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64节

  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李商隐都郁郁寡欢。

  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

  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李商隐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

  这时,李炎突然开口说道:“经过了灭佛的行动,他怎么还会去想要出家?”

  自己的想法自己最清楚,哪怕如今灭佛的行动没有开始,但是李炎知道,如果不是李世民和萧然,他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灭佛。

  不说别的,就赵归真说的那一句,佛家后来会取代他李家成为新的帝王,他就不可能留着这些和尚。

  所以在李炎看来,他明明都已经进行了灭佛的行动,佛门已经不再高高在上了,李商隐却还想要出家为僧,这让李炎十分不解。

  萧然解释道:“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大中五年之后了,也就是说是李忱登基之后。”

  说到这个,萧然才想起来自己忘了点什么,他一拍脑门,说道:“忘了和你说了,虽然说你进行了灭佛,但是李忱继位之后,却致力于恢复佛寺。”

  “所以李商隐想要出家也是正常的。”

  李炎愣了一下,随后开口说道:“国师大人是说李忱又重新恢复佛寺?”

  萧然点点头,看向李炎,问道:“怎么了?”

  李炎苦笑了一下,没有出声。

  他毁坏佛寺,将佛寺的土地给收了回来,想也知道肯定能赚不少钱,可是李忱这么一搞,他赚的钱岂不都要还回去了,甚至可能还不够。

  毕竟拆毁不用多少钱,但是重建得花多少钱啊!

  想到这李炎就觉得心痛。

  但是现在李世民和萧然都在,他也不能说自己心疼钱啊,不然显得他多小家子气。

  于是李炎便只是摇了摇头,说道:“没什么,刚才听了国师大人说的话,我倒是觉得国师大人说的对,这李商隐并非是克别人,而是每当他落魄不已的时候,总是能有人相助。”

  “这样看来,他倒是有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运。”

  萧然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其实在萧然看来,这无非就是因为李商隐自己罢了。

  他有才华,他缺的是家世。

  因为他的才能被人看在眼里,在他被针对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人为了他而树敌,但是眼看着他都要不行了,而且也已经被针对到谷底了,这个时候轻轻的拉一把总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才会有人不停的带着李商隐到处走。

  而柳仲郢的运气还算是不错,在他将李商隐带走之后没几年,他就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但是待遇却比较丰厚,足够让李商隐生活下去了。

  不过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便罢职回到故乡闲居了。

  李世民叹息一声,说道:“他这一生都活在党争之中,如若不然的话,应当还不止于此。”

  李炎也开口说道:“太宗皇帝陛下说的有理,李商隐如今应当在何处?”

  萧然想了想,说道:“应当是闲赋在家。”

  李炎点点头,问道:“既然如此,便将他召回朝廷吧。”

  对此,李世民也是同意的。

  萧然笑着说道:“现在李商隐其实并不怎么显眼,但是在文人中他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李炎看向萧然,问道:“国师大人这话是从何说起?”

  萧然说道:“有一句话就能突出李商隐的地位了,叫闻诗识李,可见他的诗十分有特点且被人熟识。”

  说到这,萧然突然一笑,说道:“其实说来,这件事还有两个版本,一个比较灵异,一个比较真实,你们想听哪个?”

  李世民撇了萧然一眼.

第633章李炎求教萧然!

  李炎也笑着说道:“我这的茶水不要钱,不知可否劳烦国师大人两个都说一说?”

  萧然本想他们如果选择了一个的话,他就说他可以两个都说,然后趁机要点好处。

  倒也没有什么,就是他看李炎桌子上的一只毛笔有些感兴趣。

  不知道那笔杆是什么做的,只是看起来十分精致繁华,上面还有着各种雕刻,所以他打算要过来来着。

  不过此时李炎这么一说,萧然的计划直接泡汤。

  他露出了一个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说道:“那我就大发慈悲的和你们都讲一讲吧,咱们先来说灵异的那个。”

  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

  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

  在另一个版本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李炎的脸色十分古怪,他觉得自己好像被骗了。

  这个所谓的灵异,听起来好像也并没有如何。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说他不灵异吧,好歹也有个鬼魂,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李炎本以为会是什么诡谲云涌的故事,毕竟他信道,对这些东西自然感兴趣。

  李世民更是嗤笑一声,“朕就知道你说不出来什么。”

  萧然为自己辩解道:“怎么就说不出来什么了,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他们听这首诗就知道,这是李商隐的,这不就证明李商隐的诗写的很好吗?”

  说完,还没等李世民和李炎再说什么,萧然就继续说道:“李商隐的诗是真的没话说,就连白居易也很喜欢。”

  这倒是真的,白居易晚年的时候十分喜欢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

  后来李商隐大儿子出世取名叫白老,这个儿子却十分蠢笨,直到小儿子出世,小儿子倒十分聪慧,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投胎,小儿子才是。

  这件事情倒是让李炎来了兴趣,问道:“国师大人,你说这有可能是真的吗?”

  这话萧然可不好回答,按照科学来讲,这显然就是巧合,但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究竟是有还是没有,那谁都不知道。

  若说是没有,可是那些道家中的人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本事。

  于是萧然只能说道:“这可能就只有等我死了之后才能知道了吧。”

  李炎看向萧然,有些惊奇的说道:“国师大人竟然也会生老病死吗?”

  他这话将萧然和李世民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虽然李世民知道萧然不过只是有着一些奇特的本事,按照常理来说,肯定是会正常的生老病死的。

  可是看了看自己的身体,李世民又觉得萧然可能还真的不会死。

  毕竟在他死之前,来到时间线之前,那他岂不是就不用死了。

  萧然以手扶额,无奈的说道:“我又不是神仙,当然会正常的生老病死。”

  听萧然这么说,李炎颇有些失望。

  倒是李世民突然说到:“这可不一定。”

  萧然奇怪的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是知道他的情况的,按理来说不应该会有这样的疑惑啊。

  不过还没等萧然问出口,李世民就说道:“等以后就知道了,现在还是着眼于当下吧。”

  这话说的有道理,反正是生是死,也并无太大的差别。

  若是他死了,那就死了呗,正常人早晚都要死的。

  要是他没死,那就没死,照样在时间线中到处穿梭,等活够了就自我了结。

  于是萧然一笑,说道:“刚才说到佛寺的事情,只是说了李忱后来又修复佛寺,至于李商隐,他之所以会想要出家,这和他的信仰也有关系。”

  李商隐对佛教有着虔诚的信仰。他自幼就与佛教有密切接触,他交往的僧人有澈师、臻师、惠祥上人、融禅师等,在临终之际甚至愿削染为知玄弟子,遁入空门。

  并不是所有信仰佛教的人都要出家,李商隐会选择出家,更多的还是因为自我的理想抱负、个性情感与外界的冲突造成的逼仄紧迫感,使李商隐转向了佛教。

  于他自己,他的理想抱负无法实施,内心苦闷至极。

  对于家庭,他的妻子辛苦操持着这个家,他却无法回报,这更是让他心生愧疚。

  对于朝廷上那些打压自己的人,他是愤恨的,对于官场的黑暗,他更是觉得喘不过气。

  这种种的原因,导致李商隐渴求得到救赎,他内心的情感需要发泄,所以他写了许多的诗。

  当他年迈之后,深感自己时日无多,回顾一生,却蹉跎。

  于是李商隐选择了遁入空门。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证悟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等佛教真谛,并以求心自处的禅宗“不二法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脱。

  佛教极大地影响了李商隐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也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诗作。

  太过清醒的人,在混浊的世间是无法存活太久的。

  萧然说道:“李商隐最大的成就就是诗词,他的诗也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在现在他可能并不显眼,等到了北宋的时候,还有人故意去学习。”

  “不过这学习的如何,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宋朝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北宋杨亿、刘筠等人互相以诗唱和,创立“西昆体”,以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著名。

  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活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

  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不过这么说倒也没错.

第634章天赋异禀的李商隐!

  可不就是生吞活剥么。

  不过哪怕风格再接近,模仿就是模仿,空有其表,而无其神。

  李炎突然说道:“他的家境并不如何富裕,那他这些学识又是从何而来?”

  毕竟学堂的老师的教导是有限的,而每个学堂的老师不同,所教导的东西也不同。

首节 上一节 764/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