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683节
作为首辅,陛下问计,他是要第一个回答的。
方从哲缓缓站直身子,声音沙哑却还算清晰:
“陛下,依臣之见,当分四步处置:
其一,即刻下旨,定王国樑‘弑钦差、谋大逆’之罪,昭告九边各镇,让宣府将领知晓附逆便是灭族之祸,断其追随者的念想。
其二,速选能征善战之将,统兵驰援宣府,务必以最快速度平定叛乱,防止乱局蔓延。
其三,张鹤鸣乃朝廷钦命抚边大臣,其身后事需妥善处置,追赠官爵、荫其子嗣,以慰忠魂、安朝臣之心。
其四,遣锦衣卫缇骑赶赴大同、山西镇,严密监视各镇动向,若有将领敢与王国樑勾连,可先斩后奏,防患于未然。”
他话音刚落,叶向高便上前一步,拱手补充:
“元辅所言大体周全,臣尚有几点细则补充。
定罪之外,更需施恩。
宣府众将中,若有不愿附逆、暗中联络朝廷者,朝廷需许以‘免罪加嘉奖’之诺。
便是已从逆者,若能弃暗投明、献城或擒贼,也应既往不咎,如此才能分化王国樑的部众,断其羽翼。
至于平叛之兵,仅调戚金、陈策的川兵、南兵恐还不够。
蓟镇也应该出一万人,由总兵官刘渠率部前往平叛。
京营离宣府更近,可遣一部京营精锐先行,与辽军形成夹击之势,方能速战速决,不给王国樑勾连外镇的时间。”
“叶阁老所言极是!”
户部尚书李长庚连忙附和。
“臣愿即刻调度粮草,从宣府周边府县征调粮饷,确保援军粮草无忧。
平叛之事,粮草为先,绝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
其余臣僚也纷纷开口,或补充调兵细节,或建议安抚宣府军户,三言两语间,处置宣府之乱的大方针渐渐清晰:
以“剿抚并施”为核心,先定罪昭告、分化叛军,再遣京营+辽军速战速决,同时监视外镇、保障粮草,最后妥善处置钦差后事。
朱由校在一边默默的听着。
这些人皆是大明中枢的栋梁,方才提出的计策也算得上周全,可在朱由校看来,仍缺了几分对全局的把控。
待殿内的议论声渐歇,朱由校才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只是平叛之事,需兼顾‘快’与‘稳’,朕倒有几处补充,与诸位商议。”
“其一,剿抚宣府的主帅,朕意属熊廷弼。
熊廷弼刚平定辽东,麾下辽军皆是百战精锐,让他即刻率一万辽军、两万客军,共三万人南下。
已至蓟镇的陈策,可任先锋,先带所部赶赴宣镇,与马世龙汇合,稳住阵脚。
熊廷弼善统筹,陈策善攻坚,二人配合,可保平叛之师进退有度。”
众臣闻言皆暗自点头:
熊廷弼在辽东平叛时的手段有目共睹,既能严明军纪,又懂安抚民心,由他挂帅,确实能镇住场面。
陈策麾下的川兵南兵素来骁勇,做先锋再合适不过。
“其二,粮草供应,一律从京中太仓调拨,由户部派专人押运,直送陈策军营。
宣府百姓常年受边将盘剥,早已困苦不堪,若再从当地征粮,极易激起民变。
本来只是总兵谋逆,若掺杂了民变,局面只会更复杂。
此事交由李阁老,明日点验粮草,务必保证前线粮草不缺。”
李汝华连忙躬身应道:
“臣遵旨!”
他心中暗自叹服:
陛下不仅考虑平叛,还顾及民生,这份心思,远非寻常帝王可比。
“其三,大同、山西二镇,需派使者携朕的敕令与犒军物资前往安抚。”
朱由校的目光落在舆图上“大同”“山西”二处,语气沉了下来。
“王国樑定会派人去拉拢二镇,我等不能让其如愿。
敕令中要明说:
二镇将士若能严守边界,不与逆党勾结,待平叛之后,朝廷定有嘉奖。
若有将领敢附逆,便是与王国樑同罪,诛九族!”
叶向高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此计甚妙!以犒军物资安其心,以敕令慑其胆,可保二镇不生变数!”
朱由校最后看向舆图上的“京师”,语气愈发果决:
“其四,调京营骑兵三千、神机营两千,由曹文诏统领骑兵,曹文耀统领神机营,即刻赶赴宣府。
曹文诏兄弟久在京营任职,熟悉骑兵奔袭与火器作战,可从侧翼牵制宣府叛军,防止其向外扩张。
京营兵离京师近,明日便可出发,能与陈策的先锋军前后脚抵达。”
京营兵卒,都是曹文诏、曹文耀两兄弟训练的。
他们两个虽然没有出兵作战过,但在京师,几次演武,都可见其战术水平。
前者擅长骑兵突袭,后者对神机营的火器运用了如指掌,众人听闻这个任命,皆觉得妥帖。
有辽军、客军、川兵南兵、蓟镇之兵,再加上京营的骑兵与神机营,平叛兵力堪称精锐云集,足以压制宣府叛军。
“陛下运筹帷幄,面面俱到,臣等自愧不如!”
方从哲率先躬身行礼,语气中满是敬佩。
他本因深夜被唤醒而有些昏沉,此刻听完皇帝的补充策略,只觉得思路豁然开朗,疲惫也消散了大半。
其余大臣也纷纷躬身称颂:“陛下英明!”
朱由校摆了摆手。
对于这些彩虹屁,朱由校向来是不感冒的。
“这些奉承的话大可不必说。
宣大之乱,拖得越久,越容易生变数。
若让王国樑站稳脚跟,再与其他边镇勾结,后续平定只会更难。
今日议定的策略,诸位需即刻去办:
兵部速发调令,户部筹备粮草,礼部拟写敕令与使者的文书,锦衣卫配合使者护送犒军物资……
务必让平叛之师早日启程!”
“臣等遵旨!”
众臣齐声应道,声音铿锵有力。
片刻后。
诸臣皆散去,布置剿抚宣镇之事。
而随着一道道圣旨从乾清宫发出,大明的战争机器已然全速运转:
兵部衙署内,吏员们连夜誊写调令,快马一匹接一匹地从署内奔出,直奔蓟镇、辽东与京营。
户部太仓外,士兵们正忙着将粮袋搬上马车,火把的光芒照亮了夜空。
京营的营地里,号角声骤然响起,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迅速穿戴甲胄,准备集结。
另外一边。
保安州新城。
这座小城距宣府城仅百里,城墙是三年前刚修葺过的,青灰色墙砖上还留着雨水冲刷的痕迹,城角的火路墩高高矗立,炊烟从墩顶的瞭望口袅袅升起。
本该是边镇寻常的暮色,却因一队疾驰而来的骑兵,添了几分紧张。
“是马副总兵的旗号!”
城楼上的哨兵高声喊道。
只见远处官道上,一队身披血污甲胄的骑兵奔来,为首者正是马世龙。
他胯下战马已近脱力,口鼻喷着白沫,甲胄上的箭孔还沾着干涸的暗红,身后跟着的京营残部虽疲惫,却仍保持着队列,握着刀枪的手未曾松懈。
守备江武早已接到哨探通报,亲自带着衙役和守军在城门内等候。
他年约四十,身材微胖,平日在保安州过得安逸,此刻见马世龙这般狼狈模样,脸上满是敬畏与疑惑,连忙上前躬身行礼:
“末将保安州守备江武,恭迎马副总镇!不知副总镇驾临,有失远迎……”
“不必多礼。”
马世龙翻身下马,然后对着江武说道:
“宣府城陷,王国樑弑钦差谋反,本将率部突围至此。
如今保安州需由本将接管,即刻传令:
全城守军集合,军册、粮草账簿一并呈来!”
江武心头一震,虽惊于宣府兵变,却不敢违抗。
马世龙是朝廷任命的副总兵,职级远在他这个守备之上。
他连忙点头应下,转身吩咐亲兵去召集守军,自己则引着马世龙往守备衙署走。
不多时,八百一十九名保安州守军便在衙署前的空地上列队。
马世龙亲自点验,将其中精壮者编入京营残部,又派自己的亲信接管了城门守卫与粮仓钥匙。
江武虽仍挂着守备之名,却已被彻底架空,只能在一旁喏喏听命。
而将这些事情做完,世间也就到了深夜了。
守备衙署的正堂内,烛火摇曳。
马世龙捧着一碗热茶,却没心思喝。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