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46节
失去了这个最大的靠山,他这座原本看似稳固的工坊,该如何生存下去?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之感,将他紧紧包裹,令他透不过气来。
随着李文兵雷厉风行的手段铺开,江淮行省各大工业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那些长期依赖压榨工匠、无视安全生产规章的私人作坊,被大同社官营工坊体系彻底剔除出供应链名单后,如同被抽走了根基的大树,迅速枯萎。
接不到订单,又面临工匠司越来越严格的监察和罚金,短短时间内,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现在码头上,昔日趾高气扬的坊主们,如今面如死灰地等待着南下的海船,准备去南洋或是更远的地方碰碰运气。
幸存下来的作坊主们无不心惊胆战。他们彻底明白了,在大同社的地界上,玩弄那些盘剥工匠的“传统手段”已不再是风险,而是绝路。
官方根本无需直接查封,只需一道“不予采购”的命令,把他们踢出供应链,就足以让他们万劫不复。
求生的本能驱使着他们开始提升工匠工钱,紧急排查并整改所有安全隐患,昔日随意延长加班成了绝不敢触碰的红线。一股自上而下的“规范”风气,迅速在江淮的工坊间蔓延开来。
金陵城,巡抚衙门。
李岩站在一幅巨大的南直隶工坊分布图前,指尖重重地点在“金陵纺织厂”的位置上。从京城回来后,元首那些关于作坊改革的想法,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
正好这段时间南直隶理清了作坊的归属,马鞍山钢铁厂,金陵玻璃厂与一批大的作坊都归了三司使衙门。
但还有水泥厂、砖窑、造纸坊、茶园等中小型工坊,以及最重要的、规模惊人的桑蚕纺织园,归巡抚衙门管辖。
其中拥有五万亩桑田、百亩工厂,上万职工、年产三十万匹丝绸,年产值150万两的金陵纺织厂,无疑是庞然大物,也是李岩手中最重的筹码。他打算先以金陵纺织厂进行改革。
1月5日,金陵纺织厂最大的会议厅内,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从桑田的养护工、蚕园的养殖户,到缫丝、纺线、织造、印染各道工序的工匠代表,共计五百余人。
人们交头接耳,说着自己知道的八卦事件,这其中工匠们讨论最多的,自然是扬州这段时间的动荡。
虽然两者原本在同一个行省,但纺织厂的工匠已经能感受得到,他们最大竞争对手就是扬州的纺织厂业,同时那些压榨工匠作坊主被关押起来了。这些工匠自然幸灾乐祸讨论这些东家落魄的样,会议厅可谓是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而就在此时李岩走上主讲台,目光扫过全场,喧闹的大厅迅速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抬头挺胸的坐好。
“诸位工友同仁,”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今日召集大家,是要宣布一项关乎纺织厂未来,也关乎诸位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经南直隶巡抚衙门决议,并上报元首府核准,自即日起,将对金陵纺织厂实行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台下众人面面相觑,这个词他们倒听说过,松江哪里有很多上市的作坊,都是股份制的,这玩意儿和那些有钱的东家有关,和他们这些工匠又有什么关系?
李岩解释道:“为使我大同社发展之红利,能惠及每一位为之付出辛劳的工匠,巡抚衙门决定,拿出金陵纺织厂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依据各位的工龄、职级、贡献,配售予大家!”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工匠有惊喜、难以置信、疑虑种种情绪在人群中爆发开来。谁不知道纺织厂是下金蛋的母鸡?
去年营收超百万两,利润高达四十万两!若能分得近一半的红利,那差不多是20万两,平均下来几乎相当于每人每年多拿大半年的工钱!
但惊喜之余,巨大的疑虑也随之升起。当即有一位老工匠站起身,声音带着颤抖地问道:“李巡抚,这天大的好事,可是这厂子是大同社的产业,您拿出这么多股份分给俺们,社里真能同意?”
李岩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他抬手虚按,压下现场的骚动道:“大家放心,金陵纺织厂现归南直隶巡抚衙门管辖,此番改革,完全在巡抚职权之内。更重要的是,此项改革方案,已获元首府首肯!元首批示:‘可试行之’!”
“元首都同意了?”这话如同定海神针,瞬间让大部分人的疑虑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狂喜和激动。
然而,李岩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但是,有好处,亦有责任!诸位需明白,做生意,有赚,亦有亏!购入股份,成为股东,日后工厂若遇经营困难,出现亏损,诸位也需按持股比例共同承担风险。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此事,还望诸位慎重思量,自愿认购。”
他最后道:“为管理这批股份,维护诸位股东权益,将由全体持股工匠选举代表,组建‘工匠大会’,并推选出监理人,参与工厂监督。具体章程,稍后会详细公布。”
李岩的话音落下,会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的议论声,这种好事哪怕有风险,大家也愿意干。而且他们也不相信李巡抚会让他们吃亏。
第459章 ,欧洲的东方热潮与东方天使
大同历十六年(公元1640年)6月11日,伦敦,民朝大使馆。
此时大使馆还只是打了一圈地基,夏允彝戴着藤帽,穿着工匠服,巡视了一圈工地上的进度。
使馆武官李定国也脱了军装,穿上了工匠服,加入到建设的队伍当中,他熟练的拿起瓦刀,把砖头一块块切好,熟练程度完全不输给英国本土工匠。
大同社大使团经历了大半年时间,才来到了此行的最西端,也是欧洲最后一站伦敦。
大使团之所以走的这么慢,来的这么晚,也算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的一种回馈吧。
西行这一路的各个帝国,只要听说赛里斯王朝的大使团来到他们国家,都会热情的招待他们,和后世的比鄙夷不同。
现在的东方对中东欧洲各国来说,可谓是地上的天国,文明的灯塔,中东,欧洲学者心目中的理想国。
卢象升他们离开天竺地域,来到了当时的波斯帝国,波斯皇帝阿巴斯二世听说东方塞里斯王朝大使团来到自己的国家大喜。
几千年来,东方一直是富裕强盛的代表,整个中东乃至于欧洲都在流传着各种东方的故事,今日终于可以和东方帝国交流。
阿巴斯二世当即带着自己的丞相在都城的门口迎接卢向升他们,双方交换了国礼,然后达成了互建大使级外交以及自由贸易的一系列商贸政策。
而后阿巴斯二世,硬是让大使馆又多停留了两个多月,7月中旬大使团才能继续往西行进。
大使团来到了奥斯曼帝国,照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奥斯曼帝国到了17世纪,已经有所衰落,和东汉差不多,出现了多位小皇帝,实权掌握在奥斯曼的皇太后手中,这位奥斯曼的皇太后也是极其喜欢东方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又热情的招待了大使团一个多月。
而后从奥斯曼这里,大使团分成两支,一直由路上经过地中海,前往亚平宁半岛,从地中海前往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另一支乘坐海船越过好望角,在大同16年1月15日,抵达了欧洲最西面的英国伦敦。
在伦敦,夏允彝他们也受到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首的热烈欢迎。
早在大使团还没到欧洲之前,法国大使亨利提前回到欧洲,向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通报了赛里斯帝国要和法国建立大使及联系的事情。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大喜,在民朝大使团还没来欧洲之前,他再次派遣了使团前往东方,不过这次是常驻大使,法国刚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更是雄心壮志的组建一支前所未有的商贸舰队前往东方,这次他们不把船队装满瓷器,茶叶,丝绸这些东方宝物,他们是不会回来的。
而亨利把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册,撰写成亨利游记,轰动整个欧洲,比起几百年前的马可波罗游记。
亨利游记写的更具体,更直观,他用自己两个月在海上巡航,直观描述赛里斯帝国国土的广袤,把自己一路见到的城市,丰富的物产,富饶的市民,先进的科技技术,公平的议会制度,如同圣人王一般的元首。
一个强盛,富饶,文明强大帝国在亨利的笔中缓缓展现。
欧洲的大航海本来就是为了找寻前往东方的商路,尤其是在这本游记的最结尾,所有人都知道了赛里斯的元首,将会派遣一个庞大的大使团来到欧洲,更是把这股东方热潮推到了最高潮。
一时间整个欧洲大大小小的国家,不管靠不靠海,有没有舰队和商船,都开始成立东印度公司,打算趁着这股热潮去东方大发一笔。
整个欧洲的国王,大贵族,大商贾,都翘首以盼等待塞里斯帝国的大使团来到自己的国家。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对赛里斯大使团更是翘首以盼。
这位查理一世在历史书上也算是大名鼎鼎的国王,他和那位断头的路易十六堪称欧洲双壁,都是开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标志性的人。
在夏允彝大使团来英国的前几个月,这位国王刚吃了一个大败仗。
查理一世试图在苏格兰强制推行英国国教的祈祷书和教会制度,引发了苏格兰人的强烈不满。苏格兰人组成了国民誓约派军队进行反抗。
而后查理一世仓促组织军队前往苏格兰作战,但他的军队准备不足,士气低落。而苏格兰军队则士气高昂,且作战经验丰富。
最终查理一世的军队未能取得胜利,被迫与苏格兰签订了《贝里克条约》,承认了苏格兰教会的独立性,这一失败也加剧了他在国内的政治危机。
所以他也盼望着赛里斯大使团来到英国,让此作为一件政治事件巩固他英国国王威望。
第二则是想早日开通与塞里斯帝国的贸易,因为在英国关税是属于国王可以征收的税,增加关税就是增加他的收入。
而大使团的到来也没有让他失望,送的国礼,有如同流光一般的丝绸,有薄如蝉翼却散发着宝石光芒的骨瓷,这些国礼一看就比东印度公司从赛里斯购买的瓷器和丝绸,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即便他是国王,也从来没见过这些宝物,这些宝物估计是赛里斯皇室珍藏,所以才从来没有在市面上见到过,想来是因为这次大使团来欧洲,赛里斯的元首才慷慨的打开了自己的宝库,拿出了这些前所未有的宝物作为国礼
同时因为这一站已经是欧洲的最后一站,李过把舰队当中的丝绸,瓷器,各种香料,宝石全部在英国贩卖,换成粮食,低度的果酒,备用的帆布,木料,铁器等等实用的货物,在英国进行了最后一轮维护,就一路航行,向着新大陆前进!
而舰队货物被早有准备的查理一世全部购买下,加上几倍的价格,再贩卖出去,一举偿还了债务不说,还丰富了查理一世的国库。
但查理一世也面对一个难题,赛里斯大使团送了宝物一般的丝绸和瓷器。但他的国库却是空空的,根本拿不出什么值钱的宝物,黄金白银倒是有一点,但拿这种东西当国礼送给赛里斯的元首,连他都要鄙视自己是个暴发户。
最终查理一世送出了几十匹英国最高档的天鹅绒,用黄金宝石点缀装扮了一辆马车,作为国礼送给了赛里斯的元首。
但他还是觉得自己送的国礼还是配不上赛里斯元首的礼物,让他有些丢面子。
当他了解到大使团想在伦敦附近建立一个大使馆,他大笔一挥,把自己一个拥有200英亩的庄农场送给了大使团,允许他们在这片农场上建立大使馆。
而后查理一世,再次带着自己的军队,前往苏格兰,要把自己丢失的面子夺回来。
而夏允彝他们也的确需要这样一个大使馆,所以6月开始出太阳的时候,他们招工建设一个江南园林氏的大使馆。
夏允彝看到李定国熟练的手艺,惊愕笑道:“没想到你们军校还教这些?”
李定国道:“我从小就在父母的带领下跟着元首,当时我父亲就是泥瓦匠,专门修房屋的,这玩意儿我6岁就开始上手。”
而后他抱怨道:“英国工匠太笨了,修房屋的速度太慢了,我可打听过了,这个小国也就6~8月有点太阳,我们的大使馆要是没趁这两个月建设好,我等只怕又要在那种粪坑一样的城市多待几个月。”
这个时间线的李定国算是比较幸运,父母在做流民的时候,就被徐晨吸纳进大同工业区,而后成为了专门建房的泥瓦匠,李定国也在工业区的小学里上学,算是根正红苗的大同社老人了。而后他一路上中学,17岁考上军官学院。
去年洪承畴去军官学院招募武官的时候,即将毕业的李定国想着没仗打了,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也不差,于是他被分配到在英国当武官。
来到英国之前,李定国是有一定吃苦准备的,毕竟是蛮荒之国,哪怕自己睡在树上,他都有这样的准备。
但即便是他做了准备,也想不到条件会这么恶劣,这么艰难。最开始来到英国见到伦敦城的时候,这是他对英国感官最好的时候。
17世纪的英国已经开始逐步城市化了,人口也开始增多,伦敦有20多万人,有庞大的毛纺织产业,其他炼铁,砖窑,制陶等手工业也算是繁荣。
在李定国看来,伦敦城大概相当于民朝比较繁华的大县城。
对于英国这种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而言,这样的都城不算差。
但等进了城池他就大失所望,伦敦的卫生环境极差,差的可以说超出了他的想,城中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污水基本上是往街道倒,甚至连屎尿都能看到,城市里到处弥漫着一种恶臭的尿骚味,他很难想象当地的人是如何居住在这种环境当中的。
最开始大使馆每日居住在伦敦的客栈当中,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这就好像居住在茅厕一旁一样,每日都是煎熬。
后面还是在面见查理一世的时候,夏允彝他们才愕然的发现,国王居住的皇宫,居然是在都城之外,看来英国国王也知道伦敦脏乱差,只是他们为什么不把都城治理好?
也就从那天开始,夏允彝他们租了当地子爵的庄园,在伦敦的郊区居住,但大使馆总共有上百人,庄园很难容纳大使馆所有人日常的生活。
所以在查理一世送给他们一个农场,夏允彝他们就有了建设一个大使馆的想法,反正伦敦城他们是一刻也待不住。
巡视完了大使馆的工程进度,夏允彝又来到大使馆下属的田地当中,去年播种的冬小麦,已经长得郁郁葱葱。
本地农户老约翰拿着木叉,警惕的看着四周,自从他们农场粮食前所未有的丰收,各种陌生人就出现在他们农场四周,甚至有小偷打算偷走他们的麦子,老约翰已经打跑了许多人了。
现在农场的农夫两班倒的看着自己的麦子,有敢来偷的,打死勿论。
当老约翰看到夏允彝,他走过来拿下自己的草帽行礼笑道:“夏爵士,您的方法真好用,老约翰种了一辈子的麦子,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麦子,以我估计今年的产能应该会翻一倍以上。”
英国虽然开始逐步进入工业化时代,但他们粮食产能依旧远远不如东方,最多从种一粒收八粒,把产能大致提升到亩产八九十斤上下,只有东方的一半到三分之一之间。
夏允彝看到了老约翰他们种地的方法简直看不过去,带着他们去伦敦承包了几条街道的农家肥,而后教他们堆肥,施肥增加田地的肥力,现在这块田地的麦子大概有一石多,等继续增加肥力,亩产突破两石乃至更多不成问题。
对老约翰来说赛里斯人成为了他们的主人或者说是东家,对他们来说,宛如一下子步入天堂。
他们虽然为国王耕作,但大部分的收入都要上交给国王,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尤其是查理一世国库空虚,对他们的压榨就更重。
但等他们的成为了赛里斯人的农户之后,日子一下就变好了,这位博学多才的夏爵士和他们约定,田地的农作物三七分。本来他们还在哀嚎,结果夏爵士却说七成的粮食收益是他们的,而且税收还由夏爵士上交,这简直让他们不敢相信,这不会是天使降临吧?
后面夏爵士,看他们过的悲苦,又想办法买了布匹,教他们如何缝制赛里斯元首,制造出来的劳动衣服,说是劳动时候穿的。
农场的农户有生以来,第一次穿到新衣服,一人有两套可以换着穿,而且是全家人都换上了新衣,连没有劳动力的小孩都有,村里的小孩也被集中起来,请了一个年轻的牧师教导他们文字。夏爵士有时候也会去小学,教他们孩子赛里斯的文字和语言。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老约翰等人认为夏允彝是从东方来的天使,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夏允彝说那些肮脏之物是农家肥,可以让粮食增产,他们就坚定的相信这是农家肥,肯定能让粮食丰收。
而后他们亲眼看着,自己家田地的小麦茁壮成长,远远超过了他记忆当中任何一场大丰收。田地里的粮食更坚定了他夏允彝是东方来的天使这个信念。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