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79节
萧然叹气说道:“要说,也只能怪韩琦用人不当而已。”
赵匡胤也跟着说道:“确实,有的时候不是将军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而是下面的将领不愿听从。”
赵光义倒是十分想的开的说道:“也正常,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萧然说道:“有的时候,一个有才能的将领可太重要了。”
赵匡胤和赵光义连连点头。
确实,有一个有才能的将领,可以一敌千啊。
萧然接着说道:“从这之后,韩琦自然就被贬了,等到后来官复原职之后,他便开始信服范仲淹所说的守城的意见,不过两人互相声援,同心协力,倒也是一段佳话。”
见赵匡胤和赵光义都不为所动,萧然有些好奇的说道:“这次你们怎么不问我些什么人?”
赵匡胤老神在的喝了口茶,说道:“不问你自然也会说,那又何必要问呢?”
这话一出,萧然来了脾气,“嘿,赵大叔,真有你的啊,好,那我不说了。”
说完,萧然站起身,转身就要走。
赵匡胤不紧不慢的说道:“在我们走之前,赵顼献给我了一套茶具和一顶玉冠,可惜那玉冠我不是很喜欢,本来是想着...”
想着什么?赵匡胤没说,但是萧然觉得自己心里好像有数了。
还没等萧然说话,赵光义又说到:“那小子也给了我一对玉佩,就是我现在已经不喜欢这些了。”
说罢,赵光义看着萧然说道:“也不知道胖虎你喜不喜欢?”
萧然肯定喜欢啊!
不喜欢的人是傻子好吧。
就不说这些东西的历史价值,只看它的材料和工艺,那也是好东西啊!
见此,萧然又坐回了椅子,说道:“既然你们想听,那我就再说一点吧。”
“虽然这一战输了,韩琦也赞成了守城,但是却不代表他怕了。”
当时,李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
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
此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
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
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被后世称为“庆历新政”。
这时,萧然说道:“所以说,韩琦他们根本都是庆历新政的主导者,怎么可能就因为王安石的新法涉及到了变更就不愿意实施呢?”
赵匡胤也点头说道:“如今看来,确实如此,看来王安石还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萧然点头,“可不是么。”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
不过有人说他在步入中年以后,他的思想略显保守,未能推行大的改革。
有史家认为:“韩琦最终从庆历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
不过萧然倒是并不怎么认可这句话。
“在我看来,韩琦不是思想保守不愿意推行新政,而恐怕是真的觉得新政弊端过大吧。”
赵旷野冷哼一声说道:“有些史书,看看也就罢了,史书这东西,更多的是胜利者所书写的,真正的历史如何,还是要自己去分辨的。”
萧然点头,“确实如此,历史上被抹黑的人物可不少。”
赵光义一副了然的样子,说道:“毕竟已经改天换日,为了加强统治,自然要抹黑前朝的。”
看着赵光义的样子,赵匡胤拿起一旁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朝着赵光义的方向一扔。
“你成天一副看透一切的样子!你怎么不去出家啊你!”
赵光义委屈,“我要是也出了价,那谁登基啊?”
赵匡胤没好气的说道:“那么多子孙,随便挑一个就是,又不是非得是你。”
赵光义一脸的无所畏惧,“我这皇位可是你传给我的。”
赵匡胤万分悔恨,“我当初可能是猪油蒙了心了!”
赵光义还想要说些什么怼回去,萧然见赵匡胤都要动手了,连忙把赵光义的嘴给捂住了。
“赵二叔啊,你可少说点吧!”
赵光义平常的话并不多,不过现在看来,萧然觉得他好像有点蔫坏呢?
听萧然的话,赵光义只好闭上了嘴。
他也怕自己真的给自己兄长惹生气了,到时候挨揍的还是他。
没办法,人家是兄长,他只能忍着。
见两人终于闭嘴,萧然试探着说道:“那我继续说了?说完我们可就赶紧走了。”
赵匡胤一挥衣袖,“快说快说。”
萧然撇了撇嘴,有本事你打你弟弟去啊!欺负他干什么!
你们是兄弟情深了!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可惜这些话萧然没敢说,不然恐怕又要打起来了。
想到这,萧然叹了口气,说道:“那我们还是继续说韩琦吧。”
韩琦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他做事更多的是为了朝廷和百姓考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
在之前,宋太宗,也就是赵光义,和宋仁宗都曾在大名府郊外畋猎,并题数十首诗,被守臣贾昌朝刻在了石碑上。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42章时代的思想差异,赵匡胤的想法!
韩琦到大名府任职后,把这些石碑藏在班瑞殿的衬壁内。
有人劝韩琦拓片摹本呈献给宋神宗,韩琦不同意,此人不理解他的用意。
等到韩绛来大名府后,就把诗摹下,进呈神宗。
韩琦知道后,叹息道:“我从前难道不知道呈上这些诗的好处吗?只是顾虑到陛下正锐意平定四夷,不该更引导他这样做。”
韩琦知道,宋神宗有些激进。
不愿挨打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实力如何,更是急不得。
所以他不愿意让宋神宗看见那些诗,以免宋神宗失去理智,更加急迫的要平定四夷。
韩琦在北宋内部享有很高的威望,《韩魏公集·序》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
即使在辽和西夏,也是“夷夏具瞻”,以致于韩琦在宋神宗初年镇守北京大名府时,辽使过境,一定要告诫其部属不得有索求。
而按当时之例,辽使经过北京,与留守通信,均未书名。
待韩琦就任后,来宋祝贺同天节的辽副使成尧锡却特意在信中书名,以表敬重。
宋方每次遣使出使辽朝,辽人都要询问韩琦的近况。
当然,这最后一句多少有些夸张了。
至少在萧然看来,这更像是宋朝在给韩琦造势,以便让百姓知道,他们朝廷中的人,还是很有威望的。
要不然就当时宋辽的情况来看,辽国也许对韩琦确实尊重,可也不会太过在意。
他们尊重韩琦,不过是觉得韩琦确实有本事,更甚者想要拉拢也说不定。
但要说过于敬畏,倒也不会。
毕竟韩琦也不是那赵云一类的人,也没有杀他个七进七出,甚至主张的战役还失败了。
赵匡胤也说道:“确实有些夸大其词了,也就是百姓愚昧,不懂这些。”
萧然突然灵光一闪说道:“你觉得,如果让百姓上学,如何?”
赵匡胤摇了摇头,“不可,先不说百姓每天为了生活奔波,没有时间,就说他们识字之后,心也就大了。”
萧然了然,这不就是愚民政策么。
只有百姓什么都不知道,才会听话。
对于这种想法,萧然自然是不赞同的,但是这终究也不是他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
于是萧然也很果断的就不去想这件事了。
想了也没用,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
何况,和封建皇帝谈论人人平等?怕不是做梦来的快一点吧。
似乎是看出萧然的想法,赵匡胤也没有再说这件事,而是说道:“我记得你曾经说过,赵曙是被抱养的?”
萧然回过神来,点了点头,“啊,确实是这样,因为宋仁宗早年无子,所以就过继了濮王的儿子。”
嘉祐三年,濮安懿王,也就是濮王,赵曙他爹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曙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
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
赵曙还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他也不追问。
萧然也不知道该说这人是大方呢,还是心大。
不过看的出来,又是一个脾气好的。
赵匡胤也说道:“也不知道为何,他们总是十分温和,我也没有这么教导过他们啊?”
赵匡胤十分不解。
萧然到底是觉得这也正常。
毕竟其实这些子孙说起来,都是宗室的孩子。
当时赵匡胤登基之后,铁血手腕,那些宗室的人不害怕才怪呢,哪里还敢嚣张跋扈的啊!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