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016节
蔡谟与荀闿、诸葛恢表字均为“道明”,他们在当时都享有名誉,号称“中兴三明”,时人为他们做歌谣说:“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其实这个时候蔡谟在朝廷中并不显眼,一直到苏峻之乱的时候,蔡谟才算是有些显露自己。
苏峻之乱时,吴国内史庾冰被苏峻击败出逃会稽,苏峻于是任命蔡谟为吴国内史,蔡谟到任后,就与张闿、顾众、顾飏等共起义兵讨伐苏峻,迎接庾冰回郡。
同年,苏峻之乱平定,蔡谟又任侍中,迁任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蔡谟上疏推辞,并举荐孔愉及诸葛恢任此职,朝廷没有听从,后来又转任吏部尚书,以平定苏峻的功劳,赐爵济阳男,蔡谟又辞让,朝廷没有允许。
司马炎眉头一挑,“这个蔡谟如此淡漠名利?”
萧然说道:“他是不是淡漠名利我不知道,反正看起来他好像不是很想做高官,他之前只有名声,但是实际上在朝堂上几乎看不见他的身影。”
“这次苏峻之乱才算是让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也有了好的官职,只不过他的运气多少是有点衰,这官职到他身上没多久,就被罢免了。”
在冬蒸时,蔡谟领祠部尚书事务,负责的官员忘记设立晋明帝的牌位,蔡谟与张泉都因此被罢免,但蔡谟依旧以白衣身份领职,并且不久之后,迁任太常,又领秘书监。
但他因病无法亲自处理事务,蔡谟上疏请求解除职务,朝廷不许,司马衍坐御前殿时,派使者拜太傅、太尉、司空,正好要在殿上作乐,但门下官员上奏认为不是祭祀和国宴就没有设乐的例子。
此事由太常议论,蔡谟认为帝王坐御前殿派使者时应有庙堂之乐,朝廷听从,帝王坐御前殿而作乐的惯例,就从此开始.
第1153章屡次动乱!
司马纮又向朝廷上疏,认为乐贤堂有明帝亲手描画的佛像,经历屡次动乱,但此堂还在,应该由朝廷下诏为其作颂,司马衍把此事交给群臣讨论。
蔡谟认为私下作赋颂就可以了,不用以朝廷的名义来作颂,此事于是就停止。
当时庾亮想要移镇石城,收复中原失地,蔡谟议论认为盘踞在中原的后赵实力强盛,朝廷实力不足,只可凭借长江天险防守,等待时机。
众人的意见大多与蔡谟相同,司马衍于是下诏不让庾亮转移守地,当初,皇后每年都要拜谒皇陵,每次都花费许多人力物力,蔡谟建议说:“旧制皇后只要在太庙拜见就行了,不用拜陵。”朝廷于是停止了此项活动。
司马炎说道:“这么看来,这蔡谟在朝中的威望还是挺高的。”
萧然赞同的点了点头,“确实如此,不过这也得益于他做出的选择大多是正确的。”
当时郗鉴病重,上疏乞求卸职,并认为蔡谟平简贞正,是时望所归,建议朝廷任命他出任都督及徐州刺史,司马衍于是任蔡谟为太尉军司,授予侍中。
不久,郗鉴去世,朝廷当即任命蔡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以及扬州的晋陵、豫州的沛郡诸军事,徐州刺史,授予假节。
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进攻后赵,司马衍下诏派陈光进攻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小但坚固,从寿阳至琅邪,城墙可以互相望见,一城受攻,各城必然来救援。
再者,陛下的军队在路上行进需要五十多天,先锋还没到达,消息已经传播很久了,敌贼的邮驿,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传递消息,那么黄河以北的骑兵,就完全可以赶来救援.
以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敌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戒的大忌。
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士兵争船渡河,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演,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禁军,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
现在却屯兵于坚城之下,用国家的禁军攻击敌人的小城,取胜则得利微小不足以给敌人造成多大伤害,失败则损失惨重足而有利于敌寇,这恐怕不是周全的计策。”进攻后赵之事这才中止。
萧然说道:“不过后来后赵的石虎在青州造船数百艘,劫掠东晋沿海诸县,所到之处杀戮甚多,朝廷以此为忧。”
蔡谟派龙骧将军徐玄等驻守在中洲,又设立悬赏,规定如果得到后赵大白船的人,赏布千匹,小船百匹。
当时蔡谟所统领的七千余人,驻守地东至土山,西至江乘,共镇守八所,城垒共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多处,根据情况防备,甚有谋略。
之前,郗鉴上表举荐部下有功的共一百八十人,司马衍一并赏赐他们,但还未赏赐而郗鉴已去世,朝廷于是中断此事不再进行赏赐,蔡谟上疏认为之前已经同意了郗鉴的请求,如今不应中断。
而且郗鉴所表荐的大多是功勋卓著、身经百战的人,也不可以不报答,朝廷下诏听从。
萧然说道:“蔡谟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他看待事情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而且往往一针见血。”
石虎死后,东晋朝野上下都认为光复中原指日可待,只有蔡谟对和他亲近的人说:“敌人被消灭确实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恐怕这更给朝廷带来了忧患。”
听到的人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蔡谟答道:“能够顺应天意、掌握时机把百姓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业,如果不是最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担的。
不如老实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反观如今伐赵之事,恐怕不是当今的贤达之辈就能办成的。结果只能步步为营,分兵攻守,这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来炫耀个人的志向。
最后会因为才能和见识粗陋平庸,难以遂心,财力耗尽,智慧和勇气全都变得窘困,怎么能不给朝廷带来忧患呢!”
虽然说他这话多少有点看不起朝廷和朝廷上官员的意思,但是纵观当时的朝廷,他说的还真就没错。
郗鉴、温峤、王导等人都已经去世了,朝廷上那仨瓜俩枣的,根本就没有那个本事。
萧然说道:“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蔡谟后来被任命为侍中、司徒后,三年里他都没去就职。”
当时蔡谟上疏,执意推辞,他对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说:“如果我当了司徒,必将为后人所耻笑,所以按道义我不敢接受任命。”诏令多次下达,褚太后也派人去说明意图,蔡谟最终还是不接受任命。
晋穆帝于是亲自临朝,派侍中纪据、黄门郎丁纂去征召蔡谟,蔡谟向他们陈说自己身患重病,并派主簿谢攸陈述自己愿意辞让的意见。
从早到晚,朝廷派来征召蔡谟的使者往返十多次,然而蔡谟就是不去任职。
当时穆帝年仅八岁,临朝一天,非常疲倦,他问周围的人说:“所征召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来?临朝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太后考虑到穆帝和臣下们都很疲劳,就下诏说:“一定不来的话,就结束临朝吧。”中军将军殷浩奏请免除吏部尚书江虨的官职。
司马昱给尚书曹下令说:“蔡谟傲慢地违抗皇上的命令,这是没有臣下之礼的行为。如果陛下在上卑躬屈膝,臣子在下又不履行君臣大义,那么也就不知道靠什么来处理朝政了。”
司马炎皱起眉头,其实蔡谟的顾虑是他能够理解的,但是就像是司马昱说的那样,身为臣子却不为朝廷,这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往严重点说,三年都不就职,蔡谟这说是抗旨也不为过.
第1154章罪同叛逆!
萧然说道:“所以啊,当时还有人上疏要处死蔡谟的呢。”.
朝廷公卿上奏说:“蔡谟狂妄傲慢地对待皇上的命令,罪同叛逆,请求将他送交廷尉依法论处。”蔡谟十分害怕,率领他的子弟们到朝廷去叩头谢罪,自己又到廷尉处等待治罪。
殷浩想处以蔡谟死刑,恰巧徐州刺史荀羡来到朝廷,殷浩就此询问荀羡,荀羡回答说:“如果蔡公今天被处死,明天就一定会出现齐桓公、晋文公那样举兵问罪的行动。”殷浩于是放弃处死蔡谟的打算,下诏将其免官并贬为平民。
蔡谟在被免官废黜后,便闭门不出,终日讲经来教授子弟,数年后,褚太后下诏再任命蔡谟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派谒者仆射孟洪就在蔡谟府中加以册拜,蔡谟上疏表示谢意,于是托辞病重,从此不再朝见。
蔡谟擅长医术,熟谙本草。又学识渊博,对礼仪宗庙制度多有议定,在任征北将军时,建“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以防备后赵,很有谋略。
他性格尤其厚重谨慎,每件事都过分的做防范。所以时人说:“蔡公过浮船,脱带把瓠系于腰间。”
不过蔡谟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而且嘴毒,王濛、刘惔很轻视蔡谟,他们曾去看望蔡谟,谈了很久,竟问蔡谟说:“您自己说说您比王衍怎么样?”
蔡谟回答说:“我不如王衍。”王濛和刘惔相视而笑,又问:“您什么地方不如?”蔡谟回答说:“王衍没有你们这样的客人。”
听到这,司马衍没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司马炎也面带笑意的说道:“这个蔡谟倒是有意思,真是一点亏都不吃啊。”
随后又说道:“我记得,他是不是总嘲讽王导来着?”
萧然说道:“是有这么回事来着,王导怕她夫人害自己的姬妾,用手中拿的拂尘柄当鞭子赶牛奔跑,蔡谟就接着这件事嘲讽他来着。”
“还有王导的一个妾室,姓雷,因为总是干政,蔡谟就说她是‘雷尚书’。”
司马炎抚掌大笑,“对对对,是有这么回事来着,我还记得,这蔡谟可真够有意思的,等一下可要见一见他。”
不过这么一说,司马炎突然想到刚才说蔡谟要被处死的事情来。
“你刚才说的那个殷浩是怎么回事?他想要处死蔡谟,可是有什么隐情?是因为殷浩当真觉得蔡谟如此是不应该的,还是二人之间有什么龌龊?”
萧然说道:“你这么说倒是提醒我了,这个时候殷浩应当还在隐居,倒是可以找一找他,至于他想要处死蔡谟的事,应当是没有什么隐情,也并非是因为一己私欲,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干脆的就放弃不是。”
“其实说来,殷浩这个人还挺神秘的,他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
他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
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萧然说道:“之所以说他神秘,是因为他曾隐居十年而不出山。”
当时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后来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长史,庾翼又请做司马,后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
他隐居荒山,将近十年,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王濛、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
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庾翼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
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
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
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
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殷浩还是执意不出山。
司马炎皱起眉头,“既然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怎么后来还责备蔡谟,甚至要将他处死?”
司马衍也在一旁认同且不解的点了点头,“对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怎么后来还怪罪蔡谟呢?”
萧然想了想,说道:“其实要是说为什么这样的话,我不是殷浩,我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根据我自己的推测来看的话,他应该是觉得,蔡谟都已经在朝廷当中做官了,那就不应该置身事外吧。”
“而且蔡谟的态度何尝不是对皇权的挑衅呢?他不是没有官职,他是被任命了,但是不就职,这不就是抗旨么。”
司马炎点了点头,“若是按照你这么说的话,倒也有些道理。”
萧然说道:“不过后来殷浩还是被征召入朝了。”.
第1155章大权在握!
当时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司马睿之子司马昱,也是后来的晋简文帝,他当时为会稽王,以皇叔的身份开始入朝执掌朝政。
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司马昱,陈明心愿.
司马昱答复道:“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
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由此说来,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
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殷浩再三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萧然说道:“其实殷浩和蔡谟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真正和殷浩有矛盾的人是桓温。”
当时桓温消灭成汉政权,因此项功勋,桓温的威望和势力都强盛起来,但同时令朝廷忌惮他,司马昱因为殷浩有极高的名声,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视殷浩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温,于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
此时适逢殷浩的父亲殷羡病故,殷浩离职守孝,朝廷命蔡谟代管扬州,等待殷浩,殷浩服丧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尚书仆射,但他没有就职,依旧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
颍川人荀羡少有美名,殷浩召他为部属,命他镇守义兴、吴郡,作为党羽,王羲之私下劝说殷浩、荀羡,希望他们与桓温团结和好,不要在内部制造矛盾,但殷浩不听从。
“咳咳。”萧然轻咳两声,“接下来说点让人激动的,北伐!”
当时后赵皇帝石虎逝世,后赵随即就因诸子夺位而大乱,朝廷决定乘后赵大乱而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
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另一方面,桓温也上表北伐,但没有回音,桓温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时桓温也熟知殷浩为人,故不为此感到害怕。
后桓温因屡次请求北伐不果,于是在上表后自行率领约五万兵众东下武昌,此举令朝廷十分恐惧,殷浩也因此而打算离职以避桓温,但被王彪之劝阻。
殷浩上表北伐,进攻许昌、洛阳。殷浩出发前,坠落马下,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并开长江以西一千多顷水田作为军粮储备。
但殷浩到许昌时,因谢尚不能安抚新归降的张遇,张遇于是在许昌据城叛变,并派兵进据洛阳和进攻晋军所据的仓垣,亦令殷浩军受阻。
司马炎摇了摇头,说道:“看来这确实是不吉利啊!”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