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82节

  “太爷爷,朝廷之前空缺的岗位也根据国师提供的名单补充好了,之前我记得太爷爷和国师说还有改革方法。”

  朱瞻基说道:“现在可以准备改革了!”

  萧然拿出之前准备好的,“这就是改革内容,你们看看吧!”

  朱瞻基双手接过宣纸。

  虽然是皇帝,但是朱瞻基在这种正式场合对萧然也是恭恭敬敬。

  朱元璋说了,萧然是仅次于朱元璋的存在。

  “多谢国师!”

  “有些东西不一定是对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味的照搬。”

  萧然还是忍不住提醒一句。

  这个时代的人,思想和后世不一样。

  祖训什么的,和圣旨差不多了。

  “多谢国师点拨!”

  朱瞻基拿起宣纸和杨慎张璁几人阅读。

  萧然也不懂大明现在具体问道。

  萧然也是门外汉,萧然给的就是之后张居正的变法内容。

  等于是提前让大明变法了。

  变法的负责人也不再是张居正,而是朱瞻基主导准备让王阳明杨慎张璁这些人辅助。

  这几人都是了解大明现在问题的人,也是懂变法的人。

  首先就是整顿吏治。

  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

  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

  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

  以刷新振举“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的颓风。

  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

  朱瞻基连连点头,“确实该如此了!”

  “如果按照这个来,政治面貌,朝堂上风气会发生翻天覆地改变。”张璁也是激动不已。

  张璁杨慎这些人都是有政治理想的人。

  “确实如此!”杨慎也能预想到结果。

  萧然点点头,“改革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

  “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

  “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国师大才,臣佩服...”张璁连忙说道。

  萧然摆摆手,“你们误会了,这不是我的主意,这是其他人的,我只是拿过来给你们用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国师功劳,没有国师我们也得不到如此适合现在朝廷改革的方案。”朱瞻基也笑着说道。

  “这倒是不错!”朱棣表示确实是萧然的功劳。

  为了建立有效的考核考绩制度,创设并颁行考成法,考成法的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张居正行考成法,加强了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的中枢。

  为排除宦官干政,张居正还专门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新法畅通。

  这种由三个机构互相监督、定期审核各级官僚政绩、施行赏罚的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办事功效。

  朱瞻基杨慎几人越看越惊喜,几人是识货之人。

  明白改革内容的含金量。

  之后就是军事边防问题了。

  为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实力,又于战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增修辽东边墙,加强对侧翼、纵深和外围间隙地带的防御。

  隆庆年间,张居正虽然不是首辅,但他实际上主持了北方边务。

  除了奏请任命有功之臣担任北边守将之外,针对明朝自永乐以后,军政方面主管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而且边防军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和制约。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70章朱元璋朱棣镇压文官,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这种做法虽然对于控制军队、防止割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尤其是监察官员制肘太多,使带兵的武将无所作用。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于是张居正奏请明穆宗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外示羁糜”,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并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更加强了“内修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戚继光的戚家军能大放异彩,张居正功不可没。

  没有张居正支持,戚继光很难做到这种程度。

  戚家军训练武器这些都需要大量资源。

  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

  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

  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祜竭,所谓: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总计田数700万顷,比明初还少100余万顷。

  主要目的是复旧额。

  较弘治时期多出300万顷。

  其中,虽有部分因官吏改用小弓丈量以增加田额的虚报浮夸之处。

  但也确实清查出相当一部分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清丈使“小民实被实惠,而于官豪之家殊为未便”。

  所以遭到反对。

  但有利于改变赋役不均状况,使得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一条鞭法主要是三点:

  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看到一条鞭法内容,朱瞻基杨慎几人再次被震惊到了。

  “绝了!”张璁脸上惊喜之色难以掩饰。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朱瞻基也不停重复。

  “太爷爷,这个办法不仅仅是这里,其他地方也可以啊!”

  朱瞻基觉得一条鞭法可以在其他平行世界也推广。

  “洪武一朝那边也在准备了。”朱元璋之前让朱标开始了。

  这种制度懂的人一看就知道比之前强太多了。

  “了不起啊!”杨慎也就敬佩不已。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虽然是嘉靖一朝就确定的,但是真正推广的时候已经是万历一朝了。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

  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很快几人看完张居正改革内容。

  脸上满是兴奋神情。

  这件事做好了,青史留名啊!

  大明肯定可以再次中兴!

  朱瞻基的能力和手腕,把嘉靖一朝打造成宣德一朝也不是没可能。

  其实朱元璋和朱棣出现已经打击到文官集团了。

  文官集团知道朱棣朱元璋的存在肯定不敢太放肆。

首节 上一节 182/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