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44节
到淳熙初,已累计出卖官田约700万亩。
赵昚对一些赋税也作了适当地调整,主要是确定每年的税额以稳定财政收入。
乾道初年,赵昚下诏,规定三地岁入以2400万缗为额,其中建康1200万缗,临安800万缗,镇江400万缗。
超出定额者受赏,未完成定额者受罚。
又如规定临安府的酒税,每年以160万缗为额,有余时纳于内库,不足时再由内库补足。
除此之外,赵昚还做了一个好坏参半的决定,那就是增发纸币。
增发纸币虽暂时弥补了财用上的部分不足,但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后果。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89章赵昚的办法,变形增加赋税!
由于发行量激增,币值贬降严重。如钱引1000,官府规定值铁钱1280文,而民间交易中实际只值700文。
币值大跌,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一种变相掠夺。
另一方面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尤其是对商业活动影响极大。
同时,南宋政府虽规定其所发纸币可与现钱共同流通,但在征收赋税时,却又只收现钱,拒收交子,这更引起民间的诸多不满.
听到这里,赵匡胤也有些不满。
“这不就是变相的在增加赋税吗?”
萧然点头,“差不多吧,所以说这一举措虽然对当时的财政赤字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却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不过赵昚后来倒是也做出了改变。”
听萧然这么说,赵匡胤的脸色才好看了不少。
不怕做错事,只要及时止损就好。
乾道三年底,赵昚下令拿出库银200万两、现钱200万缗,将大部东南会子收回,以余下的500余万为基本定额,定期更换。
乾道四年春,规定会子可使用于官民各方面,包括军队开支、商品交换、朝廷各部门支出、皇宫费用和赋税征收等。
乾道七年,赵昚又进一步规定各地州县上交朝庭的赋税,由原来的全部为现钱,改为七分会子,三分现钱。
可以说为了解决钱财的问题,赵昚也称得上是殚精竭虑了。
除了想办法赚钱之外,赵昚也没忘了改革财政措施。
一是统一财政管理。
为了改变长期来由多个部门分头独立掌管财政所带来的收支上的极度混乱局面,乾道二年十二月,赵昚采纳大臣陈良佑的建议。
下令设立“三省户房国用司”,作为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
国用司由宰相主掌,参知政事辅助,主要负责对各财政部门的协调统一和监督工作。
二是建立支出帐目审报制度。
针对各财政部门支出随意性大,帐目混乱不清,导致浪费严重、官吏舞弊现象普遍的情况,同时也为了便于国用司的具体协调和监督。
乾道三年二月,赵昚决定严格政财帐目的管理。
下讯规定:自从今以后,每月初五日,凡皇宫禁内、文武百官、三司诸部,以及在京的各军事机构,都必须将前一个月的开支情况详细造出清单,送国用司审查,并报送皇帝过目。
外地各路军马也按此法,先由诸路总领听核查,再上送朝廷。
说到这,萧然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
“赵昚的一系列措施已触及到当时财政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如果真能切实地得以执行,可以猜想财政状况会有很大改观。”
赵匡胤连忙问道:“你的意思是,他的政策并没有真的实施?”
萧然摇头,“也不能说没有实施,只能说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别的。”
从表面上看,国用司可以监督所有财政部门,其权限不可谓不大,且由宰相、参知政事亲自掌管,其地位也不可谓不尊。
然而宰相们既要负责全国政务和军务,又要兼管具体的财务,无论是精力上还是能力上,都不可能。
何况当时士大夫多以理财为耻,宰臣们对财政一窃不通,如大臣蒋芾被人们视为较善于理财的士人,赵昚因此任命他出任宰相。
但他任职后,在理财方面并无建树,使赵昚大失所望。
赵匡胤有些不满,“这些士大夫,还以理财为耻,难不成他们就不用钱财不成?”
赵光义也冷笑一声,“可能他们都不食五谷吧。”
萧然一下子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好家伙,喝露水的小仙女?
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萧然连忙说道:“赵昚对财政的整顿,从整体上讲虽不成功,但多少也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
如一度十分严重的中央财政收支失衡情况有所好转、快速增长的支出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等。
这使得乾道至淳熙的大部分时间成为南宋一代财政状况较为稳定的时期。
赵匡胤一听,点了点头,“这还不错。”
“到底是个明君。”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赵光义是松了一口气的。
因为既然是明君,那就意味着他们要做的事情会少很多,也就悠闲许多。
就比如之前赵惇时期,如果不是有个赵抦还能用,他们就只能想办法辅佐赵惇,那才是真的累。
萧然又继续说道:“除了这些之外,赵昚和别人不同的是,他还喜欢重用直臣。”
淳熙初年,外戚张说颇受赵昚宠信。
一天,他奏请赵昚,想要设宴招待诸侍从大臣。
赵昚满口答应,并说要赏赐酒肴以助兴。
张说十分高兴,立即散发请柬,邀请众人。诸大臣见张说恩幸正盛,都不敢回绝,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翰一人拒不赴宴。
张说私下向赵昚说:“臣奉旨设宴聚会,只有陈良翰不到,这实在是不把圣上放在眼里。”
赵昚听了,也不多说,只让张说等人尽情宴欢。
半夜,酒宴正酣,忽有侍从来报,说已批出御旨,升任陈良翰为谏议大夫,酒宴遂不欢而散。
听到这个事情,赵匡胤没忍住,一下子笑了出来。
“这赵昚也真是个神人,怕不是故意的吧。”
可不就是故意的么,不然怎么会故意挑人家兴起的时候,给他们当头喝棒呢。
不过对此,赵匡胤倒是挺满意的。
“赵昚虽然宠信张说,但是却没有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很好。”
萧然也觉得这样很好,只有朝堂上有不一样的声音,才能让君主辨别真伪。
如果朝堂上都是一样的风向,就很容易听信谗言了。
这也正是谏官存在的原因。
“除此之外,赵昚还不喜欢理学,提倡蜀学。”
赵昚自即位以来,一直对慢诞虚浮的士风、学风深恶痛绝。
他多次以不满的口气对大臣们说:“近时儒者多高谈,无实用”;
“今为书生者多事虚文”;
“今士大夫能文者多,知道者少,故平时读书不见于用”。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90章南宋皇帝之首,宋孝宗!
当时,有人曾试图为理学辩解,赵昚对此表示:“道学岂不美之名?正恐假托为奸,真伪相乱耳。”
赵昚虽没有正式禁止理学,但理学由此遭到宋廷的多方压制。
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在赵昚即位后重新兴起。
赵昚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再赠苏轼为太师。
这些举措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除了这些之外,赵昚还很重视武学。
赵昚在阅整军经武、加紧备战的同时,赵昚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习武不止。
他常常带着几个皇子和侍从武臣,或于宫中骑马对阵,或在玉津园练习箭法。
朝臣们对此多有议论,认为赵昚此举有失皇帝尊严,许多人纷纷上言谏阻。
但不管廷臣们如何劝说,赵昚依然是我行我素。
一次,赵昚连日骑射不止,大臣周必大忍不住再次入宫劝阻,恳切地说:“太祖二百年天下属在圣躬,愿自爱!”
赵昚不以为然,明确表示自己“正以仇耻未雪,不欲自逸尔”。
乾道五年,赵昚在一次弓箭练习中,因用力过猛,弓弦突然断裂,反弹双眼,伤势相当严重,以致一个月不能上朝视事,一度引起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当眼伤痊愈后,闲暇之余,他仍热衷于御骑习射。
赵匡胤一下子沉默下来,良久之后才说道:“我怎么总觉得,这个赵昚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
说实话,萧然也有这种感觉。
说赵昚不聪明吧,不管是他颁发的律法还是其他的一些举措,对朝堂和大宋还真就是有益的。
但是如果说他聪明,偏偏他的所作所为又有些憨。
最终,萧然表示,“管他如何,一看便知。”
赵匡胤和赵光义对此表示赞同。
但是很可惜,现在天色已晚,他们决定先休息一万再说。
————————
宋孝宗一朝!
赵昚庙号孝宗!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