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77节
朱元璋想了想,“废除丞相!”
“可是老爷子之后的内阁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取代丞相的。”
“对后世影响来说,宋太祖可不差。”
朱元璋是了解五代十国的,也了解宋朝的。
虽然觉得自己不差,但是也是认可宋太祖的。
“清朝思想禁锢,大明的八股文也是。”
“这个影响很恶劣吗?”朱元璋问道。
“影响是有的,谈不上恶劣,虽然大明和满清没有出现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了巅峰。”
唐诗宋词那种文化盛况明清之后就没有了。
明清最厉害的诗人,放到唐宋去排不上名号。
“思想禁锢!”朱元璋喃喃自语。
“这是时代发展趋势,换其他人来也是如此,这是统治的需要。”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67章勤奋的亡国之君崇祯,老朱绷不住了!
朱元璋点点头,这样心里就舒服很多了。
“大姨父,老爷子你们的支持率是很高的。”萧然继续说道。
“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吗?”朱元璋还有点小情绪。
“宋祖被人诟病地方也不少,欺负孤儿寡母,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来...一直到大明才收回来。”
朱元璋颇为自豪,“是啊!”
“因为宋朝的靖康之耻,澶渊之盟这些破事让很多人不喜欢宋朝,也不喜欢宋朝皇帝。”
“我大明是不是还不错?”朱元璋听出来了。
“是啊!我个人觉得,大明的支持率大姨父你打下百分之四十,老爷子也是有百分之四十,其他加起来百分之二十。”
“咱和老四一样啊!”朱元璋寻思自己要高一点。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萧然说道:“这是大姨父你定下的。”.
朱元璋点点头,“咱就是不想大明和宋朝一样,所以才如此。”
“相比起这个,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萧然说道:“老爷子马上皇帝死在开疆扩土的路上,更是圈粉无数。”
“圈粉无数?这是啥意思?”朱元璋问道。
“就是让很多人喜欢老爷子,喜欢大明。”萧然解释。
朱棣满意点点头,寻思自己一辈子兢兢业业,不敢懈怠,哪怕是后世子孙不耻于自己,也得有三分敬意。
“老四还是不错!”大明的永乐大帝啊!
朱棣爷孙三人政绩太强了。
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后面的皇帝虽然有不靠谱的,但是最后的一个骨气还是有的。”
几人都自动忽略了大明战神朱祁镇。
“等把其他朝代处理好,咱得去看看最后一个朝代。”朱元璋准备自己亲自上手。
把大明拉回来。
“最后一个崇祯一朝太难了,大明千疮百孔,祸不单行。”萧然想着都觉得头疼。
“咱过去把贪官污吏杀了,把有能力忠君报国的人提拔起来应该不是问题吧!”朱元璋觉得自己去没问题。
“需要大量的资源,从其他平行世界带大量的资源过去,崇祯一朝的大明百姓都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萧然说道。
“很严重吗?”朱棣问道。
“那何止是严重啊!”萧然连连摇头,“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有这么吓人吗?”朱元璋觉得萧然有点夸大其词了。
“大姨父,老爷子你们绝对想不到,华夏之前就没有这种恐怖的天灾。”
朱元璋和朱棣皱起眉头。
“这种天灾之下百姓本来就生火的水深火热,朝廷官员还贪污腐败,赋税越来越重,很多百姓造反了。”
朱元璋握紧拳头,“那种情况下加税,疯了?”
其他皇帝不知道,朱元璋是深有体会,明白底层百姓有多苦。
“没办法,腐败太严重,贪官污吏太多,国库没钱,军队需要钱,除了加税还能怎么办?”
“加税的结果就是官员继续搜刮民脂民膏,逼更多的百姓造反,需要更多军队来镇压平叛...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这些个狗东西,是真的该死!”王朝末年的贪官污吏朱元璋是体会过的。
朱元璋早年父母就是死在这种情况下。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才如此深恶痛绝。
杀起来从不手下留情。
就像是朱元璋说的,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百官哭,总好过百姓哭。
“崇祯皇帝如何?”朱棣问道。
“很勤奋,立志要挽救大明做中兴之主,但是...能力真不行。”
听到前面朱元璋还很欣慰,听到后面朱元璋就顿感不妙了。
能力不行还勤奋,那不就是瞎折腾吗?
“很勤奋?能力不行?那要坏事啊!”朱元璋说道。
“是,这个人是想救大明,他自己勤奋也很节俭,但是能力不行,还多疑,被他折腾下来,大明亡的更快了!”
听到萧然的话朱元璋和朱棣捂着额头,明白这种人才是最要命的。
要是不理朝政朱厚熜这样的,朱元璋还能怪,朱由检这种你真不好说什么。
人家出发点是好的,也很努力,只是...能力不行。
“你给咱说说!”朱元璋也是服气了。
要是朱厚熜这样的勤奋,大明肯定就中兴了。
一个没有能力的勤奋就有大问题了。
“朱由检很勤政,对待工作兢兢业业,通宵达旦批改奏折,甚至到了拼命的地步。”
“比起大姨父你来也是不逞多让的。”
“朱由检很节俭,他使用的器皿都是铁的或木头的,没有金银。”
“朱由检平时走路奇慢,就怕走快了衣服里面的破絮飘出来有损天子威严。”
朱元璋和朱棣都惊了。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很节俭,但是没有到这种程度。
“好歹是皇帝...这就有点过分了!”朱元璋说道。
皇帝是要带头节俭,但是你也不能太寒酸啊!
好歹是一国之君。
“史书上是这样说的。”
“讲官给朱由检讲学,朱由检不停地把溜出来的内衣破袖子塞回去,这些也是史官记录的。”
朱元璋和朱棣人都傻眼了。
心情很复杂。
这个人加速大明灭亡,但是又节俭,又勤奋。
最起码朱由检初衷是好的,也算是有上进心。
只是能力不行,这也不能太怪他。
“哎!”朱元璋都不知道说啥了。
“朱由检志大才疏,还有点好大喜功。”萧然继续说道。
雄主们之所以成功,不但在于有雄心壮志,更在于有雄才大略,志向和能力相匹配才能成就大业。
否则,还不如志小一点,比如天启和万历,没什么大追求,把享受人生放在首位。
放手让大臣们按既定规则处理政务。
国家虽没有什么大发展,却也不致崩溃,倒也安安稳稳过了一辈子。
但朱由检不一样,他把中兴大明王朝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肩上责任。
可惜他的才能配不上他的野心,朱由检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志大才疏之辈,这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朱由检本来不是嫡长子,本来是没有希望继承皇位的。
加上万历本身就没有心思经营帝国,因此朱由检自小便缺乏良好的教育。
虽然能吟诗作赋,但对于治国之道、帝王之术,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这导致了他在面对国内外诸多重大问题时昏招迭出、混乱不堪,应对极其失败。
当时明朝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困境。
国内,土地高度集中、赋役征敛苛重,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
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为继,农民起义之势愈演愈烈。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