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人在封神,开局二桃杀三士

人在封神,开局二桃杀三士 第211节

  所有阐教弟子瞬间行动起来,一时间,杨戬率领一众阐教弟子化作一道流光,朝着西方昆仑山而去,眨眼间便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杨婵见杨戬等人顺利撤离,神色一肃,当即下令:“进驻镇南关,关闭禁制,请北伐大军入关!”

  随着杨婵的命令下达,众人进驻镇南关,庞大的禁制缓缓关闭,发出沉闷的轰鸣声。

  此时,闻仲手持雌雄双鞭,威风凛凛地端坐于墨麒麟之上,并且也已经得到金灵圣母的旨意,速速入关,当即大喝一声:“进关!”

  进关二字如同炸雷,响彻天地,一时间,北伐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浩浩荡荡地涌入镇南关。

  与此同时,人教玄都大法师亦是宣布法旨:“人教弟子听令,即刻返回首阳山,首阳山自此刻起封山!”

  此刻,孙悟空眼睁睁看着师父须菩提命丧殷子煜之手,那怒火瞬间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双眼血红,周身气息狂暴肆虐,恨不得立刻将殷子煜碎尸万段以报杀师之仇。

  不顾一切地朝着殷子煜扑去,然而殷子煜只是轻轻一挥袖袍,一股无形却磅礴的力量便如排山倒海般涌来,瞬间将孙悟空裹挟,眨眼间便把他送到了狮驼岭。

  孙悟空刚一稳住身形,如来佛祖带着几分沉重的声音便在他耳边响起:“悟空,你并非是此人对手,先去狮驼岭救出你师父.”

  如来佛祖跟观音菩萨一番劝解之后,孙悟空心中虽恨意难消,却也深知自己此刻绝非殷子煜的对手,无奈之下,只能强忍着悲痛与怒火,遵从师父曾经的教诲,决定先护送唐僧完成取经大业。

  当下孙悟空从狮驼岭之中救出了唐僧,继续踏上了取经之路。

  而此时三界的秩序开始有序的转变,阐教人教逐渐撤离天庭,截教开始接收秩序,同时太上老君也离开兜率宫,返回混沌太清天。

  两年时间,唐僧四人到达灵山,此次取经,终得八十部真经,而后师徒四人返回长安。

  如来佛祖看着唐僧四人离去,知晓他们四人不会回来了,因为东方的北伐大将也在取代大唐。

  如来佛祖面对一众诸佛,神色黯然,不禁叹息一声道:“西游不圆满,量劫失败,燃灯古佛、文殊普贤菩萨、大日如来佛上榜封神,万佛身死,皆贫僧之过也,贫僧就此退位,由弥勒佛祖为大乘佛教之主。”

  观音菩萨听闻,心中大惊,急忙上前劝阻道:“佛祖,不至于此,此次量劫波谲云诡,圣人尚且不能,更非我等所能完全掌控,还望佛祖三思。”

  弥勒佛也赶忙阻拦,一脸诚恳地说道:“请佛祖收回成命,大乘佛教如今正处存亡关键之时,万不能没有佛祖引领,还望佛祖以大局为重。”

  如来佛祖缓缓摆手,眼中满是自责说道:“西游乃是大乘佛教崛起之机,此机却在贫僧手中惨败,贫僧必要为此负责。量劫较量败于子煜之手,这是事实所在,弥勒佛祖为未来佛,智慧超群,德厚流光,从此大乘佛教之兴亡,还请弥勒佛祖费心了。诸位佛祖菩萨无需再劝。”

  如来佛祖言罢,将那承载着佛教气运之宝的十二品金莲,郑重地递向弥勒佛祖。

  众佛见劝阻无效,皆面露无奈之色。

  弥勒佛祖一番推辞后,终是无奈接下佛祖之位。

  而后,弥勒佛组尊如来佛祖为如来上古佛,尊观音大士为观音上古佛,尊孔宣为孔宣上古佛,同时敕封药师佛为未来佛。

  弥勒佛祖接位之后,宣布大乘佛教迁回须弥山,从此固收西方,不再参与三界秩序之争。

第223章 释放封神榜,帝辛归来见李世民

  此时西游虽然还未曾结束,但是量劫已经结束了,当阐教让三界各方的弟子返回昆仑山封山,让出此次秩序之后,则剩下的事就已经无足轻重了。

  而这次封神的则是镇元子,镇元子乃是散修,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性。

  现在到了封神之时,镇元子首先来到封神台,首先朝着紫霄宫跪拜:“道祖在上,今日弟子秉持道祖法旨,开始封神!”

  曾经姜子牙封神是秉持元始天尊法旨封神,而如今的镇元子封神则是秉持鸿钧法旨,故而此次封神在授权上,则是高多了。

  同时暗中也展现出一个新的逻辑,则是上次封神,元始天尊代表的是天道意志,而这次封神榜,则是鸿钧意志,这也代表了对三界的影响上,鸿钧真正的有了可以施展自己意志的时候。

  当然这一切都是殷子煜开头,西游开始之时,就给鸿钧送来了机会。

  不然的话,鸿钧一直是天道代言人,但是三界的事都是圣人秉持天道意志去做。

  而天道意志是什么?

  等同于皇帝,皇帝面对众多大臣自然要维持法度,但是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无法做,全都依靠法度,自己想要推行的大势无法推行,这就有了圣人。

  比如这洪荒需要天地人三道齐全,来稳定秩序根本,但是天道却不能明面反对,鸿钧证道收编到天道,其他的可能证道的,赐与紫气,诏安到天道,并且给予极高的地位,圣人之下皆蝼蚁。

  须知圣人证道的时候,洪荒连怎么进入大罗金仙之上的境界都没有呢,能够直接成圣对于这六圣的诱惑多大?怎么会奢求其他!

  圣人有点类似于皇帝东厂的作用,能够领悟天道意志,然后直接去执行,至于说通天跟女娲,各有各自的代表。

  女娲本为造化大道,人道之主,众生之主,却以圣人这个极小的代价取代,合理。

  通天为盘古三清之一,是必要成圣的,若是不让其成圣,则势必会证道混元,等于说,诏安。

  这几个圣人,接引准提真正的是得到成圣的机缘,而三清跟女娲都类似于天道诏安的性质。

  那么此次封神,则是鸿钧法旨封神,所封之神权利来自鸿钧,而昊天瑶池又是鸿钧的人,这便是此次封神的核心意义所在。

  镇元子手持封神榜,屹立于封神之地,神色庄严肃穆,忽大喝一声:“封神量劫封神者,今解除封神榜之桎梏,可携神体重获自由,待到修出元神,则神体本源自动回归封神榜,贫道这便开始封神。”

  镇元子言罢,封神榜之上神力涌动,光辉四溢。

  顷刻间,封神时期之三百六十五正神,皆感一股法则力量加身,束缚自身之久矣的封神榜枷锁,竟纷纷消散,所有正神皆有悲喜,不过全都终获自由之身。

  同时,原本封神之时,这些封神的人肉身早就没了,而封神榜塑造的神体则没有收回,可让他们继续用此神体。

  当然了,神体不过是暂用,这都是封神榜的本源,等待身死的时候,或者修出元神的时候,这神体就化为封神榜本源回归封神榜。

  此时,恢复自由的帝辛径直来到闻仲营帐。

  闻仲见帝辛归来,大喜过望,急忙上前道:“大王回来了!”

  帝辛微微点头,目光之中带着激动,感慨,欣喜:“一切多亏皇叔,吾回来了!”

  不多时,殷子煜亦返回北伐大军之处。

  如今的大战早就结束了,天庭秩序好说,只需要封神结束,昊天瑶池真正的掌权,则开始新的天庭秩序,人族这边,则是北伐入长安,取代天子,重订人皇,则秩序更替才算是结束。

  见帝辛归来,殷子煜面露笑意:“既然陛下回来,那就重新登临人皇位,继续北伐大业。”

  帝辛听后忙道:“皇叔大功于社稷,力挽狂澜,还是皇叔登基为宜。”

  殷子煜听后正色道:“陛下无需谦让,人皇守土死社稷,乃是大商万民之脊梁,今陛下归来,自然万众归心。而我,待量劫结束,便要闭关谋划证道之事。”

  毕竟,如今的殷子煜已经是有了超脱之心,未来会冲破天道枷锁,这个人皇对殷子煜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人皇的位置也不需要更替,至少不需要百年前提更替一次,比如帝俊太一的妖皇不知道当了多少元会,频繁的更替,则让一个族群无法真正的提升。

  既然执掌秩序,未来要治理三界,乃是要做到量劫的延缓,并且回返上古,清理因果,对于这个世界的理想,至少是一个闭关之间一亿年,但是世界如常而没有多大的变化。

  世界可以一直爆发争权夺利的征战,但是却不能有毁天灭地的本源丧失跟气运流失灵气枯竭。

  争夺大战则是众生的更替,这无足轻重,但是本源的丧失,气运的丧失,灵气的衰退则是世界的降格。

  也就说,未来殷子煜跟截教的秩序目标是世界的升维,而太古洪荒跟现在的三界,本质就不是一个维度,降格非常的严重。

  殷子表态之后,闻仲也立刻表态,毕竟比起人皇而言,这个证道才是敲定大商国祚万古长青的根本。

  闻仲亦附和道:“人族为万族之首,必由人皇统领。还请陛下率军北伐,以昭告天地之正义。”

  帝辛感慨万千:“皇叔曾言,让我忍一时之辱,必能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复安。今日,终得实现。”

  闻仲神色激昂,大喝一声:“陛下归来,全军拜见人皇!”

  大军之中,多为昔日衣冠南渡之民,皆曾目睹帝辛力战圣人而亡之壮举,今日见帝辛归来,无不为之感动。

  刹那间,众人齐齐跪地,高呼拜见人皇。

  帝辛心中感慨万分,高声道:“好,众将士请起。一切多亏皇叔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将倾,如今方有复国之望。昔日衣冠南渡十万年,今日随吾北伐,重建朝歌!”

  霎时间,北伐大军士气大振,一路势如破竹,如滚滚洪流,朝着长安迅猛奔袭而去。

  取经四人驾云一路东行,气氛却异常压抑,根本不知此时的灵山因为他们离去,已经完成了权力更替。

  并且佛祖的成佛之地灵山也没了,直接搬回了须弥山,并且由弥勒佛祖执掌大乘佛教。

  猪八戒自然是知晓量劫败了,而返回长安不过是完成西游,故而一路沉默寡言,往日里的插科打诨早已不见踪影,只是闷头赶路。

  沙僧亦是神情淡漠,目光中透着几分沧桑与迷茫,仿佛对这世间诸事皆已看淡。

  孙悟空则满脸仇恨之色,那仇恨如同熊熊烈火,在孙悟空眼中燃烧,似要为师父报仇。

  而唐僧,满心疑惑,对于三界发生的这般巨变,却一无所知,还沉浸在取经归来的喜悦与对未知封赏的期待之中。

  四人驾云前行,终见长安。

  唐僧望着那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长安城,心中感慨万千。

  遥想当年,自己从这里出发,踏上那漫漫西行之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风餐露宿,只为求得真经,普度众生。

  如今归来,长安城依旧繁华,可自己的心境却已截然不同。

  “忆往昔,孤身上路,一心向佛求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得今日归来。这一路的艰辛,唯有自己深知。如今真经在手,但愿能为大唐带来福祉,不负陛下所托,不负众生所望。”

  唐僧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感慨,却不知早已换了世界。

  孙悟空却无心听唐僧感慨,目光敏锐,远远便看到那如潮水般涌来的北伐大军。

  唐僧顺着孙悟空的目光看去,不禁惊呼:“悟空,长安这是怎么了?有叛军?”

  孙悟空面色凝重,沉声道:“先进城吧。”

  四人进城,唐皇此时正万分惊惧,阐教仙人与佛教佛祖皆已撤离,那曾经仰仗的强大仙佛瞬间消失,而如今北伐的大军又即将兵临城下,大唐江山岌岌可危。

  听闻唐僧归来,唐皇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赶忙宣请。

  唐僧一见唐皇,立刻伏地拜见:“陛下,贫僧西行十几年,终于取得真经八十部!”

  唐皇一愣,疑惑道:“八十部?为何不是八十一?”

  唐僧亦是满脸不解:“佛祖言八十部,贫僧也不知为何。”

  这八十部与八十一部真经,虽仅一部之差,却如同准圣与圣人之间的差距,浩瀚无垠,难以跨越。

  唐皇顿时皱眉,忧心忡忡道:“御弟取经不圆满啊?如今北伐叛军快到了,朕的大唐江山堪忧,御弟这真经恐怕也无用了!”

  唐僧听闻,顿时心慌意乱:“陛下,怎会如此?”

  就在此时,北伐大军已然兵临城下。

  猪八戒长叹一声,对唐僧说道:“师父,猴哥,取经已经结束,俺老猪应该走了,希望我们后会有期吧!”

  唐僧连忙问道:“八戒何处去?为何不跟贫僧回灵山受封?”

  猪八戒无奈地摇摇头,苦笑道:“师父啊,灵山都没了,还受封什么?”

  说完,猪八戒身形一变,化成本来模样,竟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扛着钉耙,驾云直奔首阳山而去。

  沙僧见状,也开口道:“师父,俺也该走了。”

  言罢,沙僧同样驾云,朝着昆仑方向而去。

  白龙马更是瞬间化作小白龙,朝着西海飞驰而去。

  看着弟子们纷纷告辞,唐僧顿时愣住,傻在原地,转头看向孙悟空,焦急问道:“悟空,到底发生什么事?他们为何不跟随回山受封?”

首节 上一节 211/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狩命登仙

下一篇:苦境:谁还不是个二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