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刘璋

三国:季汉刘璋 第73节

  法正放下手中的酒杯,说起了他从关中南下入蜀的缘由:“我和子敬皆是扶风人,如今关中李傕、郭汜二贼造逆,二贼手下士卒残害百姓,以劫掠为生,外加关中连年饥荒,故而我二人举族南下,以求一线生机。”

  “这倒和我一样,我原是南阳人,后来到的汉中。”李休回应了一句。

  “哦,这么说来,李君是从南阳郡迁徙到汉中的,与我和子敬一般,皆是流离失所之人。”法正听李休说明他的本籍后,眼前一亮,顺着李休的话续而说道。

  李休重重的点了点头,详细的解释起了李氏从南阳迁徙到汉中的缘故:“是也,当时黄巾贼渠帅张曼成在南阳郡谋逆,领着黄巾贼子横行州郡,破坏地方,多少豪族为黄巾贼所害,我李氏为了避免在黄巾贼手里落得个族灭的局面,故而举族从南阳郡迁徙到了汉中。”

  “诶!”李休面对有着和他同样境遇的法正和孟达,感同身受的叹了一口气:“流离失所,丧家之犬啊!”

  “不说这些,法君、孟君,且再饮一杯。”片刻的失意后,李休举杯向法正和孟达致敬。

  对于今日来访的法正和孟达二人,他对法正的面色较为融洽些,对孟达的面色则是有些古板。

  这是李休依据法正和孟达各自的家世出身,故而抱有不一样的态度。

  法正是扶风郿人,家世煊赫,乃是齐宣王法章的后人,后来秦灭齐国,很多齐国的王室子孙都不敢明面上保留田姓,于是纷纷改为姓法,汉孝宣帝时期,他们这一支徙居到了三辅地区,在扶风扎根了下来,家族族长被封为高官,世代领取两千石的俸禄。

  法正的父亲法衍,举孝廉出仕,后来迁司徒掾、廷尉左监,病逝于任上,法衍名声不显,李休没听过这号人物,但李休知道法正的祖父。

  法正的祖父唤作法真,字高卿,号‘玄德先生’,精通诸子百家,是关西著名的大儒,更兼高寿,中平五年,法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去世。

  但法真虽是大儒,生性却是淡泊名利,随性洒脱,有才而不入仕。甚至当地太守亲自邀请法真,也没能说动他。

  当时法真同郡有一位叫田弱的人在朝廷里当官,曾向天子推荐法真,恰逢汉顺帝有一次西巡的构想,这位田弱推荐汉顺帝到关西可以亲眼见见法真。法真得知后,决定“深自隐绝”,藏了起来,让人寻不到他的住处,也因此,法真一生也就没有入仕。

  法真的友人郭正评价过法真:‘法真名可得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可谓百世之师者矣!’

  对于法真这等大儒,又是隐世之人,李休是敬而仰之,也因此,对于法真的孙子法正,他是亲切接待。

  而孟达这号人物,家世其实也还不错,是凉州刺史孟佗的儿子,但孟佗的凉州刺史一职,乃是孟佗贿赂宦官张让得来的,这点让李休有些不耻,因此他对孟达没有什么好脸色。

  酒过三巡后,法正说起了正事,这也是他拜见李休的目的:“李君,我这次自关中扶风南下,是打算去投靠在成都的亲族,但阳平关一直不许通行,迁延岁月日久,一则宗族居于汉中多有不便,二则致亲族于成都枯等,却是不知阳平关何日可以通关。”

  “眼下宇内大乱,贼寇横行,关闭阳平关是为了避免贼寇生事,至于阳平关何日通行,得看贼寇剿灭的情形。”李休是个有分寸的人,没有坦言汉中和成都的矛盾,只推说贼寇横行。

  法正见状,吹捧了李休一句:“李君身为张师君手下,位列军司马要职,声名播于汉中,正虽然来到汉中日浅,但也是听说了,张师君不置官职,汉中唯有功曹阎圃和李君二人有官职在身,可见张君文武才干出众。”

  “虚名,虚名而已,法君谬赞了。”李休说着谦虚的话,但他的脸上不免露出了喜色,对于关西大儒法真的孙子法正的吹捧,他很是受用。

  眼下宾主尽欢,法正见缝插针道:“正宗族数百人,日夜望南下成都,与亲族相会,不知李君能否稍开方便之门,让我等出关。”

  正在兴头上的李休欲一口应下,但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婉转着开口道:“这恐怕有些不太好办,现在据守阳平关的是张师君的弟弟张卫,此人有些小憨,不通人情,只一味秉承张师君的命令,其他人他是一概不理。”

  说到这里的李休觉得有些不妥当,感觉在法正和孟达面前削了自家的面子,于是补上了一句:“不过即是法君相求,我可和张卫说项一下,以法君的家世,外加我的薄面,想来张卫当会应允。”

  法正露出一副大喜过望的样子,避席向李休谢道:“既如此,正在此先向李君致谢。”

  言罢,法正没有忘了在一旁的孟达,他指着孟达说道:“子敬所在孟氏一族,与我是同行之人,不知可否一并说项。”

  “皆可,皆可。”李休满口应下,他盘算着,以他在张鲁心目中的地位,和他现下领着督造新阳平关的重任,出面让张卫开一开方便之门,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其实法君可以留在汉中,张师君执掌汉中,思贤若渴,以法君的家世名号,当可于张师君帐下任一要职。”李休出言招揽起了法正,想让他留在汉中。

  法正面上没有任何波动,但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他没有什么兴趣留在汉中,在张鲁这个米贼的手下任事,对于张鲁所推行的天师道,作为大儒法真孙子的他,是厌恶至极。

  “正与祖父一样,无意出仕,只愿隐逸于山水,了此残生。”

  “不愧是玄德先生之后。”听到法正的话,李休也不强求,而是赞了一句。

第142章 庲降都督

  这段时间以来,在刘璋所率南征大军的兵锋下,南中起兵谋逆的祸首,越嶲郡的高远、高定父子;益州郡的雍勉、雍闿父子;牂牁郡的郡丞朱褒纷纷授首,身死族灭。

  目前南中除了一些不安分的小种叟夷和一些不知死活的豪族,还需要刘璋派兵征讨外,南中的局势已是大体稳定了下来。

  因此,刘璋留下校尉袭肃,襄助新任的邛都令李恢一起稳定邛都城的局面,而后刘璋在兴平元年九月初的时候,赶到了益州郡的郡治滇池县,准备对南中进行后续的处置和安排,他意图和诸葛亮南征一样,让南中地区不再成为骚乱的祸根,而是成为给他供给军饷、赋出国富的大后方。

  刘璋此刻就在滇池县的城门前,打量着滇池县城池的状况。

  雍勉、雍闿父子围攻数月有余的滇池县,城池的壕沟被填平了大半,城墙在冲车的撞击下,有些地方出现了毁坏的情况,守御城池的人在城墙毁坏的地方立着木栅栏,续而阻挡造逆叟夷的攻伐。

  城墙上处处血迹斑斑,分不清是攻城叟夷的鲜血,还是守御城池的汉人的鲜血,鲜血经过一段时日变的干涸,颜色由原本的猩红色化作了黑色,刘璋知晓,这是因为人体的血液里面饱含铁离子,铁离子氧化变黑的缘故。

  骑在马上低头往下看的刘璋,在贴近城墙的土地上,看到些貌似人体残肢的东西,他眯起眼睛,想象起当初叟夷攻打滇池县的状况,血肉横飞,哀嚎遍地,滇池县朝不保夕,风雨飘摇。

  噼里啪啦的一声鞭子甩动的声音,从远处城墙下的工地上传来,打断了刘璋的思路。

  他举目望去,远远的只见滇池县的一位青衣小吏,正扬起鞭子,对着一名修缮城墙、清理杂物的工匠挥起鞭子,用体罚的方式催促着工匠行动起来,这让他略微皱起了眉头。

  跟随在刘璋身边的益州郡太守高颐,看出了刘璋面色的不悦,他立即开口向刘璋解释。

  “明公,这些修缮城墙、挖掘壕沟的人,是跟随雍氏起兵造逆的豪族子弟,以及这些天甘校尉缉捕来的谋逆的夷人,我想着直接夷灭这些十恶不赦的人,有些宽待他们了,不如让他们修补被他们破坏的滇池县城。”

  “再者滇池县被围数月,城中百姓劳困,我也不好教百姓服徭役,来修缮城墙,索性就让这些谋逆的罪人,在他们临死之前,做些有用的事。”

  彭羕闻言,附和了一声:“高府君说的好,正当如此,谁破坏城池,就由谁修缮,这些造逆的犬辈,若是直接杀了他们,倒是让他们痛快了,就该让这些人吃吃苦头,再格杀了此辈。”

  刘璋点了点头,对于高颐这样的行为,他想竖起大拇指给高颐点个赞,拿这些谋逆的夷人和豪族子弟修缮滇池县城池,算得上是废物利用了,和他在邛都做的几近一样,他在邛都杀了一批夷人,但同时留了一批夷人用来干点杂活累活。

  “高卿做的好。”刘璋微笑着夸赞了一句,随后示意了众人入城,一群人打马向滇池县县寺行去。

  在骑士簇拥下向县寺行去的刘璋,脑子转个不停,思索起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第一任‘庲降都督’的人选,历史上庲降都督是蜀汉平夷庲降都督府长官,庲降二字,大概取的是夷人来降的意思。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南中大规模的叛乱没有发生,但小规模的叟夷叛乱却是没有停歇过,而蜀汉大军多年来一直在前线与魏军作战,无暇南顾。

  于是蜀汉为了应对南中地区时不时出现的骚乱,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南中地区,设立了一个特别官职——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和蜀汉常置的另外三个镇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守、汉中都督一样,肩负着抵御外敌入侵的重任,但不同的是,南中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区域,这里少数民族较多,和汉人杂处在一起,因此庲降都督不仅要有军事才能,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能维护南中地区的政治稳定。

  刘璋眼下就需要一名能协调南中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关系,镇压南中小规模的叟夷叛乱,以及能征收、运输南中战略物资,助力他征伐天下的庲降都督。

  前面他一直没有想到一位好人选,蜀汉的几任庲降都督,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六人,李恢恰好在他手上,但李恢现在年纪较小,在南中没有什么威信,刘璋提拔李恢担任邛都令都已是超拔,是对李恢的殊遇。

  更不必说,庲降都督一职,驾临南中各郡郡守之上,各郡郡守都需听从庲降都督调遣,而李恢离两千石的郡守还有好长一段阶梯需要攀爬,总而言之,李恢走到庲降都督这一职位上,还需要十来年的历练才行。

  现在的李恢,还是太年轻了,太简单了些,需要岁月的锤炼才能化作一块美玉。

  这里刘璋微微将目光瞥向了身侧的益州郡太守高颐,人到中年的高颐相貌端庄,气质出众,目光灼灼,甚有威严。

  这位姓高名颐,字贯方的益州郡太守,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一步步稳稳向上走,走到了如今益州太守的位置。

  刘璋查阅过这些年高颐在益州郡太守上的考核,上面称赞高颐卓尔绝殊,学优从政,亲贤乐善,高风亮节,每每都得了高等的评价,算得上颇有治才。

  这次雍氏谋逆,高颐能在外无援军、消息断绝的情况下,号召城中人士坚守滇池县数月有余,可见其得益州郡人心,外加有一定的军事才干。

  另外刘璋依稀记得高颐因为在职期间的政绩十分显著,甚得益州郡的民心,在高颐死后,出现了臣吏播举而悲叫,黎庶踊泣而忉怛的情况,故而高颐得以在墓前立阙,有‘高颐阙’一座流传到了现代。

  片刻后,刘璋收回瞥向高颐的目光,关于庲降都督一职的人选,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决断。

第143章 张任游猎

  成都城外。

  张任骑着他的白马越隙,手持骑弓,在萧瑟的秋风中,于枯黄的林野间穿梭。

  越隙一身雪白毛发犹如丝滑光亮的绸缎,它不紧不慢的向前踏着步,等着它背上的主人找到狩猎的目标,发起追逐冲锋的信号。

  张任目光有似鹰隼,很快在这片林野中锁定到了猎物,一只黄色毛发的狐狸。

  狐狸察觉到了张任投射到它身上的杀意,它加快脚步,急速的奔跑了起来,想远离张任的视野,乃至跑到张任的视野外,以求一线生机。

  面色有些沉郁的张任,双腿一夹,和他相处日久,似是心有灵犀的越隙,立即撒开四蹄,停止了悠闲的步伐,四蹄飞扬,加速了起来,向着狐狸的方向奔驰而去。

  矮小的狐狸,速度自然是比不上凉州来的大马越隙,片刻间,在马背上的张任,从箭袋中抽出一支箭矢,搭在骑弓上,瞄准了前方惊恐狂奔的狐狸。

  “嗖”的一声,精通骑射的张任放开紧绷的弓弦,箭矢如脱兔一般向着狐狸飞去,而后张任放下了骑弓,不再搭弓瞄准狐狸,不准备补上一箭,对自己的箭术,他有着十足的信心。

  张任看着箭矢如他意料的射中狐狸的头部,疾驰的狐狸受此重创,失去了意识,但它的身体还在惯性的带动下,向前翻滚了好一阵后,方才停了下来,微微在原地激起了一阵风尘。

  狐狸止住了步伐,越隙很快就窜到了狐狸的跟前,在头部中箭,翻滚停留后四脚朝天的狐狸身边打着转,等着背上的张任发出新的指令。

  看着地上的狐狸,张任没有一击必中的快感,也没有往日驰骋游猎的兴奋,他收起骑弓,招呼着跟随他游猎的士卒,将地上的狐狸拾起。

  收到张任命令的士卒,骑马来到狐狸的近前,而后翻身下马,将狐狸绑到他所骑马匹的背上,他的马背上尽是张任今日的猎获,有狐狸,有獐子,有兔子,计以总数的话,一共十七只。

  作为张任的亲卫,这名士卒朝着张任恭维道:“校尉真乃神射,每发必中,没有一次落空……只是可惜,今日没寻到什么大的猎物,尽是些狐狸、獐子和兔子这些小物,不然猎上一头熊,或是一头猛虎,带回营中,也让营中的弟兄们见识一番,实在不行,射中一头麋鹿也好,狐狸獐子什么的带回去,有些不太好看。”

  “其实也是我们人少的缘故,若是人多些,四散开来,狩猎的范围就大些,再为校尉驱逐野兽,定能寻得一些大些的野物,由着校尉射个痛快。”

  张任脸色平静,目光瞟向远方,淡然的回应道:“今日游猎,有什么就射什么,召集人马,大张旗鼓,却是没那个必要。”

  续而他解释了一句:“如今刘使君前往南中征讨叟夷,成都一地,需镇之以静,不好弄出什么动静来,惊扰了他人。”

  “校尉心细,我倒是没想到这一层。”这名亲卫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张任不再接话,骑着越隙接着溜达了起来,他的眉目半拧着,看上去有些心事,刘璋南下征讨叟夷,他没有随军南下,没能追随在他的明公身边,让他这段时间有些惆怅,只能借着外出游猎,来舒缓下心情。

  他不由想起了当初他在州牧府发出的南征文书上,没有看到自家名字时,匆匆跑到刘璋处,向刘璋请命随军南征,刘璋说是南中之地,高山险峻,水急势猛,少有平原可以跃马驰骋,所以没有将他加到南征的名单中。

  当然这个问题没能阻挡张任报效刘璋的拳拳之心,他当时扬言愿为一名步卒,随刘璋南下征讨叟夷,为刘璋前驱,攻城拔寨,死不旋踵。

  但他的明公还是拒绝了,叮嘱他说,高沛在巴郡江州驻守,杨怀往白水关去抵御张鲁,成都没有知名的大将,明公考虑到需要一名武勇沉稳之人,留守成都外的军营,所以需要他留下来,看护一下成都城外东州兵和蜀兵的军营,同主簙兼中领军黄权,以及新任的郡尉严颜一起,把守好成都城外的大军,不要生出什么事情来。

  刘璋没有直接下一道命令,而是言语殷殷劝说他留在成都,张任自然不好反驳,于是留在了成都。

  张任看了看天空,远处的太阳将要落下,往西山溜下了不少,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低下头,在夕阳的照耀下,遍地枯黄的小草都镀上了一片金黄色。

  是时候该回去了,趁着休沐出来游猎的张任如是想到。

  张任挥手召集陪同他游猎的十来名骑士,骑士们见到张任发出的讯息,督促着坐下的马匹,很快聚拢到了张任的身边。

  等到一众骑士聚齐,张任驾着越隙,在骑士们的簇拥下,向着成都城外、大军屯驻的军营行去。

  在直道上向着军营奔去的张任,和一众骑士迎面对上,当张任看清了对方了旗帜后,他指挥着手下的骑士让到路边,先让对方通过。

  静候在路旁的张任,打量着面前这队来自州牧府的骑士,如鹰隼般的目光锁定了州牧府骑士簇拥着那名贵公子,他思索着是州牧府的何人出外游猎,须臾后,他大概猜到了这名贵公子的身份,当是州牧府的三公子刘瑁。

  对于刘瑁这位三公子,他是听过一些关于刘瑁的传闻,刘瑁在刘焉过世后不久,饮酒无度,招歌观舞,一点都没有为人子的孝心,更是刻薄虐待下人,杖杀了府里一名做事多年的老婢女,为此还和他的明公发生了冲突。

  为子不孝,为主不仁,这样的货色,让张任尤为不喜,同时他有些庆幸,幸好别驾王商和中郎将赵韪有识人之明,没有去顾忌长幼的顺序,拥立了他的明公刘璋出任益州牧,不然他这样的寒门,怎么都不会有出头的日子,哪能像现在一样,由一介书吏,一跃登上校尉的位置,都统刘璋帐下的精骑。

  被骑士簇拥着的刘瑁,也注意到了路边的张任,他思索了片刻,根据张任的服侍和旗帜,大概猜到了张任的身份。

  是那位在巴郡梁平单骑出阵,以一当千的张任,他弟弟刘璋的忠犬。

  刘瑁露出一丝厌恶的神色,但很快收了回来,继续向前行去。

  关于有些读者大大谈到的合章问题,这边是编辑建议,前期不好合章,因为一章20币和两章各10币,两章10币更容易让人接受,后期的话就不用顾忌了,等后面这边会合章发文

第144章 南中人口

首节 上一节 73/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