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67节
而那天差点就被拉下去的李心传,也得到了重用。
虽然赵昀觉得这人说话太直,他不喜欢。
但是经过赵匡胤这么一段时间的教导,他也知道,有的人上疏劝谏是为了权利和欲望,但是有的人,是真的在监察百官。
所以,他便给李心传兼职了一个御史监察的职务。
李心传这人是个什么性格,他们心里都有数。
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在后面盯着自己,大臣们更是不敢搞一些小动作了,一个个老实的不像话。
除此之外,赵昀也收到了萧然的新手大礼包,整个人看的简直是如痴如醉,为此还特意召集了几个心腹大臣彻夜研究。
等到萧然他们离开的时候,已经初见成效。
————————
现代。
这次赵匡胤倒是心平气和的,甚至还有些欣慰。
“赵昀不算聪明,可也并不愚蠢,不说一点就透,却也勤勤恳恳,这样的人也许无法开疆扩土,但是做一个守成之君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赵匡胤没有把汉朝的军队借给他的原因。
因为赵昀这个人,他撑死了也就只能维持朝堂稳定,为百姓做一些贡献。
他的军事才能实在是不太出众。
打仗可不是小事,到时候如果决策失误,那死的可不只是几个人了。
不过说到底,赵匡胤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整个大宋的愿望。
每次提到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就十分遗憾。
“唉,燕云十六州啊...”
看赵匡胤那低落的样子,萧然想了想,开口说道:“其实,宋神宗也想要统一辽国和西夏来着。”
赵匡胤回过神来,“宋神宗?”
萧然点了点头,“对,只不过可惜军队的战斗力太差了,军中的体制也不是很健全,所以就输了。”
这个赵匡胤倒是不怕,也是便说道:“这个宋神宗还做了些什么?”
萧然就知道赵匡胤会有兴趣,于是便说道:“其实主要就是他支持王安石变法,虽然说最后失败了,但是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朝臣上反对的太多了。”
赵匡胤不解,“这变法听你的话来说,应该是好事,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呢?”
萧然说道:“其实也正常,本来朝堂上的一切都自有定数,结果突然要改变,就有许多老派的大臣不接受了,说白了,就是动了别人的利益了。”
赵匡胤一拍桌子,“这群人!凡事都只顾自己!”
萧然拍了拍他的肩膀,“也没有必要这么生气,只要是人都有私心,只要不危害朝堂,倒也能理解。”
赵匡胤倒是赞同萧然的想法,但是还是有些生气,于是干脆说道:“我们还是先说宋神宗吧。”
萧然点了点头。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赵曙长子。
据记载,赵顼相貌不凡,举止皆与常人不一。
而且天性好学,每次请教学问都一直到日落而忘记了进膳,宋英宗赵曙见了他如此好学常常派遣内侍去阻止他。
赵顼每次正衣冠与行礼都非常注意,即使是最炎热的时节,也未尝用扇。
侍讲王陶进入宫内,赵顼率弟弟赵颢向他参拜,可见对师傅的尊重。
九月,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
赵顼幼时,便“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立志“雪数世之耻”。
到他十多岁时,赵顼就“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可以说很有志气了。
他父亲英宗即位时,赵顼十六岁,这期间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在社会上有了更广泛的影响。
加之在颍邸任职的韩维、孙永等人都是王安石的崇拜者,在其日常讲论之间,赵顼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对王安石更加关注。
除了王安石之外,赵顼还十分崇尚法家学说。
在法家之中,他尤其喜欢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
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一些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法家学说对赵顼确有很大的影响。
在后来谈论治国之道时,赵顼常常提起一些古代锐意变法的法家人物。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24章赵匡胤震惊了,后世子孙怀疑!
“若古之立功名者,管仲之于齐,商鞅之于秦,吴起之于楚,皆使政令必行”。
法家学说中改革进取的精神与“法”、“术”、“势”相结合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思想,对宋神宗赵顼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平四年正月,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并派遣冯行己向辽朝告哀。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的时候,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赵顼对“富国强兵”和之国理财感兴趣的原因吧。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年轻的赵顼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听到这,赵匡胤打断到:“你说什么?他对谁产生怀疑了?!”.
萧然轻咳一声,“对你和赵二叔...”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嘿!这个不孝子孙,我真是!”
看着赵匡胤就要拍案而起,萧然连忙把他给拦住了。
“诶,赵大叔,你先别生气,那本来就是。”
赵匡胤不明所以的看着萧然。
萧然说道:“你们制定的那套东西落后不是很正常么,时代在进步,你们的法治不适应赵顼当时的情况了,所以变法不是挺正常的么。”
就好像你不能拿着古代的规则去要求现代的人一样。
赵匡胤不服气的哼了一声,“之前的人都是傻子,不会做出调整,还怪起我们来了?!”
看着赵匡胤那怒气冲冠的样子,萧然连忙说道:“这件事等你们见面之后再说,我们还是先说其他的吧。”
赵匡胤一想,也是,等倒是见了面,他再去教训那个不肖子孙!
于是赵匡胤的心情便平复下来,看着萧然说道:“胖虎啊,你继续说吧。”
萧然点头。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
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
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
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不可否认,赵顼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继位之初就能付诸实施,与王安石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熙宁二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要负责变法事宜。
同时调整了人事安排,组成新的执政班子。
变法措施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
随后新法逐渐出台。
新法刚一出台,便招来朝野间一片指责和谩骂,不仅从内容和效益上对新法进行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责。
说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
在朝议纷纷面前,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三不足的口号。
赵顼对王安石表示支持,说:“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
主张道德与功名并重,反对守旧派空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做法。
在两派争议当中,赵顼先后罢退了一批对变法持否定意见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
“御史刘述、刘琦、钱锣、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
“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
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
“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
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
熙宁三年,擢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让其有了更大的权力。
于是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赵顼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
在这个机构中,赵顼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提起这个,萧然说道:“王安石变法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就他所说的道德和功劳一样重要,就比那些只谈道德,不论功劳的人好的多。”
赵匡胤也点了点头,“确实,只论道德有什么用!我们要的是能做事的臣子,不是在选圣人!”
萧然说道:“所以变法才会失败啊,因为朝堂上太多毫无政绩的人了,如果要看功劳,那他们肯定要被罢官的,他们自然反对。”
赵匡胤冷哼一声,“宋朝的官员够多了,不缺他们那一两个!开一次恩科就能补全!”
萧然也认为这话是正确的。
宋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员了,虽然可能大家都没有政绩,但是等到时候,谁有政绩谁就可以升官,自然就会把那些米虫给筛选下去。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