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739节

  王威撩袍跪倒,声音恭敬,却没半分慌乱。

  “哼!你还知道来!”

  朱鼐钧猛地一拍桌子。

  “左云县的民乱都闹到攻县衙、杀县官了,本王早就警告过你,让你看好那些流民,你倒好,坐视不管!”

  他手指着桌上的书信,语气愈发急促。

  “你看看!范家在左云的两百顷良田被流民占了,王家的绸缎庄被烧了,这些人都是给本王上贡的!

  本王府里的田产、商铺,有一半靠他们打理。

  你是想让本王跟着喝西北风吗?”

  王威心里清楚,代王口中的“上贡”,不过是他借着宗室身份,强占百姓良田、再转租给豪商的士绅,每年坐收三成租子。

  那些商铺更是挂着代王府的名头,偷税漏税,赚得盆满钵满。

  左云民乱一闹,这些利益链断了,代王自然急得跳脚。

  他缓缓起身,拱手道:

  “大王息怒。

  在下早已派女婿刘振邦带五百家丁去左云弹压,还派了朱崇威的三千人前去平乱。

  只是流民人数众多,需些时日才能肃清。

  再者,在下手底下有两万精兵,分别驻守大同府城、破虏堡、阳和卫,只要乱民敢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大同府的安危,臣以项上人头担保!”

  这番话,他说得掷地有声,眼神里满是自信。

  果然,朱鼐钧的脸色缓和了些,只是仍皱着眉。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民乱这东西,像野草一样,越拖越疯,得尽快灭了才行。”

  “大王说得是。”

  王威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引诱。

  “不过,此番民乱,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好处?”

  朱鼐钧愣住了,连身后的朱鼎渭都抬起头,看向王威,眼神里带着疑惑。

  王威往前走了两步,声音压得更低:

  “大王您想,左云县死了这么多人。

  县官、差役,还有那些佃户,他们名下的土地,不就成了无主之地?

  这些土地,有的是上好的水浇地,有的靠近官道,若是大王趁机收回来,再转租给那些豪商,每年的租子至少能多三成,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无主之地……”

  朱鼐钧的眼睛猛地亮了。

  他这辈子最爱的就是土地,府里的田产已经有上万顷,可再多也不嫌多。

  一想到能凭空多几百顷良田,他的怒气彻底消了,连呼吸都急促了些。

  王威见状,趁热打铁道:

  “还有那些豪商士绅。

  他们现在怕流民怕得要死,肯定会来求大王庇护。

  大王只需说句‘会让王总兵尽快平乱’,他们为了安心,定会送上厚礼。

  去年范家为了租本王手里的一百顷地,就送了五千两银子。

  这次他们丢了两百顷,怕是愿意出上万两来求大王帮忙呢!”

  “上万两……”

  朱鼐钧的嘴角彻底咧开了。

  他看着王威,眼神里满是欣赏:“没想到你这个总兵,不仅会带兵,还懂生财之道!”

  “都是为了大王。”

  王威躬身道,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

  “只要大王愿意保臣,日后在下还能为大王寻更多财路。

  比如大同的铁矿、盐井,只要大王点头,在下就能让那些矿主、盐商,每年多给大王缴五成的‘孝敬’。”

  一旁的朱鼎渭听得眉头皱得更紧,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却被朱鼐钧一个眼神制止了。

  老代王此刻满脑子都是土地和银子,哪里还顾得上儿子的想法?

  他当即拍板:“你放心!只要你别把事情闹到朝廷要问罪的地步,本王力保你!”

  他说着,吩咐小太监取来纸笔:

  “本王这就写两封信,一封给镇守太监张炜,说你是‘忠勇之将’,正在全力平乱,让他在陛下面前多替你美言。

  另一封给熊廷弼,让他别逼你太紧。

  平乱这事,急不得,得慢慢来,免得出了更大的乱子。”

  王威心里暗笑。

  这两封信一写,代王就彻底跟他绑在一条船上了。

  日后熊廷弼查起来,代王不仅脱不了干系,还得帮他遮掩。

  他再次跪倒,声音里满是感激。

  “多谢大王!在下定不负大王所托,早日平定民乱,为大王寻更多好处!”

  朱鼐钧笑着摆手:“起来吧,以后多跟本王说说这些生财的法子。”

  他拿起笔,沾了墨,开始写信。

  王威起身,余光瞥了一眼朱鼎渭。

  代王世子的脸色有些苍白,眼神里透着担忧,显然是不认同父亲的做法。

  他心里冷笑一声,一个没实权的世子,再怎么担忧也没用。

  很快,王威便告辞了。

  此刻。

  府外的豪商士绅还在等候,看到王威出来,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

  “王总兵,代王殿下怎么说?”

  王威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诸位放心,代王殿下已经答应,会让本镇尽快平乱。只是平乱需要军饷,还望诸位多为国出力才是。”

  这话一出,士绅们脸色微变,却不敢反驳。

  他们知道,这是要他们“出血”了。

  王威看着他们窘迫的模样,心里愈发得意:

  代王贪土地,士绅贪安稳,他贪兵权,这大同的水,只会越来越浑。

  而他,就能在这浑水里,捞到最大的好处。

  另外一边。

  宣府。

  经过了熊廷弼两个月的经营。

  宣府已不是半年前那个流民遍地、城防残破的边镇。

  城南的桑干河支流上,数十架新修的水车便转了起来,木轮溅起的水花落在岸边的田地里,湿润了刚播种的晚稻,以及番薯。

  田埂上,穿着粗布短打的农户正弯腰除草。

  他们大多是从草原或山林里归来的流民,如今分到了新开垦的土地,赋税减半,还能领到官府发放的种子,脸上再也没了往日的愁苦,只剩下埋头干活的劲头。

  经略府外的市集更是热闹非凡。

  粮铺前排队买米的百姓手里攥着铜板,不用再像从前那样用杂粮掺着树皮果腹。

  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师傅们正赶制农具,偶尔也会为边军打造兵器。

  街角的豆腐坊飘出香气,掌柜的是从陕西逃来的难民,如今在宣府安了家,生意做得红火。

  据府衙统计,宣府的人口已从熊廷弼初到时的六十万,涨到了七十五万。

  新增的十五万人里,有逃荒归来的本地人,有投奔宣府安稳的山西、陕西流民,甚至还有些厌倦了草原漂泊的蒙古部落百姓,主动归降,愿意在此开垦种地。

  “照这个势头,不出两年,宣府真能成塞上江南。”

  谋士周文焕站在经略府的廊下,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忍不住对熊廷弼感叹。

  他手里拿着刚统计好的垦荒册,上面写着“新增良田两万顷,番薯种植面积超五千顷”。

  这些数字背后,是熊廷弼将抄家所得的银钱尽数投入民生的结果。

  修水利、买种子、建粮仓,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熊廷弼正坐在案前批阅公文,闻言只是淡淡点头,脸上并没有什么自得之色。

  “百姓安,边军才能稳。宣府是九边的门户,根基必须扎牢。”

  他话音刚落,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只见一名亲卫浑身是汗,手里捧着一个火漆封口的信封,快步冲进堂内,单膝跪地:

  “经略公!大同镇守太监张炜的密信,六百里加急!”

  周文焕连忙上前接过密信,小心地拆开火漆,将信纸递到熊廷弼面前。

  熊廷弼放下手中的朱笔,展开信纸,目光快速扫过。

  信上写得清楚:

首节 上一节 739/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