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69节

  赵顼听后说道:“诗人作诗,本为咏桧,与朕有什么相干?请你们不要再妄加牵强附会了。”

  后来,又有人诬告司马光、张方平、范缜、陈襄、刘挚等人,都与苏轼有相类似的举动。

  并且经常私下联络,都应该受到严厉惩罚!

  对此,赵顼坚决不允许,最后,只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虽然说苏轼被贬也算是无妄之灾了,但是好歹他还活着。

  毕竟如果赵顼是那些听信谗言的昏君,苏轼怕不是早就没有命在了,哪里还能等他弟弟去捞他呢。

  说到这,萧然忍不住说道:“苏轼这个人,真的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赵匡胤有些搞不懂,“这是为什么?”

  萧然沉默了一下,然后才说道:“大概是因为他,一身反骨吧。”

  就拿王安石变法来说,人家皇帝推崇变法的时候,他偏偏说变法不好,等到太后掌权,要废掉变法的时候,他又说变法好!

  这不被贬才怪了!

  一听这个,赵匡胤也沉默了。

  萧然接着说道;“苏轼这个人的文学素养非常好,他弟弟也很出众,不过他弟弟混的要比他好多了。”

  “这是何出此言?不是都是一家兄弟吗?”赵匡胤问道。

  萧然点头,“虽然说确实是一家兄弟,不过苏轼一直在被贬,但是他弟弟却在升官,而他弟弟升官的动力,就是为了把他这个不靠谱的哥哥从苦寒之地捞出来。”

  赵匡胤默然,“这...我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萧然笑着说道:“无语吧,更无语的来了,可能是他心态好,贬到哪吃到哪,贬到盛产荔枝的地方,苏轼就给他弟弟写信,说这边荔枝好吃,还让他弟弟不要说出去,怕荔枝被抢走。”

  赵光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好,只能说这样的人世间少见。

  于是赵光义选择略过这个话题,“既然如此,到时候给他一个好一些的官职就是,我们还是再说一说赵顼吧,也不知道他这个皇帝当的是否称职?”

  赵匡胤也跟着说道:“是啊,明君可不是好当的。”

  这话萧然自然是认同的。

  “只不过我觉得,其实能不听信谗言,明辨是非,就已经很难得了。”

  在赵顼即位后的时候,有一天,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尚书左丞欧阳修,说其作风不正,与外甥女有乱伦之丑闻。

  赵顼看后,转问故宫臣孙思恭。

  孙思恭答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并指出此事关系到大臣名节,应谨慎从事。

  赵顼下诏蒋之奇,让他拿出证据。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27章王安石的富国强兵变法!

  蒋之奇的上谏本来就是道听途说,哪来的证据,见赵顼令他出证,一时便慌了手脚,只好说出此事是从中丞彭思永处听来的。

  赵顼又问彭思永,结果,彭思永又说他是听来的,并无证据。

  这彭思永又如何听来的?经进一步查证,赵顼终于弄清了说欧阳修乱伦之事纯属诬告.

  原来,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平时因与欧阳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语,说欧阳修有淫乱行为。

  这流言蜚语不知怎么传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诉了蒋之奇。而蒋之奇未分真伪,竟然以此为由上奏弹劾。

  赵顼弄清之后,怒责蒋之奇诬告行为,遂后连同彭思永一并贬职,调出京城。

  赵顼严惩诬告,朝廷震动,天下服其明鉴。

  能够让天下人信服的皇帝,才是一个好皇帝啊!

  这时,萧然说道:“其实在宋神宗时期,真的是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反倒是那些奸佞小人一无所有,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赵顼明辨是非了。”

  赵匡胤赞同的点了点头,“如果我大宋子孙都是这样该有多好。”

  萧然看了他一眼,“不要想这些不可能的事情了,做梦来的快一点。”

  赵匡胤不满,这怎么连想都不让想呢。

  一旁的赵光义无奈,为什么他兄长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和胖虎吵起来啊...

  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实在是怕他们两个打起来,赵光义连忙转移话题说道:“王安石所提倡的变法可有什么弊端?”

  不然仅仅是想要变法,是不会引起朝堂上这么大的动荡的。

  赵光义的话将两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赵匡胤也看向了萧然。

  只见萧然冲着赵光义比了个大拇指。

  “赵二叔还是那么敏锐,确实是有弊端,就比如当时的保甲法。”

  所谓的“保甲法”,就是指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

  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

  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秩序。

  听萧然这么说,赵匡胤反倒是皱起了眉头,“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恐怕很难。”

  萧然点头,“是的,这样不但影响了百姓的耕种,上面的官员也因此欺凌百姓,导致百姓唉声载道,不惜自残。”

  赵匡胤无奈叹气,“是啊,百姓自然是以耕种为主的,不然吃什么,喝什么呢?这个法子看起来确实是省了招兵买马的钱,却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萧然赞同到:“确实如此,虽然说后期也进行了一些完善,但终究弊大于利,还是被废除了,而在宁熙七年的时候,王安石也被罢相了。”

  赵匡胤说道:“不管怎么说,至少不是奸佞当道。”

  赵光义也跟着点了点头。

  实在是他们都十分厌烦那些贪官污吏,杀都杀不完。

  虽然说赵顼没有实现抱负,但是那也比赵禥和贾似道强!

  想到这,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竟然还诡异的觉得有点欣慰。

  于是只听赵光义说道:“至少王安石的心是好的啊,是为了朝廷,是为了百姓。”

  萧然赞同的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

  但是,基本上也都能收到一些效果。

  可以说“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这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坚持实施并且进行一定的完善,说不定大宋的局面真的能够改变。

  毕竟当时宋朝政府财政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萧然接着说道:“王安石变法中倒也不止是这些,可以说军事,经济,教育和农业方面都没落下。”

  当时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萧然说道:“这些制度有好有坏,按理来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过可惜,到后来直接全部都被司马光废除了,就连好不容易赚的钱都没了。”

  赵匡胤一拍桌子:“怎么这么多败家子!”攒点钱容易么!

  好不容易有个能赚钱的,结果把人给挤兑走了不说,连已经赚回来的钱都没留住!

  这么一想,赵匡胤更生气了,“一群废物!”

  萧然没说话,因为他对后期的司马光感官也不是很好。

  赵光义看着赵匡胤,他都怕他哥一下子给气过去,于是他连忙给赵匡胤倒了杯茶。

  “大哥,您还是消消气吧。”我怕你给你自己气过去。

  当然,这最后一句话,赵光义没敢说出口。

  赵匡胤喝了茶之后,心情也平复不少,于是便说道:“胖虎啊,你继续说吧,我倒是想要看看,这王安石到底能不能用。”

  毕竟现在看来,王安石确实有本事,但是他提出来的东西,弊病也不少啊!

  萧然说道:“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

  他认为“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也就是说,王安石打算买那些有钱人的粮食,然后提高价钱,再卖给穷人,这样朝廷赚钱了,穷人也有东西吃了。”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28章王安石和司马光相爱相杀!

  听了这话,赵匡胤连连摇头,“不可,不可,本身就是穷苦百姓,再提高粮价,哪里还有百姓能够买得起呢?”

  赵光义也跟着点头,“确实如此,百姓穷苦,没有良田,自然也没有银钱。”

  最终,萧然说道:“只能说,王安石有改革创新的勇气,他也确实是想要为朝廷着想,但是有些方法不对,如果稍加提点的话,应该会更好,毕竟他的思想比较活跃。”

  赵匡胤也赞同的点了点头,“确实,有创新才能有进步啊。”.

  听他这么说,萧然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赵大叔,你这话是从哪学的?”

  赵匡胤一挥衣袖,“自然是从书中看的。”

  萧然嘴角一抽,“呵呵,赵大叔,看不出来,你还挺好学。”

首节 上一节 569/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