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015节
但是同样的,朝廷想要借此压制他,也很难成功.
第1150章品德高尚!
司马炎轻轻颔首,但并没有对司马衍的话做出什么评价。
看着司马衍紧张的样子,萧然开口道:“那我们继续说吧,还记得刚才提过一嘴的桓宣吧,他这个人品德很好。”
桓宣志操开通美好,性格淳厚朴实,在他早期的时候,当时坞主张平自称豫州刺史,樊雅自称谯郡太守,各自占据城池,拥有数千兵众。
司马睿认为桓宣诚实忠厚,而且和张平、樊雅是同乡,于是改任桓宣为参军,派他前往收抚张平、樊雅,张平与樊雅因此派军主簿跟随桓宣到丞相府请求投降。
他这可以说是给司马睿省了不少事。
后来在祖逖率军北伐的时候,曾派遣参军殷乂拜会张平和樊雅,但殷乂瞧不起张平,看到他的房舍,说将拿来作马厩,看见一口大锅,要用来熔铸铁器。
张平说:“这是帝王的大锅,天下清平时才能使用,怎么能轻易毁坏!”殷乂则说:“你不能保有自己的脑袋,却吝惜什么铁锅!”张平大怒,在座位上斩杀殷乂,然后率军固守,以抵御祖逖.
司马炎皱起眉头,“这个叫做殷乂的人,还真是看不清形式,明明是他去拜会人家,竟然还口出狂言!这样的人不能用。”
萧然说道:“谁说不是呢,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又为何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过一个参军罢了,本来祖逖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结果被这人给搞砸了,所以就只能开打了。”
“而祖逖率军攻打他们,足足一年多都未能攻克,最后还是桓宣孤身一人去进行的劝说。”
一开始的时候,祖逖诱使张平部将谢浮,让他杀掉张平,祖逖进军占据太丘,当时樊雅还占据着谯城,与祖逖对抗,祖逖由于力量薄弱,因此久攻不下,于是向王含请求援兵。
王含派桓宣率兵五百人援助祖逖,祖逖对桓宣说:“你先前已经劝说张平、樊雅,在他们那里很有信义。请再次替我劝说樊雅。樊雅如果肯归降,不但可以免死,还要提拔任用他。”
桓宣于是一人独骑,只带二人随从于后,进见樊雅说说:“祖逖正准备荡平刘聪、石勒,需要仰仗你作为后援。先前是殷乂轻薄无礼,并非祖逖本意。
现在如果和解,忠勋就可建立,富贵就可保全。如果还要固执,东府愤怒再派遣猛将,凭着你手下的乌合之众,依据一座危城,强贼在北边窥伺,国家从南面进攻,万无一全。希望好好地权衡一下。”
樊雅设酒筵与桓宣结为朋友,派其子跟随桓宣拜会祖逊,数天之后,樊雅亲自前往祖逊拜会,请求归降。
祖逊让樊雅返回安抚其部众,樊雅的部众都说前度数次辱骂祖逖,担心怪罪不敢投降,樊雅因而再次闭城自守,没办法,祖逖只能率军前往攻打,同时派桓宣进城劝说樊雅,最后樊雅就斩杀异己之人,于是出城投降。
祖逖进入谯城以后,后赵皇帝石勒派将领石虎率军围困谯城,王含于是再次派桓宣率军救援祖逊,还没到达而石虎解围退走,祖逖于是留下桓宣协助他征讨那些不归服者,桓宣都将他们击败。
萧然突然说道:“别看我说起来好似很简单,桓宣在里面的作用好像也没有多大的样子,实际上,这种谈判型的人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是很有用的。”
“就比如这次,桓宣去说了几句话,就让樊雅归顺了,要知道,樊雅也不是什么乌合之众,换个人劝说还真就不一定能说动他,所以说,像桓宣这样的人才还是很有用的。”
兵不见血就能达成目的,这简直是有大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桓宣他忠心啊。
祖逖死后,其弟祖约接任其职,永昌元年,注定是混乱的一年,这一年王敦造反,后赵石勒趁机南侵豫州,祖约不能抵抗,而朝廷因忙于内乱而无暇顾及。
在后赵的军事压力下,祖约决定放弃谯城,自己退守寿春,桓宣写信劝谏祖约,但他没有听从,于是后赵占据陈留。
后来苏峻新盛反叛的想法,他又知道祖约怨恨朝廷,于是派参军徐会拥戴祖约,请求共同讨伐庾亮,祖约大为高兴,他的侄子祖智、祖衍也一同劝说促成。
桓宣对祖约的侄子祖智说:“本来因为强大的胡寇未灭,准备同心合力征讨。使君如果想成就雄霸的功业,为何不帮助国家讨伐苏峻,这样威名自然确立。现在却和苏峻一同谋反,这哪能长久呢!”
祖智不听,桓宣想要劝谏祖约,便派其子桓戎禀告祖约求见,祖约知道桓宣定是前来劝谏,因此拒而不见,桓宣劝谏无果后,便与祖约断绝关系,不和他同流合污。
萧然说道:“依照后来人的角度来看,桓宣的劝说无疑都是在正确的,只不过有的人听了,有的人没听。”
司马衍突然出声问道:“国师大人,不是说桓宣很擅长劝说吗?为何这次没有劝说成功呢?”
萧然低下头看着司马衍,解答道:“有句话叫做‘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桓宣并非是劝说敌人投降,而是劝说友人不要做傻事,但是人家不听,就没有必要再劝了。”
司马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随后有些不好意思的抬起头说道:“我好像明白了,但又好像没有那么明白。”
司马炎笑着摸了摸司马衍的头,安慰道:“没关系,等以后你慢慢就会明白了,你还小,还有的是时间。”
这句话说的司马衍眼眶通红,他才几岁,就成了皇帝,若他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小孩还好,偏偏他早熟,明白皇帝的意思,明白皇帝的职责,也知道朝堂上的事。
但偏偏他无力反抗,大臣们效忠朝廷,但不代表效忠他这个小皇帝,而他又要在庾亮和王导中间夹缝生存,而且他上面还有一个太后。
可以说司马衍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
第1151章太过强势!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快些长大,甚至于王导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庾亮太过强势,王导一个人很难应付过来,所以他期待着司马衍能够赶快掌权,这样他们二人就能一起来对抗庾亮了。
一直以来,司马衍都在给自己莫大的压力,直到司马炎的这句话,让他很是感动,他还小,他还有的是时间,他不用逼自己这么紧的。
司马炎自然能看得出来司马衍的想法,他叹息一声,揉了揉司马衍的脑袋,“你做的已经很好了。”
皇帝从来都不是那么好当的。
眼看着司马衍快要哭了,萧然也有些麻爪,他也没想到就这么几句话的的功夫,就把人家给弄哭了,他朝着司马炎挤眉弄眼,示意他赶紧哄一哄。
司马炎面露疑惑的看向萧然,“你眼睛抽筋了?”
萧然无语.
这时,司马衍擦了擦自己的眼角,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我失态了,国师大人继续说吧。”
萧然拍了拍他的小脑袋瓜,继续说道:“在郭默杀害刘胤的时候,陶侃征讨郭默,郭默派桓戎向桓宣求救,桓宣便假装答应下来。”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怀疑桓宣和郭默是同谋,只有一个叫王随的人不这么想。”
王随说:“桓宣连祖约尚且不肯附从,怎肯与郭默同谋呢!”邓岳、刘诩派王随到桓宣处观察他的动向,王随劝说桓宣:“您心中虽然不是这样想,但却无从证明自己,只有把您的儿子桓戎交给我。”桓宣便派桓戎和王随一起迎接陶侃。
后来,后赵的郭敬戍守襄阳,攻掠长江以西地区,陶侃派其子陶斌与桓宣乘虚进攻樊城,全数俘虏留守士众,郭敬回军救援樊城,桓宣和他在涅水接战,郭敬战败,桓宣夺回被郭敬劫掠的全部人员、物品。
陶侃侄子陶臻和竟陵太守李阳攻克新野,郭敬恐惧逃跑,桓宣随即收复襄阳,陶侃便让桓宣镇守襄阳。
在庾亮准备北伐的时候,他上表任命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征讨诸军事、平北将军、司州刺史、假节,镇守襄阳。
不久,石虎派七千骑兵渡过沔水进攻襄阳,庾亮派王愆期、毛宝救援桓宣,赵军从三面挖地道攻城,桓宣招募精勇士卒,出其不意突袭赵军,杀伤赵军数百人,缴获许多销甲战马,成功击退赵军。
很久之后,桓宣派步兵、骑兵招募八千多南阳诸郡陷没于赵军手中的百姓回来,同年,晋军在邾城失利,毛宝等人兵败南渡长江时溺水淹死,使庾亮北伐计划大受打击,庾亮亦于次年去世。
庾亮死后,其弟庾翼随即继承兄长的职位,而庾翼和庾亮一眼,都有北伐的打算,甚至庾翼要更坚定,他打算出动全国的兵力北伐。
在这次北伐当中,庾翼命令桓宣进攻在丹水的后赵将领李罴,但却反被李罴打败,庾翼因此大怒,贬黜桓宣为建威将军,让他前往戍守岘山。
萧然说道:“这次失利对桓宣的影响非常大,他的,名望和实力都大大降低,而且年老有病,当时王愆期镇守江陵,因病请求派人代替。”
“庾翼于是任命桓宣为镇南将军、南郡太守,代替王愆期镇守江陵,桓宣郁郁不得志,没有前往赴任,便因惭愧、气愤而患病,甚至没多久就病死了。”
其实桓宣一直做的很好,能力也非常出众,在他镇守襄阳期间,招抚刚刚归降的民众,刑罚从简,威仪从略,鼓励、督促从事农业生产,有时用轻便车装载耒等农具,亲自率领民众耕耘收获。
桓宣镇守襄阳十多年时间,得到襄阳士民的爱戴,期间曾多次受到后赵的进攻,桓宣依靠既少且弱的士众抵抗防守,使后赵军队不能取胜,当时评论者认为桓宣的能力仅次于祖逖和周访。
由此可见,桓宣的能力确实是很出众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次失败才会让桓宣大受打击,再加上其余人也对桓宣大失所望,这让桓宣既忧郁又愤慨。
实际上,哪里有什么常胜将军呢,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仗有输有赢再正常不过了,可桓宣因为一次败仗,而受到了大部分的指责,这让他无法接受。
萧然叹息一声,说道:“所以说,有的时候活的太过顺利也不是什么好事,一个总是失败的将军,当他赢了一场胜仗之后,就会让人觉得,他还是有本事的,从而得到重用,甚至吹捧,更甚者,还会有人为他之前的失败找借口。”
“而当一个屡战屡胜的将军失败,却不会有人体谅他,反而会质问他为何会失败,甚至怀疑他的能力。”
萧然的这些话在司马衍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萧然伸了个懒腰,说道:“接下来就让我们说一说刘胤吧,刘胤这个人,容貌俊美,能豁达地对待各种际遇,交结当时的豪杰,在齐地很有名气,士人们都很仰慕他。”
当时正逢八王之乱,刘胤带着母亲准备到辽东避乱,途经幽州时,幽州刺史王浚挽留他,并上表朝廷任命他为渤海太守。
后来王浚被石勒所杀,刘胤转而依附冀州刺史邵续,邵续由于兵众少、势力弱,于是打算投靠石勒。
刘胤对邵续说:“田单、申包胥是齐、楚的小官,还能保存已经灭亡的国家,保全丧败的国家。现在将军凭仗精锐之众,居守完整牢固的城池,怎么能使将要成就的功业亏于一篑,把忠信之人交付给豺狼呢!
再说项羽、袁绍并非不强大,汉高祖戴着缟冠,人们像回声一样响应;曹操拥奉汉献帝,而诸侯安定平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逆顺的道理不同,自然的气数已经确定。
况且夷戎丑恶之类,聚集无赖之徒,虽然有犬羊之盛,最终有遭屠宰的祸殃,而要和他们相依托结交,这不是很危险吗!”
邵续说:“如果像您这么说,那该怎么办呢?”.
第1152章激励义士!
刘胤说:“琅邪王(司马睿)凭着圣德贤明,在江东创立基业,中兴的隆盛很快就可以等到,现在为将军出主意,不如举大顺以激励义士的心意,奉拥忠正以激励将士的志气。
办大事必须要保密,时机到了不能违背,存亡废兴,在此一举。”邵续听从刘胤的话,杀掉几个有异议的人,然后派使者去江南,朝廷很是赞赏,后来刘胤自己一再请求离去,邵续用厚礼送他走。
萧然说道:“在司马睿在位的时候,刘胤也是受到重用的,就连王敦也对他十分敬重。”
当时邵续据守在厌次,遭到后赵将领石虎攻打,刘胤得知后,向晋元帝上言说:“北方的地方军事长官都已覆没,仅剩下邵续一处而已。如果让他再被石虎控制,会使义士心感孤寂,并阻塞回归祖国的道路。我认为应当发兵救助。”
晋元帝采纳刘胤的建议,将要准备派人救援时,恰逢邵续阵亡,于是此事作罢。
王敦向来与刘胤有交情,对他十分敬重,并请他担任自己的右司马,刘胤知道王敦有不臣之心,卧病不处理公务,因此违逆王敦的心意,外任豫章太守。
但刘胤以脚疾为由推辞,朝廷诏令让他在家中接受印绶,刘胤不得已于是前往就任。当时豫章郡的莫鸿,是南方的豪族,趁着动乱,杀死县令,横行不法,百姓都害怕他。
刘胤到任后,诛杀莫鸿以及诸多豪门大族,因此豫章郡境内肃然。
等到温峤去世之后,刘胤接替温峤担任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兼领江州刺史、假节,当时远近之人都认为刘胤不是合适的人选,陶侃、郗鉴都说刘胤没有当地方长官的才能,但主掌朝政的王导不听.
有人对王导长子王悦说:“现在正当大难之后,国家的纲纪弛懈不振,从江陵到建康的三千多里间,流民数以万计,散布在江州。江州是国家的南部屏障,要害之地,而刘胤性情骄纵,懈怠政务,即使没有外部的事变,也必然会有内患。”
王悦说:“我听到温峤对家父说,他连日做恶梦,见到接替他的人。不久说可以任用刘胤,这是温峤的意思,不是家父的意思。”
萧然说道:“不过到底是人心易变,权利腐蚀人心,刘胤官位逐渐提高后,便开始日益骄横,纵情得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大肆聚敛钱财,经商贩卖资产达上百万。”
“后来的事你们就都知道了,郭默直接把刘胤给杀了。”
司马炎沉吟着看向萧然,萧然疑惑:“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嗯....”司马炎想了想,还是问了出来:“刘胤被郭默杀了,那刘胤府中的钱财呢?”
萧然没想到他想了半天就问了个这么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黑线,但他还是回答道:“应该是充国库了吧,毕竟郭默也被杀了。”
司马炎略显满意的点了点头,“那就好,看来这刘胤还挺有用的。”
能不有用么,活着的时候也算是为朝廷出谋划策,有些功劳,后来虽然大肆敛财,但他死的快啊,死了之后他的钱全都是朝廷的,也算是又做了一次贡献了。
萧然甩了甩脑袋,什么鬼,他怎么还顺着司马炎的思路走了。
“咳咳,不说这个了,我刚才突然想起来一个老臣,这个可真是老臣,是从司马睿还是丞相的时候,就跟在司马睿身后的。”
司马衍突然出声道:“国师大人说的是蔡谟吗?”
萧然有些惊讶,“你知道他啊,没错,就是蔡谟。”
蔡谟在弱冠时就被察举为孝廉,州里征辟他为从事,又被举为秀才,司马越召他为掾属,蔡谟都没有接受就任,随后他为了避乱而南渡至江南,当时司马绍任东中郎将,任蔡谟为自己的参军,司马睿被拜为丞相时,又辟蔡谟为掾属。
当时,兖州以蔡谟为朗伯,郗鉴为方伯,阮放为宏伯,胡毋辅之为达伯,卞壶为裁伯,阮孚为诞伯,刘绥为委伯,羊曼为濌伯,八人并称“兖州八伯”。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