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708节
派司礼监秉笔太监与都察院巡按御史共同牵头赈灾,太监掌钱粮调度,御史掌吏治监督,互相牵制,凡贪墨赈灾款、克扣粮食者,就地正法。
另外,大水过后必生瘟疫,需太医院南下,在各赈济点设医棚,每日焚烧艾草防疫,避免疫情蔓延。”
李长庚听完,连忙补充道:
“陛下,方首辅的计策可行,只是截留漕粮、调拨水师需动用银子……
臣方才查过,太仓还剩约八十万两,可先拨三十万两充作赈灾专款,后续若不够,再从盐商捐输中补足。”
邹元标也点头附和:
“臣赞同元辅的‘严监督’之策。
江南地方官多与士绅勾结,往年赈灾便有不少贪墨案例,此番派太监与御史共管,可保钱粮用在实处。
另外,臣建议从锦衣卫调百名校尉南下,协助维持赈济点秩序,防止流民哄抢。”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听着大臣们的建议,眉头渐渐舒展。
他原本便想着借赈灾之机,让司礼监与东厂渗透江南,既掌控灾情,也借机敲打地方势力,方从哲的提议恰好合了他的心意。
见到群臣皆献计开言,叶向高也坐不住了。
他起身对着朱由校行了一礼,缓缓说道:
“陛下,赈灾除了陛下、元辅所言的快、准、严之外,臣私以为,还需要‘安流民’。
流民若散,则乱象生;流民若安,则江南定。”
“臣建议在苏州、松江郊外的太湖高阜处设临时安置区。
那些地方地势高,未遭水淹,用漕运废弃的木料搭建简易棚屋,既省时又省银。
更要严令各地官府:严禁灾民向北方逃荒!
一旦流民涌入山东、河南、北直隶,不仅会加重当地粮负担,更怕他们沿途聚集,成了流寇隐患。”
尤其是山东、河南,去年遭了灾,今年还没好完全。
涌入太多人进去,容易产生大乱。
“再者,可组织青壮流民参与‘以工代赈’,比如加固苏州吴淞江的堤岸、清理嘉兴淤塞的支流。
每日给他们发二升米、十文钱,既能让灾民有饭吃,又能把救灾和修水利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还有贪腐与粮价。”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严厉。
“请陛下命巡按御史即刻南下,巡查各州县。
若发现地方官克扣赈粮、富商囤积居奇,直接押解到南京审讯。
查实后,贪污百两以上者立斩!
另外在苏州、杭州的粮食集散地设‘官粜局’,从粮仓调粮,以低于市价三成出售,同时严令粮商抬价不得超过五成,违者没收全部粮食。”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连方从哲都忍不住颔首:
“叶阁老此策周全,既安流民,又防贪腐,可解燃眉之急。”
唯有朱由校端坐在御座上,手指轻轻叩着扶手,目光落在舆图上江南密密麻麻的县域名称上,似在思索更深层的问题。
待叶向高话音落定,朱由校才缓缓开口。
“叶阁老的办法不错,但朕要再加两条。”
“其一,责任到人。
凡治下县区、州府出现民变,主官须在十日内平定。
若平不了,或是因赈灾怠惰引发乱局,朕不仅要罢他的官,还要追究其罪责。”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众臣心中凛然。
以往赈灾,地方官多是敷衍了事,即便出了问题,也多是革职了事,如今陛下要“追究罪责”,显然是动了真格,要逼得官员们不敢懈怠。
“其二,江南县级以下的基层,早已是‘乡绅垄断、里甲崩坏’。
里甲制度名存实亡,赋税、治安、民生全被地方豪强把持,朝廷的政令连乡野都传不到。
这次赈灾若是只停在州县,不触及基层,怕是灾情刚过,乱象又生。”
“朕意设‘江南救灾司’,统管全省赈灾事务。
司下按层级设‘县赈济总局’‘乡赈事务局’‘村赈点’。
从里甲一级开始赈灾,由村赈点负责人逐户登记:
户主姓名、人口数、田亩数、房屋损毁程度、是否缺粮。
登记后需户主签字画押,再由乡赈局复核、县赈局备案,形成‘朝廷直达农户’的信息链,谁也别想在中间篡改数据。”
“至于‘以工代赈’。”
朱由校补充道:“要绑定‘户贴’,青壮灾民须凭村赈点发放的‘户贴’报名,每日领赈粮时,在‘户贴’上盖印。
没有‘户贴’的,一律不得参与。
这样既能确保赈粮精准到每一户,又能让百姓主动配合新机构的户籍登记,一举两得。”
叶向高闻言,瞳孔微缩。
他阅尽朝堂风云,瞬间就从“救灾司”的层级设置里,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如今大明的皇权,是“不下县”的,县以下的事务全靠乡绅与里正打理。
可这救灾司,却要把“村赈点”设到每一个村落,还要逐户登记户籍、田亩,这哪里是在赈灾?
分明是借着赈灾的由头,把皇权的触手,直接伸到了江南的乡野之间!
方从哲也反应过来,心里暗自惊叹。
陛下这一步棋,走得太妙了!
借着赈灾的大义,没人敢反对。
可灾情过后,这救灾司若是顺势转为常设机构,那江南的基层掌控权,就彻底落到了朝廷手里,再也不是乡绅豪强能把持的了。
“陛下圣明。”
叶向高率先躬身行礼,声音里带着几分复杂的敬畏。
“救灾司之设,既能精准赈灾,又能厘清基层,实乃万全之策。”
其余大臣也纷纷附和。
这是皇帝的阳谋。
抵抗“救灾”就是抗旨,一旦出了问题,便是掉脑袋的罪过。
江南的官员、豪绅就算看出了陛下的深意,也只能乖乖配合。
朱由校看着众臣的反应,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江南是大明的财赋重地,可基层失控太久,若不借着这次赈灾破局,日后想要掌控,只会更难。
这救灾司,便是他皇权下沉的第一步。
灾情过后,这“村赈点”“乡赈局”只需换个名字,就能变成朝廷管控基层的常设机构,到那时,皇权才能真正扎根江南。
所以。
灾难对于当权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但对于朱由校来说,却更是一个机会。
殿中沉默了片刻。
叶向高很快出列了。
救灾司统管江南数府赈灾,上涉粮款调度,下及流民安置,更兼“触及基层”的特殊使命,掌舵者的人选,直接关乎全局成败。
“陛下,救灾司责任甚重,不知陛下属意何人总理?”
叶向高躬身再问,目光不自觉地扫过殿中几位重臣,却见方从哲、李长庚皆面露沉吟,显然也在思索合适人选。
他们很显然知晓了救灾司的关键性。
若是能够掌控这个机构
便相当于掌控了江南。
朱由校轻笑一声,说道:“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可当此任。”
此言一出,殿内先是一静,随即响起低低的附和声。
方从哲抚须颔首:“陛下圣明!袁可立为兵部尚书,刚递来江南灾情密折,可见其对江南局势洞察敏锐。
更兼他曾掌南京兵部,熟谙江南卫所调度、府县协调之法,既能镇住地方豪强,又能统筹军政力量。
若有府县推诿,凭其南京兵部尚书之职,亦可强令配合。”
朱由校微微颔首,对内侍抬手:
“传朕旨意: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兼任任江南救灾司总理,总领江南各省赈灾事宜。
凡粮款调拨、安置区建设、以工代赈调度,皆由其决断。
江南各省府县官署,须无条件配合,若有违抗、推诿者,袁可立可持朕赐‘便宜行事’令牌,先斩后奏。”
“臣等遵旨!”
众臣齐声应下,再无异议。
朱由校挥了挥手,吩咐道:
“都下去吧。
户部三日内须备齐十万石漕粮、五十万两赈灾银。
工部调运漕运废弃木料三千丈、生石灰万石(防瘟疫)。
太医院遴选二十名擅治时疫的御医,随赈灾队伍南下。
众爱卿各司其职,若有延误,朕唯尔等是问。”
群臣躬身告退。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