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55节

  刘邦问道:“这个人有什么稀奇之处吗?”

  萧然点头,“那自然是有的,鲁恭和其他官员最不一样的就是,他在担任县令的时候,多以道德风尚感化人,不依靠刑罚命令惩治人,遇有讼争,尽量说服,使犯法者自感愧悔,深受人民爱戴。”

  刘邦了然,“看来又是一个得民心者啊。”

  萧然赞同道:“那确实,鲁恭的父亲去世的早,当时鲁恭十二岁时,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

  “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刘邦说道:“看来还是好学之人。”

  萧然点头,说道:“确实,而且人品也没的说。”

  当时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便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

  一直到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掠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

  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刘邦问道:“那你说他不用刑法,就能感化犯人,可是真的?”

  萧然说道:“不是犯人,而是所有人。”

  当时朝廷官员袁安,听说鲁恭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而不采用刑罚的方式,不是很相信,于是暗地里派人前往看看核实。

  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抓它?”小孩说:“野鸡还是小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和鲁恭告别。

  这件事情不过是小事,但是以小见大。

  往常只会派人说禁止捕捉动物的幼崽,否则就要施以刑罚,但是鲁恭却并不是如此,而是教导百姓,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如此一来,就连小孩子都会遵守法令。

  萧然说道:“鲁恭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蝗不入境,化及禽兽,竖子有仁心’。”.

第796不切实际!

  这可就有些太过于神话了,刘邦十分怀疑。

  “你说的这都是真的?”.

  萧然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说道:“前面两个不知道,毕竟不管是蝗虫还是禽兽,那都是动物,谁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想法,能不能听懂人话,但是最后一个我刚才不是说了么,所以肯定是真的。”

  刘邦说道:“那前面的蝗虫和禽兽,岂不都是杜撰的吗?”

  萧然摇了摇头,一脸高深莫测的说道:“非也,非也,那也是有记载的。”

  有一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鲁恭所在的中牟县。

  “至于禽兽,那就要看你是怎么理解的了,如果说这禽兽是人的话,那自然也是有记载的,要说这禽兽就只是指兽的话,那我就不知道真假了。”

  刘邦被萧然这番话给绕懵了。

  “什么又人又兽的,既然没有兽的,那你就说说人。”

  萧然点头,“行,那我就说说人,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

  “当时的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肃觉得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就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

  刘邦突然出声道:“这也未免太不负责任了,怎么能处理不了就要辞官呢?”

  萧然无奈,“你先听我把话说完啊,而且你不知道有个词,叫做以退为进嘛。”

  看着萧然的眼神,刘邦有些尴尬的干咳两声,然后说道:“好好好,你继续说。”

  萧然这才收回自己的眼神,继续说道:“鲁恭这招以退为进的效果很好,因为鲁恭的声名和人缘都很好,所以听说他要辞官之后,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

  “不过鲁恭并没有追究,而是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

  萧然看了一眼刘邦,说道:“还有我刚才和你说的盗贼的事情,他们可能还没到要被骂‘禽兽’的地步,但不是有句话叫做禽兽不如么。”

  刘邦了然,“你这是在拿禽兽来比人啊。”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就是这样,别看这些事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对百姓来说,不论是骚扰他们的盗贼还是不作为的亭长,那都是很要命的,想一想,当你受到了别人的欺压,想要告诉亭长的时候,但是亭长却包庇对方,这根本就是助纣为虐。”

  刘邦自然是知道这些的,大部分都百姓是接触不到朝廷的高官的,他们接触的最大的官员可能就是县令,而当这些人不作为的时候,那百姓真的就是诉苦无门了。

  萧然说道:“鲁恭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后来百姓都自我检讨,相互谦让。广施恩信,盗贼前来归降,后来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得以安宁。”

  “他的功绩在平定边疆或者朝廷命官来说,可能并不显眼,但是对当地的百姓来说,这才是青天大老爷啊。”

  刘邦想的还要更多,他在想,鲁恭治理这么一个小地方,就能让当地百姓得到教化,那如果把鲁恭放到更高的位置呢?会不会全国各地都百姓都受到教化,从而有一颗仁德之心呢?

  而且这样对于朝廷和皇帝也是有利的,教化了百姓,百姓知礼懂礼,对皇权自然更加敬畏,那他们的统治自然要更加稳固。

  虽然说,按照现代的目光来看,这不是让百姓更加谦逊,没有要平权的想法么,但是很可惜,刘邦是个皇帝。

  萧然看了刘邦一眼,没有说话。

  他大概也能猜的出来刘邦在想什么,不过也并没有要开口说不好的意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进程,可以加快,但不能强行改变。

  而且改变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人的思想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解放的,就算给了他们权利,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用,甚至不敢去用。

  所以萧然对于刘邦的想法,不置可否。

  反而是继续说鲁恭:“鲁恭在三公之位时,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因为鲁恭完全就是看这些学者的能力,而不看家世,所以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

  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

  因为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

  刘邦突然出声问道:“那可有以刚直著称的?”

  萧然说道:“要说靠这个出名的,我一时之间还真就想不起来,但是要说不畏权贵,直言不讳的,还真有。”

  刘邦就喜欢这样的人,宁折不弯有什么说什么。

  于是便连忙问道:“你要说的是谁?”

  萧然说道:“那就是任隗。”

  任隗这个人,年轻时便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清心寡欲,所得到的俸禄,常常拿来救济宗族的人,收养孤儿寡妇,他所任职务都有好声誉。

  而且任隗在内心修养节义操行,不求名声,稳重正直。

  在刘肇继位之后,大将军窦宪掌权,窦宪专权作威作福,朝廷内外的大臣无不震惊害怕,当时窦宪攻打匈奴,耗费国家资财,任隗上奏建议召窦宪回朝,前后十次上奏。

  他慎重公正,梗直地发表意见,无所回避。

  萧然说道:“对于任隗这个人,历史上的描写不多,所以我知道的其实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第797章刘邦很失望!

  刘邦闻言有些失望,不过他也知道,对于这些官员的记载肯定是没有那么多的,毕竟萧然之前就说过。

  所以刘邦只是问道:“那除了任隗呢?”

  萧然想了想,说:“那就是袁安了。”.

  刘邦说道:“我记得你提过他?”

  萧然点头,“是提过一些。”

  刘邦动了动腿,换了个坐姿,舒服的呼出一口气,准备开始听故事了。

  萧然无奈的看了刘邦一眼,说道:“刘叔啊,你这倒是挺逍遥自在了,我说的可是口干舌燥的。”

  刘邦毫不在意的一笑,伸手拿起桌上的水壶,给萧然倒了杯水,然后推到萧然的面前,说道:“喝吧。”

  萧然眉头一挑,笑了笑,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然后说道:“袁安这个人,年轻时继承祖父的学问,为人很庄重、有威信,被州里人敬重,最初担任县里的功曹。”

  “在这个时候,袁安的正直公正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有一次,袁安带着檄文到州从事那里办公,从事托袁安捎封信给县令,袁安说:“您是为公事,自有邮驿替您传送;如果是私事,就不应找我功曹。”

  便辞谢不肯接信,从事有些害怕,就没有拜托他。

  后来,袁安先后担任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他所任职的地方,官吏百姓都既畏敬又爱戴他。

  萧然说道:“而且袁安在朝廷中的名声很好。”

  袁安任河南尹时,政令非常严明,但他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

  他常常说:“但凡做官的人,高一些就希望担任宰相,下低一些也希望能担任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作的事。”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

  袁安在职十年,京师雒阳的政纪很整饬,他的名声深得朝廷看重。

  刘邦说道:“他的这番言论,倒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就是不知道他自己能不能做到了。”

  萧然说道:“我都和你说了,那他自然是做到了的。”

  刘邦一想,也是,要是他没做到,萧然肯定会说,于是便抛开不谈,而是问道:“你说他正直,不畏权贵,可是依旧和窦氏有关?”

  萧然点头,“正是如此,而且我刚才不是说过,袁安和任隗一起,坚决上书反对出兵吗?其实当时上书的不只是他们两人。”

  当时除了袁安和任隗之外,太尉宋由还有九卿一起到朝廷上书劝阻,认为匈奴没有进犯边塞,无故出兵远征,耗费国家钱财,邀功于万里之外,这不是应有的国策。

  众人连上几封书都被扣住没有上报,宋由有些害怕,不敢联连名上书了,而那些卿相也渐渐不吱声了。只有袁安与任隗仍坚持正道,毫不退让。

  萧然说道:“袁安是真不怕得罪窦氏,别人都被吓得不行了,身为主人公的袁安依旧不为所动的,十分冷静,甚至在后来,他也半点不给窦氏一族的面子,说参就参。”

  当时窦宪已经出兵,他的弟弟窦笃和窦景,各仗自己的权势,公然在京师放纵其爪牙拦路抢劫财物。

  窦景又擅自派人乘驿马散发檄文到边境各郡,调集骑兵突击队和射手有本领的,命令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派官吏将他们送到窦景住地。

  有关官员害怕,没敢说半个不字。

  袁安就弹劾窦景擅自调集边防军,惊扰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听从窦景安排,应该杀头示众。

  又上奏弹劾司隶校尉郑据、河南尹蔡嵩讨好依附贵戚,没有坚持正义,请求将他们罢免,并依法治罪。

  这些奏折都被扣住没有上报。

  刘邦皱起眉头,“这是为何?刘肇难道是糊涂了不成?!这样的奏折竟然也按住不发?!”

  萧然说道:“你别着急啊,一方面,这是刘肇对他的保护,另一方面,这个时候,还没到发作的时候,俗话说,天欲让其亡,比先让其狂,窦氏不就是这样么。”

  听萧然这么说,刘邦才冷静下来,仔细的回想了一下萧然之前说过的话,发现刘肇确实还算是心有成算,所以也就没有那么生气了。

  要是刘肇是个胆小怕事的,他非得过去给他一巴掌不可。

首节 上一节 855/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