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97节
尚书令王晏选送自己门生补仕内外重要机构,但陆慧晓用了几人便不再用了,王晏很恼恨他,后来送他一个女人,想和他重新修好,但陆慧晓不接受。
吏曹都令史行使权力以来,有关于官员的选任,陆慧晓都是按自己意志行事,从未和他说什么,于是萧赜派侍从单景俊去责问这件事。
陆慧晓对单景俊说:“我已经六十岁的年纪了,不需要询问都令史怎样才能做吏部郎。萧赜若觉得我不称职,我马上就可以不干了。”萧赜很忌惮他,后来想任命他为侍中,因为他身形短小,才做罢。
萧赜紧急叫停,“等等,什么叫做忌惮他,朕身为皇帝,怎么会去忌惮一个臣子!”
萧然伸出一根手指头,在萧赜的面前摇了摇,“你可不要嘴硬。”.
第1107章死不承认!
萧赜死不承认,“这可不是嘴硬,我可是皇帝!”
萧然耸了耸肩,“行行行,你是皇帝,你怎么会忌惮他呢,那你怎么不直接让他回家吃自己呢。”
萧赜的嘴张张合合,“那,那我只是觉得,好歹是个人才,我这是宽容大量!”
到底没有很熟,萧然选择放他一马,“那就当我说错了吧,不过既然你都说了他是个人才,那他自然很不错,虽然小老头有的时候比较固执,但谁又能说这不算是优点呢?”.
萧子良在一旁只是点头,不发一言,但实际上把萧然说的话都记在了心里。
但萧然却看向萧子良,“你身边的沈约,等人,其实都很不错,当然,我指的是才能,但是有的时候看人也不能只看能力啊。”
这话说的意味深长,事实上,在萧赜刚死,萧昭业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也有人支持萧子良,毕竟萧子良不管怎么说,在处理政事上更有经验。
按理来说,“竟陵八友”,都是由萧子良召集来的,应该和萧子良是既定的盟友才对,但是实际上支持萧子良的却没有,而不得不提的,就是沈约。
据说沈约左眼有两个瞳孔,腰上有颗紫色的痣,聪明过人,而且他还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
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经常把油灯的油少放些好让他早些睡觉,沈约白天读的书,晚上就能背下来,于是对不少典籍都很熟悉,还很会写文章。
沈约刚做官时任奉朝请,蔡兴宗听说他很有才华而十分看重他,还曾对他的几个儿子说:“记室沈约人才德性都堪作老师和表率,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向他学习。”
萧然说道:“由此可见,沈约的才学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质疑的,萧长懋对沈约也很是赞赏。”
当时东宫人才济济,而沈约尤其受到赏识与亲睐,每逢值班去见太子,总是谈到太阳落山才出来,当时王侯到东宫,有时不能进宫,沈约总是劝说太子,替王侯传话。
太子说:“我平生很懒,很晚才起床,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谈讨论后,就忘记睡觉,如果你要我早点起床,可以时常早些进宫中来。”于是提拔沈约为太子家令。
而也就是这个时候,萧子良也在招徕有才华的人,时称网得天下才子,也有了“竟陵八友”的美谈。
萧然说道:“但是当时沈约并没有支持萧子良,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大齐其实并没有延续多久,就被梁给取代了。”
看着萧道成要发脾气,萧然连忙接道:“不过梁的皇帝是萧衍。”
萧道成到了嘴边的脏话又收回去了,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骂,骂吧,也算是一家人了,不骂吧,萧衍又不是他的血脉!
最终萧道成决定继续听。
萧然说道:“其实最开始萧衍十分犹豫,但是沈约一直在一旁劝说萧衍称帝,还连夜帮助萧衍起草诏书,萧衍就被沈约说动了。”
当时萧衍功业已成,天意人愿都归属于他,沈约曾试探性地给萧衍提及代齐的话题,萧衍没有做声。
过了几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不能指望用淳朴的风气来期许万物,士大夫攀龙附凤,都是希望取得一点点功劳,以保住自己的福禄。
如今幼小孩童、放牧的老百姓都知道齐朝的天下已经完了,没有人不说天下应当归您主宰的。天象和人事都表现出改朝换代的迹象,特别是永元以来,这种迹象更加明显。
巫师预言说:‘行中水,作天子。’这就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一样明白清楚。上天的意志不能违背,民众的心情不能不顾及。如果是天命决定了的,虽说想谦让推脱,也是不可能的。”萧衍说:“让我再想一想。”
沈约继续进言道:“您最初在樊、沔一带带兵起义时就应该考虑好,现在帝王的大业已完成,何必再思考呢。过去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刚进入皇宫时,民众便说这是我们的君王。
周武王不违背民众的意愿,立即正位也没有再去细想。您自从到了京城,气运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周武王相比,只是快与慢不一样罢了。
如果不早日把帝王的大业定下来,顺应天神与人民的愿望,假如有一个人反对,就会损害您的威望与名声。
况且人心不像铁和石头一样一成不变,世上的事情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怎么能像建安时的魏武帝那样把人臣的名分留给自己的子孙呢?
如果皇帝回到首都,公与卿都在各自的官位上,那么君王与臣子的名分就定下来了,不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君王在上很贤明,臣子们在下面很忠诚,怎么还会有人敢和您一起作乱呢?”
萧然说道:“这次劝说,萧衍认同了沈约的看法,但他也并不是立刻就决定了,他又去问了范云。”
沈约离开后,萧衍召见范云并告诉他沈约的意见,范云的回答也和沈约的观点基本一致,萧衍说:“看来聪明人的看法无意中一致了,你明天早晨和沈约一起再来。”
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你一定要等我一起去。”范云答应了他的要求,而第二天,沈约却偷偷在范云的前面进宫去见萧衍。
萧衍让他先筹划有关事项,沈约从怀中取出早就写好的诏书和官员设置情况的文书,萧衍看后基本没有改动,过了一会儿范云到了,到宫殿门前没法进去,在寿光阁外面来回走动,口中不停地说“怪事”。
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说:“结果怎么样?”沈约把手抬起来指向左边,范云笑着说:“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
过了一会,萧衍便召见范云并对他说:“平时和沈约待在一起,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今天他的才能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真算得上见解高明的人。”.
第1108章才华出众!
范云说:“您重新认识了沈约,也和沈约现在重新认识了您是一样啊。”萧衍说:“我从发兵起义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功的臣子和将领,确实有他们的功劳,然而完成帝王大业,功在你和沈约两位。”
萧道成看向萧子良,问道:“这沈约当真如此有才能吗?”
萧子良回答道:“别的方面我不知道,不过从写文章的方面来看,他确实才华出众。”
萧然插嘴道:“他有没有才能先不说,就说他去找范云,让范云第二天务必要等着他一起去,结果他却抢在范云前面,自己偷偷去了这件事,就让人觉得不应当。”
明明是你主动叫人家等你,结果你先偷跑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萧道成几人还真就没有太注意,此时听萧然点出来了,也觉得有些道理。
萧然继续说道:“不过不管怎么说吧,反正萧衍对他还是挺看重的,往他身上加了一堆的官职不说,就连沈约的母亲去世,萧衍都亲自前往凭吊。”
“甚至因沈约年老体衰,不能悲伤过度,所以萧衍还派中书舍人帮沈约谢绝宾客来访。”
说着,萧然话锋一转,“不过沈约荣宠一时,最后却是自己想东想西,导致忧惧而死。”
沈约虽长期担任宰相职位,但他自己却对御史台的工作有兴趣,不少人也都认为他适合在御史台任职,但萧衍始终不取用他,于是沈约请求辞职,又得不到萧衍的同意。
沈约与徐勉向来很好,便给徐勉写信向他诉说,徐勉在萧衍面前为他求情,请求按三司的标准让沈约告老还乡,萧衍没有同意,只是给沈约增加了鼓乐的种类和乐队人员。
萧衍对大臣张稷心存旧怨。张稷死后,萧衍同沈约谈起此事,沈约说:“尚书左仆射出任边境州郡的刺史,这是过去的事,何必要再提它呢?”
萧衍认为沈约在庇护亲家,便很气愤地说:“你说这种话,还算是忠臣吗?”接着便起驾回宫,沈约很恐慌,竟没注意到皇帝已起身回宫,仍然呆坐在那里。
回到家后,沈约仍心神不定,未至床边便坐下,以致坐空而摔倒在地上,并因此而得病,病中梦见齐和帝萧宝融用剑割断了他的舌头。
请来巫师察看的结果竟跟他梦中所见相一致,于是沈约请道士向上天奏赤章,说萧衍萧衍禅代之事并不是自己的主意,萧衍派御医徐奘去给沈约看病,回宫后徐奘将这些情况全都告诉了萧衍。
萧赜不屑,但同时也很疑惑,“他早年间连撺掇别人称帝都能干的出来,怎么这个时候反倒是胆小起来了?”
萧然说道:“也不能说他胆子小,应该说他胆子大才对,萧衍对他的看重,让他得意忘形了,所以屡次激怒萧衍,等到他清醒过来之后,可不就是害怕么。”
在此之前,沈约曾陪同萧衍宴游,正赶上豫州献上时令贡品栗子,直径达一寸半,萧衍对此感到很新奇,问沈约说:“史书上关于栗子的典故有多少呢?”
并和沈约一起将所记忆之事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所知的比高祖少三件事。出宫后沈约对人说:“皇帝很要面子,护短,如不让着他他就会羞愧而死。”
萧衍认为他的言论太不恭敬,要惩治他,经徐勉恳切地劝谏,萧衍才罢休。而这次听说了赤章的事,萧衍特别生气,多次派使者谴责沈约,沈约恐惧而死。
本来他们只是觉得,沈约因为一个梦,然后说什么当初不是他的主意,这个人未免太过虚伪,一点都不君子。
等到他们听到沈约竟然敢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如不让着他他就会羞愧而死”,他们都觉得沈约是不是疯了。
萧道成道:“怪不得他忧惧而死,这话说出去的时候,沈约怕是没当回事,等他反应过来自己太过得意忘形的时候,自然会后怕,再加上萧衍多次派人谴责他,他自然就更害怕了。”
萧然说道:“萧衍也认为沈约为人轻脱,不过他的才华倒是毋庸置疑的。”
沈约的辞赋作品,由于六朝文献的严重散失,其中大部分已经佚去,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从唐代欧阳询所编的类书《艺文类聚》中辑出的十篇辞赋的片断,和《梁书·沈约传》所收录的《郊居赋》一篇全文了。
虽然总共只有十一篇,且其中十篇是残篇,但是通过仔细研读、细致分析,从这为数不多的沈约现存辞赋作品中,可以看出。
沈约的辞赋,既有对楚辞的继承、对前代咏鸟传统的延续,也有对潘岳《闲居赋》和谢灵运《山居赋》的借鉴,更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从而形成了其辞赋的独特之美。
韵律之美是沈约辞赋最鲜明的特点,讲究押韵,追求对偶工整,善于运用双声叠韵、行文讲究平仄等使沈约辞赋形成了一种声律的和谐,读起来回环往复、朗朗上口。
而最重要的是,沈约不仅倡导声律论,而且身体力行,创作出具有声律之美的辞赋作品,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理论。
沈约的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使自己的作品具备独特的声律之美,深受世人的喜爱,而且为后世律赋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沈约提倡的文章“三易”说理论,不仅开创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新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文坛写作用典过多、语言晦涩难懂的弊病。
而且对于引领“易用事”、“易识字”、“易诵读”的正确文学发展方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萧然说道:“所以说,沈约文学上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能有那么大的名声也并非欺世盗名之辈,同时沈约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好收藏书籍。”
沈约喜欢书籍,收集图书达两万卷,当时京城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是南朝中国藏书第一大家,而且沈约的藏书理念也和别人不一样.
第1109章社会所用!
萧然说道:“收藏书籍的文人有很多,但沈约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沈约并非是将这些书籍束之高阁,或者是当做自己的战利品,而是致力藏书的利用。”
史乘记载,沈约注意识拔笃学之士,并在图书资料方面,尽其家藏以提供方便。如同时代的王筠,即得到沈约多次赠书,成为藏书界之美谈。
尽管史乘所载,仍显粗略,但沈约的藏书理念,在只言片语中阐发得还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沈约继承了东汉文学家蔡邕关于图书藏用的理念,不独藏书之私藏,且致力于藏书为人才所用,为社会所用。
其次,提出了藏书“遇贤者与之”的思想,沈约鉴于古往今来藏书家子孙失书、散书的教训,提出了“凡书多与人”,“遇贤者与之为高”的思想。
“不过——”萧然话锋一转,“在治国方面,沈约受到的质疑还是挺多的。”
不管是萧赜还是萧鸾,都曾在不同场合,说出“学士辈不堪治国”、“学士辈不堪经国,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用”等类似评价.
萧道成说道:“是个可以用来收揽学子之心的,至于其他的,且不说他究竟有没有治国的能力,只说他容易放肆这一点,就不合适。”
就像萧衍,他那么说萧衍,萧衍难道不生气吗?自然是生气的,但是人家好歹是帮助你建国的大臣,你还能因为几句话就把人弄死吗?自然是不能的。
不然天下的学子,尤其是沈约的学生或者粉丝,人家会怎么看待你这个皇帝,只会说你没有容人之量。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沈约当成类似于标杆一样的人,拿他当做学子的诱饵。
萧然突然来了灵感,“这他最好的去处,不就是当老师么。”
几人被萧然这话说的一愣,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好像也有道理啊!
不过这个学校的事情,还是要再商量一番,萧子良已经将这件事记在心里了。
这时,萧赜说道:“国师大人,我现在心里最大的忧虑就是北魏,虽然如今他们没有动作,但我就怕我死后,他们会再次扑上来。”
诚然,萧赜和北魏那边的关系还不错,但是等他死了呢?如今北魏不动,一方面是因为萧赜,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在积蓄力量。
萧然皱了皱眉,想了好一会,脑海里才冒出一个人。
“我怎么把他给忘了,陈显达也是抗击北魏的重要人选啊。”
萧赜愣了一下,随后一拍手掌,“是了,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当年刘休范举兵起事,萧道成率军迎战,陈显达随萧道成在新亭垒抗击叛军,陈显达与其他将领率水军与刘休范军接战,颇有杀获。
当时刘勔在朱雀航战败,叛军进入杜姥宅,等到刘休范被杀后,萧道成欲还守宫城,有人对萧道成说:“刘休范虽死,但他的党羽还在,人情难固,不可轻举妄动”。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