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02节
李世民紧紧的皱起眉头,“真是个祸害!”
这话萧然是十分赞同的,他确实是个祸害,一个心胸狭隘,追名逐利,一无是处的祸害。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揽朝政,蒙蔽皇帝耳目。
他曾召集谏官,对他们说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
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
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
唐玄宗昏庸,其中也未尝没有李林甫的作用。
李世民突然问道:“李林甫是什么时候死的?”
萧然想了想,“嗯.....在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
说到这,萧然突然也想了起来,好像他们过去的时候,李林甫就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
于是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说道:“咳咳,失误失误。”
李世民却摇了摇头,“这倒不算什么失误,毕竟哪怕李林甫去世了,但是他的党羽还在,总是要一网打尽的。”
本来萧然只是想略微的将李林甫带过一下,毕竟当时李亨过的那么艰难,其中李林甫也出了不少的力气。
但是人一说话,就容易上头。
于是萧然就这么上头了,越说越多,越说越离谱,甚至还有些止不住。
不过只要能及时止损,就没有什么问题。
李世民见萧然少见的有些不好意思了,便和朱元璋对视一眼,转移开话题,说道:“李林甫此人,我们就不再提了,不如还是说一说其他人?”
萧然想到刚才李林甫把李世民气的要命的事情,决定让他轻松一下。
于是萧然便说道:“那我就说一个比较神奇的人吧。”
虽然说萧然一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这并不耽误他觉得实际上有一些奇人异事,是无法解释的。就比如李泌。
李世民奇怪的看向萧然。
“李泌?此人可有什么奇异之处?”
萧然说道:“自然是有的,在李泌成年后,他常游历于嵩、华、终南诸山之间,慕神仙不死之术。”
李世民有些迟疑的说道:“这样的人真的能管理好朝堂吗?”
萧然坐直了身子,靠在沙发上,说道:“李泌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又在德宗朝参与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
“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他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于诗。”
“这样的人,追求神仙的不死之术,似乎也不是什么不能原谅的事情。”萧然说道。
李世民则是仔细想了想,发现如果真的是按照萧然所说的话,那他追求长生之术,只要没有害人,倒确实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至于他会不会带偏李亨?
这从后来李亨供奉佛骨的事情就能看出来了。
李泌追寻的明显就是道,而不是佛。
身边有这么样的一个人,李亨都能坚定不移的选择佛,由此可见,有些事情还真就不光是因为外界的影响才做出的选择。
李泌七岁能文,有神童的美誉。
后来因为机遇巧合,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
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
张说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赋,李泌思考片刻,问:“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
张说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
李泌立即回答:“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
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
玄宗也非常高兴,对李泌大加赏赐,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
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
有一天,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
就在他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的时候,他身旁的李泌却出声打断了他.
第529章听的李世民想骂人!
李泌说道:“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
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
萧然说道:“这个时候的李泌,还没有成年。”
李世民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赞赏。
“不错,不错,他小小年纪,看事情就如此通透,更是直言敢劝,难得啊。”.
一旁的朱元璋突然插嘴道:“能接受比自己地位年龄都不如的人的告诫,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听朱元璋这么说,李世民突然觉得有些骄傲,坐直了身子说道:“那是自然,那可是我大唐的栋梁之臣!”
萧然一脸一言难尽的看了李世民一眼,正当他看过去的时候,发现朱元璋也一脸嫌弃的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回看过去,说道:“都看着我做什么。”
朱元璋默默的移开了视线,萧然则是说道:“没,那我就继续说了。”
李世民轻轻点了点头。
萧然清了下嗓子,将思绪又放到了李泌的身上。
“当时的朝中重臣,都十分器重李泌,而李泌在成年之后,非常博学,擅长研究《易经》,并且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后来,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于是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为他的讲解很好,所以被授予官职,侍奉东宫,那个时候李亨对他就非常厚待。”
李世民突然说到:“李亨倒是还有点眼光。”
萧然耸了耸肩,“但是唐玄宗没有啊?”
李世民疑惑的看向萧然,萧然说道:“李泌曾经写诗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杨国忠于是诬称他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就被送往了蕲春郡。”
“而李泌干脆就此退出了朝堂,在山中隐居了。”
本身李泌就不是一个追求富贵的人,他追求的只有他的道。
既然朝堂上容不下他,他干脆就直接脱离朝堂就是,什么郁郁不得志,那是不可能的,他的志本就不在此。
不过李世民倒是有些生气,“他的脑袋真真就是被驴踢了!”
这说的明显就是唐玄宗,听得萧然有些想笑。
“咳咳,倒也不用生气,想那么多干什么,难不成你还要回去打他一顿吗?”
李世民想说也不是不行,但是他看了一眼朱元璋,觉得如果自己要是说要回去的话,朱元璋一定会嘲笑他。
于是李世民正色道:“那倒也不用,行了,你继续说吧。”
看出来李世民在转移话题,萧然也不戳破,而是继续往下说。
“李泌在退出朝堂隐居之后,时间就来到了安史之乱的时候,李亨登基,派人到处去找李泌,别说,还真就被他找到了。”
萧然一直觉得,李泌和李亨是有一定的缘分的。
主要李亨对待李泌真的是很好。
在李亨找到李泌之后,李亨便立刻和李泌商讨当前的局面,李泌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
李亨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但是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
虽然李亨不愿意,但是见李泌坚持,也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只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此时,李泌已少吃烟火食。
有一天夜里,李亨突然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李亨便亲自烧两颗梨请他食用。
三王见此,就朝着李亨要梨,可李亨就是不肯给他们,全给了李泌。
由此可见,李亨对李泌究竟如何。
可能是之前李泌侍奉东宫,和李亨有了接触的原因,两人有的时候不像是君臣,到更像是至交好友。
李世民说道:“李亨说来也不是一个昏庸的人,想来在李泌侍奉东宫的时候,应当是教了他一些什么吧。”
萧然点点头,“那是当然的,对于李亨来说,李泌也是他的老师。”
就像李亨就曾对李泌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朕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义。”
这可是天子承认的老师,和那些只有着太师太傅名头的可不一样。
尤其是在古代,老师可相当于半个父亲。
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
而李泌外出时,也陪同李亨的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
这可是皇帝的车驾,能够让皇帝的车驾陪同,这可是天大的荣宠。
而李泌说的话,李亨一般也能够听得进去。
军中商议立元帅,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
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
李亨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
李泌回答到:“假使元帅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继承人,能行吗?太子随从时是抚军,驻守时是监国,如今元帅就是抚军。”
而李泌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更加一步稳固了李豫的地位。
李世民说道:“这李泌的话也不无道理,若是建宁王立了功,要如何当赏呢?何况李豫也并不是草包,命他为元帅也不无不可,反而少了很多麻烦。”
朱元璋在一旁暗暗点头。
萧然则是继续说道:“不止如此,李亨刚登基,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李林甫不是对他曾多次陷害吗,如今李亨登基了,自然不肯放过他。”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