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54节
起因是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
当时反击回鹘侵扰的战事刚刚结束,在李炎与宰相讨论此事时,宰相多认为回鹘余烬未尽,边境还要加强警备,再讨伐泽、潞,恐怕国力难以支持,主张同意刘稹的请求,谏官和群臣也都表示赞成。
但是李德裕可是一个主战派,他自然是不同意的,在他看来,“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尝破走朱滔,擒卢从史。”
意思就是说,刘从谏他们和河朔三镇的情况还不一样。
河朔三镇那边之所以一直没有人管,让他们世袭,是因为他们那边一直就很乱,根本就不听话,压根就没法管。
但是这回不一样,刘从谏他们所处的位置靠近京城等中央地带,而且军中的士兵也一直很忠义,还曾经根朝廷一起打过朱滔,擒获了卢从史。
而最重要的是,在李德裕看来,主要还是刘从谏这个人不行。
他在活着的时候,就非常的嚣张跋扈,还时不时的就敢威胁朝廷,现在他好不容易就要死了,眼看着就要咽气了,这个时候你又把兵权给他儿子了。
要是这样的话,恐怕其他的藩镇都想这么干了,这样一来,朝廷说的话谁还听啊.
第615章大唐的平叛军师!
毕竟只要威胁你一下,你就听话了,哪里还有天子的威严.
刘从谏他们敢如此上表,也正是因为当时正在反击回鹘,需要他们的兵力,所以以此来做威胁罢了。
但是李德裕还真就不想惯着他。
最重要的是,李德裕遇见的人是李炎,李炎还真就听了他的话,直接就对着那些反对的人说了,“这是我和李德裕的意思,我俩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保证不会后悔。”
随后就直接派人讨伐。
李德裕的军事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总结了贞元、太和年间朝廷伐叛的经验教训,一是各藩镇出兵才离开边境,军饷便由国家负担,则藩帅迁延不再进军;
或是取得一县或一栅寨,都以为胜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无功。
因此这次刚一进兵,李德裕即奏请命王元逵径取邢州,何弘敬直取鄜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攻取县邑。
攻取一个县有什么意思。
因此,各路兵马似尖刀一样,直插入叛镇的心脏地区。
第二点就是因为监军干预军政,束缚了将帅的手脚,指挥不力。
所以李德裕又和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定,监军不得干预军事,只取少数兵自卫,赏罚与将帅一视同仁。
这样“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
当时魏博何弘敬出兵迟缓,李炎便命忠武军王茂元向魏博方向移动,何弘敬大惊,怕引起内部军变,仓皇出师与刘稹开战。
李世民皱了皱眉,说道:“正在对战的时候,此人竟然还如此拖延?是何居心?”
萧然说道:“要说他对此朝廷不忠心的话,我倒是觉得不至于,可能只是不着急?”
李世民一时无语,军中的事情都能不急不忙的,可真行。
其实萧然觉得,搞不好是拖延症也说不定?
李世民说到:“能解决就好。”
萧然点点头,“这也是多亏了李德裕,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不只是何弘敬,还有李彦佐和何弘敬也差不多。”
李彦佐从徐州出发以后,行动迟缓,尚未交战,便立即上奏李炎,认为李彦佐顾望不前,没有讨叛的意思,及时改派骁将石雄取代他。
石雄代替李彦佐后第二天,即进击乌岭,连破五寨,俘杀叛军数以千计。
王元逵进击尧山,又击败了刘稹的救兵,立了战功,李德裕则立即奏请李炎,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劳,以激励他将。
李世民夸奖道:“李德裕这样倒是有一点军师的感觉。”
萧然点头说道:“这么说其实也没错,李德裕可不就是李炎的军师么,而且李德裕也确实是个聪明的人。”
当时在他们发起进攻之后,昭义大将李丕前来投降官军,当时有人怀疑他是诈降,李德裕对李炎说:“自用兵半年,未有降者,今安问诚之与诈!且须厚赏以劝将来,但不要置之要地耳。”
意思就是,咱们这出兵都半年了,还没有人来投降过,现在有人过来投降了,结果你去问人家是不是在诈降,这多不好,所以还是多奖赏人家一下,也让别人看看,投降的好处。
但是别把人放在重要的地方,不然他要是真是诈降的话,那可就真被偷家了。
李德裕这一做法,十分有利于分化瓦解叛军。
不过毕竟是战场,哪里可能事事都顺利呢。
当时叛将薛茂卿攻破科斗寨,俘虏官军河阳大将马继等,劫掠并焚烧了十七个小寨。
偏偏在这个时候,人情汹汹,有人扬言昭义镇蓄养了精兵十万,粮草足用十年,难以攻取。
这种动摇人心的话,让李炎也有些动摇。
但经李德裕不动摇,经过他的一番劝说,李炎坚定了信心,当即对宰相说:“为我语朝士,有上疏沮议者,我必于贼境上斩之!”朝官们于是安定下来。
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这些怂人!本就是在危急之时,竟然还说此等动摇军心的话!其心可诛!”
萧然理解李世民的生气,但十分无奈的说道:“这种胆怯之心也是正常的,而且根本就找不到这种话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而从言语上安抚了军心之后,李德裕感到河阳兵力较弱,一旦被叛军击溃,将影响整个战局。
他便奏请李炎,马上从忠武军调拨五千人,增援河阳军,并请求李炎赐甲一千副,弓三千张,弦箭三万支,陌刀二千口,绢三万匹,及时补足了军事装备,很快就稳住了阵脚。
在讨伐昭义镇的过程中,李德裕还善于听从部下的正确建议,加快了讨叛战争的进度。
刘稹的部将郭谊、王协见势不妙,遂谋杀了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
刘稹,也就是刘从谏的儿子,那个上表请求自己要承袭父亲节度使的位置的人,也是叛军的领头人。
而在讨伐刘稹的时候,其他的地方也并不是十分老实。
在调动太原横水戍卒时,因赏赐不足,军士哗变,他们推都将杨弁为首,攻占了太原。
这时,朝廷中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建议两地都要停止进兵。
李世民如今对这些文官已经一点耐心都没有了,之间他愤怒的说道:“这些孬种!我大唐人才济济,怎么在朝为官的都是些胆小如鼠的人!”
萧然说道:“你也不用生气,他们...胆子确实小。”
其实萧然本来是想要为他们辩解一番的,毕竟打仗什么的可是要死人的,还很费钱。
可是转念一想,这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做斗争,换了现在就是维护国家统一。
这个时候因为地方强大就不打了?这不是在开玩笑么!
所以萧然选择了摆烂。
倒是李世民看着萧然这个样子,反倒是没有那么生气了。
“你怎么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李世民问道。
萧然斜倚在沙发上,说道:“没什么,就是本来是想要为他们辩解一下的,但是突然发现好像辩解不了。”.
第616章李世民的嘲笑!
李世民笑着说道:“这可真是难得,你这一张嘴竟然还有甘拜下风的时候?”
面对李世民的调笑,萧然选择不说话.
看着他这生无可恋的样子,李世民也不再火上浇油了,而是说道:“没有什么好辩解的,若是他们认为国库不足,兵力不足,我都没有什么话说,可他们的态度分明就是觉得不应该进攻,应该同意刘稹的建议。”
“可就像李德裕所说,这事关天子威严,怎么能同意呢?这些人总是主和避战,都已经习惯了,可若朝中都是这样的人,那他们的骨头永远都是软的!”
一味的求和是没有用的。
求和,永远都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却被一群人当成了避免战争的利器。
本来因为之前的牛李两党相争的事情,李世民对李德裕的感官说不上差,但也算不上好。
他理解朝堂上的党争,但是身为皇帝,他极为讨厌臣子们结党营私。
不过如今就李德裕这主战的想法,和他在军事上的素养,倒是让李世民对他的感官好了不少。
对于李世民的话,萧然是十分赞同的。
人不能一直逃避,一直软弱。
见萧然情绪不高,李世民干脆不再提这个话题,而是说道:“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如何?”
说到这个,萧然可算是提起了兴趣,说道:“自然是解决了的,其中也少不了李德裕的功劳。”
叛军攻占了太原,李炎自然是要派人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的,可是被李炎派往太原以观察虚实的中使马元实,接受杨弁的贿赂,回朝危言耸听,大肆为杨弁虚张声势。
说杨弁兵多将广,列队长达十五里,盔甲刀戈,耀眼夺目,且物资充足,扬言不可讨伐。
结果被李德裕一眼看穿,当场诘问得马元实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李德裕上奏李炎说:“杨弁微贱,决不可恕。如国力不及,宁舍刘稹。”即时请下诏,调兵进击杨弁。
最终河东监军吕义忠擒获杨弁,将其槛送京师处斩,而杨弁的兵变失败,更是坚定了朝廷对讨伐昭义镇的信心。
李世民问道:“这次就没有人反对了吗?”
萧然想了想,说道:“朝廷上倒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味的避战,只不过他们大多觉得打不过,如今已经成功讨伐一个了,何况之前马元实那么夸大其词,尽管被李德裕揭发了,但也不是没有人信。”
“兵力那么充足的杨弁他们都成功讨伐了,还差一个刘稹吗?”
李世民说道:“有所谓是弄巧成拙,如今也算是弄拙成巧了,不过这也是因为李德裕坚持。”
萧然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李德裕甚至说,哪怕不打刘稹,也要先将杨弁平叛。
毕竟刘稹是因为想要节度使的位置而反叛的,而杨弁是因为什么,因为赏赐不足!
要是他这样朝廷都放任不管,岂不是以后各个藩镇,只要有什么不顺心的都要反叛了。
那朝堂上还能安稳就怪了。
萧然最后说道:“不管如何,他们这一番讨伐,不但成功了,也成功的震慑了其他的藩镇,不过这也是朝廷对于藩镇的最后一次胜利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李世民叹息一声,说道:“由此可见,忠臣良将难得啊。”
萧然安慰道:“想点好的,起码这次战争结束后,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不再像之前那样放肆了。”
李世民说道:“你的心态倒是好。”
对此,萧然双手一摊,说道:“那又不是我的子孙,我当然心态好了。”
李世民斜了萧然一眼,合着是和你没关系,所以不着急呗。
萧然露出牙齿,“嘿嘿”一笑,“那肯定的,不过我这不也是为了安慰你了么。”
李世民没好气的说道:“我还用不着你安慰,与其说这种没有用的东西安慰我,不如让我见识一下朝堂的强盛,更让我心情好。”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