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67节

  宋均考虑到军队还没返回,就与众将商议说:“现在路途遥远,士兵多病,不能打下去了,想暂且假冒皇帝的命令设法让贼兵投降,大家看怎么样?”

  这可是假造皇帝的命令,被发现了是要杀头的!这谁敢应啊,所以众将都伏在地上不敢回答。

  宋均说:“忠臣在外,只要有使国家安定的办法,就可以自己作主这样做。”于是他真的假托皇帝,调伏波司马吕种负责守卫沅陵县,命令吕种奉诏进入贼营,把皇上的恩德和信义告诉他们,宋均于是率领军队紧随在吕种的后面。

  蛮夷都惊恐害怕了,立即联合起来杀掉他们的大帅就投降过来,宋均于是进入贼营,遣散那些贼兵,打发他们回归各自所在的郡,给他们任命长吏进行管理,然后自己返回朝廷。

  宋均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也知道,虽然说这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但是这到底是砍头的大罪,要是被别人爆出来了,那他们一家都得玩完,于是还没到京师,宋均就先弹劾了自己假造皇命的罪行。

  自己弹劾自己,而且还是事出有因,就算皇帝还是不满,起码他也不至于丧命不是。

  当时在位的是光武帝,他非但没有惩罚宋均,反而嘉奖宋均有功,迎接并赏赐他金帛,还让他经过家乡时上坟祭祖。

  从那以后,常常遇到各方意见不能一致的情况,皇上就多次向宋均询问。

  刘邦出声说道:“天下文人多得很,但像宋均这样,不死板,而且胆大心细的,也是少见。”

  萧然说道:“宋均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换了一般的皇帝可能忍受不了他,不过好在你们大汉的皇帝不说别的,对臣子倒是挺信任的。”

  在宋均升任上蔡县令的时候,朝廷下达禁令规定,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有不懂得礼仪的百姓,还没有教化好。立刻因为他们逾越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

  这要是换一个朝代,换一个皇帝,有这样不听命令的臣子,宋均早就死了不知道几百回了。

  刘邦听萧然这么说,自然十分骄傲。

  “这都是应该的,臣子为了朝堂和百姓卖命,本就是和皇帝一条心的,况且,只靠一个人是无法治理一个国家的,身为皇帝,自然也要听一听臣子的建议。”

  看着刘邦得意的样子,萧然并没有去扫他的兴,但是看着他这个样子也觉得眼睛疼,于是干脆将话题又拉了回来,说道:“宋均后来又升任九江太守,在他治理的时候,他的名声也很好,百姓对他也很是敬重。”

  在九江,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

  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

  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

  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

  萧然说道:“这确实,按理来说虎豹什么的都在山上,而且是深山里,没有人去打扰他们的话,一般它们是不会突然下山来袭击百姓的,之前之所以会死那么多人,其实也不过是因为之前的官员主动派人去捕捉罢了。”

  “至于他们捕捉是因为不想让百姓受到威胁,还是因为自己的私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刘邦也说道:“虎豹一类的猛兽,若不是你站在他们面前,他们自然不会下山去袭击人,而且百姓无缘无故,又怎么会去深山呢?按理来说不应当有什么伤亡才对。”

  不然古代的百姓光和猛兽做斗争就够了,哪里还管什么朝廷。

  萧然说道:“所以说,宋均的这一决策其实是正确的,而且宋均可是有着奇异本事的人。”

  刘邦疑惑的看向萧然,“奇异的本事?你指的是什么?”.

第819章天灾频繁!

  萧然好整以暇的说道:“你猜猜,我之前说过的,虽然说的不是宋均,但是说过其他人。”

  刘邦想了半天,也没明白萧然说的是什么。

  萧然提醒道:“和天灾有关。”

  刘邦想了想,天灾,那除了干旱就是洪水啊!

  突然,他灵光一闪,要说除了这些,那还有一项更加严重的天灾,那就是蝗虫!.

  而且之前萧然就说过,什么蝗虫不过境之类的事情。

  “莫非,是蝗灾?”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就是蝗灾!”

  有一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结果却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而略过了九江。

  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

  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为山神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

  宋均下达命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千万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

  要萧然看来,这根本就是封建迷信害人!

  萧然说道:“宋均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他很得民心。”

  后来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但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他客居颖川教授学生。

  但东海百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和教化作用,给他编了赞颂的歌谣,到朝廷去请求他仍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

  那个时候,百姓和官员之间是两个阶级,百姓受到了欺压或者什么冤屈,甚至都不敢去找本地的官员做主,但是他们竟然敢到朝廷去求皇帝和大臣,让宋均回来做官,这就已经能证明宋均的政绩了。

  而且宋均也确实值得他们这样。

  宋均有的时候还是挺头铁的,朝廷征召他让他担任尚书令。

  每当在朝廷上论辩的时候,他的话大多符合皇帝的心意,但也有和皇帝对着干的时候。

  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但是没有向皇帝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下令逮捕他把他捆绑起来,各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

  宋均回头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守道义,对皇帝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势因而失去公正,那就错了,我宁可死,也不改变志向。”

  小黄门在一旁看到了,就进去向皇帝禀告这情况。

  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马上下令赦免他,调任他做司隶校尉。

  几个月后,又把他调离京城让他担任河内太守,他治郡有方,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

  萧然说道:“宋均非常受百姓的爱戴,等他后来病重的时候,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了这个地步。”

  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官吏能够宽容敦厚,即使贪婪放纵,也还没有大害处。

  至于有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表面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遭受灾难、流离失所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

  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

  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对他更有追念和悲伤之情。

  萧然说道:“其实大宋的很多官员还是不错的,宋均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不过不得不说,这样的人还是要遇到对的皇帝才行,若是皇帝也是说一不二,固执己见的,那恐怕宋均早就被砍了。”

  毕竟那个时候皇权至上,你可以提建议,但是不能自己做主,皇帝下的命令,你觉得不好,可以反驳,可以劝谏,但是不能当做没看见。

  偏偏宋均就是这样的人,但刘炟却没对他下手。

  刘邦说道:“看来我这个子孙倒是不错,知人善用,心胸豁达,有明君之相。”

  萧然说道:“那当然了,要知道,刘炟可是有庙号的人。”

  庙号这个东西,好像每个皇帝都有,但是实际上,在汉朝的时候,对于庙号的使用非常严格,不是有特大功绩的皇帝,是没有庙号的。

  汉朝一共二十八个皇帝,有庙号的才七个!这个含金量不言而喻。

  是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有庙号的皇帝越来越多,而且庙号的字数也越来越长。

  庙号也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甚至本来不止七个人的,有的本来有庙号,但是后人一看,觉得这个皇帝他没到能有庙号的程度,于是就给废了。

  刘邦眉头一挑,“他不是宠爱窦皇后窦氏吗?竟然没有人因为这一点而抨击他?”

  萧然先是一愣,随后反应过来便问道:“你还记得啊?”

  刘邦奇怪的看了萧然一眼,说道:“我自然记得,我们不是刚处置过她没多久吗?”

  萧然摸了摸鼻子,说道:“那你之前怎么没问啊。”

  刘邦一直没问,他还以为刘邦是没想到这件事呢。

  刘邦看向萧然,说道:“我都已经知道这个人了,还有什么好问的,若是她还没有犯错,那未尝不可留她一命,但若她已经犯了错,那我可就留不得了。”

  对于刘邦来说,这样的事情不需要过于放在心上,他需要考虑的也不过就是,这个人杀还是不杀。

  至于刘炟的想法?那对刘邦来说并不重要。

  何况后来窦皇后可是绿了刘炟的,没有一个男人能忍受自己被绿。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情被刘炟发现了,他们甚至还拔出剑来恐吓刘炟,但刘炟却没有处置他们,不过想来刘炟知道了肯定是生气的,那就更不用管刘炟了。

  萧然说道:“行吧,那就不和你说窦皇后了,至于为什么他的庙号没有因为这件事被取消掉,那自然是因为他的功绩掩盖了这件事情啊,毕竟说实话,这件事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刘炟自己的事,和朝政无关。”.

第820章刘邦公正处理!

  刘邦思索了一番,发现萧然说的有道理,犯错的是窦皇后,刘炟虽然宠爱她,但也没有被她所拿捏。

  所以自然也不会连累到刘炟。

  刘邦又说道:“刚才你也和我说了许多人,我都记在心里了,百姓觉得好的官员,才是做实事的官员啊!”

  萧然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人,“你这么一说,我还真就想起来这么一个人,那就是鲍昱,也就是我之前提过一嘴,他上书说要将被冤枉的犯人放出来的那个司徒,他从地方一路升迁到中央,也是非常受百姓爱戴的,而且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刘邦来了兴趣,“哦,既然如此,便说说这个鲍昱。”

  萧然说道:“鲍昱也算是出身于仕宦之家,不说是世家大族,但也是有底蕴的人家,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鲍昱的才华更是不用说的,而更难得的是,明明出身很好,但鲍昱还能为百姓着想。”.

  鲍氏家传齐国欧阳《尚书》,青少年时的鲍昱就很精通经学,在东平以教授为业。

  光武帝建武初年,他的家乡还不平静,上党太守戴涉听说他是鲍永的儿子,又很有智谋,便亲自登门拜访,任他为高郡县县长。

  鲍昱到任后,平定了那里的局势,开通了上党通高都的道路,因此而有了名声。

  后来,被调任沘阳县县长。

  沘批阳县任上,鲍昱爱护百姓,亦有仁爱之声。

  沘阳人赵坚固杀人而被监禁,其家尚有七十岁老母和新娶之妇。

  他的老母求见鲍昱,诉说苦情,要求为赵家留一根苗,鲍昱同情这家人的处境,但又不能越法纵放赵坚,便让赵坚的妻子来到狱中,与赵坚宿居而怀上身孕。

  正因为这样,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沘阳地属荆州,鲍昱的政绩受到荆州刺史的重视,上奏朝廷。

  萧然说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鲍昱开始一路升迁,他的一生从地方到中央,不断升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老百姓的利益。”

  他在地方上,能够为百姓兴利除弊,创造条件,恢复发展生产。

  他在任汝南太守时,那里曾因西汉末年战争的影响,水利失修,多所废弃,至东汉初,陂地仍然“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经他上奏朝廷,拨款整治陂塘,“作方梁石洫”,即用石砌筑渠道,再筑以水门,成永久性水利工程,使那里“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同时,他还善理狱讼,能够依照法律,公平合理地处理一些繁难大案。

首节 上一节 867/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