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92节

  李固到职后,全部将郡兵罢遣回去种田,只挑选留任有战斗力的一百多人,用恩信招诱盗贼投降,不到一年,贼人都逃散了,杜乔等八使案察天下,杜乔到兖州后,表奏李固政绩为天下第一,李固得以升任将作大匠.

  之后李固更是为朝廷推荐了许多的人才。

  在此之前,周举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许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官宾客亲属,宦官常替他们求情,朝廷便叫他们不必追究。

  而旧时三府选令史,光禄署试尚书郎,到这时都靠关系特派,不再选试。

  李固便与廷尉吴雄上疏,认为八使所检举的人,应该赶快诛罚,选举署置,可以让有关部门去办。

  刘保被他们的话打动,于是罢免八使所检举的刺史、二千石,又从此减少特派,并责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都大加称赞。

  李固又与光禄勋刘宣上言道:“近来选举牧守,多数不称职,甚至横行无道,侵害百姓的权益。而陛下应该停止享乐游玩,专心庶政。”

  刘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是下诏各州劾奏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为政有乖错不正、对百姓无益的,都免去官职。那些有奸秽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诏狱。

  萧然说道:“由此可见,其实刘保也并不是全然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也不是说全然相信别人的人,只能说刘保这个人,他只对自己觉得信任的人,他才会听话。”

  “这点有好,也有不好,因为他论人不论事,他觉得你有才能,那你劝谏他就听,但是谁还没有个犯错的时候,所以这样不太稳定,但是不得不说,刘保看人还挺准。”

  刘邦笑着看向萧然,说道:“这么说来,你不生气了?”

  萧然没好气的说道:“我当然是生气的,但是又没有那么生气,我不是生气他不信任李固,而是生气他当时举动,明显就是为了他那个乳母而冤枉李固,不然也不会查也不查,甚至在有人让他查的时候,他还过了那么久才查。”

  “而且他最后都放了李固了,那就证明他肯定查出来是怎么回事了,但是却对加害者没有任何的惩处,反而是贬了李固的官职,这才是令我生气的地方。”

  眼看着萧然越说越生气,刘邦连忙打断道:“我明白了,我到时候一定会好好教训他的,不过这李固到确实是一个正直之士啊。”

  萧然果然被刘邦的话转移了注意力,他点了点头,十分赞同的说道:“那确实李固刚正无畏,一身浩气,是东汉中后期公认的忠臣楷模,”

  甚至当时的人以“北斗喉舌”誉之。历史学家范文淘称其为“骨鲠派的领袖”。

  萧然说道:“而且后来刘保去世之后,太子登基的时候才两岁多,结果登基没多久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三岁,于是就由梁太后掌权了。”

  刘邦默然,“为何我大汉总是太后掌握朝政?”

  萧然摊手,“那能怪得了谁啊,你们大汉的皇帝一般寿命都不太长,这就意味着他死的时候还年轻,那新帝肯定也还小啊,所以只能是太后掌权了。”

  刘邦无奈的叹息一声,这种事情还真就是没有办法。

  萧然说道:“李固说完了,那咱们就说一说李固的偶像吧。”

  刘邦伸手打断道:“等等,这就说完了?之后呢?”

  萧然说道:“李固之后的事情涉及到的太多了,这个咱们等以后再说。”

  听此,刘邦只能无奈的答应下来。

  于是萧然继续说道:“李固的偶像叫做黄琼,这黄琼的父亲是历任魏郡太守、尚书令等职的名臣黄香,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太子舍人,但他托病不就职。”

  “后来黄香逝世,黄琼的服丧期满后,五府一起辟召他,几年之间都不应。”

  刘邦说道:“这倒是同李固有些相像。”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后来公卿共同荐举黄琼,于是下诏派公车前往征召黄琼,黄琼到纶氏后,却推脱自己有病,走不了了,有关部门检举他对皇帝不敬,刘保也下诏到县里,下令以礼安慰、派送,黄琼不得已,只得应召。”

  “而李固向来仰慕黄琼,所以还预先写了信给黄琼。”

  也可以说是劝说黄琼,因为李固是这么说的:“听说您已经渡了伊水和洛水,近在万岁亭,难道迟迟其行,是顺从陛下的命令吗?《传》说:‘不要像伯夷那样狭隘,也不要像柳下惠那样降志辱身,可否之间,折衷而已。’

  这是圣贤立身之宝啊!真正想隐居山林,学习巢父、许由,这样也可以,如果想从政为百姓做番事业,如今正是时候。”

  还说道:“自从有生民以来,太平盛世少,纷乱的时期多。如果一定要等到有尧舜之君才出世做事,作一个有志之士,那始终没有时机了。曾经听说:‘高峻的东西,容易折缺;洁白的东西,容易弄污。’《阳春》之曲,和唱的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为此,李固还不惜用其他人给黄琼举例子,就比如说樊英。

  在他被征召刚到的时候,朝廷设坛席欢迎,如同对待神明一样,但是后来却有许多人诽谤他,说他名不副实,但是其实樊英并没有什么过.

第869章期望过大!

  但是因为他们声名在外,名声大噪,对他们的期望过大,所以当他没有什么功绩的时候,哪怕没有做错事,也要被骂。

  同时,除了樊英之外,李固还列举出了许多人,如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所以时下的舆论都说处士全都是窃取虚假的名声。

  在最后,李固说道:“希望先生弘扬远大的谋划,使大家敬服,洗掉这窃取虚假名声的话啊!”

  这一番话有没有打动黄琼是没有人知道了,反正最后黄琼还是到了朝廷。

  他到了朝廷之后,处理政务,非常能干,在朝廷里争论什么,没有人胜过他。

  当时连续出现灾异,黄琼于是上疏说:“近来,卦位错乱,冷热相侵,阴气屡作,太阳无光,月亮不明。考求天意,应该不是偶然的.

  陛下应该把石室打开,查阅《河洛》图书,命令史官,条上永建年间以前到汉初的全部灾异,比较永建以后到今天,何多何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多召见公卿,访察询问得失。那些无功无德的,应该罢免的罢免,降级的降级。”

  随后又推荐了许多人,认为刘保如今应该接见并任用他们,以助于弘扬政化。

  萧然说道:“这话刘保也听了,其实对于黄琼的记载,大部分的都是他各种上书劝谏。”

  再永建三年的时候,发生大旱,黄琼又上疏说:“从前,在鲁僖公时遭旱灾,僖公以六种罪过自责,躬行节约,不近女色,放逐阿谀进谗言的奸臣十三人,杀受贿的贪官九人,并且退居南郊,老天立刻下了大雨。

  现在应该考查政事,有无不当的措施,务必实实在在,厉行节俭,改变百姓对朝廷的看法,尚方御府,要除去不必要的开支,明告近臣,遵守法纪,如果不听,则要给他们好看。

  要多接见公卿大臣,引用儒士,询求政治教化的道理,要他们陈述朝政的得失,又囚徒系狱太多,没有处理,多致死亡,也可以感伤天地的和气,招来灾旱,如果改过从善,选用好的政策,自然灾异消除太平盛世来临了。”

  对于黄琼的话,刘保依旧选择了听从,立刻让人按照黄琼的话去执行。

  刘保自从继位之后,不再举行皇帝亲耕农田的礼仪,黄琼认为国家的大典,不宜久废,于是上疏劝谏道:“自古贤明的君主,没有不尽心祭祀,增致福祥。所以一定亲自举行郊庙的祭礼,亲自耕种农田,作为百姓的榜样,奖励农耕。”

  这确实是有道理的,之所以会定下皇帝要亲耕的规矩,就是为了让百姓看一看,皇帝和他们是一样的,也会耕种,并非什么都不管。

  也算是一种激励人心和增强人民认同感的一种方法了。

  再也是做给上天看,让上天看见皇帝的辛劳,以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所以在当时来看,皇帝亲耕还是有一定的必要的。

  于是黄琼说:“从前周宣王不亲自耕种农田,虢文公因此大肆批评,终于发生了姜戎的寇乱,损害了中兴的好名声。陛下继承先人的大业,恭敬严肃以应天兆,顺时奉元,祭祀百神,早晚冒尘埃于道路,昼夜处理政事,爱恤人民。”

  同时说道:“我听说先王制定典章,皇帝亲耕农田的日子将到,司徒斋戒,司空扫除坛地。五天以前,有和风的应兆,到斋宫祭祀之后,启用农具,真是慎重极了。

  自癸巳以来,一直西北风,好雨不下,寒气不散。迎春东郊,既然没有亲去,为百姓作表彰,这是应当的,这样才可迎来和气,招引时风。”

  同样的,刘保也听了。

  刘邦突然出声说道:“看来你说的对,刘保倒确实是听劝啊。”

  萧然一笑,说道:“对,刘保确实是听劝,而且他身边也确实有敢上书劝谏的,或者说正是因为刘保能够听从劝说,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劝说他。”

  “而这同样也让刘保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哪怕是一时之间做了什么错事,但好歹还能亡羊补牢,及时更改,就是这人还是需要选一选的,毕竟我觉得刘保之所以能听从这些人的劝告而做出正确的事,多半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忠臣。”

  “而刘保选择人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靠这些人的声名,所以也不排除有那些名不副实的人,最好还是让他擦亮眼睛好好看看人。”

  刘邦看向萧然,说道:“那你觉得该如何分辨一个人呢?”

  萧然说道:“为何要分辨人?刘保是选择人来听从建议,这本身就是并不保险的一个举措,为什么不让他就事论事?人的想法总是千奇百怪,谁也不能说一个人他提出来的建议就一定可行。”

  “所以最好的难道不是看他说的事情具体如何吗?至于怎么分辨这件事情可行与否,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刘邦摸了摸下巴,没有说话。

  他不得不承认,萧然这话说的还挺有道理的。

  看来到时候还是要教导刘保一番啊,不过也是,毕竟刘保之前被废过,后来又是阎太后当政,对于帝王之道,他并非从小学习,而且就刘祜那个样子,也不可能教他什么。

  他没跟着刘祜学就很不错了。

  见刘邦不说话,萧然便说道:“要不你先想一想该怎么办?”

  刘邦摆了摆手,“这事急不来,况且我也不过只能提醒他一下罢了,至于更多的,我总不可能一直在他身边,所以急不得,你还是继续说吧。”

  见他这么说,萧然便同意道:“那我继续说吧,后来左雄上奏,就是我们之前提过的人才的选拔方法,黄琼觉得他的方法尚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奏请增加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全部得到施行。”

  “后来左雄又提出,对于这些本来通过了考试的人,应当进行复试,这一举措被后来的尚书张盛奏请废除。”.

第870章听建议的皇帝!

  刘邦疑惑道:“废除?为何?这应当是好事才对,多增加了一道复试,更能看出哪些是真有才能的人。”

  萧然说道:“那谁知道呢,不过好在黄琼给拦住了。”

  黄琼上言:“复试这种办法,是为了澄洗清浊,核查虚伪和失实,不应当改革。”刘保于是没有废除此科。

  其实像是刘保这种听从别人的建议的皇帝,说起来还是挺让人舒心的。

  只不过刘保这样有点像是一个定时炸弹。

  毕竟他这人对人不对事啊,谁也不能保证他以后会不会被人蒙骗。

  不过萧然摸着下巴想了想,好像刘保还真就没有遇见那种惑乱朝纲的人,也不知道是他运气好,还是真就慧眼如炬.

  刘邦说道:“要我觉得,他应当是自己心里也有想法的,应当也不只是只对人,不过等我们去了之后,也就知道了,何况你刚才说的李固和黄琼,都是能够辅佐朝政的人,我倒是放心不少。”

  萧然沉吟了一会,说道:“其实黄琼也没有那么大公无私,倒不是说他有私心,只不过在后来的时候,因为梁冀的原因,所以倒也不‘正直’过。”

  刘邦疑惑道:“你这话是从何说起?”

  萧然说道:“那都是以后的事了,反正梁冀不是什么好人,黄琼对他自然也不满,甚至还弹劾过梁冀,说不应当对梁冀过度的嘉奖,他这话倒也没说错。”

  “黄琼的原话是‘萧何在泗水结识了高祖,霍光挽救危亡了的局势,复兴国家,都是益户增封,以显扬他们的功业。尊宠梁冀的礼仪可比邓禹,应该食邑四县,赏赐可同霍光,使天下明白赏一定要与功相当,爵位不要越超他的德行’。”

  这话说出来肯定是得罪了梁冀的,尤其是当时梁冀的权势如日中天,更何况当时的朝廷还真就同意了黄琼的说法,这样一来,梁冀自然是记恨上了黄琼。

  当时正好赶上有地震,所以梁冀就借着地震的名头,罢免了黄琼的职务,后来又任太仆。

  不过没过两年,差不多一年多,黄琼又一路升迁到太尉。

  梁冀前后托黄琼推举征召的,他一个也没有任用,就算梁冀推举的人是贤人,但只要是梁冀所推举的,黄琼也不任命。

  萧然说道:“这就是我刚才说黄琼也并非那么‘正直’的原因。”

  刘邦点了点头,“倒是人之常情,就算不顾往日的恩怨,面对梁冀推举的人,黄琼多少也要思索一番,梁冀推举的人到底如何,何况既然这梁冀不是个好的,那么总归不能叫朝堂上的官员再同他一派。”

  “更何况,这人若是当真能以德报怨,甚至对自己身上所受的灾难既往不咎,而始终保持着中立,没有半点个人的想法,那这恐怕也不是人了。”

  萧然“噗”地一笑,“说的对,那他恐怕真的不是人,而是菩萨了,何况黄琼确实是为了朝堂所想,就连在他病重快要去世的时候,还不忘了劝谏呢。”

  黄琼病重,临终前上疏极言劝谏,陈述李固、杜乔、李云、杜众等人的冤屈。又弹劾尚书周永在梁冀得势时为其党羽,失势时又脱离他而投靠朝廷。

  黄琼的葬礼将要举行时,四面八方的名士有六七千人前来哀悼。

  萧然说道:“其实说起来还有一个人,叫做徐稺,不过这徐稺也是一辈子都没有做官,而且还是黄琼的学生,不过在黄琼当官了之后,他就和黄琼绝交了。”

  “一直到黄琼去世的时候,徐稺才背着粮食步行到江夏,设鸡酒薄祭,哭完就离去,不告姓名。”

  刘邦皱起眉头,说道:“为何这些人却都不想入朝为官呢?光宗耀祖不好吗?”

首节 上一节 892/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