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60节
萧然说道:“自然是同意了的。”
刘邦摸了摸下巴,说道:“想不到竟然还有这样的奇闻异事。”
萧然看向刘邦,说道:“你刚才不是还不相信吗?”
刘邦说道:“我确实是不太相信,但他既然能将这件事情写了折子呈上来,那应当不是假话,至少在何敞或者说在群众的眼里,这件事情就是鬼魂来为自己报仇的。”
要不然这样新奇的事情,怎么可能不传出去,这要是假的被传出去,何敞别说乌纱帽了,可能连命都没了。
这可是欺君之罪。
萧然说道:“反正确实是有这么个事,但是具体的情况究竟是如何,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其实多年来的核心价值观,也让萧然根本没办法相信这些东西。
但如果说是人为的,而那姑娘又没有亲人的话,那只能是何敞自导自演了。
要不然根本说不过去。
萧然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说道:“反正事就是这么个事,至于信不信,那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这长时间的跪坐,搞得萧然腿都麻了,赶紧趁现在站起来活动活动。
刘肇一见萧然起身,还以为萧然这就要走,于是连忙阻拦道:“国师大人等一会。”
萧然:?他就站起来伸个懒腰还得排队吗?
见萧然没动,刘肇还以为是因为自己叫了,所以萧然才留下来的.
第805章想的有点多了!
这么一想,也算是耽误了萧然的时间.
在刘肇眼里,这国师大人分明就是不似凡人,恐怕离开是要有大事情的,他却因为一己私欲耽误了人家,这让刘肇有些脸红。
看着刘肇变来变去的脸色,萧然觉得有些好笑,没忍住直接笑出了声。
“噗!你这是什么表情?”
刘肇也反应过来萧然是在笑自己,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是好在他还记得要回答萧然话,于是便说道:“就是,我先问一问张酺,张太守,但又担心耽误了国师大人的时间。”
萧然伸了个懒腰也舒服不少,于是再次坐下,说道:“这有什么可耽误时间的,我又没有什么事。”
刘肇刚想要问,既然没事,那你刚才想去哪。
结果嘴刚张开,就发现了之前的事情只是一件乌龙。
不过好在刘肇的脸皮虽然不是特别厚,但是好歹也不是那种脸皮特别薄的人,于是便红着脸,将自己刚才的想法直接抛到了脑后,然后说道:“那就好,不会耽误国师大人就好。”
萧然问刘肇道:“你想要知道什么?”
刘肇正了脸色,说道:“还请国师大人说的详细写,我想要给自己找个老师。”
萧然摸了摸刘肇的头,说道:“还知道学习,不错。”
这要是放在现代,这得是多少父母的命中情孩啊。
刘肇不明所以,他如今年龄还不是特别大,之前是因为那些大臣全都是墙头草,就算想跟他说什么,也得顾及一下窦太后。
所以他知道的很多东西,除了来源于书上和自己实践之外,都是刘庆告诉他的。
得亏刘庆是个老实人,不然换了别人,直接养废了刘肇,然后和窦宪合作谋朝篡位了就。
萧然说道:“而且说来,张酺还给你爹当过老师来着。”
刘肇的爹,自然就是汉章帝了。
张酺年轻时跟随祖父张充学习《尚书》,并能继承张充的学业,后来又拜当时名儒、太常桓荣为师,他勤恳学习、不懈怠,教授有上百的学生。
在汉明帝刘庄,也就是萧然和刘邦上一次刚去过的那个时候,张酺用《尚书》教授,并数次在御前讲学。
因他的论难符合明帝的想法,于是被授职为郎,并赐车马衣裳,让张酺入宫教授皇太子刘炟,也就是后来的汉章帝。
张酺为人质朴正直,遵守经义,每次侍讲之余,都有匡正过失的言辞,因他过于严肃而让人害怕,也深得太子敬重。
等到明帝刘庄驾崩,汉章帝刘炟即位,提升张酺任侍中兼虎贲中郎将。
数月后,出任东郡太守,张酺自认为曾与章帝亲近,却没有领会章帝的意思,便有些不高兴,于是上疏推辞。章帝没有同意,赐他行装钱三十万,命张酺立即赴任。
张酺虽然是儒生,但性格刚断。
到任后便提拔义勇,搏击豪强。
长吏有杀盗徒的,张酺就将他们查处,因为他认为县令、县长受赃,尚且不至死罪,盗徒都是饥寒佣保的人,怎能对他们极尽处置。
东郡郡吏王青的祖父王翁,曾与前任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攻打王莽,等到翟义失败后,剩下的人全部投降,王翁独自守节力战,王莽就将他烧死。
王青的父亲王隆,在光武帝建武初年担任郡都尉的功曹,王青任小吏,与父亲都跟随都尉巡行县里,路上遇到盗贼,王隆用身体保全都尉,自己便遇害,王青也被箭射中咽喉,导致声音嘶哑。
前郡守认为王青身上有伤口,竟然不举荐他。
张酺见到王青后,叹息道:“难道一家的忠义反而得不到爵赏吗?”便提拔王青为极右曹,还上疏荐王青家三代死节之事,认为应该给王青特别的赏赐。
奏文下达给三公,王青由此被司空征辟。
萧然说道:“汉章帝,也就是你爹,他自从张酺被外放之后,每次见到诸王侯的师傅,常说:张酺从前侍讲时,多次有谏言匡正,言语忠正恳切,出于一片诚心。可以说有史鱼的风度了。”
这史鱼呢,是个人,不是一条鱼。
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大臣。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
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当孔夫子听到此事后,甚至赞叹地说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但到死了便也结束了,未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难道称不上是秉直的人吗?”
所以汉章帝那句话可是实实在在的在夸奖张酺。
而且对张酺这个老师,汉章帝也还是尊重的。
有一次,他向东巡狩,途中巡幸东郡,在庭中引见张酺和他的门生及郡县的掾史集会,章帝先准备弟子对老师的礼仪,让张酺讲授《尚书》一篇,当时又让尚书令王鲔与张酺相互辩难,章帝甚为喜悦,然后才修君臣之礼。
随后对他赏赐特殊,所有人也都跟着沾了光。
萧然看向刘肇,说道:“应当就是这两年,你把他升任到了魏郡太守?”
刘肇点了点头,有些不明所以,“没错,是我做的,怎么了吗?”.
第806章没有意识到什么问题!
刘庆也跟着问道:“可是有什么不妥?”
刘肇说道:“是啊,可是有什么不妥?我记得张太守要去魏郡赴任时,当地的百姓都流泪送他离开,挤满了道路,这件事当时还被人上了折子来着。”.
萧然说道:“没有什么不妥,就是想起来张酺到魏郡当太守的时候的事来了。”
张酺到魏郡当太守,当时郡人郑据,时任司隶校尉,奏免了外戚、执金吾窦景的职务。
窦景后来复职,派掾属夏猛私下告诉张酺说:“郑据是小人,我被他所诬陷而受冤。听说他的儿子为官,放纵狼藉。取这人的儿子一个,足以杀一儆百。”
张酺听后大怒,立即将夏猛下狱,并故意檄言执金吾府,称怀疑夏猛与郑据的儿子不和,矫称是窦景的意思,来报自己的私仇。碰上有赎罪的赦令,夏猛才得以出狱。
他这个行为,这也算是对窦景的一个警告。
而张酺和窦家的冲突,还不止于此。
不久,张酺被征召入朝任河南尹,他到任后,京师雒阳安定平静,秩序良好。
此时窦景家人又击伤市卒,官吏将他捕得,窦景大怒,派缇骑侯海等五百人殴伤市丞。
张酺的部吏杨章等彻底追查侯海的罪行,将他充军朔方。
窦景忿怒之下,便移书提拔杨章等六人为执金吾吏,想借此报复他们。
杨章等害怕,报告张酺,愿意自引贪污的罪名,来推辞窦景的辟命。
张酺立即上书说明情况,窦太后下诏回报说:“从今后执金吾辟吏,都不要派遣过去。”
萧然说道:“张酺是属于直接玩阳谋的那种,有什么事情就直接上书,然后按照律令来办,但凡你要点名声,那总要顾忌一些的,而且张酺对于这些权贵从来都是没有畏惧的,甚至直接贴脸开大。”
在窦宪等被迫令回到封国,被逼自杀之后,张酺便上疏道:“臣实在愚钝,不懂得大体,认为窦氏虽然伏了罪,而罪行没有揭露,后世人没有看见他们的罪行,只听说他们被杀了,不是垂示国家章法,留给将来的好办法。应该下达给理官,让天下人共同评论。”
也就是说,张酺觉得,应当把窦宪等人的罪行公之于众,让百姓知道。
其实也算是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让百姓见到皇帝的英明。
毕竟百姓和权贵,生来就是对立面,尤其还是像窦家这种,奢侈无度,目无王法,甚至还不把百姓的命当成人命,随意伤害百姓的人。
这样的人让百姓知道他都做了什么,百姓自然群起而攻之,也会称赞皇帝的英明。
这是刚掌权的刘肇所需要的。
刘邦问道:“那你说哪个贴脸...贴脸什么?什么开大?是什么意思?”
萧然说道:“这贴脸开大,指的就是当着人面,揭人短,反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刘肇眼睛一亮,“莫非张太守直接在朝堂上将那些大臣都骂了一遍?”
提到这个刘肇可就来了兴趣。
他现在对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很不爽,要是有人真的把他们都骂了一遍,这可太解气了!
萧然说道:“倒是没有直接在朝堂上骂,但他是上书骂的。”
当时张酺上书道:“当窦宪等宠贵时,群臣讨好他们还怕来不及,都说窦宪受顾命之托,怀着伊尹、吕尚的忠心,甚至把邓夫人比作文王的妻子。现在严威开始施行,却都说窦宪等该当死罪,不再顾其前后,考析他们的初衷。”
这一番话中布满了嘲讽之意。
之前人家显贵的时候,你又说他忠心,又说人家贤德,现在人家落魄了,你开始说他死的好,早就该这样了。
这可真是把墙头草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摇摆不定还不算,还要踩人一脚。
这样的人不能交。
萧然说道:“不过张酺倒也不是那种一竿子将所有人打翻的人,所以他还是为了窦家的窦瑰说了好话。”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