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68节

  至于会不会他们合起伙来都直接摆烂?

  萧然表示,那是不存在的。

  因为总有人想要升官发财的,要是朝堂上所有人都那么团结一致的话,赵顼这个皇帝也不用做了。

  就听那些士大夫的好了。

  直接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而且开了恩科,又推行了变法的话,朝堂上的那些毫无作为的人自然会紧张起来。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25章王安石变法,阻碍太多!

  毕竟这个职位他们不想要,可有的是人想要.

  听了萧然的话,赵匡胤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没有皇帝反要被那些臣子拿捏的道理。”

  赵光义在一旁说道:“所以王安石的变法,是因为反对的人太多了,所以才失败的吗?”

  萧然点了点头,“当时反对的人太多,就连赵顼都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

  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

  而这时的赵顼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

  王安石对赵顼慨叹道:“天下事像煮汤,下一把火,接着又泼一勺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

  这时,萧然说道:“王安石这个人十分聪慧。”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

  因此,他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还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这时,萧然说道:“王安石提出来的建议虽然有些地方并不是很成熟,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确实是对朝廷有贡献的,尤其是在为国库赚钱这一方面。”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七亿亩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

  多种矿产品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

  赵匡胤开口说道:“看来这人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了。”

  不说别的,就说他能赚钱,赵匡胤就对王安石有好感。

  实在是之前借兵的时候,一点钱都拿不出来,还要分期付款,真是想想就觉得丢脸。

  想到这,赵匡胤说道:“如此人才,赵顼为何却不坚持他的想法呢?”

  萧然谈了口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时反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光是前朝反对,就连当时的太后,皇后,也十分反对。”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王安石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所以对王安石来说,当时赵顼对是否要坚持变法的想法产生动摇的时候,那无异于背刺了王安石一刀。

  我们说好的一起努力,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你想直接摆烂?

  王安石哪里能受得了,所以才心灰意冷,再加上他儿子又死了,王安石干脆也摆烂。

  这时,萧然说道:“王安石为了实行变法,可以说是遭受了不少的流言蜚语,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宫,对他不满的人有很多,但是他却不为所动。”

  赵匡胤笑着说道:“那他还挺倔强。”

  萧然点头,“是的,当时他还有个称呼,叫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萧然说道:“如果不是后来连赵顼都动摇了,想要废除新法,王安石也不会因为一些舆论就失望了。”

  赵光义在一旁说道;“这到也不能怪赵顼,毕竟当时朝堂和百姓都唉声载道的,所以他会对新法产生质疑很正常,三人还会成虎呢。”

  这话萧然是十分赞同的。

  “是的,而且赵顼又是皇帝,自然是要以朝堂稳固为主的,何况变法可是更改了祖宗制度,搞不好还要被骂一声不孝,他产生动摇也是正常的。”

  赵匡胤无语的看着这两人,“我又没说他不好,你们怎么这就为他说话了。”

  萧然看了赵匡胤一眼,“别以为我不知道,从我说他质疑你和赵二叔的时候,你心里就不痛快。”

  赵匡胤轻咳一声,没有说话。

  看透不说透,我们还是好朋友嘛。

  见赵匡胤这个样子,萧然说道:“你看赵二叔都没说什么,祖宗之法是你们两个都有份的,赵二叔都没生气。”

  赵匡胤有些生气的说道:“胖虎,你这是在说我心眼小?!”

  萧然有些惊讶的看了赵匡胤一眼,“你竟然听出来了!”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的怒火,然而终究还是没有成功。

  他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好你个小子!”

  萧然也站起身来,“嘿,你怎么还动不动就生气呢!”

  还没等赵匡胤说话,赵光义就在一旁煽风点火道:“兄长,就像胖虎说的,你这气量未免也太小了些。”

  这下赵匡胤更生气了。

  “好啊,我今天就让你们看看,我气量到底有多小!”

  说罢,赵匡胤站起来,随手拿起来一本书就朝着萧然扔去。

  萧然到底是年轻,反应快,连忙躲开了,一旁的赵光义就遭殃了。

  虽然说赵匡胤也没用多大力气吧,主要是丢脸。

  这下赵光义也站起身来,“兄长,你怎么能不友爱兄弟呢?”

  赵匡胤冷哼一声,“你尊敬兄长了吗?还想让我友爱你?做梦去吧!”

  一旁的萧然看着他们两个针锋相对的样子,眯了眯眼睛。

  祸水东引成功!

  不过赵匡胤两人也不是傻子,这个时候当然是“一致对外”了。

  于是他们两个齐齐的将视线看向萧然。

  萧然看着他们两人的目光,有些尴尬的笑了笑,然后果断的喊道:“大姨夫!救命啊!”

  在一旁喝茶的朱元璋笑眯眯的,“救不了,谁叫你嘴欠。”

  最后,还是萧然挨了一下子,才老实下来。

  赵光义在一旁看戏看的津津有味,见萧然老实了,他才说道:“好了,别闹了,我们继续。”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26章赵匡胤沉默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萧然点了点头。

  “虽然说赵顼动摇了自己的想法,不过他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并没有变。”.

  而赵顼也很聪明,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赵顼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

  然而,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

  失去了王安石,赵顼本就很伤心,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恼火。

  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

  赵顼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实行到宋朝末年未再进行大的变动。

  北宋中期冗官成灾,不但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官员急增,而且造成官职不符,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却身居要职。

  办事效率低下,得过且过之风盛行。

  这种官僚体制,当然既无益于朝政,更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

  因此,赵顼经过深思熟虑,下决心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这次改革,使宋初以来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得以扭转,原来“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厘本务”的怪现象消除了。

  虽然说赵顼确实做出了一些政绩,也扭转了宋朝的一些弊端,但是终究是时代所限,让他的抱负没有办法实现。

  元丰八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

  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

  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顼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他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亲高太后暂时废除,不过,哲宗亲政后又陆续恢复,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继续执行。

  也许赵顼泉下有知,多少会有些安慰吧。

  说到这,萧然说道:“虽然说赵顼的抱负并没有实现,但是这倒也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从某些方面来讲,他已经比一些人好太多了。”

  赵匡胤有些疑惑的说道:“除了变法,他还做了其他的?”

  萧然摇头,“也不能说是做了其他的,只能说是他做了一个明君最起码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不听信谗言。”

  当时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吟桧(树)》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就这样两句诗,却惹起一场事端。

  同平章事王珪,便向赵顼奏道:“臣下的看法,苏轼对圣上有不臣之意,应从重量刑,给以处罚”。

  赵顼却说:“朕一直待苏轼不薄,所以,尽管苏轼有错,但还不至于达到谋反的地步。不知爱卿是如何知道苏轼要谋反的?”

  王珪说:“他作咏桧诗,内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一句。

  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是他的知己,却把地下蛰龙作为自己的知音,这不充分说明他确有不臣之意吗?非严遣不足示惩。”

首节 上一节 568/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