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43节
乾道八年九月,赵昚批准虞允文提出的辞去相职的请求,封雍国公。
并决定川陕方面由虞允文指挥,江淮方面则由自己直接负责,约定东西两地同时起兵,会师河南。
不到两年,虞允文就卒于任上。
虞允文死后,宋廷再也没有出现像虞允文那样名声卓著、坚决主战的重臣,赵昚也再没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此后,他为政以求稳为主。
从淳熙八年起,赵昚一改频繁更换宰臣的做法,长年任用王淮为相。
王淮辅政时,注重赈济,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整顿财政收支,使南宋国势颇有起色。
最后,萧然说道:“可以说,赵昚一直想要北伐,他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北伐做准备,但是无奈朝中无人可用,最后只能放弃。”
说到这,赵匡胤也有些无奈。
“人才啊,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啊!”
萧然点头,“可不是么,人家不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么。”
这时,赵光义说道:“不过这赵昚到确实是聪明,尽管北伐无望,却也没有放弃,而是转而发展起经济来了。”
“是啊。”萧然说道,“赵昚之所以后期大力发展经济,恐怕也是想着能为下一代北伐攒下些家底吧。”
毕竟打仗可是个很费钱的活。
其实从各种方面来说,赵昚还是配得上史书给他的评价的。
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赵昚下诏,宣布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
规定自今以后,凡经审查确认犯有贪赃罪的官吏,一律免职,终身不许再用。
以前已被重新起用的,也要依此改正。
为防止有的人伪造履历,隐瞒犯赃经历,或冒名顶替,再入官途,赵昚还命有关部门对每一个贪赃案均详细记录在册,供官吏录用时核查。
不久,赵昚又进一步规定:凡朝廷命官犯有贪赃枉法之罪,情节严重的,除没收全部家产外,一律像一般罪犯那样黥面刺字,流戍边地。
隆兴元年,赵昚在广泛征求大臣们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每年地方主要官更的升迁以80人为限,被迁者必须经过至少九次以上的考核,并由二名大臣保荐。
若经过考核,符合条件的不足规定数,宁缺勿滥。
至于政绩特别突出的,则可以不受名额限制。
而凡考核不通过的视情况或增加考核次数,延长考核年限。
或降官贬职,或就地免职。
为便于朝廷对地方州县官的考核,还规定各路主任官必须定期按要求将所属各级官更的具体情况上报朝廷,以备参考。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规范了宋朝的考核制度。
赵匡胤眼前一亮,“看来这赵昚确实是不愧于史书的评价啊!”
赵光义也点了点头,“如果他是在盛世的话,恐怕能发挥的能量,还要更大一些。”
萧然倒是觉得历史的一切都是有定数的。
赵昚既然生在了这个时候,那也只能说明他的命运如此。
而且,人心易变,如果真的生在盛世,赵昚可不一定会颁布这些法律了。
听萧然这么一说,赵匡胤觉得这到也有些道理。
身处的条件不同,那人长成的性格自然也是不同的。
萧然则是继续说道:“自北宋以来,官吏冗滥现象一直十分严重,不仅办事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导致更风不正,对此,赵昚也做出了调整。”
在即位之初,他便颁布两条敕令:其一,遇郊祀大礼,不再奏荐任子。
其二,暂停特奏名一年。
这两项命令一下达,由于涉及众多官吏的切身利益,反对呼声风涌而起。
有人直接向赵昚指出:“陛下即位未久,恩泽未遍,此二事关于士大夫者甚众,愿少宽之。”
但赵昚没有在压力面前妥协,仍坚持实施。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88章赵匡胤乐了,有个好后人!
随后,他又规定:各级官员凡年满70岁者,没有特殊情况,都应自动请求退休,若赖在职位上,无自知之明的,则予以强制退休,并取消其子孙恩补特权。
与此同时,赵昚还开始着手准备调整官制,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冗官问题。
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他下令重新调整宫内侍从和外朝文武官员的人数,裁减部分散官闲职.
次年七月,他又决定精简朝廷各部门的属吏人数。
但由于对金战争爆发,以及随后的和议问题,此事只好暂时置下来,直到隆兴和议达成后才重新展开。
从乾道初期到中期的六年中,赵昚先后采取了三次较大的猜测冗员的举动。
通过精简,朝廷各主要部门的吏员人数基本上恢复到北宋时的规模,有的还有缩小。
可以说,赵昚的这一举动,为南宋延续了不少的寿命。
除了解决冗官的问题之外,赵昚还想办法解决冗费的问题。
自北宋以来,费用浩繁,支出冗滥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
赵昚一即位,就明确表示要“务从省约,无至劳烦”,并决定首先从自身和朝廷大臣做起。
按惯例,每年逢君主生日,各地州县都要贡奉大批金银财物作寿礼,不少官吏趁机因缘为奸,中饱私囊。
即位次日,赵昚宣布暂停各地进献寿礼。
祭祖拜神是当时一项规模宏大的活动,每年都必不可少。
每次祭祀,除活动本身的巨大开支外,还常常要向文武百官、军士兵卒广赐钱物,以示皇恩浩荡。
故所费动辄数百万,成为政府一大开支。
隆兴二年正月,赵昚决定对此进行改革,规定有关部门在筹划此类活动时,除必不可少的开支外,其他均从严控制。
如降低军士赏赐标准,百官之赐减半颁发等。
与裁减冗费的举动相呼应,赵昚又大力提倡节俭。
面对当时在达官贵族和富有之家中十分盛行的追求豪华、竞相夸富的风气,赵昚既深感不满,又颇为忧虑。
他认为若听任奢侈之风的无限制发展,不仅徒耗大量钱财,而且极易使人沉醉于吃喝玩乐之中而意志全丧,同时会引起广大百姓的不满。
因此,他一再下诏严禁奢侈之风。
他重申严禁“铺翠销金”之令,要求官僚贵族务从俭朴。
为了给人们树立一个榜样,赵昚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据说赵昚在其御座右侧常放有牙签20支,其中10支是绿色,10支是白色。
每逢宴会,若他拿出白签,侍从只倒半杯酒,拿出绿签,则斟满一杯。
而赵昚一般都只出一签,最多也不超过二三签,也就是说,至多满饮数杯,宴会即告结束。
有一次,大臣周必大在夜轮值宫中,赵昚召其入内殿,设宴款待。
所上菜肴只有数盘寻常之物,盛物之器,除酒壶、酒杯是金制的,其余均为常见的玉器瓷缶,十分简朴。
酒过二巡,宴席即终。
事后,周必大逢人便讲此事,对赵昚生活的简朴感叹不已。
当时,有人称赞赵昚“圣性简俭,虽古帝王未有也”。
这虽不免夹有溢美之意,但从中亦可见赵昚讲求节俭,并非全是装模作样。
听到这,赵匡胤也有些惊讶,“在皇家能如此节俭,到确实是少见。”
一旁的赵光义也跟着点头。
“确实如此,就连一些富豪乡绅,也是穷奢极近,何况是皇家。”
不说别的,就说他们兄弟俩,那好东西也没少用啊。
提到这个,赵匡胤竟然还有点羞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果然如此啊。”赵匡胤感叹到。
萧然反倒是看的很开,“赵大叔,时代不同,所作所为自然不同。”
赵匡胤一想,也是。
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嘛。
赵光义突然想起来,冲着赵匡胤说道:“之前胖虎是不是说,这你的第七世孙来着?”
赵匡胤一愣,“好像是这样啊。”
萧然点头,“确实,赵昚是赵大叔的第七世孙。”
听罢,赵匡胤哈哈大笑。
“看来我老赵家的基因还是不错的嘛!哈哈哈!”
对于此话,萧然不置可否,而是转移话题说道:“除了解决冗官冗费等问题之外,赵昚还一直在想办法赚钱。”
出卖官田是赵昚为增加收入所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南宋的官田主要来源于折纳、抵当、籍没、户绝等田,以及天荒、江涨沙田、弃堤、退滩和江河湖海滨涂地等,数量相当庞大。
但由于经营不善,加上有关官吏的徇私舞弊,屯田、营田收入甚微,有的甚至得不偿费。
鉴于官田经营中的诸多端,从绍兴末年起,南宋政府开始在一些地区尝试出卖官田。赵昚继任后,卖田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乾道二年底,售官田所得为540万缗,虽没有完成原定的700万缗的目标,但对于弥补部分财政赤字起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乾道三年六月,赵昚决定,除四川地区外,其它诸路的营田、租田和部分屯田均予出卖。
不久,他又下诏,命令将全国各地的没官田产,除两淮、京西、湖北诸路外,其余的642万亩田、21000亩地、8400间房屋全部售民。
限一年内售完,估价总额为516万缗,并派遗使臣分赴各地监督执行。
由此,出卖官田的行动全面展开。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