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812节
所以王信现在还不能封侯,起码也要等到下一任皇帝上位才能封侯。
但窦太后却说:“君主们都是各自按照当时的情况行事。我哥哥窦长君在世的时候,竟不能被封侯,死后他的儿子彭祖反倒封侯了,这件事我非常悔恨,皇上赶快封王信为侯吧!”
刘启自然不愿意,就说要召集大臣们商量一下。
萧然看向刘邦,说道:“在刘启和周亚夫商量的时候,周亚夫就借用了你的话。”.
第719章非刘姓不能封王!
刘邦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下意识的问道:“我的什么话?”
萧然说道:“不是你说的,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吗?”
刘邦这才反应过来,“哦哦哦,刚才一时之间忘了这回事了。”
萧然则是继续说道:“所以周亚夫就说,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约的,刘启听了之后自然只能作罢。”
“要说这个时候周亚夫阻拦刘启,也算是顺了刘启的意思了,可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刘启非常高兴,就想要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是奈何周亚夫性子倔,不同意。”.
当时周亚夫得知刘启的想法之后,便反驳道:“如果把这些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刘启听了很不高兴的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刘启也批准了他的要求。
此后,刘启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只放了没有切过的大肉,不给放筷子。
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刘启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刘启跪下谢罪。
刘启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刘启再说话,就自己走了,刘启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萧然叹息一声,说道:“周亚夫一生征战,最后却死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刘邦问道:“这是怎么说的?”
萧然摇了摇头,想到周亚夫的死,也是觉得惋惜。
当时周亚夫儿子周阳见他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这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
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刘启就派人追查此事。
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刘启报告了。
刘启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周亚夫是无辜的,他们都已经在心里给他定了罪。
周亚夫的性子也倔,宁可绝食自杀,来以证清白。
刘邦说道:“这样的人就这么死了,倒是可惜了。”
“当然可惜了!”萧然说道,“周亚夫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啊!”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
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军事上,他改变了以车骑为主的战术,提出,短兵、利刃、鲜护的方略,使之更利于迎战匈奴骑兵。
声东击西,布疑兵于山西、河北,主力却出宁夏、甘肃,使匈奴首尾不能相顾,一战将其击溃。为后来汉武帝彻底扫除侵边的匈奴,奠定了基础。
更是以少胜多,平定七国之乱,当时七国之军有五十万,汉朝廷仅有军十万,周亚夫力排众议,派三千奇兵袭敌粮道,尽夺其粮草。
七国不战自败,联军回封地的能力也没有了,七国之乱遂平。
周亚夫该死吗?自然不该!
他虽然倔强,但却并不张扬,他也不过是坚持他所坚持的事情罢了。
不能封侯,这是刘邦说的,虽说不能固步自封,但周亚夫说要遵守祖训也没有错。
而且为何不封侯,说来说去,不还是因为封了侯的话,地盘再次割裂么。
若大家都是一家人,那分一点地盘出去也就分出去了,可不是一家人,就给分地盘,谁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这件事情要说对错,恐怕是没有,不过是刘启和周亚夫的想法不同罢了。
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可后来刘启的试探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若是周亚夫变得逆来顺受,那他就不是周亚夫了。
周亚夫刚正,可过刚易折,说的就是他了吧。
萧然看向刘邦,说道:“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待?”
刘邦站在的是刘启的角度,自然说道:“周亚夫之死固然可惜,但也并不是全无缘由。”
萧然一听,就连忙摆手,“我猜到你要说什么了。”
被萧然打断了自己要说的话,刘邦也不生气,反倒是问道:“哦?那你说一说,我要说什么?”
萧然说道:“你是不是想说,是周亚夫不会揣测上意之类的?”
刘邦点点头,“不错,身为臣子,自然是要为了皇帝排忧解难,而不是和皇帝对着干。”
萧然摇了摇头,“那如果是皇帝做的不对呢?也要顺着他的意思吗?”
刘邦却说道:“刘启的想法也算是违背了我的话,可有些事情并不是不可变通的。”
萧然追问道:“那你是觉得周亚夫错了?”
刘邦摇了摇头,“周亚夫没有错,刘启也没有错,错的是胡乱猜测的人。”
当廷尉嘲讽周亚夫,说他就算活着的时候不谋反,到了地底下也要谋反,这根本就是对周亚夫一片忠心的怀疑。
他一心为了朝廷,结果却硬被别人扣上要谋反的帽子,这让周亚夫这样的人如何能受得了呢?这是对他的侮辱!.
第720章刘邦的评价!
萧然点点头,“没错,错的正是那些恶意猜测的人,他们因为刘启对周亚夫的态度不好,就肆意揣测周亚夫,更是完全不在乎周亚夫的想法。”
说完,萧然看了刘邦一眼,又说道:“刘启也并不全然无辜,周亚夫是什么样的人,他不知道吗?为什么不能相信周亚夫一些呢?”
“而且从始至终,都没有人和周亚夫说到底怎么回事,就说他是不是要造反,具体怎么回事压根就没人说,好像所有人都默认了周亚夫要造反,默认了他说的一切都是狡辩,就连刘启都是如此。”
刘邦叹息一声,没有说话。
萧然倒也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也没什么好说的,而是转而说道:“除了周亚夫之外,韩颓当也是将才,到时候可以多加注意一下。”
韩王信投靠匈奴的时候,带着他的儿子王太子同行。等到了颓当城,韩王信有一个儿子出生,因而取名叫韩颓当.
巧合的是,他儿子韩太子也有一个儿子出生,取名为韩婴。所以韩颓当与韩婴同龄,但是辈分有别,韩颓当是韩王信的小儿子,韩婴是韩王信的嫡孙。
后来,韩颓当与韩婴凭借匈奴相国的身份,率领他们的部众归降,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韩婴被封为襄城侯。
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
当时叛军正在进攻梁国,但周亚夫一直没有去救,只是让人带兵断了叛军的粮道,而这断粮道的人,就是由韩颓当所率领的轻骑兵。
在这之后,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围攻齐地的临菑,三个月不能攻下。
汉朝军队到来,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各自率领军队回去。
胶西王于是赤膊光脚,坐在草席上,喝着水,向他的母亲王太后谢罪。
王太子刘德说:“汉军远道而来,我看他们已经很疲弊了,可以袭击他们,希望收集大王的剩余军队进攻汉军,进攻不能取胜,就逃入大海,也不算晚啊。”
胶西王说:“我的士兵已经溃散,再不能发动使用他们了。”没有听从太子的话。
而韩颓当也写信给胶西王说:“我奉诏书前来诛讨不义的人,投降的赦免罪过,恢复原来的爵位封土;不投降的诛灭他们,大王何去何从,我等待答复以采取相应行动。”
胶西王到汉军营垒前赤膊叩头请求说:“臣刘卬违犯王法,惊骇百姓,才使将军辛苦地远道而来到这个穷国,请求惩处我碎尸万段的罪。”
韩颓当手持金鼓来见他,说:“大王被战事所苦,我希望知道大王发兵的经过。”
这胶西王自然不可能说实话,而是想着给自己找一个理由,于是便叩头膝行回答说:“现在,晁错是皇帝当政的大臣,他改变高皇帝的法令,侵夺诸侯的土地。
我们认为这是不道义的,担心他会败乱天下,所以七国发兵,将要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已被诛杀,我们就收兵而归。”
可韩颓当压根就不相信他说的话,而是质问道:“大王如果认为晁错不好,为什么不报告天子?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书虎符,擅自发兵攻打遵守王法的正义侯国。由此看来,你们的本意并非要杀晁错啊。”
说完就拿出诏书给他宣读,读完后,说:“大王自己考虑应怎么办吧!”胶西王刘卬说:“像我这样的人死有余辜。”就自杀了。太后、太子也都跟着死去。
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也先后死去,封国被废除,收归汉朝。
萧然说道:“经过此事,韩颓当也是立功了,军功超过其他所有将领,他的后代也争气,要么承爵,要么就自己凭借本事再次被封侯,可以说是很显贵了。”
刘邦点了点头,却问道:“你这说的都是武将,可我大汉不宜再次出兵,不知可有文臣?”
萧然一拍手,“有,当然有!而且这人你还挺熟悉。”
刘邦疑惑,“我熟悉?是谁?”
萧然说道:“正是申屠嘉。”
刘邦一笑,“原来是他啊,怎么,他弃武从文了不成?”
萧然嘿嘿一笑,“倒也不至于弃武从文,这不用征战天下了,那些武将总不能就放任不管,让他们自生自灭了吧,能用的还是要用啊,何况申屠嘉为官清廉正直,任命他为宰相也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申屠嘉最后也是被气的吐血身亡。”
刘邦人都傻了,这怎么说一个死一个啊!还都是吐血而死!
“这、这、这,这是为何?”
萧然说道:“其实在文帝时期,申屠嘉还活的好好的,就连申屠嘉想要傻了郑通,都没有受到惩罚。”
这郑通和文帝之间可以说是关系不一般,两人似乎还有着一点桃色新闻。
郑通本是一个黄头郎,也就是划船的船夫,有一天,文帝作梦想要上天,不能上,有一黄头郎推他上了天,回头看见那个人腰带下的衣背缝穿了个洞。
文帝梦醒后就到渐台去,按照梦中情景默默观察寻找推他上天的那个黄头郎,看见了邓通,他的衣服后面穿了个洞,正是梦中所看见的那个人。
在问他的姓名之后,文帝更认为完全应验梦境,因为“邓”与“登”谐音,因此非常高兴,与他愈发亲昵。
邓通也原本老实谨慎,不爱与外人交往,即使文帝给他休假,仍不想外出,于是文帝赏赐邓通亿万钱,官至上大夫。
文帝常常找空闲时间到邓通家玩耍,但邓通没有其他本领,不能推荐什么人才,只是因为谨慎而取悦文帝罢了。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