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554节

可这个女人的下场也是活活饿死,当然,之前得抱着所谓亡夫的灵牌结婚。

一时间,到处在建贞洁牌坊,当然到处也在死人,可以肯定是,死的都是女人,为了所谓的节和烈。

尤其是在审判的力度上,比如男女偷情,错皆在女人身上,女的就得千刀万剐加浸猪笼,男的却可以逍遥自在,大可以寻觅下一个目标。

把道德和法律的责任强加上当时没有力量去反抗的妇女身上,如此儒学不要也罢。

程朱理学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程颢、程颐理学的开创者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指出人伦就是天理。

修养最高境界也是“仁”格物致知物皆有理)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论,理先于气,仁是终极源泉,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是人性最高境界。

这完全是扯淡,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或者说为了当时大宋现今的社会现状吧!

所以,儒学根本不需要所谓的程朱理学,这完全是糟粕,完全是走上了歧路。”

说道最后荀子语气都变的冰冷无比,很显然,对于程朱理学,他是真的很不屑,甚至想想要直接将之灭亡,只可惜程朱理学在大宋已经广为流传,深受大宋儒生的喜欢,而且还有大宋孔家后人在其中推波助澜,他也不好做什么。

不仅如此,这一套还在大元,大明,满清都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这一下,荀子更不会做什么了,但是,他却全盘否决了程朱理学,不认可他作为儒学的思想。

求自动订阅………………………….

第八百零三章 心学就是儒家挽回颜面,崛起的契机

“可是,老师,孔圣的后代不是就是从大宋开始被选定为衍圣公,其中的用意不是为了给儒生一个榜样,让天下儒生都为大宋朝廷所用吗?

而后,大元,大明纷纷效仿如此呢?”

“这确实是宋帝想出来的一个好方式,让天下士子为他所用。

但是你看西洲北部的三国那里的孔融也是孔圣后代,为何没有成为衍圣公。

大宋出现衍圣公正如你所说,是为了给读书人一个信仰,是具有荣誉性质的封号,表面上是因为孔子的儒家学说传承百多年,为很多历代统治者都极为提倡,说明他们对儒学的一贯重视。

但是你看看大宋衍圣公的孔家后人都做了什么,自从此爵位出现之后,南洲之地,女真人、蒙古人争相窃取借以笼络人心。

历代的宋、金、元政权各拥“衍圣公”,一在衢州、一在开封、一在曲阜。

大宋29孔端友袭封奉圣公,为通直郎、直秘阁,仍许就任关升,以示崇奖。

因蒙古族起兵南下,族人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京,曲阜孔庙则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

蒙古族占领曲阜,先后以孔元用、孔之全父子为衍圣公。

这样,宋金元三朝并起,各有一个衍圣公。

蒙古骑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圣公孔元措被元政权所得,仍封孔元措为衍圣公,而改封孔之全只充曲阜令。

可以这么说,南洲几乎各大强大势力中都有一个衍圣公,而且这些孔圣后人毫无气节不说,他们还上书皇帝废除其他衍圣公称号,之能保留自己的衍圣公称号。

这不就是典型的墙头草吗?

不止如此,在大元,忽必烈建立元帝国,又找出新的孔圣后代成为大元衍圣公。

在忽必烈即汗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宗藩的权力。

但是受政权性质的制约和蒙古统治的需要,为加强中央集权“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孔氏子孙失去了汉地世侯支持。

但是,还是保留了衍圣公的爵位,不止如此,比起大元的汉人来说,要好的太多太多。

这难道是孔圣儒家的气节吗?恐怕不是吧!

然后你在看大明孔弘绪的孔家,看看都做了些什么。

现在直接被曝光出来,这一下,可以说是将九州所有儒家子弟都算计进去了,因为他是孔圣后人,因为他代表的是儒家脸面,现在不仅被剥夺了脸面,还做出这么多天怒人怨之事,可以说,我们儒家现在已经到了至暗时刻了。”

这般说着,荀子心里不免叹息了一声。

这一切又能怪得了谁呢?

还不是孔圣后人受不了权利,财富的侵蚀才做出这等事情。

难怪太子殿下早早在丰州废除儒学的主导地位,想来他应该早已经知道这些事情了吧!

而且现在又有心学的出现,怎么感觉这一切好像都在太子殿下的算计之中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真是太可怕了啊!

赵辰:你想的有点多,我吃饱了撑的算计你们。

“老师,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闻言,伏念此刻也着急了,恐怕接下来还真是儒家的黑暗时刻了。

如果一个处理不好,儒学恐怕要真的受到君王的排斥了。

“为师方才都说了,心学就是我儒家重新崛起,挽回颜面的时候。只要我们结合儒家学说,将心学重新注解,将其中很多有利于儒家的观点全都放大,并且将心学中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这样一来,一门能够直逼圣人的学说不就出现了吗?”

荀子说出自己的观点。

“可是老师,这样真的好吗?不会引起太子殿下的不满吗?”

伏念虽然感觉这是最好的,但是这可是太子殿下的学说,胡乱改变其中的意思真的好吗?

“不会的,既然扶苏公子能够找到为师,这说明应该是太子殿下授意的,既然如此,我等为何不为儒家提供一些便利呢?再说,只要为师保持心学的基本基调不便不就行了吗?”

“这有些难吧!学生现在已经明白,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知和行原本就是同一个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两个层面。

既要保持着核心观点,还要加入儒家的思想,这怎么看怎么感觉很难。”

“呵呵,这就是为师这段时间钻研心学的用意,其中心学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的“致良知”学说,是把孟子的“良知”说拿过来而加以发挥的。

甚至187可以说,心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借鉴了一些佛家和道家思想,但其思想本质是儒家思想。

太子殿下创立的这心学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借鉴的儒家思想,

从孔圣开始,大致可分成两大部分,一、心性儒学,侧重个人修养。二,社会儒学(或叫经世致用儒学,或社会政治儒学),侧重社会管理。

但在孔子之前,儒家思想已有一些基础,只是不成体系而已。其中,心性儒学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相传授受的“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那时,已经开始讨论人心和道心的问题。

孔圣对天命、人性和生死问题谈的不多,并不是孔圣不懂这些。

孔圣曾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性相近,习相远。天何言哉。

因为孔圣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战乱纷繁,民不聊生,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孔圣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社会,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求自动订阅……………………………….

第八百零四章 态度彻底转变的伏念

伏念还是认真听取。

毕竟,对于心学的研究他也只是看了一遍罢了。

根本没有自己老师研究的透彻。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孔圣也只是为了传播儒学,但是并没有深入发扬儒学,可是,孔圣不愿多说,不代表他的弟子们不说。

孔圣的弟子从曾子开始,提出诚意,正心。

子思则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

直到亚圣孟子的出现,他是当时儒家思想心性之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者。

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是对心学思想的总结升华后。

那么,良知二字从何而来。

没错,正是从亚圣孟子这里而来。

孟子说:不虑而知,良知也。不学而能,良能也。

意思就是,不用经过思考的知,是良知。不用去学习,就能掌握的的能力,是良能。

在孟子看来,良知、良能是人依靠天赋带来的,是先天就有的。

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29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在此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修身、立命等八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尽心则可以知性,知性则可以知天。

所以孔圣也曾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心性与天都是形而上的,性就个体而言,天就宇宙而言。知性则明明德,知天即知天命。

我若知天,天当知我。

这是儒家思想中,孔子和孟子对人性,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是儒家思想的人生哲学部分。

在佛教禅宗中,有明心见性之说,而在孟子提出了心的四种属性,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并对应的提出四端之说,端就是源头、种子的意思。

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就是,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这四种心,就是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的发端和种子。

也是心学所说的良知的发源和种子。

这四粒珍贵的种子,是天赋给人的,是人人生来都具有的。换句话就是说,良知是人人都有的。

但是,既然人人都有,为什么不同的人在成人后,良知的发用和体现却不一样呢?这和种子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有关。

如何对待种子,都知道不需要你去揠苗助长,也不需要你去过分照顾。

只要给它适当的、正确的成长环境,它自然而然就会生根发芽,成材,甚至成为参天大树。

所谓“尽心”,就是要让这四粒种子在你心中尽可能的生根发芽,尽性的生长,直到让你的心中充满了仁义礼智,充满了良知。

尽心后,你才能知性,知道本性后,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天命。

《中庸》开篇所说的“天命之谓性”,每个人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上天的使命而来,但天不言,天并不会直接告诉你,你的使命是什么,而是以一种隐形的方式,把你的天命赋在你的本性中了,要想知道天命,就必须先认识你自己,知道你的本性。

恐怕时间人类,不会有人不想知道自己的天命吧?知天命了,你才会真正知道你的价值,你生命意义所在,才会顺天命而行,才会心安,才会成为圣人,才会最终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才会达到人身体虽死,但精神不朽的境地。

人人都生而拥有这四粒种子,用心去培育这四粒种子,让良知成为内心的主宰,这就是成为圣人的道路和方法,不需要再向外去索求。

心学就是在这四粒种子的基础上,种下了精神牵引,正如心学中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就像我们内心的常驻法官,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干净利落的、准确的告诉我们是非对错,让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游刃有余的去做事情,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心安理得。

但是一个人的良知究竟有多少呢?这不得而知,心学中也没有提出解决之法。

首节 上一节 554/5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族修仙:从肝经验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