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78节

  他一直以为,是因为他主张变法,所以赵匡胤和赵光义看不下去,这才想办法找了国师大人过来看看自己这个不孝子孙。

  现在知道赵匡胤他们不过是如果,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赵顼才放下心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我还以为,是因为我改了祖宗之法,所以...”

  赵匡胤的脸一板,说道:“在你眼里,我就是这种人吗?”

  赵顼连连摇头,“怎么会呢,太祖陛下气宇轩昂,威风八面,令人臣服,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怪罪他人。”

  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萧然说道:“听到没有,学着点。”

  萧然默默的翻了个白眼。

  你听他那话里可有一句是夸你大方的没有?

  赵顼这分明就是赞同,但是不敢说啊!

  想到这,萧然摇了摇头,替赵顼默哀一秒钟。

  几天后。

  朝堂上的大臣看着王安石最新提出来的新法,全都静默不语。

  尤其是在看到他们进行的试点试验所收到的成效之后,哪怕是一直在反对的朝臣,也没有说话。

  毕竟他们之前反对,是因为新法弊端过大。

  现在事实告诉他们,新法的弊端已然消除,不好的影响也降到了最小,完全可以当作不存在。

  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什么立场来反对新法呢?

  毕竟他们也不是什么顽固的人,更不想背负误国误民的骂名。

  没见那些进行了试点试验的百姓,都对王安石和司马光多加夸赞么。

  想到这,众位大臣对视一眼,上前一步说道:“臣,愿鼎力支持新法实行!”

  看着这一幕,王安石简直热泪盈眶。

  自从他提出新法,就一直在遭到质疑,也不断的有人抨击他。

  说他的新法是在坑害百姓,让百姓不堪其扰。

  但是他不愿意放弃,终于,让他等到了新法得以实行的这一天!

  一旁的司马光也在心底暗暗叹气。

  只不过他到不是因为新法的实施,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悠闲的日子要一去不复返了。

  因为这次新法的更改,也有他的一份,他想逃都逃不掉。

  甚至为了摆脱这些麻烦,他还说他都已经要去编书了。

  结果却被赵顼给骂回来了。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40章赵匡胤的指示,资治通鉴!

  朝堂上自然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人会去想司马光是什么心理。

  几天后。

  眼看新法已经步上正轨,萧然几人也打算离开了。

  只不过在离开之前,赵匡胤曾对赵顼说道:“你的朝堂之上,多的是能人异士,但是人大多有私心,你要自己把握好。”

  赵顼十分认真的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于是在某一天,赵顼照常在上早朝之前,去给赵匡胤等人请安.

  结果却发现人去楼空了。

  ————————

  现代。

  这次回来之后,几人选择了休息几天。

  等到休息好之后,赵匡胤直接说道:“我们这次就去宋英宗那里吧。”

  萧然有些好奇,“赵大叔,这回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好了?”

  赵匡胤说道:“没什么,就是知道他是赵顼他爹,所以打算去看看。”

  萧然默然,看来赵顼给赵匡胤留下来的印象还挺深。

  不过赵匡胤既然想知道,萧然自然不会不同意。

  于是萧然便说道:“那我们就去赵曙那吧。”

  这时,赵光义说道:“赵顼推崇新法,那赵曙呢?”

  萧然想了想,说道:“赵曙,他在位只有四年,要说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了吧。”

  资治通鉴以记述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兴衰成败、安危治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以历代政治大事为主要内容,注重对治乱兴衰的原因分析与经验总结。

  《资治通鉴》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可以说对于后世来说,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赵匡胤说道:“那这么看来,这书编的倒是值当。”

  萧然点了点头,“那当然,那可是一共十九年才编成的呢。”

  赵匡胤却说:“书确实是好书,只不过赵曙怎么只在位了四年啊?”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萧然说道,“赵曙身体不好,甚至在登基的时候,都是由太后垂帘听政的,最后也是在福宁殿病死的。”

  说到这,萧然顿了一下说道:“听说是得了风疾去世的。”

  风疾就是指中风一类的。

  这种病哪怕到了现代也不是那么好治疗的,很容易有后遗症。

  听萧然这么说,赵匡胤只能说道:“到时候尽力而为吧。”

  萧然点头,现在他们还没见过赵曙,也只能先放下不谈了。

  这时,赵光义说道:“他在位四年,除了让人编书,就没做过什么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不如直接扶持赵顼上位。”

  萧然想了想说道:“也不能说什么都没做吧。”

  至少赵曙继续任用了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

  还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赵匡胤点了点头,然后将萧然不说话了,有些奇怪的问道:“然后呢?”

  萧然有些尴尬的笑了一下,“然后,就是他在位的时候国库空虚了。”

  赵匡胤一时间沉默下来。

  “这,还真是...”赵匡胤也不知道自己该作何评价。

  萧然便说道:“其实也不用这样,毕竟赵曙在位时间那么短,甚至前期还要被太后把持朝政,所以没有什么作为也正常。”

  赵匡胤一想,那倒也是。

  赵光义也说道:“只要他倚重的大臣是好的,就不会犯什么大错。”

  萧然点头,“确实,赵曙十分倚重韩琦和欧阳修,而这两人也确实都很好。”

  赵光义听见韩琦的名字,有些好奇的说道:“我记得这个韩琦,似乎在赵顼那也颇受重用?”

  萧然点了点头,“确实,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很有威望,而且此人性情刚直,直言敢谏。”

  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他抨击权贵,举荐当时名臣杜衍、范仲淹等,“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前后七十余疏”,其建议多被朝廷采纳。

  宝元元年,当时灾异频发,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

  韩琦连疏四人庸碌,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使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他自此名闻京师。

  不止如此,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的官场腐败作风。

  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裁撤虚职、减省冗费。

  名相王曾对他人少有称许,此时却称韩琦的建言“切而不迂”。

  赵匡胤对韩琦的好感越发的多了起来。

  “就是要有这种一心为了朝廷,不畏权贵的谏官在,才能让皇帝看清楚朝堂上的众人,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赵光义也说道:“很多谏官说出的话,都不是皇帝喜欢听的,所以我们才会刻下不许杀言官的法令。”

  不然谁说了些皇帝不喜欢听的就要被砍,哪里还有人敢再说真话呢?

  萧然这时说道:“而且韩琦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主战派,就是,打输了。”

  “打输了?”赵匡胤神色不明,“莫非是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成?”

  萧然摇头,“其实打输了也不能怪韩琦,只能说他手底下的将领不听话。”

  韩琦派大将任福领兵一万八千人,以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

  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如果违命,即使有功,也将定罪处斩。”

  只不过可惜,任福他不听话啊!

  因为任福在张家堡南小捷,于是贪功轻进。

  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以北的好水川。

  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41章赵匡胤的诱惑,韩琦范仲淹!

  等任福到时,却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

  而这些鸽子,正是西夏军队发出的合击信号。

  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

  宋军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奋战后仍遭遇大败,包括任福在内的将卒六千余人阵亡。

首节 上一节 578/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