处理的也很好。”

  邓绥说道:“身为外戚,自然应当更加谨慎。”

  萧然叹息一声,说道:“你们是谨慎了,但是架不住有心人的污蔑和刘祜那个瞎了眼的皇帝啊!当时邓骘受了污蔑,最后绝食而死,朱宠曾抬着棺材,拼死为了邓骘上书,但是可惜,不但没有结果,还把他自己都搭进去了。”

  当时朱宠上书之后,他知道自己的言辞激切,于是自动前往廷尉投案。尚书陈忠又因对邓氏的私怨弹劾朱宠,刘祜便下诏将朱宠免官返归乡里。

  邓绥听了之后颇为震惊,她万万没想到,竟然会有人拼死为了她家说话。

  萧然说道:“其实你也不用惊讶,别看今日,他们在朝堂上如何攻讦你,但是你看,那些真正的忠臣可曾说话?并无,他们也许不赞同你把握朝政,那是因为怕再出现像窦太后一样的人。”

  “但同时他们也知道你的能力,所以才一再犹豫,最后干脆不说话,再等等,而且在后来,你在他们口中,也并非你所担忧的那样,会是什么妖后,正相反,他们还对你大加夸赞。”

  朱宠在为邓骘申冤的时候,就曾说过:“和熹皇后邓绥具有圣明善良的品德,是汉朝的文母。她的兄弟忠孝,共同忧心国事,受到王室的倚重;迎立陛下以后,大功告成,而引身自退,拒受封国,辞去高位,历代的外戚,都不能与他们相比。”

  就连宗室子弟的刘毅,也是对邓绥非常敬佩,认为她的功劳巨大,甚至还上书刘祜,奏请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将邓绥的功勋勒金刻石,高悬日月,垂之永久。

  听到这,邓绥突然就哭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884/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