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685节
萧然解释道:“在李忱没有登基之前,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不能参加科举,为此他感到十分遗憾,他曾在皇宫中的柱子上题写“乡贡进士李道龙”,又在殿柱上自题:“乡贡进士李某”。”
李世民的脸色一言难尽,“他这算是幻想吗?”
萧然耸肩,“怎么不算呢?而且他对那些科举中第者非常羡慕,经常会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如果是肯定回答,就替人家高兴;相反,就连连叹息,以示惋惜和同情。”
“还经常出宫微服私访,与举子交际,遇到文采出众的考生,就将其姓名告诉给考官,交代主考官让其进士及第。”
本来李世民还觉得李忱似乎有点太入戏了,但是突然一想,这样好像也并不是没有好处。
有些举子会读书,文章也写的很好,但是这不代表他为官也能做得好。
李忱这样一来,两人有了交流,自然要比一张纸上面的内容来的更清楚一些。
这样一来,也更能发现一些好苗子,这是好事啊!
这么一想,李世民突然笑了起来,“看不出来,竟然还有些小聪明啊。”
萧然说道:“他自然是聪明的,其实李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诟病的,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也做好了,唯一的一点就是,他这个人太过较真,不近人情的那种。”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这样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
其实好的地方就是,他只看政绩,不看人情,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那些仗着自己受到宠信而耀武扬威的人了,就比如罗程。
罗程不过是一个乐工,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李忱宠爱。
但是他倚恃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
乐工们为他求情,说他有绝艺,可为李忱游宴助兴,要求赦免他。
可李忱却说:“你们怜惜的是他的才艺,而我怜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于是下令杖杀罗程。
不好的地方,就是让人觉得他不近人情。
李忱就连对自己的女儿都十分冷酷。
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李忱打发中使去探望。
中使回朝,李忱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
李忱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
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
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李忱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琮为驸马,不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
偏偏在一次和李忱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
李忱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琮。
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
李世民皱起眉头,“这也太不近人情了些!难道他不知道对待不一样的事情,要用不一样的态度吗?”
不管怎么说,公主是他的女儿,他可以训斥,但是也不能把人家未婚夫说换就给换了啊。
这岂不是让两个公主之间起了龌龊么。
何况他如此不近人情,若是有功劳重大的大臣犯了一点小错,你却将他的功劳完全忽略,只做惩罚,这让百官心中如何想。
萧然说道:“这就是他的问题了,后世对他这一点也是议论纷纷。”
李世民叹了口气,“不管怎么说,除去这一点,他还算是不错了。”
萧然点头,“那确实,而且他这种严厉,不光是对别人,他对自己也是,尤其在官员的任用上,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他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
“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
李世民听了之后挽回了一些他对李忱的好感。
“这样能避免让一些只会谄媚的人手握重权,这样很好,朝廷上都是一些实干的人,于朝政有益,也不会发生什么朋党勾结的事情。”
这句话萧然是很赞同的,李忱极为讨厌那些大臣们结党营私,他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第503章李世民很生气,屡次三番!
武宗的时候李德裕一党独掌朝政,李忱因此很讨厌李德裕,所以在他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德裕赶出朝堂。
他在宰相的任命上也是自己全权做主,本来他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
后来有一次他想要命萧邺为相,被派遣枢密使便询问李忱,是否留下萧邺之前的职务。
结果李忱觉得枢密使问这种话,可能是萧邺的朋党,就罢免了萧邺,换了崔慎由为宰相。
并且,牛李两党之争就是因为他结束的。
了解了李忱在政事上的所作所为之后,李世民突然好奇起来李忱是怎么死的。
“他莫不是就因为他的不近人情,而被人杀害的。”李世民猜测到。
萧然沉默了一瞬,“那倒也不至于,他对那些婢子还是挺好的,有生病的他派人给看病呢,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
李世民疑惑,“那是因为什么?难道真的是寿终正寝?”.
也不怪李世民不觉得他是寿终正寝,实在是寿终正寝的皇帝太少了点。
不过李忱确实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吃长寿丹死的。”萧然说道。
李世民十分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你说他是怎么死的?!”
萧然说道:“吃长寿丹啊,也就是那什么所为的仙丹。”
李世民问道:“和李纯的是一样的吗?”
萧然点点头,“没错,就是那玩意。”
李世民气愤道:“他是傻子吗?这种东西也信?!”
萧然火上浇油的说道:“而且,李忱的上一任皇帝,也就是武宗,也是吃这玩意死的。”
李世民这就更不解了。
“既然都有了先例,他在想些什么东西!”
萧然想了想,说道:“可能是因为他的仙丹是太医院的太医拿上来的,所以没有起疑心吧。”
李世民气愤拍桌,“这些该死的太医!一群废物!等我过去,定要将他们都砍了!”
这个决定,萧然是赞同的。
虽然说可能不都是坏人,但是也没几个好人。
至于谁该死,谁不该死,李世民自己自然有决断。
萧然说道:“其实李忱的死确实是有些可惜的,如果他活着的话,真的能复兴大唐也说不定。”
毕竟李忱的所作所为,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
在他即位后,就努力仿效李世民,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
而且对于地方的官员,李忱也极为看重。
尤其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
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
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
他对此的解释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而他的这种做派,也是他在民间得到巨大赞誉的一个原因。
可以说是很为百姓着想了。
李忱经常外出游猎,为的就是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
李忱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
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
韦澳询问后,才得知李忱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此时李世民也没有刚才那么生气了,听萧然这么说,便开口说道:“一个帝王,能够如此,天下自然安定,百姓也不必担忧。”
萧然点点头,“确实,百姓唯一能接触到的官员就是父母官,他们不关心谁是皇帝,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吃饱饭,官员是否作为,他们遇见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得到解决。”
而且李忱对于宦官的事情非常看重。
为此他和令狐绹一起想要铲除宦官,结果事情泄露了,导致宦官和朝臣之间的争斗更加剧烈。
但是李忱却并不因此放纵宦官。
他为解决宦官问题,以论诗为名,召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但李忱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
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
南衙和宦官所在的北司,可以说是敌对的实力。
一个是朝廷的,一个是宦官的,这把宦官给南衙当贱役,可以说是把宦官的脸给撕下来踩了。
但他是皇帝,那些宦官就算生气也没有办法。
李世民说道:“他能吸取前朝的教训,这很好,宦官当权并不是什么好事。”
相比较那些宦官,李世民还是更信任前朝的官员。
毕竟官员的选拔,除了科举之外,还要看他的品性的,可是宦官不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何况一直处于底层的人,如今突然崛起了,你还指望他对别人毕恭毕敬吗?
能不骄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能有多少。
又有多少人是能在翻身做主之后,依旧谨慎谦卑的。
这样的人很少。
萧然说道:“好了,说完了,我要回去睡觉了。”
李世民茫然,“你这就说完了?”
萧然不明所以的点头,“对啊,你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吗?”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