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571节

  从山海关到辽阳的陆路,雪深没膝,运粮的骡马每日都有冻毙的,民夫更是减员严重。

  “陆运的效率,连平日水运的一成不到。”

  幕僚叹了口气,补充道:“更糟的是,火药、火器也堵在路上了。

  前线士兵火铳弹药也快见底了,火炮炮弹更是没有几个了。

  经略公昨日还发信来催。”

  孙承宗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怒火:“陛下明明下了旨,给每名运粮民夫赏银一两,还拨了专款做御寒补贴,怎么还会这样?”

  幕僚低下头,声音更低了:“都堂,您心里清楚。这银子,到不了民夫手里啊。”

  这幕僚的一句话,让孙承宗沉默了。

  朝廷拨下的赏银,经过户部、漕运司、地方官府层层克扣,到了民夫手中,能剩下半两就不错了。

  “一两银子,够买半石粮,够一家老小过冬了。可民夫拿到手的这点钱,连买双御寒的棉鞋都不够。”

  杨涟督察的是沈阳的赏赐发放。

  这民夫的赏赐分发,就是他监察不到的地方了。

  看着孙承宗愈发难看的表情,幕僚苦笑。

  “再加上运输途中随时可能冻毙、饿死,不少民夫干脆半路逃了。之前统计,逃役的民夫已占总数的四成。”

  “这些蠹虫!当真该死!”

  孙承宗重重一拳砸在案上,震得笔墨都晃了晃。

  他不是不知道官场的贪腐,可没想到,在辽东战事如此吃紧的关头,还有人敢中饱私囊,拿士兵和民夫的性命当儿戏!

  可很快,他眼中的怒火又被更深的忧虑取代。

  “贪腐只是其一,还有更麻烦的,我总觉得,辽东、辽西有一股力量,在暗中阻碍后勤运输,阻碍熊经略一统辽东。”

  幕僚猛地抬头,眼中满是诧异:“都堂的意思是……”

  “皇太极若是死了,辽东就太平了。”

  孙承宗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冷冽。

  “太平了,朝廷就不用再往辽东砸银子,不用再拨粮草、发军饷。

  可有些人,早就吃惯了朝廷的好处。

  辽东的将官、地方的士绅、甚至一些朝中官员,他们的利益早就和‘辽东战事’绑在了一起。”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

  “战事持续,他们能以‘军需’的名义虚报开销,能倒卖粮草、军械牟利,能靠着‘军功’升官发财。

  可一旦战事结束,朝廷停了拨款,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所以,这些人宁愿看着后勤受阻,看着前线士兵缺衣少食,也不愿让皇太极被彻底剿灭。

  他们需要“战事”这个借口,来维持自己的利益。

  昨日有粮船在渤海湾“意外”触礁,今日有驿马“受惊”摔了奏报,这些看似偶然的意外,背后都藏着人为的影子。

  他准备写信申饬负责后勤运输的官员、以及山海关到辽阳沿线的卫所指挥使。

  然而,孙承宗拿起案上的朱笔,却迟迟没有落下。

  要解决后勤问题,不仅要对抗严寒,要惩治贪腐,还要撼动这盘根错节的利益藩篱。

  可他孤身一人在辽阳,面对的是整个既得利益集团,前路难如登天。

  况且

  前方还在打仗。

  哎~

  他将手中的笔毫放下去。

  从案牍之上拿出一张宣纸,开始泼墨。

  他准备个给熊廷弼写信,将后勤断绝,辽东、辽西有内忧的事情事无巨细的告知熊廷弼,劝诫他及时收手。

  能开春再打,就开春再打!

  写完信之后,他交给身侧的文吏,说道:“以最快的速度,交到经略公手上!”

  “是!”

  文吏当即离去。

  然而看着文吏离去的背影,孙承宗眼睛却是微微眯了起来。

  他不确定,熊廷弼会不会听他的话。

  尤其是在陛下赏赐尚方宝剑,给了他辽东全权之后。

  名义上,他已经不能节制、约束熊廷弼的权力了。

  其实

  给熊廷弼的密信,他已经写了不止一封了。

  今日送过去的,是第五封。

  前面四封信的内容大差不差,都是“请经略公暂歇兵戈,待开春整肃后勤、清查贪腐后再进”。

  可直到此刻,四封信依旧没有任何回音。

  熊廷弼的态度,可想而知。

  “前线还在打,后勤却像断了线的风筝……”

  孙承宗低声自语。

  要想平定辽东之患,光平外面是不够的。

  敌不在草原,敌不在建州女真,敌在沈阳、在辽阳、在广宁!

  辽东的问题之所以这么大。

  不是缺兵,不是缺将,而是缺一个干净的官场。

  建州女真为什么会成大明的心腹之患?

  李成梁纵容的。

  李成梁为什么要纵容建州女真?

  养寇自重!

  李成梁的铁岭李氏,就是辽东将门。

  而类似的辽东、辽西将门,似李成梁这般的,大有人在。

  他们肯定不干净。

  若能借着冬歇停兵,让杨涟像查蓟镇那样彻查辽东贪腐,揪出那些中饱私囊的蛀虫,朝廷在辽东的开销至少能省三四成。

  可现在,战事已如离弦之箭,容不得半分停顿。

  “相忍为国,相忍为国啊……”

  他长叹一声,正准备召幕僚商议“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

  哪怕挪用辽阳府库的存粮,哪怕向地方士绅借粮,也得先把前线的补给续上。

  就在这时。

  大堂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文吏慌乱的呼喊:

  “部堂!大事不好了!出大事了!”

  只见一名负责传递军情的文吏跌跌撞撞冲进大堂,官帽歪斜,手中紧紧攥着一份染了墨渍的急报,脸色惨白如纸:

  “部堂!鞑子……鞑子突然南下劫掠!

  咱们往前线运的粮草、棉衣、火药,好多都被抢了!

  民夫死的死、逃的逃,后勤运输线……断了!”

  “后勤断了?!”

  孙承宗猛地从座椅上站起身,声音因震惊而有些沙哑。

  他快步上前,一把从那文吏手中夺过急报。

  急报上的字迹潦草,显然是仓促写就,可上面的内容却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

  “草原白灾骤起,东土默特部、敖汉部、奈曼部、察哈尔残部及内喀尔喀五部(札鲁特、巴林等),合兵派出精骑南下,专攻后勤运输队伍。

  各卫所称‘兵力单薄,需守治下百姓’,未出兵拦截,致运输队损失惨重,民夫逃散者逾七成,粮草、军械损失过半……”

  “白灾?兵力单薄?”

  孙承宗反复念着这几个字,突然“嗤”一声笑了出来,可这笑容里却满是冰冷的怒意。

  “广宁一线,朝廷花了不少钱粮,筑了十七座坚堡,屯了上万兵马,连几个部落的散骑都挡不住?

  还说什么‘守百姓’?

  鞑子劫掠的是运输队,又不是城池,他们守的哪门子百姓?!”

  他将急报重重拍在案上。

  “东土默特部向来依附大明,敖汉、奈曼部去年才领了朝廷的赏赐,察哈尔残部刚被刘兴祚打散,内喀尔喀五部更是不敢轻易南下。

  这些平日里各怀心思的部落,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联合起来,还专挑后勤运输队下手?”

  孙承宗的目光陡然锐利起来。

  他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这些“鞑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草原部落?

  会不会是有人故意收买流民、假扮鞑子,借“白灾”的名义截断后勤?

  毕竟,只有后勤断了,前线的战事才能被迫停下,那些靠着战事牟利的人,才能继续保住自己的利益。

  “此事绝不能就这么算了!”

首节 上一节 571/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