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83节
刘邦点点头,“既然如此,那你就带他去吧。”
说完,刘邦又看向刘胜,说道:“这是国师大人,他一会会带你去他那里看病,你不用惊慌。”
刘胜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点了点头,于是萧然过去拉起刘胜,说道:“走吧,你记得别害怕就行,也别太激动。”
刘胜点了点头。
————————
现代。
医院。
刘胜拉着萧然的衣角,不敢放开,时不时略带警惕的看向周围。
萧然拍了拍他的手,说道:“别担心,一会带你去拍个片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刘胜十分听话的点了点头。
他们来医院的时候,正好错过了饭点,所以拍完片子之后,立刻就去找医生看了,结果不出萧然所料,果然是心脏有问题。
不过好在问题不严重,不然刘胜也不可能活到这么大。
医生给开了药,说道:“就按照这上面的吃就行,急救的药也给你们开了,不过患者还是要注意,不要突然受到大的惊吓,情绪的起伏也不宜过大,若是再出现惊厥的状况,记得及时吃药。”
萧然连连点头,拉着没听明白的刘胜离开了医院。
等走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刘胜才问道:“国师大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萧然说道:“别的你倒是不用管,这里就是我之前生活的地方罢了,不过这个药你可得记住了。”
说着,萧然将药的用法用量告诉了刘胜,怕他记不住,还特意又写了一遍,最后将特意多买了好几盒的急救药拿了出来,说道:“这是让你惊厥的时候吃的,别的时候不用吃,你一定要随身携带。”
刘胜握着药瓶,一脸严肃的点了点头,这可是能救他命的东西!
————————
大汉。
德阳殿。
刘邦和邓绥对坐手谈,刚才他们讨论了一些对于政事的看法,刘邦对邓绥越加刮目相看,甚至说到:“许多大丈夫都不如你多也。”
这话让邓绥更高兴了,于是两人的谈话更加愉快,最后还决定下盘棋。
而萧然和刘胜就是在这个时候过来的。
见他们回来,刘邦也不下棋了,而是问道:“如何?他这病可能治疗?”
萧然摇了摇头,说道:“想要彻底痊愈,很难,不过有药在,只要不突然受惊,就没有什么大问题,而且治疗他惊厥的药也拿了,若是他因为受到惊吓,或者大喜大悲而晕过去了的话,吃药就行。”
听到这,邓绥也放下心来。
她知道,刘邦对她虽然说很是欣赏,但也不可能将朝政交给她,要是随便找了一个宗室子弟归还朝政的话,邓绥也不甘心。
这可是她辛辛苦苦维持住的局面,哪怕别人再怎么攻讦她,她都没有放弃,这要是交到了一个废物手里,她哪里还有脸去下面见刘肇。
好在刘胜的病虽然说无法痊愈,至少能得到控制,也能让他处理朝政了,邓绥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刘胜心中也是高兴的,他本来以为自己肯定是时日无多了,没想到如今竟然峰回路转!
刘邦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我大汉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说完,他看向刘胜,问道:“你可有信心当好这个皇帝?”
刘胜一愣,下意识地看向邓绥,随后问道:“这...陛下...刘祜他...”
刘邦渐渐的收敛了自己脸上的笑意,说道:“他不行,刘祜耳根子软,识人不清,朕已经决定要废了他了,你就尽管说,你有没有这个把握,能当好皇帝?”
刘胜抿了抿唇,沉声道:“我有!”
他从来都不比别人差,不过是他的身子拖累了他而已。
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好好好,你有这个决心就好!你放心,朕会找靠的过去的人辅佐你的。”
说着,刘邦又害怕刘胜因为自己的这一番话,所以对别人言听计从,便又说道:“不过只是辅佐你,让你有人可用罢了,你是皇帝,最终拿主意的还是你,你可不要被别人左右了。”
刘胜连忙跪了下来,十分郑重的说道:“请高祖皇帝陛下放心!”.
第849章寻找辅政大臣!
刘邦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行了,起来吧,过来坐。”
刘胜听话的坐在了刘邦的身边。
刘邦又看向萧然,说道:“那就麻烦咱们的国师大人了。”
刘胜和邓绥一脸疑惑不解的朝着萧然看了过去。
萧然无奈一笑,也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才说道:“又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这辅佐朝政的大臣是得好好选一选,可不能找一个包藏祸心的。”.
说着,萧然便开始沉思起来。
刘胜疑惑的看向刘邦,问道:“高祖皇帝陛下,国师大人这是...?”
刘邦说道:“国师大人知道的可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尤其是在官员的方面,一会我们听他怎么说就知道了。”
听此,刘胜只好压下了心中的疑惑,点了点头。
正巧在这时,萧然拳头一碰掌心,说道:“有了!我还真就想到一个人。”
刘邦问道:“是谁?”
萧然说道:“那就是虞诩!就是之前给任尚提过建议,才让任尚能立功的那个人。”
刘邦摸了摸下巴,“对了,在来之前你就要说他来着。”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这不是着急过来么,现在说也正好,虞诩这个人,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一生九次免职,三次受到惩处,但刚正的性格一直不变。”
虞诩的祖父虞经,任郡县的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
每逢冬月案件上报时,常为之流泪。曾说:“东海的于公高筑里门,而他的儿子于定国终于做了丞相。我治狱六十年了,虽比不上于公,也许差不多吧,子孙为什么不能做九卿呢?”所以为虞诩取字升卿。
虞诩十二岁时,就能通《尚书》,后成为孤儿,孝顺的奉养祖母。
县里推举他为顺孙,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
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国相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他在服丧期满后,被太尉李脩征召,授任郎中。
萧然说道:“我之前说,永初四年,羌胡反叛的事情还记得吧?”
见刘邦点头,萧然继续说道:“当时羌胡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于是召集公卿商议。”
邓骘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众人都附和他的意见。
萧然说道:“但是虞诩却并不赞同,不过他当时还没到能同朝中重臣们商议大事的程度,所以他是和张禹说的。”
虞诩对张禹说:“据说众人决定放弃凉州,在我看来,这不合适。先帝开辟疆土,辛辛苦苦,现在怕费事,丢掉它。凉州既然丢了,那三辅就算边塞了,三辅作了边塞,那祖宗的园陵坟墓,就在界外了,这是万万不行的。俗话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凉州习兵练勇,超过它州。”
还说道:“现在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三辅的原因,就是因为凉州在他的后方,是他的心腹之患啊!凉州百姓拿起武器,保卫凉州,毫无反顾之心,因为凉州是大汉的啊!如果放弃它,迁走百姓,人民安于故土,不愿迁徙,这样一定会发生变故。
假使英雄豪杰集合起来,乘势东来,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太公那样的将领,还恐怕抵当不住,议论的人认为补衣还有剩完好的作比方,我看就像疽的溃烂,越烂越宽,没有停止。放弃凉州不是好的计策。”
张禹说:“我没有想到这点,如果不是你,几乎坏了国家大事。那么你有什么好计策呢?”
虞诩说:“现在凉州骚动,人情不安,我担心发生突然事变。应该下令四府九卿,各推举所属州数人,对牧守令的子弟,都授予散官,表面上是奖励他们的功勋,实际上监视他们,防止他们作乱。”
张禹很赞同他的观点,命令四府都照虞诩之计办事,于是下令征召两州的豪杰为掾属,授任牧守长吏的子弟为郎官,来安慰他们。
但邓骘兄弟因虞诩反对自己而感到不服,想利用法令来诬陷虞诩。
听到这,邓绥的脸瞬间就红了,又羞又怒。
她羞愧于自己曾经竟然自得,虽然身为太后也约束了族人,自己的的兄长也并非窦宪那样的人,却不成想自己的兄弟竟然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实施,就怪罪别人,甚至还暗中陷害!
同时她也生气,气自己的兄弟竟然如此过分,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和窦宪之前铲除异己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邓绥跪在地上,请罪道:“妾恳请高祖皇帝陛下将我那不成器的兄弟皆赶出洛阳,免去他们的官职吧。”
刘邦叹息一声,说道:“这件事情等一会再说,咱们先听国师说虞诩。”
邓绥想了想,然后抬头见刘邦是真的没有勉强的意思,这才点了点头,又坐了回去。
萧然也安慰道:“其实邓骘的想法成没成还是两回事呢。”然后才继续说道:“不过不管成没成,虞诩可没时间等邓骘,因为这个时候朝歌县也乱起来了。”
当时朝歌县的叛匪宁季等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官吏,聚众作乱连年,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
他的老友们无不担忧地对虞诩说:“去朝歌真倒霉!”
虞诩却笑着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这是我的本份。不遇盘曲的根,错乱的节,哪能识别利器呢?”
萧然说道:“他这一番话,还流传到了后世,衍生出来了一个成语,那就是盘根错节,常用来形容纵横交错;密密麻麻。也比喻事物关系错综繁杂;难以处理。”
刘邦对这个没有兴趣,他催促道:“你还是赶紧继续说虞诩吧,他究竟是怎么解决的那些反贼?”.
第850章正直善良!
萧然说道:“那虞诩自然是去了朝歌的,而且没有一丝不满。”
虞诩刚到朝歌时,他前去拜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勉励他说:“你是有学问的人,应当在朝廷谋划国家大事,为什么来朝歌呢?”
虞诩说:“受命的那天,不少有地位的官员都来慰问勉励我,我想,叛贼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朝歌在韩、魏交界之处,背靠太行,面临黄河,离敖仓百里,青州、冀州流亡到这里的有几万人。
叛贼不知道开仓募众,抢劫库藏的兵器,守卫城皋,截断天下的右手,这就不足忧了。现在,叛贼势力正盛,不好较量。兵不厌诈,希望多给兵马,不要使我有为难而已。”
虞诩一上任,就设置三科募求壮士,命令自掾史以下各自举荐所知道的人,以抢劫的为上,伤人偷盗其次,有丧在身而不理家业的为下。
招募共得到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把他们的罪过都赦免,让他们跑入叛军中,引诱他们劫掠,并设伏兵见机行事,趁机斩杀叛贼数百人.
又派会缝纫的贫民,为叛贼缝纫衣物,用红色的丝线缝在衣襟上作为标记,叛贼出入在街上的,都被官兵捕捉,叛贼因此都惊骇走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虞诩因而升任怀县令。
萧然说道:“不过这件事情也成了虞诩心中的一根刺,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都记在心里。”
虞诩临终时,对儿子虞恭说:“我为朝廷办事,正直无私,自己做的所有事情无愧于心。后悔的是做朝歌县长的时候杀贼数百人,里面哪能没有冤枉的,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家里再没有增加一口人,这是因为我获罪于天的缘故啊!”
有的人污蔑忠臣,构陷同僚,却依旧不觉得自己有错,而有的人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在恶人中分辨出好人而错杀,却记了一辈子。
甚至里面究竟有没有人是被冤枉的,有多少人是被冤枉的,都不一定。
刘邦却说道:“这不更是说明了他的正直吗?”
邓绥和刘胜也点了点头,很是赞同刘邦的话。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