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51节
拓跋珪心里一动,但又有些顾虑,“那末儿怎么办.....”
拓跋嗣也抬头看向萧然,救命啊,他也想去啊!
萧然耸了耸肩,“这就没办法喽,你俩只能去一个。”
父子两个瞬间对上了眼神。
爹,让我去!
你爹老了,没几年好活了,这皇位还是要在年轻人手里。
虽然萧然从他们的眼神中看不出来这两人在表达什么意思,但是看拓跋嗣垂头丧气的样子,萧然就知道,姜还是老的辣啊。
败下阵来的拓跋嗣看向萧然,问道:“就算我不去,我回去,可是父皇走了,这里怎么办?难道就不管了吗?”
萧然和拓跋珪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向他。
拓跋嗣被看的心突然慌了一下,“怎么了吗?我说错话了?”
萧然摇了摇头,“那倒没有,就是怀疑你的脑子是不是得病了。”.
第998章东躲西藏!
拓跋嗣呆愣愣的摸了摸自己脑门,“没有啊.....”
拓跋珪不想看着自己儿子在自己面前犯傻,便说道:“你是从几年之后过来的,现在身为太子的你不是也还在么,也不差那么几年了。”
拓跋嗣一听,连连摆手,“不不不,我不行!”
也是,这个时候都拓跋嗣也就十四五岁,不过他现在也只有十七八,要说差,还真就没差太多,这样也免得以后拓跋嗣东躲西藏,担惊受怕了。
拓跋珪大手一挥,“去,将太子叫过来。”.
随后又看向拓跋嗣,“能不能行不是你说了算的。”
拓跋嗣一顿,好吧,虽然这是以前的自己,但现在依旧是两个人,自己不能替他做主,就是他现在也有点想不起来,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了。
没过一会,太子就走了进来,在看见拓跋嗣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傻了。
“父皇....这是....皇兄?”
拓跋珪眼睛一瞪,“什么皇兄!你哪有什么皇兄!”
太子看向拓跋嗣,不是,他俩都这么像了,说没有血缘关系这谁信啊!!!
“咳咳.....父皇,若是有皇子流落在外,如今认祖归宗倒也正常。”
拓跋珪瞬间理解了他的意思,“这不是你皇兄,这是....”
好像怎么解释都不对。
于是拓跋珪干脆把问题扔给了拓跋嗣,“你自己解释去吧,轴的很。”
拓跋嗣有点不好意思,将太子拉到一边解释起来。
太子听完之后,一脸震惊的指了指拓跋嗣又指了指自己,“你是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不过你是从几年后回来的?是国师带你回来的?????”
拓跋嗣一脸认真的点了点头。
太子神情恍惚,他觉得自己的三观都受到了冲击。
萧然冲着太子挥了挥手,叫他过来,然后说道:“那些都不重要,现在重要的是你爹过两天得和我走,所以这几天就是疯狂学习的时候。”
太子看向萧然,觉得自己本来就已经糊涂的脑子现在更是一团浆糊了。
“走?走去哪?”太子问到。
萧然说道:“反正就是要跟我走,等到时候让你....让那个几年后的你和你解释吧。”
拓跋嗣苦着一张脸说道:“国师,我叫拓跋嗣。”
萧然说道:“我知道你叫拓跋嗣,我还能不知道你叫什么么,只不过现在不太好称呼你们两个而已。”
拓跋嗣选择了摆烂,“随国师大人心意就好。”
说罢,拓跋嗣揽着太子坐到了萧然的身边。
拓跋珪也看向萧然,说道:“我知道国师知道的事情很多,就麻烦国师教导一下我这个不成器的儿子了。”
萧然却说道:“教导的事情还得是你来,只不过一些事情我倒是可以告诉太子。”
太子此时也反应过来了,不管是因为什么,反正这个国师肯定是座上宾,而且还知道很多事的样子,要以礼相待。
于是太子连忙站起身来,冲着萧然鞠了一躬,“多谢国师。”
萧然摆了摆手,“小事,小事,咱们先来说说朝堂,你们朝堂上要怎么做,那肯定是由你们自己来判断,只不过我也知道,你们现在比较缺少人才,那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
说到这,萧然看向拓跋珪,“说起来,这人现在都落魄还和你有点关系呢。”
拓跋珪说道:“能和我有什么关系?”
萧然一笑,“这个人,叫张衮。”
拓跋珪张了张嘴,没说话。
张衮才智高远,人品敦厚,青年时曾任五官掾,拓跋珪为代王时,十分器重张衮,选拔他为左长史,让他参与军政大计。
张衮立志辅佐首领,安定乱世,他常对人说:“乐毅为燕昭王出谋略,荀攸竭心辅佐魏武帝,能辅佐一代英主,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定能够囊括六合,统一四海。赶上时世风云变幻的机会,却不想建立腾跃之功的人,称不上是人中豪杰。”
由此可见他的志气高远。
而不得不说,张衮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张衮追随拓跋珪四处征战,屡立军功。当时,北方割据势力刘显地广兵强,但他性格凶暴,兄弟间互相猜忌。
张衮及时建议拓跋珪:“刘显才高志雄,有意吞并天下,势难共存。但是,内部争权夺利,势力削弱,此机可乘,应该联合后燕皇帝慕容宝,共同进攻刘显,此举一定能够取胜。”拓跋珪采纳了建议,攻破刘显,从而为北魏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后来慕容宝带兵来争夺地盘,张衮又提醒拓跋珪说:慕容宝取得滑台后,集中优势兵力来侵犯,锐不可当,不宜跟他硬拼,应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灭掉他。
同样的,这次拓跋珪也听从了他的建议,指挥军队在参合陂迂回侧击,重创慕容宝军队,使其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北魏的势力强大起来,遂进军中山郡,讨伐慕容宝。
张衮在度量形势后,便主张运用政治攻势,写信给对方讲明利害,慕容宝看信后,不战而退,此次战役之后,北魏占据了中山郡。朝廷论功行赏,拜张衮为奋武将军、幽州刺史,并封其爵为临渭侯。
萧然说道:“张衮可以说是确实做到了他的想法。”
太子问到:“那为何说他落魄?”
萧然笑了笑,“这个嘛.....凡事总是有个‘但是——’嘛,很快张衮的‘但是’就来了。”
天兴元年,拓跋珪下令让张衮、崔逞给东晋将军写信,并且指定他们俩在信中要措辞侮辱东晋皇帝,但张衮和崔逞不愿意这样做,只是称东晋皇帝为“贵主”。
是贵主,不是陛下,说不上贬低,只是避而不谈。
但这让拓跋珪怀疑他们还在思念汉族的皇帝,一怒之下,便杀死了崔逞,同时降张衮为尚书令史。
张衮本来就有着凌云之志,结果现在却被一朝打落下来.
第999章劝课农桑!
这让张衮如何能接受。
从此,张衮心情苦闷,晚年只在自己的封地内劝课农桑,让百姓休养生息,闲时手持卷书,校勘古籍,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萧然说道:“张衮的能力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这个可以问你爹。”
拓跋珪只是冲着太子点了点头,毕竟萧然这话说出来倒是显得他小心眼了,所以他现在不太想开口。
太子一脸认真的点了点头,“我记住了。”
随后太子又看向了拓跋珪,也不知道是在寻求他的赞同还是什么,反正在拓跋珪看来,他儿子这可能是在问他,为什么会因为这点事就把一个人才给降职.
于是拓跋珪轻咳两声,说道:“继续说吧。”
萧然想了想,说道:“其实有很多我都已经告诉过了拓跋嗣,但我现在倒是想起来一个人,那就是燕凤。”
燕凤活跃的事情是在很早的时候,他年轻时,喜爱读书,广泛阅览经书史籍,对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特别有研究。
拓跋什翼犍,也就是拓跋珪的祖父,早就听说他的名声,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凤不肯受聘,拓跋什翼犍带兵包围代郡,对代郡的人说:“如果燕凤再不肯来的话,必将屠城”。
代郡人十分恐惧,便把燕凤送到军中,拓跋什翼犍和燕凤交谈甚欢,以贵宾的礼节对待,任命为代王左长史,参与处置国家大事。
后来,燕凤作为使者,觐见前秦宣昭帝苻坚,苻坚询问燕凤:“代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燕凤答道:“宽和仁爱,谋略高远,一代雄主,有并吞天下的大志。”
苻坚又问:“北方人没有坚固的甲胄和锋利的兵器,敌弱就进,敌强就退,怎么能够兼并天下呢?”
燕凤说:“北人强悍,上马时手中拿着三种兵器,奔跑如飞。国君雄俊过人,征服了北方。现有精兵百万、号令齐一。军队没有辎重、粮草等的拖累,轻装行军,迅疾如飞,能向敌人取得各种资财。这也就是南方常感疲敝不堪,北方常常战胜的道理。”
苻坚问:“代国现有多少人马?”燕凤说:“精锐士卒几十万,战马一百万匹。”苻坚说:“汝所说的人数还差不多,战马数就说得太多了”。
燕凤说:“云中郡从东山起到西河长二百里,北山到南山宽一百多里,每年的初秋,马匹常常聚集在这里,差不多把全川都塞满了。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推算,恐怕所说的数量还不够呢”。当燕凤回代国时,苻坚还赠送了许多礼品。
拓跋珪笑着说道:“他可真是为了我殚精竭虑啊!”
这话萧然是赞同也不赞同的,拓跋什翼犍驾崩后,苻坚打算将拓跋珪迁往长安。
燕凤考虑到拓跋珪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坚恳求说:“代主初崩,臣子们或离或叛,遗下的孙子年轻,没有得力的人来辅助,代国中的别部大人刘库仁有勇有谋,刘卫辰狡猾多端,都不能让他们独掌大权。
应当把部属分为两部,分别统领。两人一向有深仇,实现势力均衡,谁也不能首先发难,可以说是防御边患的上策。等代王的孙子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复立的大恩大德啊”。苻坚答应后,燕凤立即回到代国。
萧然说道:“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家是单纯的想要保护你祖父的血脉,保护当时的代国呢?”
拓跋珪眼睛一瞪,“不可能!燕尚书可是我朝重臣!肯定效忠于我!”
萧然说道:“我没说他不效忠你,就是吧...人家效忠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是皇帝呢?”
这.....
拓跋珪觉得自己无法反驳。
萧然一笑,说道:“何况也不止是你,你儿子,你孙子,人家都得到重用了啊。”
燕凤一生历尽五朝,尽力辅佐,是代国与北魏初期的重要大臣。
拓跋珪说道:“有才之人,自然要得到重用,这也算是我留给他们的。”
萧然想说,有没有可能人家其实是你祖父留给你的,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本来拓跋珪因为服用寒食散,体内就有毒,他怕再给他气的气急攻心了。
于是萧然便说道:“行吧行吧,是你留给他们的,不过我突然想起来一个人。”
拓跋珪有些疑惑,“你说的是谁?”
萧然说道:“许谦。”
许谦和燕凤是同乡,一起负责教授太子儒家的经典。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