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93节
萧然无奈的说道:“你怎么总想着你什么时候死啊?”
李晔笑了两声,随后说道:“我总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这样才能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活啊。”
萧然摇了摇头,“你这话我不能认同,你并非是因为急病去世,我们如今已经知道了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自然可以避免。”
李晔追问道:“若是避免不了呢?”
萧然十分果断的摇了摇头,“不可能不能避免,我们过来,就是为了避免你的死亡,避免大唐被朱温夺走的。”
李晔沉默了良久才说道:“但愿可以避免吧。”
萧然上前一拍李晔,说道:“你这是不信任我?”
李晔摇了摇头,“并非是我不信任国师,实在是人各有命,就算我逃的了今日,说不定明日就死了呢?只有未雨绸缪才是好的。”.
第687章萧然感兴趣的人!
萧然这才点了点头,“李二叔,你说的对,所以,我们来谈论一下崔胤吧,我对此人十分感兴趣。”
李世民问道:“能让你感兴趣的倒是少见。”
萧然一笑,说道:“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单纯就是因为他竟然先后四次官拜宰相,也被称为崔四人。”.
崔胤第一次拜相,倒是靠着他自己不断升迁得来的,不过他这人为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又善于阿谀附合,外表看上去老成持重,实则内心险恶。
当时的朝廷皇室衰微,大权旁落,宦官与朝臣南北二司互相争权。南北司都树立朋党,又各自结纳外镇的藩帅,在朝廷中相互倾轧欺凌。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崔胤可谓如鱼得水。
后来在李茂贞和王行喻等人起兵反叛,李晔没办法,只能杀了当时的宰相杜让能和韦昭度,倒是另一个宰相崔昭纬,因为与王行瑜相结纳,因此保住权位。
崔昭纬这待崔胤以宗人之礼,屡屡大加推荐,崔胤因此而官运亨通。
说到这的时候,萧然顿了一下,623话锋一转,“这崔昭纬可不是什么好人。”
说完,萧然看向李晔,李晔眉头紧皱,语气厌恶的说道:“怎么提起他来了。”
李世民问道:“既然你于他不喜,为何还要任命他为宰相?”
李晔说道:“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更何况当时朝中无人可用,我过于急迫,也是我看走眼了。”
这崔昭纬可是被称为唐末奸相的人。
此人性情阴险,心术不正,善弄权术。
他内结宦官,外通藩镇,每当不利于己时,便使人密告强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对,自己则暗地里相助,甚至借三镇势力压于皇帝之上。
这也是李晔为什么讨厌他的原因,最终被李晔罢相,累贬梧州司马,后又下诏赐死。
而他推崇崔胤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再就是因为,他和崔胤都是出身清河崔氏南祖乌水房,是同族。
不过崔胤比他要聪明,因为他抱了一条大腿,那就是朱温。
在李茂贞进军长安,挟持李晔到华州之后,李晔也趁此为杜让能、韦昭度昭雪,惩处了崔昭纬,罢免了崔胤的相位,让他出任岭南东道节度诸使。
这是崔胤第一次被罢相。
不过他很快就再次当上了宰相。
因为这时候朱温刚独霸关东,势力强大,因此崔胤秘密写信给朱温求援,朱温马上上书给李晔陈述崔胤之功,为崔胤辩护,并要挟李晔说,不能让崔胤离开宰辅的位置。
李晔无奈,只好收回前诏,这也是崔胤第二次成为宰相。
而之前就说过,崔胤并非是什么好人,如今他有了朱温做后盾,行事自然嚣张。
他嫉恨徐彦若、王抟等人揭发崔昭纬的前事,害得自己也受连累,因而极力排挤他们,不久就把徐彦若排挤出朝廷。
接着,他又诬陷王抟有策反危害国家之心,让朱温出面弹劾他。
之后,他又劝李晔诛杀一众导致宦官,宦官对他十分的畏惧,不胜忿恨,而崔胤则是在不久之后,又担任度支、盐铁、户部三司使,自此,朝廷大权都归于崔胤一人,权势可谓炙手可热。
在刘季述将李晔关起来的时候,他本想将崔胤也一起杀了,但是因为崔胤身后的人是朱温,所(bbag)以不敢动手,只能将他的相位罢免,如此,崔胤再次被罢相。
不过在李晔被救,成功复位之后,崔胤倒是再次得到了宠信。
李世民突然看着李晔说道:“怎么你宠信的都是这样的人?”
他倒不是觉得李晔的能力有问题,毕竟能在这种开局之下周旋那么久,还能做出政绩,就已经是常人所不能的了。
李世民就是单纯的觉得李晔的眼神怕不是很好。
李晔也十分麻爪,他之前给崔胤高官厚禄,那都是被朱温逼的啊。
不过想到自己被关起来,李晔便问萧然道:“莫非我被救,其中还有他的关系?”
萧然说道:“岂止是有他的关系,和他的关系可打了。”
当时刘季述将李晔关起来,并且另立太子之后,就去找过朱温,意思是将这小太子和皇帝都给朱温,这样朱温就是大唐的主人了。
但是崔胤则怂恿朱温乘机挥师西进,进入长安。
于是朱温马上囚禁刘季述来使,以勤王为名,出兵讨伐刘季述。
神策军大将孙德昭经常忿恨宦官任意废立侮辱天子,崔胤想策动他起事,因此派亲信石戬和他一起游玩,乘机观察,孙德昭饮酒过量以后经常哭泣。
崔胤揣摸得他的情况,命石戬游说他说:“自从刘季述废立天子,天下人都瞩目此事,武夫义臣也都扼腕思愤。今日反者刘季述罪大恶极,很多人迫于刘季述的威权,不能有所作为。
您若能乘机诛杀两个奸贼,迎复天子,就会功成名就,名垂青史。您如果不早作打算,恐怕别人会抢先一步。”孙德昭顿受鼓舞,连声称是。
石戬就把崔胤的计划告诉孙德昭,孙德昭允诺,崔胤与他斩带盟誓。
不过这崔胤是有着自己的目的的,但是孙德昭不一样,他是真的忠君之人。
在崔胤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孙德昭之后,他就埋伏兵士诛杀刘季述,迎李晔重登帝位。
李晔即位后论功行赏,要封崔胤为司徒,崔胤坚辞不就,以示谦虚。
但他还是辅领朝政,兼领三司诸使,执掌大权。
李晔对他更为信任,召见时有时竟然不喊他的名,而只以字称呼,一时宠爱万千,无与伦比.
第688章权利滔天的大唐宦官!
不过崔胤也不是一个全然无用的人。
虽然说他做事有着自己的目的,但倒也是为了朝廷好。
当时虽然崔胤不但复位,李晔对他也很是宠信,但是神策军等禁军依旧掌握在宦官的手里。
而崔胤对宦官又是深恶痛绝的,想要将宦官一网打尽.
因着崔胤在上位之后,对宦官的种种态度,导致宦官们也十分害怕他,对于崔胤的命令更是言听计从。
不管大事小事,都是先和崔胤禀报,随后才敢行事。
不过崔胤始终认为,宦官不除,朝廷是永远不会安宁的。
萧然看着李世民说道:“其实从中唐之后来看的话,崔胤的想法也没错,尤其是晚唐的时候,更是如此,宦官的权利太大了,光是被宦官杀死的皇帝就不少。”
李晔想了想,说道:“那崔胤想要尽诛宦官,恐怕应当会和我说才是。”
萧然点点头,“他自然是要告诉你的,不过你并没有下手,只是告诉崔胤,让他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和你说的话,一定要用奏疏密封,不可口奏,以免被宦官窃听。”
“不过俗话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因着崔胤对宦官的态度,宦官自然也想要知道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但是他们听不到消息,于是就求得几位识字的美女入侍左右,暗察崔胤。”
宦官们也就因此知道了崔胤想要将他们赶尽杀绝,于是韩全诲就挟持着李晔去了李茂贞那里,并且被围困了一年之久。
等到李晔被送回长安之后,崔胤依旧初心不改,想要杀尽宦官。
要说之前,李晔对于崔胤诛杀宦官的提议,只是心中有了大概,对宦官有了警惕心的话,现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李晔才是真的下了狠心,同意了崔胤的想法。
于是朱温命军士尽杀宦官数百人,出使在外监军者,令各地藩镇全部诛杀,只留职位低而幼弱者二一十人以备洒扫。
就此,宦官问题才算是彻底解决。
不过崔胤又开始反思起来。
宦官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在呢。
他自思,朱温能在数千里之外遥控朝廷,无非是朱家将掌握着宿卫兵权,遂简单的将朝廷大权和禁军兵权连在一起。
再想到,田令孜与杨复恭以阉人掌禁军,尚能控制朝廷,若以世家身份,保驾功臣和当朝宰相资格控制禁军,难道不能稳执政柄么。
一个重建京师禁军的计划就此再度提出。
也正巧,汴军在鄂州和青州两地先后受挫,朱温兵员紧张,崔胤征得李晔口头同意,向朱温写了一封长信。
要旨为:“李茂贞辈近日又复故态,蠢蠢欲动。长安不可不为守御之备。关东未宁,淮南仍嚣,大帅不能全力保卫京师。
京师除贵贤侄所领之外,旧六军十二卫俱皆名额空存,编制实无。朝议拟召募壮士,恢复旧额,使东讨无西顾之忧,国家有根本之固。”
也就是说,让朱温招兵,他要建立禁军了。
李晔开口说道:“这恐怕朱温不会同意吧。”
虽然说李晔不想承认,但是他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时朱温的权势过大,兵力强盛。
他一人足以掌握朝堂,崔胤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是在朱温的蛋糕上想要咬下来一块,这朱温能同意就怪了。
萧然点头说道:“他自然不会同意。”
崔胤将信件写好之后,就交给了朱温的谋士李振。
并将李振请至中书堂,将信给他看过,然后封好,请李振转交。为表示不存蒂芥,又特在家中举行私宴,席间,说到李振祖上也是累世名臣,两家俱为唐室砥柱,当共奖王室之类的酸话,李振敷衍而退。
这李振因从小孤贫,久滞名场,人到中年才得了个僻举县令,却是远在浙江乐清,也因时局混乱而不敢赴任,伦落在汴梁,见过了多少世间伪恶!
自投靠朱温,早已丧失士大夫忠贞之气,虽然头上顶着唐廷的乌纱帽,只把朱温一个看作主子。
没有朱温,哪有李振的今天。
身为朱温手下第一谋臣,其事业甚至生命早就绑在朱温战车上,何容改弦更张,遂将详情报告朱温,并建议将计就计,暗令汴军武士前去应募,以座实崔胤之谋。
朱温从青州行营回到大梁,去信赞扬崔胤为国尽心,考虑周全。
崔胤大喜,正式与李晔计议此事,李晔正求之不得,立即下勅书,在京师及三辅到处张贴露布,悬格招募。
这是李晔朝第三次召募禁军,虽然傍观者皆知朝廷比以前更衰弱,但新一批青年还是争相报名,去吃这份由国库支出的丰厚薪金。
为慎重其事,特请出前朝老将军郑元规为六军十二卫副使,具体负责召募和组训,崔胤则被明旨兼“判六军诸卫事”,开创了唐王朝由首相兼职禁军统帅的先例,圆了崔胤的美梦。
朱温的子侄朱友伦,身为“宿卫军都指挥使”,却不参与新禁军的任何事务,其属下的两万名“宿卫军”也未纳入六军十二卫序列,但却仍在原先禁军营房,也就是宫城北面,玄武门内两侧驻扎。
新兵暂时在城南地面操训,两方商洽营地换防,但朱友伦态度骄慢,并未打算退出宫城。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