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473节
所以,才能够实现安然的传承。
这些都证明在王朝的第二世代往往是一个统一帝国的转折点,有可能从此而亡,短祚而终。
也有可能就此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更进一步。
所以说,这种现象也并不一定的坏事。
现在朱标面对就是这个很关键的时期。
“老大不会太轻松的。”朱元璋也感觉到了,“现在很多人在隐忍,也可能是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这个可能性很大,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了。”
“开国功臣是一个吧!”朱元璋第一个想到就是这些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
“这是自然,还有就是王朝根基不稳,这需要很多时间。”
“咱倒是要看看,会发生什么。”有朱元璋在,问题不大。
朱棣和小朱棣也是有恃无恐。
权力结构在第一代皇帝时期很难稳固。
开国之君由于需要在前代的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一套政治秩序,需要的时间很长。
开国皇帝在位的时间一般也不算很长。
秦始皇:12年,汉高祖:12年,隋文帝:23年,唐高祖:9年,宋太祖:16年,明太祖31年。
朱元璋的算是最长了。
从历史的发展看来,一个国家的重建基本要花上半个世纪才能够走向繁荣和稳定。
历史上的极盛景象也基本上都发生在王朝建立50年之后。
建立文臣武将的队伍序列,建立地方的行政组织,征收赋税,管理百姓都是细致工作。
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继承当然也是国家行政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第一世代到第二世代的更替中,国家很多开国元勋都会进入到储位风波之中,这就增加了政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比如唐朝就是很明确的皇帝态度暧昧,大臣各选阵营,太子宫和秦王府成为了两个司令部,互相势成水火,除死方休。
所以,政治结构的不稳定是导致继承风波的最大因素。
“这个咱大明没有,都是老大的太子党。”这一点朱元璋很自豪。
朱标当太子的时候,不可能存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情况。
“确实是。”
“应该是独一份了吧!”朱元璋问道。
“大姨夫,你忘记朱厚照?”
朱元璋转念一想,“对,那个小兔崽子是独生子,没有人很他争!”
朱元璋摇摇头。
国家初建立时兵权不稳,军队四散,很多人既忠诚于国家元首也忠诚于战争阶段的老长官。
刘邦时期就是因为兵权分散,到了吕氏作乱的时候,周勃这位曾经的大将军振臂一呼,仍然可以一呼百应。
足见开国时期忠诚的士兵保留到了吕氏作乱时,顺利保护了刘氏国家。
之后的唐代和明代也有类似的问题,明朝太祖时期将兵权分封到了藩王手中,这就是酿成靖难之役最重要的原因。
国家的继承方面最大的变量就是皇帝本人的喜好和态度。
正如同朱元璋宠爱太子朱标,朱标早亡后,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扶持年幼的朱允炆登基。
一方面是为了嫡长子继承,立规矩。
另一方面也有点爱屋及乌的感觉,把皇位给朱标一脉。
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恩怨也有李渊暗中和稀泥的缘故,他既想要李世民为其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但是心中又青睐长子继承江山。
正是这样的矛盾,才使得李世民不安于现状,李建成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而开国之君的性格有非常的强硬,对于某件事情会非常的执着,不会被外力所左右。
因而,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中才会有这么多的故事发生。
“胖虎,如何是重来一次,咱走的时候李善长这些人,肯定也不会留下的。”
朱元璋就是明白这些人的影响力的。
自己在还能镇住,自己不在后世子孙很难应付。
关于这一点,李治很有发言权。
李世民留下的托孤大臣,让李治苦不堪言。
典型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了。
李治虽然是皇帝,但是前期被各种拿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则天帮了李治大忙了。
“可以理解!司马懿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长孙无忌也让李治苦不堪言,像诸葛武侯这种大臣,太稀有了。”
“没错,咱不知道李善长会不会是下一个司马懿!”
就这一条,李善长就必须要死了。
后世皇帝,都会以史为鉴,提防朝臣中出现司马懿式的人物。
南齐皇帝萧宝卷就屡诛拥兵权的重臣。
宋太祖则搞杯酒釋兵权,大臣不能拥兵自重。
宋名将狄青,无故被移往地方任职,询其故,宰辅答曰:朝廷疑汝。
明太祖晚年,开国功臣前列的重臣基本上均无罪被诛,到南明弘光帝时,为收笼人心,才给予平反。
萧然无奈笑了笑,现在朱元璋要是身体不好,时日无多,肯定会把李善长这些人带走的。
“哪怕是背负骂名,这些安全隐患也不能留,更何况这些人很多都不是好东西。”
朱元璋杀起来没有负罪感了。
“可以理解!”
“胖虎,和咱说说,这些家伙后面都怎么作死的。”朱元璋还不知道具体事情。
就知道这些人会被自己带走。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五,韩国公李善长因涉嫌谋反罪自杀,时年77岁。”
“之后,除李善长之子驸马李祺及他和公主的两个子李芳、李茂外,李善长全家70多口满门抄斩。”
“接下来,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还有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一众开国功臣也全部被牵连致死。”
“大姨夫你还把他们的罪行撰写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这在当时的洪武朝绝对是一个惊天“大瓜”!”
“因为李善长这些人涉及的谋逆案居然是十年前胡惟庸案的延续与升级,时至今日,终于落网。”
“胡惟庸那个混账东西是证据确凿,胡惟庸是李善长提拔起来的他李善长不冤枉!”朱元璋觉得很正常。
没毛病!
胡惟庸也算是跟随朱元璋比较早的开国功臣之一,只是作为一个文官,在打天下时官职又不高,所以存在感比较低。
但胡惟庸跟李善长都是濠州定远人,是实打实的老乡,比什么淮西老乡、濠州老乡要更亲近。
后来胡惟庸的女儿又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两人又成了儿女亲家,关系又近了一步。
胡惟庸背靠李善长这棵大树好乘凉,李善长也乐意提拔他,加上他自己也确实实干有业绩,一路从太常少卿,进入中书省,拜右丞相。
朱元璋觉得他有才干,又晋左丞相。
官做到顶之后,人就开始飘。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19章朱元璋震惊了,纵欲过度而亡!
什么大权独揽啊、欺上瞒下啊、结党营私啊、排除异己啊这些权臣常干的事,胡惟庸都乐此不疲地干了。
朱元璋呢,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什么也没说,独自默默地憋着大招。
朱元璋早就看丞相这个职位不顺眼了,平白无故抢了他很多工作.
让他这个皇帝很没有存在感,那就别怪他要改改这个一千多年的老制度了。
朱元璋可是工作狂魔!
所以惩治一个胡惟庸很容易,要想罢免丞相这个制度就要把“鱼”养得大一些,再端掉。
可怜的胡惟庸同志并不知道这些,还以为朱元璋好欺负。
很快朱元璋的时机成熟了。
先是胡惟庸的儿子出车祸死了,胡惟庸一怒之下杀了马夫。
这事被朱元璋知道了,他告诉胡惟庸,杀人得偿命。
占城国来进贡,没人告诉朱元璋,朱元璋下令问责,结果中书省左右丞相跟礼部互相推卸责任,朱元璋一看,很好,统统下狱问罪。
不久,赐死右丞相汪广阳,其妾陈氏陪他一起去了。
经查,这样贞烈女子竟然是没官之女,不允许文臣收纳没官之女的,规定是只有功臣可以。
这种事经手操办的有罪,知道不说的属于包庇罪,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谁也跑不了。
这时候大臣们咂摸出味儿了,胡惟庸要倒台了,纷纷上疏弹劾胡惟庸罪状。
于是被爆出,诚意伯刘基的死实际上是胡惟庸探病时下毒毒死的。
最终胡惟庸于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处死,当时公布的罪状是:
毒死刘基。
阻隔占城贡使。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