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78节

  国外,后金的崛起对明朝造成严重威胁,因为与后金的战争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压力和国力损耗。

  让能力匮乏的朱由检去解决这种世纪难题,太难为他了,根本做不到。

  他所采取的一些办法,比如取消工商税、加征“三饷”、裁撤驿站等,非但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反而把问题搞得越来越严重。

  对外战争上,朱由检从未参加过真正战场上的战斗,也没有受过军事练训。

  对于战争局势如何判断和把握,战斗策略如何制定和实施,军事力量如何组织和部署,原本就一窍不通。

  军事上,朱由检半桶水都没有,还以为自己是天才。

  喜欢在军事上瞎指挥,在几个重要的战役决战中犯下致命错误。

  赔光明军的老本,使明朝再无翻身之日。

  在他执政的17年里,只有中兴大明的口号和想法,拿出来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从没有提出和制定过真正意义上的、治国理政的战略规划。

  执政期间,他都是跟着感觉走,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朝令夕改、进退失据中度过的。

  这一切,都源自于其自身能力不足。

  现实的规律却是,越是平庸之辈,还越想做大事来证明自己。

  朱由检也是如此,才能平庸,却又特别好大喜功。

  作为皇帝来说,想成为千古一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过于脱离实际去追求自己的个人名声。

  朱由检把中兴大明的责任扛在肩上,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没有这个实力,最终吃力不讨好。

  如果他能够像历史上有些皇帝,比如刘禅,哪怕是学习一下祖上的天启、万历,依靠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运转,即便不能中兴,也许还不至于这么快亡国。

  可惜朱由检非要折腾,折腾自己,折腾别人,最后把大明给折腾没了。

  “糊涂玩意!”朱元璋也是听的头大,“朱由检就不适合当皇帝。”

  “不能让他折腾大明了!”朱棣也发表看法。

  “他主要是从小没有教,要是有人好好教,其实应该是可以的,最起码这个人有上进心吧!”萧然心说,能力可以培养。

  朱由检沉迷权力,不懂治理

  朱由检即位之后,很快便铲除了魏忠贤集团,并肃清了魏党的余毒。

  经过一轮运动化、株连式的肃贪,从朝廷到地方撤换了大批官员,许多能员干吏、朝廷精英都受到波及。

  他们要么被杀,要么下狱,要么流放,要么免官而永不录用。

  要知道,魏客当道之时,许多官员为了自保,不得不依附魏忠贤。

  曾说过一些违心的话,做过一些违心的事。

  把所有与魏忠贤有来往的官员无差别、一刀切地处置掉,让朝廷丧失了大量精英,几乎拆散了朝廷的政治架构,一时竟达到无官可用的地步。

  朱元璋可以肆无忌惮的杀是因为朱元璋能力在,震慑力在。

  朱元璋能短时间挑选一批人补上。

  之前正统一朝,景泰一朝这些因为萧然的存在,知道那些人是可以用。

  朱元璋也杀,但是朱由检没办法和朱元璋比。

  被朱由检杀完,提拔起来的,还不如之前。

  朱由检在铲除魏忠贤一党之后,司礼监的很多权力也被朱由检收走。

  之后,朱由检把手伸向内阁,分割内阁的权力,架空内阁首辅。

  在原来的权力架构中,首辅是内阁的核心,事实上的宰相,承担着指导六部和票拟等重要职责。

  在重要事务上,首辅召集内阁研商,或会同六部研议,提出解决方案,起到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个制度,万历、嘉靖等皇帝虽然长期不上朝,但也没有荒废政事。

  而司礼监本质上是皇帝的办公厅或者秘书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

  由于长期的培训和积累,司礼监在处理政务时还是有一定专业度的。

  朱由检把这个制度彻底废除,他不但收走了司礼监的权力,还分拆了内阁的票拟职权,由内阁首辅、次辅各自票拟,由皇帝一个人决断,使阁臣各不相属。

  这个改革的后果,首先是架空了首辅的职权。

  首辅没有权威性和影响力,阁臣各自对皇帝负责,内阁便无法形成一个权威的议政决策中心。

  其次,削弱了内阁的作用,使内阁难以成为国家事务管理的中枢。

  这项改革直接导致朝政的混乱,国家大事无人牵头、无人负责。

  朱由检实现权力是以破坏固有的权力运行机制、制度为代价的。

  但是,他在破坏旧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新的、科学有效的新制度,最终必然导致朝纲的混乱和朝廷的空转。

  能力也不行。

  要是和朱元璋一样废除丞相之后还能一个人做好也行。

  听到萧然说的这些,朱元璋和朱棣都是一脸无语。

  这种折腾程度,在大明历代皇帝里面都是独一份。

  偏听偏信,刚愎自用

  由于自身知识见解有限,朱由检对于他人之言之行,往往难以辨别忠奸和真伪。

  特别在用人问题上,朱由检表现得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一方面,他多疑敏感,刚愎自用,很难相信人,许多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都听不进去。

  另一方面,他却偏听偏信,听取谗言,酿成大祸。

  朱由检在清算魏党的同时,对东林党人信任有加,十分倚重。

  下令为遭到魏党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

  崇祯元年底,内阁三位大臣全部是东林党。

  魏党虽然坏事做了不少,但东林党人也不是什么好鸟。

  他们满嘴仁义道德、夸夸其谈、空喊口号,实际上没几个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他们虽然打着清流的名号,却干着排斥异己、营私舞弊的勾当。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江浙商人和豪强士绅阶级的利益,执行的政策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

  他们游说朱由检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和税负。

  幼稚的朱由检居然不顾国库空虚,一一听从,结果肥了商人,苦了朝廷。

  皇太极为了除掉心腹大患袁崇焕,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有不臣之心,里通外国,蓄意谋反。

  朱由检果然中计,将股肱之臣袁崇焕凌迟处死,自毁长城。

  朱由检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只愿意听好话,听不得不同的意见。

  久而久之,大臣们担心“不合上意”影响自己的仕途或生命,便专挑朱由检喜欢的话讲。

  一时阿谀之风、奉承之气溢于朝堂,朱由检很难再听到对国家有益的真知灼见,成为宫廷里真正的孤家寡人。

  朱由检急于中兴,又没能力打破局面,往往怪罪大臣无能、不忠、不尽心等。

  他对臣属作了不少批示、提了不少要求,一旦属下的作为不合其意,轻则训斥,中则罢官,重则下狱砍头。

  在位十七年,朱由检干掉了14个兵部尚书,换了50首辅内阁大学士,11个刑部尚书,杀辅臣1人,尚书4人,总督、督师7人,巡抚11人。

  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大臣们要么战战兢兢,不敢放手作为。

  要么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混日子。

  李自成打到北京时,朱由检击鼓上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却没一人肯应诏。

  于是朱由检认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诸臣误朕也”,却始终不从自身找原因。

  鲜花月票.

第68章老朱绷不住了,崇祯一朝天灾人祸!

  听完萧然说的话,朱元璋和朱棣被整懵逼了.

  朱棣是不好说什么,心里说自己是文武百官肯定也不会搭理朱由检了。

  “糊涂的混账玩意!”朱元璋揉了揉额头,“不顺咱心啊!”

  后面的几个皇帝朱元璋觉得都不顺心。

  朱瞻基后面的皇帝都觉得很糟心。

  “大明灭亡的原因是多重的,不能把帐都算到朱由检一个人身上。”

  “但雄心勃勃、勤勉尽责的朱由检不但没有挽救或延缓大明的衰败,反而加速了大明的崩溃,也是事实。”

  “大明虽然亡于朱由检之手,但直到最后,朱由检个人的品格都没有掉价。”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京城之时,朱由检没有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举手投降。”

  “没有被敌人运回冰天雪地的北国地窖,没有袒胸露背被人像羊一样牵着走。”

  “朱由检选择的是玉石俱焚,与山河共存亡。”

  “在逼死皇后、杀掉公主之后,朱由检来到煤山寿皇亭——这个他发号施令、操练禁军的地方,找了一棵歪脖槐树,自缢身亡。”

  “后来人们在朱由检身上发现遗诏,上面写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哎!”朱元璋叹了口气。

  有些悲壮。

  听着挺不是滋味的。

  “朱由检至死都没放弃他的荣辱观,没有失掉尊严和骨气,这一点很多皇帝比不了,值得赞扬。”

  应该说,朱由检是被错放在皇帝位置上的悲剧人物。

  他身上具有不少优点,但水平却有限,不适合做皇帝。

  试想一下,如果朱由检是一名有志于科考的读书人,或者是一名中下级小吏,也许他的人生就会圆满得多。

  历史上这样的皇帝不少,才华绝代的诗人南唐后主李煜,千古难觅的书画家宋徽宗赵佶,都是错生在帝王之家,最后成了亡国之君,死于非命。

首节 上一节 178/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