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487节
朱元璋缓缓说道:“有人仗着自己有些本事,爬到我们头上来,老四,这事你怎么看?”
朱棣知道朱元璋说的是谁,当下说道:
“张居正那小子虽然已死,但他子孙后代,亲友学生也不能放过,谁人侮辱皇家那便是死罪。”
灭九族的事他干多了,方孝孺灭十族的事他也创新发明过,现在操作起来便是轻车熟路。
朱元璋点点头,杀气腾腾的说道:“锦衣卫何在?”
在一旁待命的锦衣卫闻言向前:“臣在。”
“依太宗皇帝之言,将张氏所有有关之人抓到锦衣卫诏狱,全部秋后问斩,无论男女,一概不放过。”
锦衣卫统领闻言迅速退了下去,只留下朝廷簌簌发抖的群臣。
朱元璋瞄了他们一眼,然后得意洋洋的走出了皇宫,他要的就是这样的震慑效果。
出了皇宫之后,朱元璋问萧然道:“我们是否要回去现代?”
萧然笑道:“皇上看看你另外个子孙吧。”
朱元璋吓了一跳,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萧然说道:“此刻清兵入关,又遇饥荒,遍地都是起义军,最为厉害的李自成已经威胁到京城了,我们若不过去加以援助的话,大明就彻底完了!”
此时的大明是满目苍夷,不是崇祯不努力,而是木工皇帝哥哥和魏忠贤的祸害已经让大明奄奄一息,并非他一己之力能挽救江山的。
朱元璋虽然气愤,但也知道要想挽明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看来只能求助于萧然了,他了看眼前的萧然,说道:“胖虎,现在的事怎么办?”
萧然说道:“现在去责罚谁都没有用,只能是迅速的猛料,让大名白骨生肌,焕发活力,才能复活。”
朱元璋问道:“那从哪里开始?”
萧然说道:“就从磁州开始吧。”
...
崇祯一朝
朱由检庙号思宗,年号崇祯!
天启二年,朱由检受封信王。
五年后,熹宗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
他即位之初,就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
他任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后金不但没有削弱,还于崇祯二年冬攻入塞内,包围北京,虽然撤离。
但此后五次入塞劫掠,并陆续攻克山海关外的大凌河、松山、锦州等明军据点。
明朝陕西和河南等地连年天灾,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廷剿抚失宜,导致其中的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坐大。
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朱元璋和朱棣萧然三人来到崇祯年间的皇宫之中。
崇祯倒是不糊涂,见到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到来,愣了一下,然后问道:“太祖,太宗皇帝,你们两位老人家怎么来了?”
朱元璋说道:“咋知道你现在的难处,特地来助你一臂之力。”
“这是我们的国师萧然,我们能来到这里就是他的功劳。”
崇祯看了看朱元璋父子,又看了看萧然,虽然事情感觉匪夷所思,又不得不信,当下抱拳对萧然说道:
“谢谢国师大人,国师能让两位先祖来到这里,定然有独到的过人之处,还请国师替朕指点迷津。”
他说话有理有据,比万历朱翊钧好多了,当下说道:
“现在所有危难都在河北磁州,你现在封我为护国国师,让我拥有最高指挥权,方便我处理那边的事!”
崇祯略微迟疑的看了看萧然,显然对他一来就要兵权的事有所顾虑。
朱元璋脸色一寒,说道:“怎么,连我和你太宗皇帝都信不过?”
崇祯见朱元璋发怒,当下说道:“儿臣不敢,这就下旨让萧然为护国国师!”
圣旨很快就下发下去,山东、河北、河南三地军政方也收到皇家的旨意,虽然对于新来的国师一无所知。
但是对于圣旨还是不敢违抗,迅速接纳萧然的到来。
此时的磁州位于彰德府,是河南和直隶的交界,主要目的是为了屏护河南。
此时东虏已经步步紧逼,十分危险。
萧然判断此时的东虏要么只是劫掠畿南,如果出畿南一定会去的是山东而不是河南。
因此,萧然在开封大营稍稍整理好军队之后,于十一月十六日渡过黄河东下,然后经大名府抵达临清。
临清是山东门户,是大运河边最繁华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华。
设在临清的钞关去年收取商税高达十万两,地位堪比后世的上海。
萧然驻军这里,一方面是屏护山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筹粮筹饷。
河南残破,实在是无力继续为大军筹集粮草和饷银。
京师方向自从东虏入寇以来饷银已经断了,肯定是优先保障京师周边的抗虏大军了。
而蒋德璟刚刚出发显然一时指望不上。
于是大军饷银开始中断,就算是粮食也只够数日所需,急的萧然直跳脚。
一方面不断地向朝廷、兵部催要粮饷,另一方面频频写信给湖广巡抚方孔炤、山东巡抚颜继祖和江北巡抚史可法,要求他们尽快为大军筹集粮草和饷银。
他很直接的告诉朝廷、兵部和几位巡抚,必须尽快解决粮饷问题,一来是为抗击东虏打仗做准备。
二来这七万大军可有大半是投降的流寇精锐,一旦因为欠饷缺粮引发闹饷、哗变进而重新叛乱。
那么之前费尽心机的招抚大局就会前功尽弃,当下中原流寇基本荡清的局面就会再度恶化,到时候要多花多少钱那可就没数了。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黄台吉战略眼光超高,每次剿灭流寇进入关键时刻,流寇即将被消灭的时候,东虏大军就入寇,为流寇赢得了喘息之机。
崇祯九年,卢象升在滁州一战摧毁流寇精锐,孙传庭生擒了高迎祥,眼看着流寇即将覆灭。
黄台吉派阿济格率军入寇京畿,朝廷被迫命各军北上勤王,卢象升也被北调宣大总督,脱离剿匪一线。
今年,陕西李自成即将陷入绝境,中原各股流寇或死或降。
只要再有一年甚至半年时间,大明流寇之乱就将肃清,大明国运得以挽回。
八月底东虏再次大举入寇,洪承畴、萧然两部剿寇主力被迫北上勤王。
虽然由于萧然的努力,中原的剿匪大局尚未受到什么影响。
张献忠、罗汝才、李万庆等这几股大的流寇都或灭或降,只剩下革左五营和几股小的流寇,尚不能成气候。
西北的李自成兵败,但由于洪承畴的撤离北上勤王,李自成得以率领少数亲信大将逃离生天,但是有陕西巡抚孙传庭在,暂时也不需要太担心。
但是东虏的入侵毕竟将洪承畴和萧然全都牵制到北方,而且可以预计东虏这次入寇之后,朝廷的重点又将会转回北方。
东虏重新取代流寇,成为大明最大的敌人。
也就是说,又将给中原残存的流寇一两年以上的空白窗口期。
部队刚刚抵达临清,萧然让左良玉和尤氏兄弟分别率军去城外扎营。
事态紧急,萧然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跟那些官兵联络感情,而是圣旨开路,迅速掌握军权。
带领众将领进入临清城会晤山东巡抚颜继祖、登莱巡抚杨文岳和河道总督周鼎商议军情。
这十余日,萧然白日对自己接手的队伍训练晚上讲课,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教导营的培养上。
让他们快速的接受先进的思想,迅速的用到对敌作战中去。
经过十月日的训练,教导营已经完成了基本的队列训练,接下来就是要进行相对复杂的队形变换。
不过好在萧然已经为其搭建起了一套指挥体系,以韩破虏任署理坐营官。
侍卫队长赵石为总教官,他们两以及其他侍卫都已经经过了萧然多年的操练。
对于萧然构想的线列火枪步兵阵法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可以承担起训练教导营的重任。
河道总督负责黄河的治理,手下有大量的河工,因此也需要部分军队进行监督。
他与会更多的是听与看,关键的还是颜继祖和杨文岳,萧然与他面谈商讨防地分配以及粮饷事宜。
防地分配好说,颜继祖是山东巡抚守土有责,山东任何一地的失陷都是他的责任。
而他也没有信心能够自己守住整个山东,因此对于萧然率军前来他是十分高兴的。
萧然也不指望他在军务上能帮出多大力,因此干脆让他回师济南,守住济南这个山东最重要的城市为上。
于山东而言,有这样几处战略要地不容失陷。
首先是山东省府济南,且不说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藩库等衙门全都在济南。
单说济南是德王所在,就轻忽不得。
然后是临清、德州以及济宁等大运河沿岸城市。
大运河联系着京师和江南财赋之地,京师数十万皇室、官吏和京营将士全靠沿大运河北运的江南漕粮。
因此,大运河决不能被截断。
最后就是登莱了,登莱曾经是大明恢复辽东的右路出发地,是天启年间支援东江镇的大后方。
但是随着孔有德叛乱,登莱遭到严重破坏,去年东江镇被东虏完全攻破,自总兵以下或死或降。
登莱已经完全失去了攻略辽东的意义,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朝廷大员在考虑裁撤登莱巡抚。
颜继祖和杨文岳兵力单薄,萧然又不方便指挥他们,徒然留在这里。
即让山东后方空虚,还影响萧然排兵布阵。
因此,干脆提议他们各回防地,由萧然总司鲁北抗虏事宜,一力负责德州、临清一直到济宁的防务,颜继祖和杨文岳大为高兴,也长出了一口气,连连称赞萧然。
防地问题萧然大包大揽,这粮饷两位巡抚总要多担待点儿吧?
也不,两位巡抚大打太极拳,一会儿说山东和登莱的税负太重,正赋、辽饷加上剿饷已经是民怨沸腾。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